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樂山大佛景區內的漢代古墓群,現存最早的佛像石刻出現於此

在聞名全國的樂山大佛景區,估計很少有遊客注意到麻浩崖墓這個景點,對於它的名字很多人都不陌生,在樂山大佛景區內很容易看到關於它的指示牌,但往往被遊客忽略。麻浩崖墓,它屬於樂山大佛景區的一部分,就在景區內的烏尤寺與凌雲寺中間位置,與離堆相望,因中間隔著麻浩水,麻浩崖墓因此得名,對於喜歡文化古蹟或是對墓葬感興趣的人來說,此處經景點不容錯過。

位於樂山大佛景區內的漢代古墓群,現存最早的佛像石刻出現於此

崖墓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墓葬習俗,說起墓葬,從古至今最常見的有土葬、火葬,也有少數民族地區的天葬、水葬、樹葬,還有長江兩岸的懸棺等,而崖葬則是流行於18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一種依山掘穴為墓的安葬方式,主要分佈在四川岷江流域沿岸的崖壁上,而在樂山地區的崖墓數量龐大,在這些崖墓群中,就其規模和精美程度而言,麻浩崖墓當屬之最。

位於樂山大佛景區內的漢代古墓群,現存最早的佛像石刻出現於此

麻浩崖墓開鑿於東漢年間,數量多達500餘座,在崖壁之上,一個個四方形的漆黑山洞便是墓門,上下左右毗連,密如蜂房,結構複雜,墓中出土文物多為漢代建築模型、陶器、以及浮雕石刻,其規模非常壯觀,石刻畫像也十分豐富精美,現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且麻浩崖墓群也是樂山漢崖墓博物館所在地。

位於樂山大佛景區內的漢代古墓群,現存最早的佛像石刻出現於此

崖墓博物館位於一片蔥鬱的林木之中,入口大門上高掛的“麻浩崖墓”四字為文學家郭沫若題寫,拱形大門內正對面是一堵紅色的影壁牆,牆上刻有一幅生動活潑的《挽馬圖》,它的原型來自於墓內出土的一幅《挽馬圖》石刻畫像,在原圖上進行仿製擴大而成,其畫風十分具有漢代風格。

位於樂山大佛景區內的漢代古墓群,現存最早的佛像石刻出現於此

博物館內部面積不大,開放的墓室不多,其中以麻浩一號崖墓為主,它是一座大型多室墓,墓室形式仿照逝者生前住宅建造,因為早年盜墓賊的光顧,使得墓中大量文物被洗劫一空,現存文物有陶棺、木棺、石棺,各類人物傭、禽畜、圓雕石刻、陶罐、井灶建築模型、鐵器、銅器等。

位於樂山大佛景區內的漢代古墓群,現存最早的佛像石刻出現於此

最引人注目是的是墓道內壁上的精美石刻畫像,內容多以瑞鳥神獸、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為主。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荊軻刺秦王》圖,畫面看起來十分簡潔,沒有過多的裝飾,人物線條卻誇張豪放,形象十分生動。

位於樂山大佛景區內的漢代古墓群,現存最早的佛像石刻出現於此

還有《西王母賜藥圖》,西王母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圖中的西王母向跪在地上祈求長生不死的人們施仙藥,反映了漢代人對長生不死的追求和渴望,而在出土的石棺外部也刻有一幅西王母畫像,這些畫像內容都反映了漢代人的思想和信仰,還有他們心目中的神話世界。

位於樂山大佛景區內的漢代古墓群,現存最早的佛像石刻出現於此

其中最具有研究價值的是一幅《結伽趺坐佛》浮雕畫像,坐佛像高28釐米,身著通肩天衣,頭頂後有圓形光環,此佛像被公認為國內目前現存最早的佛教石刻造像。佛教在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時期傳入中國,現今發現的早期佛像石刻多為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而開鑿於東漢時期的麻浩崖墓中的這座佛像不得不堪稱奇蹟。

位於樂山大佛景區內的漢代古墓群,現存最早的佛像石刻出現於此

在墓室外的博物館展廳中,集中了大量在崖墓群中出土的陪葬品,以陶製品為主,有陶俑、陶雞、陶狗、陶棺、陶房等,這些陶器大都反映了漢代人的生活,畫像石刻與陶塑是漢代人藝術的表現,雖然放在現代我們也許有很多看不懂,或者造型看似十分簡單的文物,卻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都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