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19版)》发布

《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19版)》发布

《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19版)》发布

—— 原文: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红斑狼疮研究中心. 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 2 0 1 9 版) [ J ] . 中华皮肤科杂志, 2 0 1 9 , 5 2 ( 3 ) :1 4 9 - 1 5 5 . D O I : 1 0 . 3 7 6 0 / c m a .j.issn.0412-4030.2019.03.001

《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19版)》发布

推荐理由:红斑狼疮是一病谱性疾病,病谱的一端为皮肤型红斑狼疮(CLE),病变主要限于皮肤;另一端为系统性红斑狼疮,除皮肤损害以外,病变可累及多脏器和多系统。正确认识不同类型红斑狼疮的皮肤损害,有助于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及改善预后。为了对CLE 的诊疗提供更为科学、权威的参考依据,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红斑狼疮研究中心在《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12)》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及专家建议,制定了《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19 版)》,于近日出版的《中华皮肤科杂志》上发布。本指南适用于成人及儿童CLE,可供广大医疗机构及临床医务工作者参考应用。

该指南修订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调整CLE的分类模式,补充Blaschko线状红斑狼疮这一特殊类型;补充完善不同类型CLE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更新和细致说明治疗建议。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01

分类

CLE按照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点可分为

①急性CLE,包括局限性和泛发性;

②亚急性CLE,包括环形红斑型和丘疹鳞屑型;

③慢性CLE,包括局限性和播散性盘状红斑狼疮、疣状红斑狼疮、肿胀性红斑狼疮、深在性红斑狼疮、冻疮样红斑狼疮、Blaschko线状红斑狼疮。少数情况下,CLE可与其他免疫相关性疾病同时存在,称为重叠综合征。

此外,少数患者的红斑狼疮样表现和自身抗体可能由某些药物诱导发生,称为药物诱导性红斑狼疮。

02

临床及实验室检查

(1)急性CLE:多发于中青年女性。患者常伴有发热、乏力、纳差、口腔溃疡、关节痛、肺间质病变、浆膜炎、血液及肾脏受累等系统症状,少数情况下可出现呼吸、循环功能障碍或神经精神症状。组织病理可见表皮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水肿,皮肤附属器周围散在或灶状分布淋巴细胞浸润。真皮上部水肿,可见黏蛋白沉积,真皮毛细血管壁可有纤维蛋白样物质沉积。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查为阳性。实验室检查,80%以上的患者抗核抗体阳性。

(2)亚急性CLE:好发于暴露部位如上背、肩、手臂伸侧、胸前V形区,常伴高度光敏感。约20%的患者并发干燥综合征。组织病理表现为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血管及皮肤附属器周围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但炎性浸润较DLE部位浅而轻,无明显角化过度、毛囊角栓。约60%的患者皮损处DIF检查为阳性,非皮损部位皮肤DIF阳性率约30%。实验室检查,70%~ 90%的患者抗Ro/SSA、抗La/SSB抗体阳性,90%以上ANA阳性。

(3)慢性CLE: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分为6类,不同类型的实验室检查大多正常,血液检查显示少数患者有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等。尿液检查结果很少异常。

03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CLE主要根据各型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免疫病理特征。DIF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一般情况下,皮损处DIF阳性支持CLE的诊断,但DIF阴性并不能排除诊断。皮肤镜检查对盘状红斑狼疮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04

首先应重视患者教育, 避免不良刺激,采用“阶梯式治疗”,即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局部治疗:外用糖皮质激素是广泛采用的治疗手段之一,还可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维A酸类制剂等;系统治疗包括一线用药抗疟药(主要药物为羟氯喹)及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其他系统治疗如沙利度胺、氨苯砜、植物提取物(雷公藤多苷、白芍总苷等)、维A酸类、生物制剂及干细胞移植。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9年第7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