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博物館的陶瓷器(下)

東青釉葫蘆瓶

葫蘆的諧音為“福祿”,所以民間喜歡燒造葫蘆瓶。東青釉之名,來源於北宋時期北宋汴京的東窯,東窯所燒的青釉,即為東青釉。在後來的歷代都有重燒,越燒越好。到了廣西博物館所展出的乾隆時期的東青釉瓷器,呈現出勻淨淺粉的豆青色,釉面光潤,色澤柔和有如冰玉。在廣西博物館還展出有乾隆時期的東青釉荷葉杯。

東青釉的這種色澤在明清瓷器中比較常見,有的博物館命名的時候似乎並不按豆青釉或東青釉來命名,而是直接叫“青瓷”。清代時,還會在豆青釉上加施粉彩,如首都博物館裡展出的一件豆青釉粉彩松竹梅紋竹節式筆筒,顏色瑩潤,集詩書畫印為一體。

廣西博物館的陶瓷器(下)

礬紅彩勾蓮八寶紋鼎式爐

有“大清道光年制”和“吉祥”底款。這個爐的造型,頗類似通常寺廟中用來燃香供佛的大香爐,一樣的鼎狀造型,一樣誇張的衝耳。因此我個人懷疑,這個爐子是在家中神龕前供香的。鼎身上的圖案為佛教的八寶,更加深了我的猜測。

藏傳佛教中經常見到八寶圖案,由於藏傳佛教於元明清時期也比較流行,因此瓷器燒造借用八寶圖案是非常正常的。八寶者,結、魚、罐、花、傘、蓋、螺、輪。

礬紅是一種低溫紅釉和紅彩,顏色偏橙紅。礬紅一般用於五彩或鬥彩,很少有通體掛一色礬紅釉的(西北師範大學博物館有一件通體礬紅的淨水瓶 ,少見。不過這種淨水瓶形體較小)。在廣西博物館的這件礬紅爐已經是我看過的不多的通體以礬紅設彩的瓷器了。江西博物館藏有一對小小的礬紅蓮紋藏草瓶,也是通體以礬紅設彩。

廣西博物館的陶瓷器(下)

霽藍釉象耳琮式瓶

琮是最有代表性的古代玉器之一,蒼璧禮天,黃琮禮地,琮指立方體、兩端貫以通孔的器物,通常為玉製的禮器或祭器,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就已經為原始先民所使用。在博物館展示的玉琮,大多有一道道弦紋,把琮分成若干個部分。但是古代也有一些光素無紋飾的玉琮。

這件琮式瓶有“大清同治年制”的底款,圓口短頸,方身圈足,兩側各塑一象頭銜環。這個瓶形體厚重,表面光潤,霽藍釉的色澤濃麗穩重,是燒製較好的大件。

廣西博物館的陶瓷器(下)

窯變釉石榴尊

這件石榴尊1960年購於上海,有“大清乾隆年制”的底款。石榴尊是尊的一種式樣,其花口外卷,短頸大腹,圈足。因為包括口部在內的整體形狀像石榴,因此得名。石榴尊這種器型出現得比較晚,清代雍正時期才開始燒製。

這個石榴尊器內施月白釉,器外施窯變釉。窯變釉和開片一樣,本來是燒製失敗的產物。開窯後發現燒製出來瓷器不是預期的釉色,就是窯變。在清代,窯變釉以其獨特性和變幻莫測的色彩,也成為一種藝術欣賞對象。比如這件石榴尊,白、藍、紫夾雜,又有濃淡深淺,這種釉色絢麗多彩,變化莫測,確實別有韻味。

廣西博物館的陶瓷器(下)

黃地素三彩花卉紋碗

素三彩是一種很有意思的瓷器,素有兩層含義,第一,它是先入窯燒成素胎,然後在素胎上黃綠紫等三種低溫釉,入窯再燒。第二,古代以紅色為葷色,非紅色為素色,素三彩所用色釉沒有紅色,故名。

我挑選的這件素三彩花卉紋碗,並不是因為我覺得它好看,而是因為它難看。明清時期的彩瓷,通體一色釉的都很好看。粉彩和五彩,如果是白地,留下了想象空間,看著素淨,也都好看。素三彩也有白地三彩,看著雖然沒有粉彩那麼柔嫩,但是也還可以接受。但是任何一個瓷器,只要加了黃地粉地,那想整體看起來順眼就比較困難了。我不理解為什麼這些明明好看的素三彩要多此一舉地把底色變成香豔的黃色粉色,常常是奔著俗得刺激、俗得熱烈去的。

廣西博物館的陶瓷器(下)

粉彩瑞果花鳥紋瓶

這一件瓷器的上部和下部,是綠地和白地的差別。下部的白地摺紙瑞果花鳥紋,雖然顯得富貴了一些,不那麼靈動,但是相比上部的綠地粉彩,實在是好了太多。上部的顏色太滿了,顯得累贅。這是1960年關瑞吾等捐贈的,有礬紅篆書“大清乾隆年制”的底款。

廣西博物館的陶瓷器(下)

粉彩梅竹圖梅瓶

這是一個典型的、傳統的梅瓶器型。梅瓶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因為口很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它可以插花,也可以作為酒器。因為這種造型挺拔、俏麗,在明清時期非常流行,在桂林的靖江王城中展出了大量從靖江王墓中發掘出的青花梅瓶。

這一件梅瓶也是1960年關瑞吾等捐贈的,梅瓶肩部特別豐滿,在接近底部時內收,整個器型的線條非常柔和。梅瓶上繪有粉彩梅竹圖,佈局疏密有致,花色淡雅,枝幹蒼勁,這種白地粉彩非常耐看。

廣西博物館的陶瓷器(下)

琺琅彩百花紋五孔尊

陶瓷器開上豎的五孔,我在博物館和畫冊中所見已經很多了,但是始終沒有注意過開這麼多孔、豎起這麼些個短圓管的意義是什麼。這種尊一般是水器或酒器,開五孔也並不方便傾倒,很可能只是為了專門做個造型的玩賞器,其審美意義大於實用意義。具體還要等我以後查閱資料再談。

這件五孔尊外壁用琺琅彩繪畫蔓草花卉紋,看起來非常富麗堂皇。琺琅彩由銅胎畫琺琅演變而來,瓷胎畫琺琅時,以琺琅粉塗在瓷胎上,再入窯燒製。

琺琅彩因為製作成本高、產量低,存世量相當稀少。廣西博物館能夠於1960年在北京買到這麼一件雍正年間產的琺琅彩瓷器,而且這件琺琅彩色彩豔麗繁縟,製作精美,應當說是比較幸運的。

廣西博物館的陶瓷器(下)

青花山水人物圖棒槌瓶

這個棒槌瓶麼,因為它的形狀看起來就像個洗衣服的棒槌。康熙時候流行,可分為圓棒槌、方棒槌、軟棒槌三種。我最後選中這件棒槌瓶的原因是它的整體佈局看起來比較清爽,不像別的青花瓷器一樣各類紋飾圖案密集。在主體圖案上,利用青花顏色的濃淡變化來體現光線明暗,比較有趣。

廣西博物館的陶瓷器(下)

每一間博物館展出的瓷器往往只是其收藏的一部分,還有很多藏品由於保存情況不良、品質不夠上好或需要進行保養而呆在庫房。我拍回來的廣西博物館瓷器照片不夠全面,從廣西博物館網站來看,有很多有意思的瓷器並沒有展出。

我對廣西博物館的瓷器展表示比較滿意,這些藏品陳列比起湖北博物館這樣的大館來說,我個人感覺品質上已經差不多了,足以滿足觀眾的參觀需要。希望將來廣西博物館能夠徵集活購買到更多、更有價值的瓷器文物來豐富館藏,尤其是唐宋時期的瓷器,實在有些薄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