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三省總督府,望斷奉天流雲

清朝入關之後,作為龍興之地的盛京,一直保存著獨特的威嚴。

瀋陽故宮作為皇家宮殿不斷增建,成為陪都的絕對精神象徵,除此之外,還有了管轄整個東北的職務機構——東三省總督府。

在盛京城內,東三省總督府曾經是僅次於故宮的建築。東三省總督府位於瀋陽故宮和大帥府中間,三個建築一同組成了瀋陽歷史最豐富的中軸線,更是從清代走向民國的歷史見證。這一建築群始建於清朝初期,清朝入關後成為清留都府;乾隆十二年(1747)變為盛京將軍府,為當時東北地區最高軍政機關;1907年,盛京將軍衙門被裁撤,設東三省總督,正式設行省,建立東三省總督府。

自1907年開始,先後有三任東三省總督在此辦公。1914年,改稱鎮安上將軍行署。此後,任盛武將軍、奉天督軍的張作霖,任奉天軍務督辦、東三省保安司令的張學良,也都在此辦理過公務。


東三省總督府,望斷奉天流雲


張作霖在此辦公時還上演過一段同馮德麟一起驅逐段芝貴的“雙簧”。

袁世凱是當時北洋軍閥的領袖,為監視地方,他親自委派奉天將軍。上一任奉天督軍張錫鑾調走後,袁世凱又派來了心腹段芝貴。這讓“坐地戶”張作霖和馮德麟都十分不快,奉天將軍這個肥缺怎豈讓這個外人霸佔?

於是二人趁著袁世凱在1916年取消帝制時,決定聯手驅逐段芝貴。馮德麟的28師演黑臉,和段芝貴作正面衝突,張作霖的27師演白臉,讓其逃走。

張作霖佈置軍隊於某夜開槍,然後假裝到段芝貴處報告,說馮德麟要率28師部隊進城,懲辦帝制禍首段芝貴,並表示自己無法制止,勸其藉機避一避。段芝貴聽後十分緊張,並十分贊同張作霖的想法,於是登上專列逃往天津。

按照計劃,28師的一個團在溝幫子車站攔截了該列火車。團長邱恩榮上車,以奉天軍民的名義,交電報兩封,內稱:“卸任上將軍段芝貴為帝制禍首,奉天人民正擬處以應得刑罰,竟敢手攜省官款二百萬之巨並軍火大宗,聞風畏罪潛逃,奉天人民無不髮指痛恨,電請汲旅長派兵就近截留押赴奉天,依法處理。”

於是段芝貴下令把官款和軍火卸下,堆在站臺上。護送的孫旅長經過協商,報告為:“奉天各界人情洶洶,一定要截留專車押回奉天,經張代督(張作霖)婉商多時,才答應不扣專車,但官款和軍火務須點清留下,並電請中央查辦。”段芝貴連忙點頭認可,將已經卸到站臺上的200萬官款和軍火,交由邱團長清點帶回。

張作霖達到目的,見好就收,段芝貴即被放行,避居租界。段芝貴受此重創,還矇在鼓裡,一直以為是馮德麟和他作對。到京覆命時,自然向袁世凱說了很多馮德麟的壞話,但對張作霖卻印象頗佳,以為是張作霖救了他一命,袁世凱在選任新的將軍時徵求了段芝貴的意見,任命了張作霖。就這樣,張作霖經過幾年的權謀角鬥,最終登上了奉天省督軍的寶座,成為奉天省軍政的最高統治者。

張作霖在這裡,掌控奉天執政東北。在張氏父子統治東北期間,東三省總督府舊址是除張氏帥府以外,張學良最主要的辦公地點。偽“滿洲國”時期,這裡改為奉天省公署,統辦東三省的政務。解放後,東三省總督府舊址交由遼寧省紡織研究所(現紡織工業非織造布技術開發中心)使用。

史料記載,東三省總督府整個建築坐北朝南,在東、西兩端的大道上,豎立著“東轅門”和“西轅門”兩座雄偉壯觀的牌樓,總督府的東西兩側建有高大的青磚圍牆,正門上有高大的門臉,下面為大半圓形的大月亮門,門臉的二層和三層牆上有磚簷,磚簷上有精美的雕刻,三層磚簷門臉上形如雲朵,和門臉下月亮門構成彩雲拱月的建築畫面。

最初的東三省總督府為三進院,有主院和東西兩座跨院,其中有門房、辦公房、會客廳、書房、居室、家屬院、車庫、花園等。後面的跨院,在民國年間曾做過張作霖馬隊的兵營和機槍衛隊的營房。大門兩側有衛兵值守的木製崗亭。穿過月亮門,迎面有影壁牆遮住視線。院內建築為磚木結構,有迴廊的二層坡瓦頂的歐式樓房,東西兩側有廂樓,磨磚對縫,前出廊簷後出廈。整個建築呈“凹”形,門前有對獅和上下馬石。

主樓建築面積為2672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主樓前有800餘平方米的院落,樓體外部文飾豪華,所用材料考究,外部為青磚牆體,附以雕飾旋臉門窗,人字架木結構,房頂為深紅彩鋼瓦,構成一處典型的歐式(一說是西班牙風格建築)建築。建築內部為中間大廳、四周佈設房間。大廳內8米長的大梁至少是直徑1.2米的原木修整而成。但現在,主樓的前後建築已不復存在,只有中間主樓正面兩側的耳房還在,至於跨院更是消失得無影無蹤。

2004年,東三省總督府被列入“瀋陽市第一批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