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間人口一千九百萬,為何到乾隆年間就增加到了三億多?


這個問題讓康熙皇帝想打人。

哪本資料上說康熙年間人口1900萬了?敢情明朝末年的15000萬人在明亡清興的幾十年時間裡被“消滅”了87%,這個數字有多驚人你知道嗎?這是對歷史極端不負責任的態度!

在公認的清朝人口資料中,只說順治年間的1661年,清朝登記在冊的人口為1900萬戶。“戶”是什麼概念?在崇尚多子多福的我國古代,一戶平均至少有3口人,也就是說,此時登記在冊的人口至少5700萬人!

而在我國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因為人口控制手段落後,一旦經歷戰亂,大量人口會選擇隱匿。而一旦社會安定,這些人口會迴歸土地,重新成為登記在冊的人口。

所以,清朝在順治年間的絕對人口數量,根本不止5700萬!而從順治年間到康熙年間,隨著社會發展,人口只能增加,所以康熙年間人口根本不可能是1900萬人!

既然基數較大,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清朝前期我國人口能迅速膨脹了。靜夜史認為,影響我國清朝人口爆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安定

清朝前期雖然與蒙古、南明等不斷髮生戰爭,但漢地十八省區域在1661年消滅南明政權後就一直相對安定。

由於清朝完成了中原地區的基本統一,所以清朝的對外戰爭基本集中在長城之外的蒙古區域以及臺島等沿海區域。

因為長達200多年的社會安定,中原地區小農經濟得到充分發展,這使得人口出生率大大提升,為人口的爆炸式增長提供了可能。

2、政策得力

清朝前期為恢復生產力發展,統治者進行了一系列促進人口增加的措施。

比如1711年即康熙五十年,康熙皇帝宣佈“盛世滋丁,永不加賦”,即此後不管人口多少,都以1711年的人口數量計算人口稅,此政策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人口數量增加開始加速。

到1723年,雍正皇帝開始推行“攤丁入畝”,將人丁稅和田稅合二為一,更加弱化了人口稅的存在,進一步的“減負”使得人口再度膨脹。

3、作物高產

明朝初年,玉米、紅薯、土豆等高產作物自美洲傳入我國東南沿海,自清朝前期推向北方。

相比於傳統農作物,這些高產作物不僅產量高,而且適應力極強,能夠在土地貧瘠的土地上生長,這使得大量在以往不適合耕作的土地被大量開墾出來。

清朝時期,我國的耕地保有量達到歷史巔峰,大量的土地提升了糧食產量,為供養大量人口提供了基礎。

4、控制加強

清朝是我國專制皇權登峰造極的時代,也是我國人身控制最嚴密的時代。

由於鄉里制度的發展,清朝最終打破“皇權止於縣政”的慣例,將統治力延伸到最基層的鄉村,這使得清朝的人口統計比以往任何一個朝代都更為準確和全面。

由於人身控制的加強,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清朝前期社會的安定,這同樣為人口的增加打下堅實基礎。

5、風俗推動

清朝在很多方面繼承了前朝衣缽,但為加強皇權也進行了一系列逆潮流而動的政策,比如宵禁制度。

我國的宵禁制度在唐朝後期逐漸被打破,兩宋和元朝時期進一步被弱化。但是到明朝時期,宵禁制度死灰復燃,清朝時期則更加完善。

由於宵禁制度的盛行,清朝民眾的業餘生活被完全壓制,這在客觀上也促進了人口的不斷增加。

6、階級共識

和以往的少數民族王朝不同,清朝時期的各民族地主士紳階層,組成了牢不可破的聯盟,這使得清朝前期的統治結構空前穩定。

有清一朝,雖然內地相對安定,但朱三太子這樣反清復明的民間反抗始終此起彼伏。在這樣的條件下,漢族地主士紳階層和清朝統治者站在同一陣營。正是這種聯盟性質的統治集團,使得清朝自三藩之亂後,始終沒有出現更大規模的內亂,為清朝人口增加提供了良好的客觀環境。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乾隆在位期間,清朝人口至少翻了兩倍。這是由很多原因共同造成的,我就一個個列舉出來。

1.歷史遺留原因

清軍剛入關的時候,中國人口銳減,順治末年甚至只有1400萬人。但是這個1400萬僅僅是在冊人數。

因為天下大亂,百姓流離失所,原有的戶籍制度崩潰,很多人變成了黑戶。這部分人口肯定是統計不上去的。但是天下慢慢的趨於穩定,這部分總要出來的。

2.政策原因

康熙採取了比較寬鬆的政策,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而且在康熙五十年,宣佈永不加賦(稅和賦是分開了算的,沒說不加稅),同時免除了新出生人口的人頭稅(中國歷史學者美化歷史有一套,這個人頭稅一直不提喲),減少了百姓的壓力。

雍正元年開始實行攤丁入畝政策,將土地作為收稅的對象,而不再是壓迫百姓。讓中國的百姓,終於可以放開壓力,活下去了。同時大量為了躲避人頭稅而成為黑戶的人,重新進入戶籍體系。人口暴增。

3.新作物的引進,局勢比較穩定

玉米和紅薯在明朝就已經有了,但是沒有推廣開來。玉米和紅薯除了高產以外,對土地的要求不高。很多貧瘠的不能種小麥,稻子的地方,都種下了玉米和紅薯。糧食產量暴增。

同時清朝中期,地方還是比較穩定的。戰亂基本都控制在邊疆,對百姓波及比較小。所以清朝時期的人口增長速度令人吃驚。

像題主所說的,1900萬就是康熙二十一年的人口數量(這一年平定了三藩之亂)。康熙五十一年的的時候(前一年宣佈永不加賦),有2462萬人。

雍正取消了人頭稅,攤丁入畝。乾隆年間,中國人口開始呈現爆炸式的增長。乾隆六年,中國人口為1億4千萬,乾隆二十七年達到兩億。乾隆五十五年,清朝人口突破三億。

喜歡就關注唄:砍歷史。我是馬卡你,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侃砍歷史


康熙年間人口一千九百萬,為何到乾隆年間就增加到了三億多?

雖然在清朝世紀時期我國人口數量增長得非常快。但是康熙年間人口確實已經達到一億以上,而不是所謂的一千九百萬。

  • 那麼,為什麼清朝年間,我國人口數量增長得這麼快呢?堪稱是爆炸式增長。

明朝末年,也就是明光宗,崇禎的父親在位的時候,雖然根據統計,當時的人口是5.1千萬人。但是,這個數據還明顯存在非常大的水分。因為,當時很多活不下去的農民,因為土地兼併嚴重,只得到地主家賣身為奴。因此,這些人實際上就因為官官相護,沒有在明朝官方的統計數據之內。

這可不僅僅是我的推斷。

1502年,明孝宗弘治十五年,5千萬人,耕地4.228億畝;

1620年,明光宗泰昌元年,5.1千萬人,耕地7.4393億畝。

在短短120年的時間裡,明朝的耕地面積,增加了整整3億畝,耕地都是需要平民百姓們去開墾,並且一直耕種的。但是,在沒有經歷大規模戰亂的情況下,人口竟然只增長了0.1千萬人。深切地暴露出,明朝時期土地兼併、賣身為奴,到了多麼可怕的地步。

而且,人口增長另外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因素,美洲的高產作物,在明朝嘉靖時期,就已經傳入中國,並得到推廣。所以,在這一時期,明朝的人口肯定得到一個極為巨大的增長。在120多年的時間裡,不可能僅僅只增長了0.1千萬人。

  • 事實上,在400年前,在宋朝時期的生活水平條件下,宋金夏,三國的總人口,就已經達到了13.6千萬人。

所以,現代的很多學者,都認為明朝時期人口,肯定已經超過了1億,甚至接近2億。可見,明末戰亂,對人口傷害有多麼的巨大。

當然,到康熙年間,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後,實際上清朝就再也沒有發生過大的戰亂,處於一個相對比較和平穩定的年代。給人口數量的增長,創造了一個穩定的基礎。

但是,人口數量的增長,並不是意味著清朝的統治比較清明,恰恰相反,清朝時期的統治極為黑暗。人口數量的增長,完全是,依靠在這一時期大規模推廣的,從美洲傳入的,巨量的高產作物。

  • 實際上,我國古代真正的,土生土長的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粟、黍、小麥,其實就是大米,小米,黃米,小麥這幾種穀物。

雖然,我國土地非常的遼闊,但是,還有很大部分的山地和丘陵地區,根本不適合這些作物的生長。

於是,玉米在16世紀傳入中國,番薯、馬鈴薯在17世紀傳入中國。實際上,在明清時期,雖然禁海比較嚴重,但是民間私船還是很多的,美洲的農作物,有30多種,在這一時期傳入中國。

於是,廣大的山地和丘陵地區,都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成為了災荒之年,災民賴以生存的口糧。

  • 但是,實際上清政府,對於這些高產作物的推廣,並沒有發揮什麼作用。是民間自發的,通過人口的流動,慢慢的蔓延全國,成為了人口爆炸式增長的原動力。

從而,出現了康熙年間,1億人口,一直到清朝末年光緒的時候,4.5億人口。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因為一千幾百萬這個數字只是官方掌握的人口數據,與實際數據相差甚遠。現代的研究認為,三藩之變結束後全國全國普遍恢復和平的康熙十八年(1679年),實際人口數量在1.5億左右,到乾隆年間近百年大致和平時代增長一倍多達到三億多,是比較正常的古代人口增長速度。

明代的官方人口數字,基本是一個笑話,一直是朱元璋時代的六千多萬的數字。從靖難之役結束到明末天下大亂,中國核心人口密集區大致有200多年的和平年代,這是迄今為止最長的一次的長期和平。現代的研究認為,明末人口在2億人左右。

經歷了明末的戰亂和清初清軍在中國大地上的殘酷屠殺,到三藩之變結束的1679年,實際人口估計在1.5億左右,相比明末有巨大的下降。

當然,清初最初的官方人口數字,延續自明代,與實際差距巨大。順治18年(1661年),官方人口數字為1920萬人,康熙9年(1670年),官方人口數字為1939萬人。

雍正年間開始實行普遍的攤丁入畝政策後,清代的官方人口數字開始緩慢的向實際人口數字靠近。乾隆8年(1743年),官方在冊人口數字1.5億人,乾隆59年(1794年),官方在冊人口數字3.1億人。乾隆59年(1794年)的數字,應該與實際人口數字比較接近了。當然,清代的人口數據有問題的地方也不少,如某些地方明顯存在著過高的虛報,但後期與實際人口數字相對較為接近了。

康熙乾隆年間的人口增長,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百年左右的長期和平帶來的人口自然增長,二是美洲作物的推廣提高了人口容納的上限。

從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藩之變結束到嘉慶元年(1796年)的白蓮教大起義,中國核心人口密集區有100多年的大致和平時代,沒有被戰亂波及。長期的和平時代,人口自然增長非常可觀。

明末開始,大航海時代中歐洲人在美洲發現的農作物逐漸傳入中國,在中國緩慢的普及到各地。美洲作物中紅薯(番薯)、玉米、土豆尤其重要,這些作物產量較高,並且適應多種氣候以及山地等地形,大大提高了中國區域的人口上限。網上有人戲稱康乾盛世為番薯盛世,指的就是這方面因素。

(紅薯)


仁勇校尉


看到很多人把康乾年間的人口增長完全歸功於紅薯等新作物的引進,其實這是不全面的。紅薯和玉米並沒那麼重要。


紅薯等美洲作物的引進,算是一個次要因素,但卻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17-18世紀是世界人口大增長的時代。


首先題目的數據完全錯了, 根據路教授的《中國人口通史》,在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 清朝約有9千萬人,

到了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 達到30148715人, 突破了三億。即從9000萬達到3億,花了129年,翻了3.32倍。


相對而言,日本在1603年人口約為1200萬人,到了1730年變成了3300萬。130年間增長了2.75倍。


日本當時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對海外產品的引進是不利的,但他們人口增長只是僅次於同期的中國。


而另一個例子是英國,英國人口從1601年的410萬,增長到1761年的610萬,花了160年,卻只增長了這麼點,要知道整個18世紀英國海外移民其實不多,美洲作物為何沒造成英國人口翻番?


所以這麼一看。有沒美洲作物,還真不是太重要。如果沒有玉米紅薯的普及,清朝前期的人口還是會增長二倍以上。因為憑藉版圖資源,突破2億接近3億一點問題都沒有。

(湖北陽新縣的 番鴨,原產於美洲,清初時引入,似鵝非鵝,似鴨非鴨的鴨科動物)


實際上清朝人口的增長,學術界認為原因主要是四點:


一,明末戰亂的恢復,明代頂峰其實已經達到1億人以上,有些學者甚至認為早已達到2億。而在清初,很多歷史記載很多省份已經在戰亂中變得荒無人煙,甚至連成都城都到處跑老虎。所以在清代增長到3-4億並不奇怪。



二,清朝對全國人口統計範圍的擴大是人口總數增長的重要原因


清朝對全國的有效管轄領域在我國曆代王朝中是最大的, 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 因此人口統計範圍也是最大的,所以他將其他王朝忽略的 少數民族人數也加入了統計。


蓋番、回、黎、苗、瑤、夷人等, 久經向化, 皆按丁口編入民數“,


三,清朝前期對歷史上的賦役制度做了重大改革, 使得長期隱匿的人口浮現出來


取消了人頭稅,因此大量隱匿人口在統計中表現了出來,而明朝卻因為有大量隱匿人口存在,所以在官方統計數字中一直沒超過6千萬。



四:食物結構的改善有利於人口增長


原產於美洲的甘薯、馬鈴薯、玉米等高產農作物在明末清初傳入中國, 並逐步大面積種植, 大大提高了當時的農產品總產量, 也改變了人們的食物結構, “一年紅薯半年糧”,於是更多人被養活。


閉家鎖的紅楓


看了那麼多回答,為什麼老是把一個簡單的問題搞得那麼複雜。

大家只需要記住,國家太平安定無戰爭,那國家人口基數就會爆炸性增長,一個國家一旦發生戰爭,那麼人口可能增長緩慢,如果一個國家時不時要打幾仗,那麼人口基數可能會維持一個穩定狀態,如果一個國家經常性打仗那麼國家人口肯定會出現負增長。


這一定律放在古今中外都適用。

每一個年代的各種因素不同,所以不能張飛鬥岳飛,不具備可比性,那個年代只能同那個年代相比。

比如唐代的人口不能同漢代的人口去做比較,因為這兩個朝代不具備可比性。

現在我來套用一下,看我講的人口增長規律和戰爭有莫大影響是不是成立。

古:

舉例秦亡楚漢相爭漢朝建立漢初人口肯定不多,經過文景之治人口翻倍增長。

古:

元末戰爭明朝建立明初人口不多,人口經過仁宣之治,人口恢復增長。

古:

明末清初清朝建立全國人口不多,經過康雍乾盛世人口出現爆炸性增長。

今:

我國解放前人口也沒有現在多,人口增長翻倍主要是五零後、六零後、七零後這三十年人口在爆炸性增長,八零後、九零後、零零後的人口波動都不大,這當然是國家計劃生育少生優生控制的結果。

外:

日本戰後人口也並不多,為什麼人口一下子爆炸性增長到了一億多。

發現一個人口增長規律沒。

往往一個新的開始的初期人口並不多,但是經過二十年到三十年的時間就可以出現人丁興旺、國泰民安的盛世。

這人口增長就和賭博一樣,二贏一把就變成四,四又給它來一個驢打滾就變成八,八又給它來一個原地打滾就變成十六,大家看二變成十六總共賭了三把,這就叫做次方式增長。

人口也是一樣,國家安定了,沒有戰亂影響了,國家人口也可以次方式增長。

大家看清初人口1900萬二十年以後變成3800萬人口,又二十年以後變成7600萬人口,又20年後人口變成1億5200萬人口,但我告訴大家人口增長遠遠不是次方式的二變四,絕大部分時候可以說二翻一下可能變成五或變成五點一不一定,所以一個國家建立到恢復人口大致只需要二十至三十年,你看我國解放後人口增長主要是五零後、六零後、七零後這三十年人口在恢復,以後人口過剩就需要控制人口了。

康熙年間1900萬人口到乾隆年間變成了3億主要原因就是國家安定國內無大規模戰爭。


鄭建元158


最主要是兩點原因!

第一點:稅制的改革。由原來的按人頭收稅變成按實際擁有的土地繳稅,這樣無論擁有多少人口,只看你實際擁有的土地繳稅,就側面的放開了人口的生育。

第二點:玉米,番薯等對於土地要求低,產量大的農作物的引進。這種農作物的引進使得一些貧瘠的之前不適合種植水稻,小麥的土地也可以變得適合種植,且產量很大,直接的提供了養活更多人口的可能性。

第三:社會更加進步穩定,康乾盛世雖說有幾次大的戰爭,但都是國家內部維護政權穩定的小規模內戰,並無較大且時間持續較久的外族入侵。


財經札記


人口增長的原因那麼多

一是,封建王朝週期規律。中國的封建王朝在末期,總會出現,朝廷失其鹿,群雄進行爭奪。各路英雄們為了爭奪天下,實現自己家天下的夢想,可謂無所不用其及,屠城,滅族,扒黃河等手段,有多毒就用多毒的手段,只要能打到敵人。在這種情況下,人口大量銳減,不管哪朝哪代都一樣,唐朝、宋朝、明朝都一樣。清朝也是,到了康熙年間才逐步安穩下來了,那時土地也足夠養活當時的人口了。社會穩定,人口自然增加了。


二是,古代我國屬於小農經濟,農民種地就需要大量勞動力,為了得到壯年男勞力,大夥自然就多生了。

三是,當時我國引進了紅薯和玉米等農作物,這些農作物高產,大量的糧食能夠養活那麼多人。

四是,雍正廢除了人頭稅,實行推丁入畝。在他之前,所有的朝代都是徵收人頭稅的,不關有田沒田,都要交稅。推丁入畝就沒田的不用交了,農民負擔減輕了,自然需要多字都孫了。

綜合起來,到了乾隆年間,人口自然就膨脹了。


郭來說歷史


康熙年間人口一千九百萬,為何到乾隆年間就增加到了三億多?這個數字不知道是不是準確,但是在清代社會中期確實存在人口爆炸增長的現象。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吧:

1、政局穩定,社會安定

政治上的穩定帶來的社會安定的環境是人口得以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和以前的大一統王朝一樣,清代建國之初也是經歷了明末農民起義的大混亂的狀態下重新進入的穩定。因此穩定的社會環境是清代人口增長的重要背景。尤其是康熙年間開始,平三藩,收臺灣,徵噶爾丹,拒沙俄,為穩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一手開創了康乾盛世。如此安定的盛世是為人口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環境。

2、與民休息的政策

一般說來,歷代王朝的統治者在建國之初,由於大部分王朝的開國都是馬上得天下,長期動亂,因此建國之後往往會比較注意愛護民力,與民休息。從漢初的黃老之治開始,一直延續,歷朝歷代。清王朝的統治者在建國之初也不例外,實行了一系列的與民休息的政策。如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大帝就宣佈“盛世滋丁,永不加賦”,也就是希望在這種大一統的盛世局面下,大清朝人丁興旺,百姓安居,政府表示永遠不加重賦稅。

到了雍正時期,又實行“攤丁入畝”,也就是取消人頭稅,這下更不得了,無地的農民和工商業者也不再需要負擔人頭稅,之前為了逃稅而隱匿的大量人口在這時重新上戶。

3、醫學的進步使得平均壽命增加,死亡率下降

這一時期醫學的發展,使得人口的死亡率下降。一方面在這一時期中醫繼續受到重視,更加普及,同時隨著中西方的交流又傳入了一些西方治療疾病的方法,並引起了統治者的重視。康熙皇帝就是個好奇的人,他對醫學、解剖學都非常感興趣,在宮中還專門設有醫學相關的實驗室。

康熙皇帝在《庭訓格言》中留下了這樣的一段話:

雖然有康熙自賣自誇的嫌疑,不過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西方醫學的傳入與中醫科學的發展,使得當時的醫療條件得到了相應的改善,因此人口平均壽命加長,死亡率下降,這也是人口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4、還有就是大家熟知的新作物傳入

隨著地理大發現以及新航路的開闢,中西方交流的頻繁化,清代時新的農作物品種增加很快,尤其是原產自美洲大陸的高產農作物的傳入和迅速發展,比如我們如今熟知的紅薯、馬鈴薯、玉米等,這些作物傳入不僅擴大了清代中國人的食物來源,而且甚至成為了決定清代人口增長的重要變量。

元芳,你怎麼看呢,寫在留言處吧


廢墟的沉默


說的不好聽點,人口增長就像細菌滋生,只要環境合適,溫度合適,那就是瘋長瘋傳,具體到清朝社會,把自然界的環境轉換為社會環境的話就是玉米、馬鈴薯這些高產農作物的出現;說到溫度的話,其實就是康乾盛世的出現。(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說到盛世,它不是大風颳來的,也不是誰運氣好碰上的,這與當時康熙、雍正及乾隆時期的一系列政策有關,最基礎的就是攤丁入畝,直白點講就是廢除人頭稅,這是人口增長的政策動因。

什麼叫人頭稅,攤丁入畝之後有什麼好處呢?也就是說原來是有人就得交稅,家裡人口多,數人頭,有幾個人交幾份稅,不管這個人可不可以有固定的產出,在古代什麼才能叫固定的產出呢,當然是有地了,有地種就可以安身立命。


但實行攤丁入畝之後就不一樣了,它不看你家裡有幾個人,只關心你有幾畝地,人多地少的也不吃虧,人少地多的反而多交稅,這不止是調動普通的老百姓生產積極性的問題,因為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分配是更加合理化了。

同時還極大的提高了人們生娃兒的積極性,因為多一個勞動力,就意味著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更深入的精耕細作。人口增長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玉米、馬鈴薯這些高產農作物的出現,這些農作物不但高產,而且環境適應能力極強,中國是個多山的國家,大齡的山地丘陵得不到利用。

玉米、馬鈴薯的出現則使得佔國土面積最大的山地丘陵有了用武之地,極大地擴展了人們的生存空間,耕地面積也是極大增長,而開墾荒地本就需要大量勞動力,地多打的糧食才能多,這些都促使老百姓的生產生育積極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