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延安模范】刘延平——创业创新


【三月延安模范】刘延平——创业创新


刘延平,男,汉族,出生于1971年12月,延安市延长县江龙种养专业合作社社长。


早期的刘延平因母亲多年有病,家庭条件困难,小学四年级就辍学在家中帮父亲干农活,23岁时,因家境潦倒,无法生活,去到天津投靠妻哥以打工为生。2009年,从天津回来的刘延平,凭借以前在外打工拥有菌类养殖经验,提出要在村里发展蘑菇大棚和菌草种植。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第一年,刘延平养殖的600个菌棒净收入2400元,加上苹果收入,年收入达到14400元,人均年收入3600元,2016年当年就实现脱贫。这下全村都想尝甜头,顿时,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被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于是,通过高家川村特有的“高家川模式”,高家川村贫困户将蘑菇养殖和菌草种植作为脱贫产业。在包扶单位和镇政府的多方筹资帮助下,先后贫困户建成蘑菇大棚12座,同时为了规范经营和扩大规模,吸引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发展蘑菇实现脱贫,刘延平又注册了延长江龙种养合作社,刘延平还发现,加工菌棒需要大量菌草做培养基,而沟道川台坝地正好适宜菌草种植,于是,他带动其他农户发展菌草种植,就地加工利用,进一步提升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让农户种植菌草、养殖菌类形成长期的产业链。目前,通过合作社带动和村支部引领,高家川已经形成了从菌棒加工原料——加工成品菌棒——菌类养殖的发展产业链,规模正在不断壮大,同时又走出富有特色的“高家川模式”。2018年3月刘延平被评为延安市脱贫致富带头人;2019年1月陕西日报刊登《心有壮志天-记延长县安沟镇高家川村脱贫致富带头人刘延平》。

奋斗求改变 幸福来敲门

2018年12月21日,延安市举行了扶贫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贫困户刘延平作为报告团成员之一,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自己在脱贫致富路上的艰辛努力、心路历程,分享了脱贫经验方法和成就喜悦。

他曾是村里有名的“酒鬼”

说起刘延平,“酒鬼、懒汉”曾是大多数村民对他的评价,可就是这样一个“邋遢人”在短短3年时间内,种好了苹果务上了大棚,年收入达到8万元,摇身一变成了村民们心中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今年48岁的刘延平是延长县安沟镇高家川村人,家中4口人,在2015年年初被识别为贫困户,致贫原因是缺乏内生动力、缺技术。回想起当年的自己,刘延平很是愧疚,“那会婆姨患病年年吃药不停,两个儿子都在上学,加上自己懒,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那时候,村民们家家户户种植着玉米、洋芋、红薯,想办法增加收入。刘延平思想守旧,只知道种点庄稼够自家吃,饿不着就行了。虽说务有4亩苹果,由于刚挂果,加之不懂技术缺乏管理,苹果收入几乎没有,仅靠农闲时打点零工,一年下来只有几千块收入。刘延平还经常喝酒,一喝酒天不管地不管,好多农活也就耽搁了下来。有时候喝多了,刘延平还耍酒疯闹事,惹得全村人不待见。

第一书记卢继霞看到刘延平家的窘困局面,便主动上门做他的思想工作,劝他戒酒,鼓励引导他发展产业。刘延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不能再这样了,包扶干部与咱不沾亲不带故的,凭什么费力地帮扶我,咱不能烂泥扶不上墙不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刘延平暗下决心:一定要听干部的话,靠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

辛勤务果园 和贫困说再见

改变后的刘延平让村里人刮目相看。在苹果开始套袋时,村上的贫困户数他最积极,有事没事就往队部跑,经常通过电话与卢继霞沟通,学习果树管理技术。经过卢继霞的协调,村上不定期就会有果树专家前来现场指导。“大大小小的培训会我都不落下,怎样修剪、拉枝、防治病虫害等我都学得差不多了。”刘延平说,“党的政策好,为我免费发放了修剪工具、化肥果袋等农资,可省了不少投资哩。”就这样,经过一年的精心管理,刘延平家的苹果产量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2016年仅苹果纯收入就达到了3万元。尝到甜头后,刘延平更加努力,每天坚持看农林新闻,钻研春季、冬季果树管理技术。村上人都说,“老刘能狠下心把苹果务得这么好,咱们也能,他身上的优点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在刘延平的带动下,村上掀起了技术学习热潮。现如今,刘延平成了村上半个技术员了,谁家果树有问题一般都找他帮忙。

他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2016年,为了加快脱贫步伐,延长县开始推行“长短结合”产业扶贫模式。根据高家川地处川道特点和交通便利优势,政府决定发展周期短、见效快的蘑菇产业,刘延平就是村里最早种植蘑菇大棚的人。当年7月,村上开始动员贫困户种植蘑菇,但由于不懂技术,好多人不愿意养。刘延平二十多岁的时候在天津一家蘑菇种植厂打过工,当时回村后也想种蘑菇,因缺资金就没成行。得知这样的情况后,村干部们就做刘延平的思想工作,让他在村上带头种植蘑菇。11月份,村上建起了12座大棚,包括刘延平在内的12户贫困户每户分到了一座大棚,刘延平率先拿着分到的600个蘑菇菌棒做起了实验。“刚开始不顺利,每天洒水保湿,精心照看,一个月快过去了,蘑菇就是不出来。后来才发现是温度不够,我就在棚内搭火炉子,菌棒上才长出了蘑菇。”刘延平回忆说。其他贫困户看到刘延平成功地种出了蘑菇,也都纷纷加入到种植队伍中来,村上的蘑菇产业正式发展起来了。刘延平每天除了管理好自己的蘑菇棚外,还走东棚转西棚,给其他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虽然每天从早忙到晚,但是心情好,觉得好日子终于有奔头了。”2017年3月,村上整合了所有蘑菇种植户,成立了蘑菇种养合作社,刘延平成了理事长,吸收7户贫困户为社员。村支部以第三方担保身份分别与贫困户和合作社签订了代管协议,将7座蘑菇大棚交由合作社统一管理,每年给每户贫困户分红1500元。在刘延平的带领下,合作社开始自己制作菌棒来节约成本,同时购买了包装机、消毒蒸汽锅等设备。现如今,合作社蘑菇种植产业效益也越来越好,2018年7户贫困户分红1万多元。

这两年,刘延平给自家添置了液晶电视机、冰箱、洗衣机,还拉了宽带,两个儿子也有了稳定工作,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后我打算继续扩大合作社规模,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奔小康。”刘延平笑着说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