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溪河修桥传说

桥溪河修桥传说

珍州正安,因山高坡陡,沟壑纵横,道途艰险,古称南蛮之地。

离县城不远的石梁河,是芙蓉江的支流,发源于桴焉乡,经瑞溪地段称瑞溪河,在安场与凤仪交界段一般称桥溪河,入境凤仪、格林段则名石梁河。关于桥溪河大桥的修建,在当地流传一些有趣传说。

金扁担之说

桥溪河修桥之时,由于资费困难,故专门派人在大路边向行人筹集捐款。有一乞丐过路,身无分文,见人人踊跃捐款,便将杵路的一根尖扁担捐献出来,以作捐资。虽然是一根只值几文钱的尖扁担,但它却是乞丐的全部家当。乞丐能倾其所有捐资修桥,如此善举,比起大富人家,就象捐一根金扁担。修桥人将乞丐的尖扁担筑到桥中,称大桥里有一根“金扁担”。

神奇金锲石

话说修桥之前,有一外地叫花子,无所依靠,流落老鹰关一带。时值国患外忧,饥民颇多,民众难以顾及。有好心人见叫花子十分可怜,便收留到他家。叫花子寄篱人家,并不闲着,帮主人做这做那。实在无事的时候,便找来一块石头,凿凿打打。凿打的东西,既非条槽(喂的猪条型石槽),又非圆盂(团型的水槽),附近的人都不解其故,上前询问,叫花子不提片言只句。转眼半月过去,叫花子向主人道谢辞行。临走前,叫花子说:“久住你家,别无报答,我打有一石,日后必有用处,有人问价,少了××价你不卖,不必担心无人出价。”

事后不久,桥溪河兴修石桥,一批匠师,忙碌数月,整体很快完工。可在收尾之时,准备的几块“金锲石”都安放不上去,整座桥无法合拢。原来,旧人制桥,先在地上划圆,比照圆弧之形,将石条打凿成约带锲形的拱桥石,并搭成圆弧形木拱,将成形的石条从两头拱在一起。由于计算及施工差异,最后接缝处与原计划的石条厚薄会有些异,需要调整厚薄。当最后的石条嵌入桥拱,石桥方能形成稳定结构。最后放进去的石条,如果与整体配合不好,石桥就不稳固。因此,匠师们将最后放入桥拱的锲形石条,称为斤锲石,似有四两拔千斤之意。桥溪河大桥在当时是跨度相当大、桥身相当高的石拱桥。整座桥无法合拢,就有存在瘫塌的危险,工人们十分着急,都处寻找恰当的石条,找了多处,没有结果。最后,还是老匠师眼尖,一眼相中叫花子留下的石条。老匠师乜斜眼睛,左看看,右看看,说了一句“好”,便向石条的主人索要。石条主人便按叫花子所嘱,报出价钱,说少于报价钱就不给。老匠师令人将石条抬到桥上安放,接缝如(麻)线,大桥成功合拢,主人得到银钱,大桥得以完工,举众俱欢。

后有人言传,此乞丐乃仙家下凡,既助人修桥,又报主人收留之恩!

桥溪河修桥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