溥仪退位时仍有百万军队,为何袁世凯仅有二十万新军便可逼宫?

isly_0925


兵贵精不贵多!清王朝的百万军队,在袁世凯看来都是土鸡瓦狗一般!

庆幸的是,清廷的满人贵族也清醒认识到了这一点,直接放下武器,双手奉上政权,让中华大地免受了刀兵之苦!

一,清朝的兵制特点

清朝的兵制,融合了府兵制和募兵制的优点,有吸收了明朝卫所制的优势,最后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兵力配置状况。

清朝的兵,最一开始是八旗军队。八旗是一种军民合一的制度,拥有八旗户口的人,不需要从事农业、商业、手工业等工作,只需要在国家征召的时候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就行。八旗又分为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八旗,其实总共是24旗。

与府兵制不通的是,满洲八旗是在统一财税体系下管理的,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工资和生活费,所以被成为铁杆庄稼。这样好的待遇,必然造成兵员质量的下降,养了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爷兵。早在顺治年间,八旗战斗力就开始衰落,于是绿营开始成为清朝的正规军。

绿营的绿,不是穿着绿军装,而是打着绿旗,但是读音上要和绿林好汉的绿一样读音。通俗一点讲,八旗军就是中央军,绿营就是地方军。八旗军军饷中央负责,所以工资高;绿营地方督抚筹资解决,工资差很多。

太平天国兴起后,八旗和绿营都被打得落花流水。于是,清朝在八旗和绿营这些正规军的基础上开始建立雇佣军。这种纯募兵制的军队,一方面耗费国家财政特别少,甚至清廷只需要批发几个巡抚和知府的帽子就能建立起数万精锐军队,于是,这些军队就成了清朝军队的主流。这种雇佣军的主要代表是湘军、淮军,以及荣禄改编的武卫军。

慈禧在位的50年间,八旗地位下降,老爷兵只会提笼架鸟听小曲,却照领工资。绿营不能打仗,就逐渐改编成了防军,有些地方叫做巡防营。

庚子年大乱,清朝军事系统彻底崩溃。于是,袁世凯、张之洞、岑春煊等人开始建立新军。与新军相对的,是旧军,也叫巡防营,是由原来的绿营和湘军淮军改编而来,战斗力堪忧,顶多欺负一下老百姓。


二,新军和旧军的对决,无论是军心还是战心,旧军都差太多了。

辛丑年开始办新军,地方督抚再一次扩张,他们纷纷把多数军费用在了新军头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袁世凯和张之洞。袁世凯要把北洋新军打造成自己的私兵,而张之洞则是想要把湖北新军建设成有新思想、新理念的新军。

就这样,湖北新军成了革命党的工具,北洋新军则成了袁世凯和立宪党的工具。

当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时,站队开始了,北洋新军毫无疑问站在袁世凯这边,湖北新军想要建立一个新社会,连张之洞留下的统领张彪也因为保皇被赶走了。

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们打开军火库,发现成批成批的崭新枪支弹药,居然无人使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地方督抚接到了中央指示,要办新军,大规模办新军。于是,督抚们开始大量采购军火,同时赚到了大量的回扣。只拿20%的回扣,那绝对是最清廉的官员了。采购完军火,却不敢招募人马,害怕养虎为患。

事实上,大多数的地方新军,都是养虎为患,辛亥革命一发生,这些建立新军的督抚们都被礼送出境或者当场处决了。比如阎锡山太原起义,山西巡抚陆钟琦被杀,与历史发明家结下了血海深仇。再比如蔡锷云南重九起义,云贵总督、李鸿章儿子李经羲被礼送出境。

武昌首义中,就发生了十分有趣的楚望台悖论。起义新军要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抢夺武器扩大起义,守卫楚望台军械库的卫兵却没有枪支保护军械库。于是掌管军械库的官员很纠结,给士兵们发枪,他们会造反,不给他们发枪,起义军队来了还是要占领军械库。

三,人心向背,官心向背,始终都是对袁世凯有利。

1911年的10月,很多人认为天下太平,可是在平静的水面中是数亿民众深深的恶意。

自从慈禧死后,孙中山的革命党就像疯了一样,始终要在两广发动暴动,一棵树上吊死,十次起义十次失败。绝望的革命党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在敢死队中无辜丧命。像汪精卫这样的革命党高层被一句”远距离革命家“激怒,愤然刺杀摄政王载沣,身陷囹圄。(很多资料表明,镇南关起义是革命党凭空捏造的)

此时的载沣,对民间轰轰烈烈的立宪运动始终采取压制态度,反而要求学明治维新一样搞”王政复古“,让督抚归还权力。民间要求开国会、制定宪法的四次情愿,全部遭到拒绝!就这样,地方督抚和立宪派,被推向了清廷的对立面。

最典型的代表是,谭延闿在新军逼迫下就任湖南都督,响应湖北起义。谭延闿认为,如果起义不成功,那时满门抄斩的大罪!谭延闿迅速扣押了福建、江西等地巡抚的家眷,写信要求他们一起支持革命,于是,就谭延闿这样的一个骑墙派,居然策动了好几个省一起通电独立声援革命。地方实力派对清廷的不满,可想而知!

此时还在支持清廷的人有哪些?除了铁良、端方等满人五虎凑合还能用的满族清贵人才,绝大多数的支持者都是废物。

说他们是废物,其实是对废物的一种侮辱。清廷原本派出了阴昌带领北洋各路人马去镇压湖北新军。这个阴昌早年毕业于同文馆,还在德国学过陆军,也算是满洲贵族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在湖北前线,他的表现让人实在笑掉大牙。

阴昌到了湖北,下火车的时候,要上千人保护才敢下车。刚一下车,全副武装的军队前呼后拥下,阴昌开始赶赴前线。忽然,前面出现了一群弯着腰走路的人,天色灰暗,看不清状况,阴昌直接带兵上火车逃跑,跑出500里听到汇报——那时一群干完活扛着锄头回家的农民。

想要靠一群废物保卫人人都想推翻的清廷?想都别想!

于是,聪明的隆裕太后,开始向袁世凯索要退休金了。大清江山以440万大洋出售,这笔买卖划得来!


历史知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因为所谓百万军队只是纸面数字。

辛亥革命时期,清军大概有这么一些部队。

第一,八旗兵。

八旗兵直到满清灭亡,仍然保留着编制,但早已腐朽不堪,根本不能作战。

自从僧格林沁在1865年被捻军的1个小孩子挥刀砍死,八旗最后一个能打仗的权贵将领也死了。

随后的八旗兵根本没有战斗力,八旗的编制更像今天的一种扶贫机构,只是给与八旗子弟一笔国家薪金而已。

八国联军侵华时,大军杀到北京城下,所谓的八旗兵基本一哄而散。

老舍他爸就是八旗兵,一辈子没和人打过仗,唯一的经验就是养养小鸟。见到八国联军攻城,老舍他爸奋力用火铳开了一枪。结果从没打过敌人的火铳自行爆炸,将老舍他爸炸死。

即便如此,八旗兵仍然驻扎京城和全国的主要城市,总数大概有20多万。其中京城约有10万,地方有10多万。不过即便在地方,八旗兵和他们家属也不和汉人混住,住在自己的所谓满城。

辛亥革命时,八旗兵却反抗比较激烈,打过不少战斗。

为啥?当时谣传汉人革命要把旗人斩尽杀绝,八旗兵只能拼了,后来发现根本没有屠杀,于是迅速投降,毕竟他们也没有作战的能力。

第二,绿营兵。

绿营兵曾经有六七十万规模,是满清的国防军。

但绿营兵腐败也很迅速,主要是他们的薪资微薄,仅仅够户口,是社会底层的工作。

因生活穷困,兵无斗志,绿营兵早在嘉庆年代就没有什么战斗力,鸦片战争时期更是听到洋人大炮就逃走。

因绿营兵没有战斗力,满清被迫利用了地方武装湘军、淮军。

到了满清灭亡的时候,绿营兵经过反复裁撤已经不剩多少,也不能作战,形同地方保安部队或者警察。

第三,36镇新军


到了满清灭亡的时候,湘军在太平天国灭亡以后被卸磨杀驴,基本瓦解。

淮军遭受甲午战争的重创,也所剩无几。

满清在甲午后编练的5支武卫军,又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被打掉了4支。

剩下的武卫右军,是袁世凯的嫡系。

因袁世凯狡诈,抗拒朝廷命令,在山东按兵不动,得以保存了这支部队。

以武卫右军为基础,袁世凯在庚子事变后,编组了北洋6镇,也就是6个师的部队。1906 年11月6日,清政府将成立不到三年的练兵处和六部之一的兵部合并,合称为陆军部。之后在1907年的8月27日,公布了以北洋新军为榜样, 编练陆军三十六镇( 师)的计划。

其中6个镇由中央政府提供资金,其余30个镇由各省负责。

但当时满清已经穷途末路,财政陷入绝境,连庞大的庚子赔款都支付不起。

于是,到了辛亥革命爆发,36镇最终只训练了14镇、18混成协(旅)、四标(团)的遍练。遍练成的新军人数总计131800。

表面上有14个镇,其实缺员严重,很多镇的实际兵力和武器还不到1个旅。

只有袁世凯的6镇兵力最强,高达74500,占一半还多。其中除了1个镇为八旗子弟以外,其余5个镇的军官都是袁世凯嫡系,这就是北洋军阀集团的基础。


说了这么多,逼宫的袁世凯其实掌握了满清主要的军事力量,也就是北洋6镇。

更倒霉的是,剩下的6万多新军,大部分被革命党渗透。当时满清国内缺少军事人才,饥不择食的使用了很多留学回国的学生,这些人中很多都是革命党。

同时,新军士兵的素质也较高,是全国精选的年轻人,比较容易接受新思想。

所以,袁世凯拉走了满清一半部队,对满清逼供。

剩下的一半很多已经参加辛亥革命,调转枪口打满清。

那么,满清也就只能退位了,


萨沙


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十九日,革命党人发动的武昌首义成功,华南及西部数省闻风响应,纷纷宣布拥护共和,辛亥革命的风暴迅速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彼时的满清朝廷虽仍号称拥有百万军队(很大一部分是不发军饷的练勇,并非朝廷经制之兵),但经过太平天国以及东西方列强的不断打击、蹂躏,加上八旗、绿营本身的腐朽坍塌,这百万军队基本是一群丧失了灵魂与斗志、外加军纪涣散的乌合之众。一句话:溥仪被迫退位时虽然手握百万军队,但这支军队基本丧失了战斗力,朝廷对他们是指望不上的。

爱新觉罗王朝是靠武力征服建立家天下的。中英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之乱、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之战清军屡遭挫败,使满清统治者痛感军事上面临的巨大危机,痛定思痛,遂学习西洋章制,编练新式陆军。

截止辛亥年溥仪退位、清朝灭亡,清廷砸入重金,共编练新军14镇18个混成协,另编练新式禁卫军(以前称御林军)若干,其中以袁世凯负责训练的北洋六镇成军最早,装备最优,战力最强。大清灭亡前夕,全国共练成新军20余万人,总兵力大体与八旗兵相当,但这些器械精良、训练有素的新军并没有成为挽救朝廷的生力军,反倒成了加速清王朝迅速垮台的一支强大力量。

早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四月,北洋六镇就已编练组建完成,这是清廷最早打造成的一支新式陆军。史载,北洋六镇总兵力约7万余人,兵员足额、装备精良、粮饷充足,是百余万清军中最精锐的一支新式武装。北洋军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强悍战斗力,除袁世凯的个人能力外,全赖朝廷不遗余力的支持。

《清史稿》记载,当时的袁世凯位高权重,炙手可热,除担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外,还兼参预政务大臣、督办关内外铁路大臣、督办津镇铁路大臣、督办商务大臣、督办宪政大臣、会办练兵大臣,一人身挂本、兼8个官衔。有清一代,身为汉大臣的袁世凯,其恩遇之隆,权位之重,恐怕已经直追“同治中兴名臣” 曾国藩、李鸿章了。

当时,清王朝为筹措巨额的庚子赔款,早已是拆东补西、捉襟见肘了,练新军要耗费大量钱财,财政异常困窘的清廷为搜刮供袁世凯小站练兵的费用,强行摊派,严厉催缴,不准稍有拖欠。史载,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各省已经缴纳380万两白银,全部划拨给北洋新军。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各省协拨之数额已达910万两。

由此可见,为支持袁氏练兵,朝廷在财政上鼎力相助,巨额经费总能按时拨付,也是拼了。有大臣弹劾袁在军中培植党羽,拥兵自重,清廷却用人不疑,大加庇护,倚重如常。那拉氏还下旨勉慰,夸袁“任劳任怨,挽回积习” 。袁世凯曾对亲信徐世昌说:“总之,政府不能支持,无论何事皆不能办也”。

清廷不惜工本的大量投入,终于在京畿重地打造成6镇新军,7万劲旅。宣统帝溥仪即位后,摄政王载沣执掌朝政,迫于风雨飘摇的不利形势,为了保住满清的统治,一面继续推行慈禧太后生前以预备立宪笼络人心的政策,一面实行加强爱新觉罗氏皇权的方针,他还发誓要借机报其兄光绪皇帝被囚瀛台10年之仇,除掉慈禧帮凶袁世凯。

虽然载沣以监国摄政王的身份行全国百万陆海军大元帅之职,弟弟载洵、载涛任海军大臣和军谘大臣,但却指挥不动只听命于袁世凯一人的北洋六镇军队;他找朝廷重臣商议怎样才能杀掉袁世凯为胞兄光绪复仇,不料已被袁重金收买的庆亲王奕劻质问道“杀了袁世凯,北洋军造反怎么办” ?并极力反对他这样做,他只好去请示隆裕太后,隆裕无慈禧之才,也束手无策。

载沣还不死心,一门心思想诛袁为兄报仇, 同时还有防其尾大不掉,难以辖制的深意。这时,袁世凯的老友英国公使朱尔典出面力保,最后载沣只能以袁世凯脚有毛病为名,将他罢斥、遣送回河南彰德府老家养病了事。武昌起义爆发后,摄政王载沣惊恐万状,举目四望,南方、西南各省新军大多参与起义或宣告独立,八旗兵又不堪一战,能调动并能打的只有北洋六镇7万精兵了,朝廷这才想起在老家闲居已久的北洋军头袁世凯来。

朝廷立即下诏,任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还说:“该督世受国恩,自当力顾大局,勉任其难”。载沣到这时还不忘遏制袁,授权也只是“节制调遣”湖北军队以及各路援军,只是协助陆军大臣荫昌统率的水陆大军会剿。老谋深算的袁世凯蛰居彰德府洹上村已经3年了,他知道和朝廷讨价还价的良机已到。接到诏书后,他以足疾未愈为由委婉拒绝征召。

本以为袁世凯召之即来的载沣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且荫昌、萨镇冰等人根本调不动北洋六镇之军队,他这才明白北洋军究竟是谁家的了,袁世凯可不是好对付的人。几经讨价还价,载沣和隆裕太后不得不答应袁世凯提出的全部要求:明年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赦免、宽容武昌事变的主谋和参与者、解除党禁、给予指挥诸军的大权、提供充足的粮饷。1911年9月9日,在所有要求得到满足、所有大权到手后,袁世凯才离开洹上村,南下督师。北洋军果然唯袁马首是瞻,与革命军激战两天后,一举攻克汉口。

北洋军打下汉口后,清廷立刻开始兑现承诺,狡黠的袁世凯却按兵不动,并暗中与在武昌的湖北军政府试探和谈。精明的袁世凯以北洋军为资本,以外国势力做靠山,巧妙地玩弄两面手法,先借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党人的力量胁迫清廷授予他军政全权,当大权在握时,又利用清廷以及自己手中掌控的强大武力和赞成共和的承诺,诱使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革命党人最终做出了只要袁倒戈推翻清廷的统治,并衷心拥护共和,即由他出任新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决定。

袁世凯翻云覆雨、纵横捭阖,将权谋诈术玩的至臻化境,他一会儿唆使北洋部将通电南京临时大总统府表示誓死反对共和;一会儿又怂恿他们通电北京清廷声称力挺共和,清帝如不主动退位,就以兵谏相抗,由此要挟宣统自行退位。

袁世凯不仅手段高明,而且演技精湛,他装作既是朝廷忠臣,又不得不顺应历史大势的两难样子,规劝隆裕太后和监国摄政王载沣主动交出政权,否则,法国大革命爆发时路易国王的子孙被屠戮一空的悲剧又将会在中国重演。与此同时,袁世凯信誓旦旦的表示“决不辜负孤儿寡母(指隆裕太后和宣统溥仪)”,并拟出了一份旨在显示其忠心和促逼清室早下自动退位决心的《优待清室条例》,其中主要条款有:清帝自行退位后,(皇帝)尊号仍存不废,溥仪仍居紫禁城,日后移居颐和园;国民政府负责保护清帝原有的私产,每年拨付400万两以供皇室日用(后改为400万银元)。

在辛亥革命的暴风骤雨打击下,隆裕太后摄政王载沣和王公贵戚们为了保住大清皇帝的称号以及各自的身家性命,于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之际接受了袁世凯抛出的《优待清室条例》。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宣统皇帝的名义颁发了溥仪的退位诏书。第二天,袁世凯公开通电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一诺千金,向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递交辞呈。15日,袁世凯接替孙中山,当上了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辛苦 严禁搬运】


铁马冰河wu


晚清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人口,但因为政治体制落后,经济不发达,其军队规模实际上并不比同时代的欧洲强国多。鸦片战争前清军总共八十万,包括八旗军20万和绿营军60万。这些装备落后的军队,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中被打得稀里哗啦。之后清军的主力换成了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等。湘军一度号称30万,但曾国藩为了避嫌,主动对其进行了裁剪,且作为三大军中最早的湘军,后期也早已腐朽不堪战。李鸿章的淮军最多的时候达到20万,但在甲午战争中被日军打败后,也是一蹶不振。左宗棠的楚军相对战斗力最强,但因为左宗棠本人的政治斗争能力最差,因此楚军受到淮军排挤,虽然对外收复了新疆,对内却成不了大气候。

八国联军战争后,湘军、淮军等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清朝主力换成了按照西方编练的近代化陆军,即新军。新军以“镇”(师)为单位,每个镇1万多人。原计划编练36镇,约50多万人。后来只来得及编成了19镇+18混成协(加强旅),总兵力番号上约40万人,实际上因为缺额众多,不到20万。而在辛亥革命时,大批新军参加到了革命党一边,掀起反清起义。这时候,袁世凯手握的北洋六镇十万大军,已经是清王朝最后的主力了。

题主说溥仪退位时候还有百万军队,不知道是怎么算的。若论近代化陆军,很显然,溥仪别说没有百万,连五万都没有,袁世凯就是他最后的大腿。如果把那些已经被闲置、裁汰的绿营军、八旗军等等全部算上,数量上勉强凑出百万,这百万也完全没有任何价值。打起仗来,新军一个镇击溃这样的所谓百万是没有一点问题的。何况绿营军这些也不可能为了挽救清王朝的命运去和装备精良的新军死磕(八旗军倒是在辛亥革命时候进行了一些顽抗,因为他们以为革命后要杀尽满人)

所以,袁世凯逼宫就是凭本事夺的权。


巴山夜雨涮锅


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个时候没有百万大军了。都是纸面上的数字。大清何来的百万大军,如果真的有百万大军还在皇帝手里的话,在八国联军的时候就已经用了。八国联军面对几万洋人大清就已经是要灭亡了。更何况是面对袁世凯的二十万新军呢?

其实大清真正厉害的八旗军只有入关的时候,之后的八旗军,不管是满八旗,还是蒙古八旗,或者是汉八旗等等,可以说在清军入关以后战斗力已经是大大减弱了,当然更为关键的是大清的军队一直都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数字的,这个在三藩之乱的时候就已经是显现出来了。到了清朝末期的更是突出,当时纸面上有百万大军,但是实际上可以说除了袁世凯的新军之外,真的是无兵可用的,而袁世凯的新军可以说只有袁世凯调的动。所以大清在之前才会让各地自己来训练军队,也就是团练了。湘军,淮军等等都是这么起来的。因为大清真的是无兵了。

其次就是分地驻防,清军入关以后就把八旗军队全部分散到各地驻防了,是永久性的驻防,这样的话就大大减弱了中央对于军队的掌控,而且全国各地驻防的话,那么军队就很难集中。所以别说大清灭亡的时候没有百万大军,即使有百万大军给你,这样全国驻防的话,勤王的话需要多久呢?

还有就是在大清灭亡的时候真的是没有钱了,可以说溥仪不宣布退位的话,大清真的就已经是要破产了。当时不光是支付帝国主义的赔款,还有袁世凯的新军等等已经是把大清最后一点钱都没有了,所以说大清还有什么不亡的理由呢?

而且我们要知道溥仪三岁就继位了,当了三年皇帝,退位的时候才只有六岁,一直都是他的父亲载沣这个摄政王来掌握全国的军政大权的。对于载沣这个人,在大清灭亡以后可以说没有任何想复辟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大清很多的遗臣都是想复辟的,但是唯有载沣一点反应没有,可见载沣要么就是很多人说的懦弱,要么就是真的对于局势看的非常清楚。这个时候大清再怎么坚持都是灭亡,已经是无力回天了!!!


中国历史研究所


溥仪退位时候清朝虽然号称有百万大军,但已经没有任何战斗力了。

清末的军队主要有以下几部分构成:

1、八旗兵。

八旗兵原本是满清安身立命的根本,这些“以弓马定天下”的八旗子弟的唯一职业就是当兵,不能从事其它职业,领取国家俸禄。他们分驻在全国各地的满城之中,和普通百姓是隔绝开来的。

不过随着战争的减少和人员的膨胀,这些八旗子弟的战斗力每况愈下,由于不能从事其他职业,他们每天只能逗鸟玩蛐蛐,“八旗”渐渐成了纯粹的社会福利机构。

太平天国时期,八旗兵被起义军打得落花流水,清政府不得不启用地方团练来镇压太平天国。眼看他们和废物一样,此后八旗军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戊戌变法时,光绪皇帝竟然同意了康有为提出的“废除旗人特权”改革要求,可见清政府早已对他们失去了信心,把他们视作包袱。

2、绿营兵

除八旗外,还有以汉人建立的绿营兵,他们是八旗兵的重要辅助力量,帮助清政府控制全国,不过待遇要比八旗低很多。太平天国时,这些绿营兵同八旗一样溃败,后来就被裁汰抛弃了,只留着一个空壳子。

3、练军和防军

练军是整顿裁汰绿营的产物,绿营中较为优秀的人员被编为练军,这些人一度成为清末的主力部队。在抗击八国联军时,练军展现出了一定的战斗力。

防军则是整顿团练武装的产物,太平天国后,湘军、淮军等部人员被抽调整顿为防军,驻守各地险要,守备各省,光绪年间尚有20多万人,后来被改编成巡防队。

4、新军

甲午战争惨败后,清政府鉴于现有部队无法满足国防需求,决定仿照西方制度编练新建陆军,简称“新军”。新军完全采用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其战斗力是全国最强的,远远高出以上八旗、绿营、练军和防军。

新军以镇为基本单位,将全国划为36镇,因武昌起义爆发,只建成了26镇,官兵编制共计18万左右。不过真正完成编制的只有16镇和16个混成协,人数大概在13万左右。而袁世凯控制的北洋六镇则是最早完成编练的,装备精良,粮饷充足,是精锐中的精锐。

现在袁世凯带着清朝一手培养起来的枪杆子逼宫,溥仪还能有其他选择么?

一来,没有时间调集军队勤王,二来就算他们赶来也打不过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啊。

而武昌新军则带头发动了辛亥革命,你说溥仪还能有啥办法?

所以溥仪只能退位了。不过他根本做不了决定,因为他当时只有6岁而已。负责批准退位诏书则是光绪的老婆隆裕皇太后。


石头说历史


辛亥革命时,小皇帝溥仪名义上还有百万大军,最为信赖的是1万人的禁卫军、1.2万人的北洋陆军第一镇(都主要是满人组成),20万的八旗军,80多万的绿营、勇营改编的巡防营,18万的新军。但能机动作战、有战斗力的并不多,只有北洋军具有强大的机动作战能力,所以清朝不得不重新起用袁世凯。

1,满清末年的满人精锐禁卫军和北洋第一镇

禁卫军和北洋第一镇,大部分是从八旗里面抽调精锐兵丁,按照新编陆军模式训练的军队。但这两支军队主要保卫皇宫和北京,并不是为机动作战安排的,无法调往武昌。

1908年慈禧死后,监国摄政王载沣开始从旗人中组建禁卫军,命令载涛、毓朗、陆军尚书铁良担任训练禁卫军大臣。禁卫军主要从北京的旗人中选拔,设置两协(1协相当于1旅),第一人协统分别是:第一协协统良弼,第二协协统王廷桢。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清廷被迫召开资政园第二次年会实行立宪,于11月3日通过《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根据19信条皇族将解除兵权,北洋军的徐世昌为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12月15日,在汉口立功的北洋将领冯国璋被任命为禁卫军总统官。

因为清朝末年对宪政三心二意,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进退失据,从皇族内阁改为立宪,但已失去人民的信任,禁卫军的指挥权落入了北洋军的手里。

1912年1月12日,良弼、溥伟、铁良等组织“君主立宪维持会”(俗称“宗社党”),准备以禁卫军和北洋军第一镇为核心,向袁世凯夺权,镇压革命党。

1912年1月26日,清朝强硬派良弼被同盟会彭家珍炸成重伤,不治而亡,宗社党作鸟兽散。

北洋第一镇,1905年组建,下辖第1协和第2协,主要由北京旗人组成,人数1.2万,第一镇的战斗力不低于其他北洋五镇。

禁卫军和北洋第一镇严格按照现代军纪训练,在战术训练上遵守《训练操法详细图说》和《新定步兵操法》,学习西方军事演习进行会操。

2,满清末年的八旗军

满清末年的八旗军还没有裁撤,除了一部分北京精锐被抽调到禁卫军和北洋第一镇外,北京还有驻防八旗约8万人,驻守各地的八旗约10万人。

北京八旗在八国联军时期已经被打残,再加上精锐被抽调,剩下的八旗子弟们完全没有战斗力,只能当铁杆庄稼混吃等死。所以北京的8万八旗军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反而占用了大量军费。

满清还有10万八旗军驻守全国各地的要点,但兵力非常分散,一般是一个重要城市几千人。旗军家属有专门的满城,不与汉人杂居。

举几个例子(不完全):

西安驻防:满洲八旗蒙古八旗4000,汉军八旗3000,共计7000;

江宁驻防:满洲八旗蒙古八旗4000;

广州驻防:汉军八旗3000;

荆州驻防:满洲八旗蒙古八旗4000;

成都驻防: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2000;

福州驻防:汉军八旗1000。

因为中国太大,各地八旗军变成了胡椒面,只能对付小股土匪,稍大规模的就对付不了。对付不了太平天国,甚至对付不了义和团。

黄兴在广州的黄花岗起义,只有几百人就敢搞事。其实无他,因为广州的八旗兵也就3千人,空饷还有一堆。

实际上在辛亥革命中,对抗革命军最强烈的还是八旗军!

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军从11月19日开始就与荆州驻防八旗军开始了激烈交战,战斗一直持续到12月10日。

荆州八旗军左副都统恒龄自尽,清八旗将军连魁投降。

12月16日,革命军占领荆州,荆州八旗军和家属一共25000人,绝大多数战死或自杀,只幸存4000人。

西安八旗军和家属一共有2万人,八旗将军文瑞、副都统承燕自杀,副都统克蒙额阵亡。

南京八旗军1个营和江防军3个营,携带马克沁重机枪数十挺和火炮20门,死守南京天保城。

福州八旗,给13岁以上男子一人发一只枪,给女子一人一把刀。革命军占领制高点炮击福州满城,到11月9日,革命军冲进满城。次日,八旗兵组织500名八旗大刀队冲击革命军炮兵阵地。最终被革命军击败, 总督松寿自杀,朴寿被擒杀。

3,晚清末年的绿营等改编的巡防营

绿营主要是清朝初年收编的明朝军队组成,类似明朝的卫所,世袭当兵。

曾国藩曾评价绿营,“近营则避匿不出,临阵则狂奔不止”,“胜则相忌,败不相救”,就是诸葛亮再世也无法领着绿营打胜仗。

1849年绿营兵全军六十一万人,对抗太平天国时一败涂地,不得不起用地方团练的湘军、淮军。

1887年,绿营军经过不断裁撤,还有近四十七万人。

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新建的湘军、淮军、甘军等勇营也被打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绿营全部裁撤,和大部分勇营一起改编为巡警部队的巡防营,加上新招募的兵丁,共约80万人。巡防营装备差、待遇差,从而成为对付装备好、待遇好的新军的一股巨大力量。

因为巡防营里有大量的地方团练出身的勇营,还有地方招募的士兵,成为地方总督和巡抚手里的半私人地方武装。

巡防营的招募、饷银、训练,甚至大部分的指挥权都在地方总督或巡抚手里,最终退化为民国时期的地方武装。

4,晚清新编陆军

甲午海战,晚清的海军几乎被全歼。

晚清主要发展新编陆军作为国防军。

1907年,清朝颁发了《全国陆军三十六镇按省分配限年编成方案》,计划编练新军36镇。因为经费和军事人才不足,只练成陆军14镇以及18个混成协,后期陆军大多兵额不足。

北洋新军六镇,建军时间长,所有6镇都是54门火炮满编设置。

新军主要是模仿德国普鲁士军队。一镇有炮兵,工兵,骑兵,辎重各1个营,步兵2个协4标12营。全镇官长书748人,兵丁10436人,夫役1328人,合计12512人。

北洋军为了减少开支,削减了野战医院、大量的工程营和后勤保障人员。同样是学德国军队的日本师团作战兵力就到达1.8万人。

1911年,满清成立了二十六镇,其中有多个镇是刚从混成协改名来,兵员人数其实是混成协编制。新军共有军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

新军中被革命党渗透最为严重,如武昌等南方新军。

5,民国初年追封的几位开国大将军(共11人)

1)吴禄贞,原来是武昌新军,通过同盟会贿赂获得驻保定的新军第六镇统制职务,成为武昌新军埋伏在北京附近的一枚超级炸弹。后被袁世凯刺杀,民国初年封开国大将军。

2)邹容,17岁写《革命军》,成为全国知识分子争相阅读的禁书,20岁死于狱中,民国初年封开国大将军。一书当敌百万大军!

3)彭家珍,因舍身炸死良弼,民国初年封开国大将军。

4)焦达峰,会党出身,参加哥老会的分支洪福会。洪福会首领姜守旦曾参加庚子年的自立军,后自创山头。辛亥革命时期除了新军外,革命军势力最大的就是鱼龙混杂的会党。焦达峰在辛亥革命时被害,民国初年封开国大将军。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清朝末期,中国已经病入膏肓,面对内忧外患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终于在1912年,最后一任皇帝溥仪退位让贤,袁世凯称帝。至此清朝结束了辉煌而又悲剧的一生。

溥仪退位时,尚有百万军队效忠朝廷,而袁世凯仅有二十万新军可供指挥。

但是,袁世凯竟然仍敢逼宫造反。为何袁世凯二十万之众便可逼宫呢?有书君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溥仪百万兵力衰弱,导致没有能力与袁世凯的兵力抗衡。

溥仪在位时,清朝军队人马总数其实也就百十来万,分散全国各地。

而且因各地训练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队伍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的。其中实力最强的当属袁世凯领导的北洋军队。

北洋军队士兵几乎个个骁勇善战,一个顶十,不在话下。其整体水平几乎囊括了全国军队实力的十之八九,令全国其他省份的军队望尘莫及。

辛亥革命时期,北洋军队一个镇的兵力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山西新军轻松打败。由此可见北洋军队的实力不容小觑。

因为北洋军队有雄厚实力,尽管数量上与溥仪军队天差地别,但是搞定这帮乌合之众,还是绰绰有余的。所以袁世凯才敢气焰嚣张,与溥仪叫板。

二、晚清病入膏肓,导致人心涣散,没有心思打仗。

整个清朝先前在慈禧太后昏庸无道的掌权下已经千疮百孔,满目苍痍。傅仪继承大统时,清朝不过是个烂摊子,要人没人,要钱没钱。

西方列强屡屡侵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战争连连失利,我国无奈做出割地赔款的让步来暂时平息炮火之声。

仅是《马关条约》,我国就被迫赔偿两亿两白银。这对于当时国库空虚的清朝来说,是一笔不菲的钱财。

本来就入不敷出的惨绝人寰情境下,一系列连哄带骗的不平等条约更是令财政连年赤字的清朝雪上加霜。

没有雄厚财力的支撑,国家没有用来犒赏三军的资金,有书君想可能军饷都不能按时发放了,至于其他福利待遇,那是想都不要想了。

没有资金,军队自然觉得没有盼头,哪还会为清朝卖命,都恨不得一个个做缩头乌龟,不要上战场去。

清朝人心涣散至此,有书君想即使有千万人马,也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哪有心去跟袁世凯的二十万军队抗衡呢?

三、溥仪继续抗衡袁世凯不如退位,能按时领取巨额补贴。

溥仪之所以在有更多兵马的条件下没有与袁世凯正面交锋,其实也有自己的个人原因在里面。

战争必然会有死伤,战争持续时间很长,艰辛异常。而且还令溥仪担惊受怕,生怕一个不小心因战争而命丧黄泉,小小年纪就去慈禧太后那报道了。

并且溥仪又没有十足把握能够擒获袁世凯。就算取胜,清朝也只是延续了先前的颓废之气,甚至可能还因战争的原因使得清朝更加命悬一线。

所以溥仪并非愿意这场战争的发生。

而退位的结果却能让溥仪从此高枕无忧,因为溥仪退位的待遇是,一如既往地有先前称帝时同样数量的丫鬟奴才伺候。

每年还有四百万两巨额生活费用发放。不仅如此,他还能继续居住紫禁城。

这样的结果,自然令年幼的溥仪“乐不思蜀”,他不仅从此不再为国事操劳,还能继续享受以前的生活,又怎么会继续没有去打没把握的仗呢?

因溥仪退位待遇优厚,所以即使有百万军队也没有必要去与袁世凯抗衡。

人不在多,在于精。兵力是一国之根本,兵力强,则国强。

溥仪在位时没有加强兵力训练,结果被袁世凯钻了空子,夺了龙位,从而导致清朝覆灭。不知他在九泉之下,如何面见大清江山的列祖列宗!


有书博物馆


溥仪名义上有百万军队,实际上无人可用。

我们先看下清朝末期军队的组成成分:八旗军队大约还有12多万人,绿营改编成的巡防营还有30多万人,禁卫军1万多人,还有就是北洋新军二十多万人。

先说一下八旗军,满清初期完全是靠八旗军打天下的,但是入关以后,因为有国家养着,八旗军就开始慢慢懈怠下来,战斗力一落千丈,在跟太平天国交战时,基本上全输。到了清朝末期,因为鸦片的大量输入,多数八旗子弟兵染上了烟瘾,成为了瘾君子。可以说,这支部队已经打不了仗了。



再看绿营,绿营跟八旗军差不多,都是前期很厉害,后期很疲软,打不过洋人,打不过太平天国,也打不过捻军。所以满清后期的作战主力都是由湘军和淮军等地方团练负责。既然没有战斗力,还是汉人,为了缩减开支,那就只能对你们下手了。同治年间对绿营军多次裁减,到清末一共裁减了二十多万人,剩下的三十多万都改编成了巡防营,军饷低,训练少,更没有什么战斗力了。



再看禁卫军,这个禁卫军就是清政府为了对抗袁世凯的新军组建的,全是由满人组成的,训练也是按照新军的方法,可谓是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但是袁世凯借口让禁卫军南下平叛,结果禁卫军统领贝勒载涛害怕,主动辞去禁卫军统领一职,由袁世凯的老下属冯国璋接任,这样满清最后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拱手让给了袁世凯。

最后看北洋新军,北洋新军是清政府晚期最能拿的出手的军队,可惜的是这支军队的控制权不在清政府手中,而是在袁世凯手中,别人指挥不动。



这样算下来,满清政府手中大概是还有四十多万的军队,但是这些军队大部分都布防在全国各地的重要城市,加上战斗力低下,根本不可能对北洋新军造成威胁。 溥仪退位时华南地区的省份基本上都宣布脱离清朝的统治,只有北方的省份还在清朝的控制之下。这样满清手中的兵力就更少了,袁世凯才能有恃无恐。

不过,这也算是袁世凯为中国做出的一个重大贡献吧,逼满清皇帝和平退位,总比流血牺牲要好。


历史伶俜者


这个题目本身有些胡编乱造,1.辛亥革命时,清王朝没有100万兵马。2.袁世凯没有20万人枪。

在太平天国和鸦片战争中八旗和绿营军不堪一击。清朝开始裁撤军队,编练新军,4路新军除了袁世凯的部队都在八国联军打击下全军覆没。

事后全国按照袁世凯的部队标准组建新军,全国设置36镇(师),差不多一个省一镇新军。

但到1911年武昌起义为止, 新军实际上只编成了十四镇(师)十八混成协(旅)、四标(团)的遍练。总人数131800。而袁世凯北洋就占了满编六镇,合计74500人枪。

溥仪皇帝直接掌握的只有禁卫军镇2万人枪,这个镇基本都是满人组成,忠心耿耿,但禁卫军镇的首领却是汉人冯国璋。

辛亥起义,基本就是各省新军起义,等于袁世凯这6镇7万人和全国的其它6万新军打。其它地方部队都是土鸡瓦狗墙头草。

袁世凯不愿意打,冯国璋和稀泥,袁世凯以北洋六镇作为资本谈判,改朝换代,袁世凯落了个大总统。可以说上下5000年,辛亥革命改朝换代国家成本最低,伤亡人数可以忽略不计,国历受损最少,袁世凯功不可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