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商周時期採用分封制,而秦採用相對集權的皇帝制度?

王希金74427729


商朝嚴格說來,並不算分封制,而是部落聯盟制,商朝也有很多方國,但大部分不是商王所封的,而只是臣服於商。

商朝在強大的時候,能夠調動這些方國為自已征戰,並納貢。方國與商國是相對平行、獨立的部落聯盟,商朝時代,國家的概念還不明確,再加上當時的自然條件惡劣,人口稀少,家庭還沒有大量出現,彼此之間以部落為存在基礎,故商朝嚴格意義上不算分封制。

商朝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商朝處於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



周滅商後,周武王開始分封天下,由於周朝的領地遠在渭水流域,也就是關中,遠離在原之地,周王為了控制天下,大量分封有功之臣及王室子弟為諸侯王,代為管理偏遠地區,分封制是世襲的,周朝的政治也是貴族政治,世襲世䘵的,一世為王,終身為王,除非沒有子孫後代。

周王分封的諸侯王,對周王有一定的權力和義務:

1、服從周天子的命令;2、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的義務;3、隨從宗主國對外作戰;4、向宗主國交納貢賦;5、入朝覲見述職的義務。

周朝的分封制,加強了對各諸候國的管理,諸候國與周有著從屬關係,不僅臣服,而且關係也比商朝的方國更加親近,在當時具有一定的社會發展意義。



周朝共傳30代37王,共計約791年,周朝仍然處於奴隸社會,以分封制為基本政治制度。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經在實行何種政治制度上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並研究了春秋戰國以後周朝滅亡的原因,認為是分封制導致了周朝的滅亡,在分封之初,以血緣、功勞來分封諸侯王,一兩代人時關係相對較好,當分封制傳至很多代以後,宗主國與諸侯國的關係越來越疏遠,到最後,諸侯國強大紛紛造反,導致周朝的滅亡。

而且分封制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土地資源是有限的,但是人口資源卻是越來越多,而且分封制是世襲的,只要分封了,不犯大錯誤,就會一直繼承下去,分封到了最後,宗主國就會把土地分了,分無可分,到最後,宗主國越來越窮,自已的土地都沒有了,全部封給諸侯了,所謂的周朝就是這樣滅亡的,這個致命缺陷無法解決,只能徹底消滅分封制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於是秦始皇決定廢除分封制,而採用郡縣制,郡縣制的前身已經在秦國實行了一百多年,再加上秦始皇認為自已功蓋三皇、德比五帝,他不能繼續用老的政治制度,必須要用新的政治制度。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始皇對權力的渴望超過任何人,秦始皇要加強皇帝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把全國所有的權力都集中在皇帝手中,分封制不利於集權,而郡縣制可以,於是在秦始皇棄用分封制,採用郡縣制。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首先,我們要稍微區分一下商和周兩朝政治制度的不同之處,商朝的制度叫內外服制度,這個和周的分封制有一些區別,商相當於部落聯盟的首領國,內服便是商子民的管理制度,外服就是對別的部落的管理制度,而對外的管理一般就是利用強大的軍事威脅來達成。而周的分封制度的核心則是以禮樂制度為主,雖然這表面看起來比較相似,但分封制度相當於一套完整的制度,而內外服制度則而已看做分封制比較不成熟的表現。


周為何確立用分封制度,原因不外乎幾點:

首先商滅亡之時,商的主力部隊在北方與異族作戰,內部空虛才被周滅亡,所以周便在商的政治制度基礎上發展出了分封制,利用諸侯國拱衛周地。

第二點,周滅商之後,天下依舊十分動亂,周的統治能力依舊比較弱,中央政府無力完全控制各地,這就需要分封諸侯國平定各地。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周時期為何會有分封而不是直接進入到更先進的郡縣制?很簡單,分封制對當時的生產力和人口來說是再合適不過的,首先當時的中原地區人口稀少,各地子民之間的聯繫非常少,中央政權無法確實地將政令下達,即便下達了其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所以便在中間通過諸侯國來管理,節省了人力物力。到了秦時人口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不斷,比如我們經常可以在史書上看到春秋戰國,特別是戰國時期經常有不少人異國為官,比如大名鼎鼎的呂不韋就是衛國人,在趙國經商,最後又到秦國為官。



秦國在統一全國之後,鑑於周亡於分封,便著手改分封為郡縣制,最主要目的便是鞏固秦王朝皇帝的權利,讓秦之江山千秋永固,而且按照之前所言,當時的人口和生產力已經達到了,以前周初時期可能僅僅就是一個村落,到了秦就是一個縣城了,而且隨著人口的發展以及對山地的開發,以往的幾個村落也可能彙集成更大的城鎮了,周時期無法直接任命“村長”來管理,只能任命諸侯進行管理,到了秦已經能夠以直接任命“縣長”來進行管理了,這也是秦始皇使用郡縣制的原因。


金道人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裡說的好“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商周時期採用分封制,秦漢以後採用中央集權制度。這是適應社會生產力適應經濟基礎的決定。

一、技術的提升,統治範圍的擴大。一直聽過一句話:人類的統治邊界就是他們所能到達最遠的地方。商周時期技術落後,沒有辦法修建大隊人員通行的道路。日常政令傳達,叛亂份子鎮壓,地方事務處理都會存在問題。遠的地方有突發情況十天半個月才傳到中樞,解決辦法又要十天半月發回地方。應付不了偏遠地方事務。於是乾脆分封出去,一方面作為與其他民族的分隔屏障。另一方面作為管理地方的官員。等到秦漢時期,道路平整技術提高,全國各地建立起四通八達的馳道。便於中央政府的管理。為中央集權的確立奠定了道路基礎。<strong>

二、生產力的提高,為官僚集團提供了物質基礎。中央集權確立是需要一個龐大官僚集團作為支撐。官僚集團參與日常事務管理,只能也必須進行脫產作業。這麼大的一批人不事生產,相應的就需要更大的一批人為其提供服務。這便需要社會富餘生產力的支持。商周時期的“刀耕火種”顯然不具備這樣的生產能力。等到“精耕細作”實施,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的秦漢時期才有了相匹配的社會生產力水平。<strong>

三、時代的變遷,秦始皇個人意識的改變。秦始皇一掃六合,統一中華建立秦朝。自認為功高三皇權越五帝,於是自稱為"皇帝"。此時設立郡縣制有兩點意義。第一,周天子統治天下,採用分封制。作為皇帝的贏政自然要有所不同,要標新立異,於是採用郡縣制,表現自己與過去的“天子”不同。第二,則是為了加強統治。也是在他們總結周王朝衰敗的經驗,發現周實際是亡於諸侯林立,王權喪失。於是,秦朝的相國李斯提出了“

廢分封,立郡縣”增強了國家管理,加強中央集權。而商周時期則不然,華夏民族的周圍還有大量遊牧民族,這些少數民族戰鬥力都強於華夏的農耕民族。於是採用了“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更多的是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

也就是這麼幾點原因,商周採用分封制,而秦漢採用郡縣制。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生產力的發展,對於“國家上層建築”有了新的要求。


歷史的拐點


分封制,即分封建國,通過把領土分封給各諸侯,管理遼闊的疆域。被分封的諸侯必須服從於天子,定期朝貢,提供軍賦和力役,維護朝室的安全。同時享有高度自治權,在其封國內享有世襲制。



皇帝制度,是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之後採用的一種中央集權制度,主要分為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下設三公九卿治理朝政,同時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通過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官的形式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


要想搞清楚這兩種制度的形成和變遷,就要去分析一下每個制度形成下的背景和當時的社會形式。

分封制

分封制的巔峰其實是在西周,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人物其實就能很好的說明問題了,這個人就是興周八百的姜子牙。


姜子牙我們瞭解的比較多的是他協助武王伐紂的故事,那麼滅商興周之後呢,姜子牙又去了哪裡?

西周建立後,首都定在西北區域,不方便控制其廣袤的疆土。於是姜子牙和周公旦一合計,決定採用分封制,將有功之臣和王室子弟分封為諸侯,直接管理其封國。其中姜子牙因居功至偉而被首封在齊地,建立齊國,以便周室王朝管理東方。

齊國在姜子牙的治理下,民富國強。同時,姜子牙在輔佐周天子的過程中幫助周室王朝征討叛亂,也起到了安邦定國的作用。

此時分封制的意義是積極的,在周朝的建立之初穩定了當時的政治秩序,同時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周文化因此得以延綿八百餘年。

分封制的弊端

西周後期,隨著各個諸侯國勢力的強大,周天子對他們控制逐漸衰弱,分封制的弊端慢慢的顯現出來了。春秋戰國亂悠悠,就是這樣來的。


“楚莊王問鼎”便是諸侯王對周室天子王權赤裸裸的挑戰。同時由於各個諸侯國享有極高的自主權,因此各國之間戰爭不斷,相互稱霸,到了戰國時期,更是互相兼併。周王朝也在兼併中消失殆盡,最終一統於強秦。

郡縣制

統一之後的秦始皇充分地看到了分封制帶來的弊端,於是他決定採用郡縣制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三公九卿是皇帝制度下的中央行政機構,直接隸屬於皇帝,在中央行政機構下設立地方行政機構,即郡縣。郡縣制符合秦始皇對專制和統一的要求。



郡守和縣令是直接由皇帝任免的,不得世襲,這也是郡縣制和分封制最根本的區別,地方政府實際上變成了由皇帝直接管理,有效的加強了中央集權。在秦朝初期,六國尚未穩定的情況下,郡縣制是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的。

總結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分封制和中央集權的皇帝制度在形成之初都是符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且是有利於當時的社會發展的。

分封制沒落的根本原因在於社會的進步,大一統是社會進步下的必然,而分封制是和大一統的趨勢背道而馳的,因此分封制必然會被淘汰。

項羽和劉邦就是很好的例子,項羽滅秦後大封諸侯,而劉邦順應統一趨勢走大一統的路線,最終建立強大的漢王朝,漢朝建立後又立即剷除異姓諸侯王並定下“白馬之盟”,維護了漢室的穩定。


李沐茗


初中政治書上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這可不是空話。

商朝建立初,處於奴隸社會,奴隸的生產意願如何,就不說了,最主要的是青銅冶煉技術才剛剛發明,並沒有大規模也不適合用於農具製造,所以生產力比較低下,耕田也基本上是用人拉的,糧食產量低也就不可能養很多兵,到了周朝,天子都只有“六師”部隊,其他的諸侯國更少。商朝基本處於部落聯盟狀態,文王姬昌就是周部落首領。武王姬發滅商以後,把江山都分封出去,主要是因為並沒有那麼大的實力打下並統治天下,周天子只統治都城附近。住都城的人,稱為“國人”,國人以外的所有人,都稱為“野人”,可見當時經濟有多落後。

到了春秋時期,開始使用耕牛,鍊鐵技術發明了,鐵製農具大規模使用,生產力大幅度提升,糧食產量比商朝提升了不止一個等級,才可能有更多的糧食養兵。

秦朝的先祖本是西北的部落,東周初年因擁護周平王被提升為諸侯,經過慢慢經營,到統一六國的時候,全國500萬人,能夠養活100萬部隊。可見歷代秦王治國的制度以及生產力有多先進。

從人的慾望來說,只要手上有錢,就肯定會有歪心思,對於統治者來說,也是一樣的,有錢就會想要開疆擴土,沒錢養兵打仗就只能把江山分給別人。秦朝夠有錢養兵又有雄心壯志,所以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大一統。這在歷史上的意義有多深遠,以至於以後再有人搞分封制,都是開歷史的倒車。劉邦搞分封制,所以後來就有了吳楚七國之亂,因為吳國楚國有錢,所以想要逐鹿中原。司馬家搞分封,後來有了八王之亂。朱元璋搞分封,朱棣等老頭子一死,就打過來了。當然,他們搞分封主要受制於當時國內的形勢。但是隻要一分封,準出事。

秦朝實行中央集權,主要是秦始皇有實力也有意願實行“家天下”,嬴政是始皇,胡亥是二世,子孫後代,世襲罔替,不把江山分給別人,有錢有頭腦,就是這麼叼!


吖哈121


中國從戰國末期開始不斷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這是讓中國走上集權君主制的根本原因。

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是因為東亞的季風氣候,每到春夏之際,遊牧民族都在從事畜牧業產生,而到了秋天,百草枯萎,民牧民族就沒法從事生產了,於是閒著也是閒著,便南下掠奪。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習慣,每到秋高氣爽,馬匹膘肥體壯時,北方遊牧民族就要南侵。

其次,是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戰爭成本的不對等。遊牧民族是馬背民族,幾乎家家都有馬匹,人人都是天然的騎手,因此發動戰爭的成本極低,但戰爭收穫卻非常大。而農耕民族對抗遊牧民族的戰爭成本非常高,往往要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但戰爭收穫卻幾乎沒有。兩邊一比,農耕民族處於絕對劣勢。似乎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

由上二點看,農耕民族如果一盤散沙的話,用不了百年,就會被遊牧民族當獵物一樣獵殺殆盡,華夏民族斷根絕種的可能很大。那怎麼辦呢?只有團結起來,形成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統一調配全國的人力物力,才能對抗北方遊牧民族,甚至進行強有力的反擊。

於是,中國出現了君主集權體制,這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不然的話就會亡國滅種了。比如印度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印度和中國一樣,五千年前就進入了文明社會。但始終沒有建立起君主集權體系,所以在一次次的中亞遊牧民族入侵過程中,原印度居民徹底淪落為奴隸。外族人徹底征服了印度,建立起種姓制度,原住民成為最底層的首陀羅和賤民。如果中國沒有建立起強大的君主集權體系來對抗北方遊牧民族,說不定今天的漢人就是中國的首陀羅和賤民。

所以,中華能延續至今天,我們必須感謝秦始皇建立的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度。如果沒有他,或許華夏民族早就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揮劍決浮雲6


周朝在建立之初就吸取了商朝統治的一些弊端。這也是周朝採用分封制的歷史因素之一。武王伐紂之所以能夠成功,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商朝的主力軍隊全部在東夷平叛,而在商朝的統治核心區域沒有強大的軍力守備。沒有分封諸王導致商朝在受到攻擊時缺乏外援。從而導致了商朝的滅亡。周武王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意識到了在社會生產力低下,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一旦外敵大舉入侵,如果沒有外藩作為周王室的屏障,那麼周朝也必將重蹈商紂王的覆轍。

周朝要想實施穩定的統治,在當時的情況下,分封制是最佳最合理的選擇。一是可以作為守禦國土,防備外敵入侵的緩衝力量。另外,也同樣是周朝開疆拓土,擴大統治範圍的先鋒。在分封制實施之初,也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周王朝的統治區域遠甚於夏、商時期。從這一點上說,周朝採用分封制是無可厚非的。

統一戰爭結束以後,秦王贏政立即著手進行集中權力的活動。他兼收採納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尊號,宣佈自己為這個封建統一國家的第一個皇帝,稱始皇帝,後世子孫世代相承,相繼而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他規定皇帝自稱“朕”,並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儀和文書制度。這些措施,都是為了顯示封建統一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無上權威,表示秦的統治將萬世一系,長治久安。
周代以來封國建藩的制度,與專制皇權和統一國家是不相容的,所以必須加以改變。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1 年),丞相王綰請求封皇子為燕、齊、楚王,得到群臣的贊同。廷尉李斯力排眾議,主張廢除分封,全面地推行郡縣制度。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餘郡。這些郡完全聽命於中央和皇帝,是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行政單位。中央集權的制度,從此就確立了。

智讀歷史學處世


你看著別人從那個地方摔倒了,請問你在路過那個地方的時候是不是會加小心或者格外小心?

造成春秋戰國混戰幾百年的原因不就是商周時期分封的諸侯國太多,目無天子相互征伐掠奪造成的嗎?當時的知識分子客卿眼裡只有君主而無天子!!!君主視周天子為抹布,用的時候就去朝見,不用的時候就像馬桶布一樣被人扔到無人的角落裡!!事實證明,這樣的年代,這樣的制度隨著時間的延長,弊端越來越明顯,副作用越來越大,人民的痛苦越來越深重,百姓的負擔越來越重,禮樂崩塌,商周上層建築越來越不穩固,…

秦國用了代代君王不懈的努力好不容易才消滅了其他六個諸侯國,付出多少的血汗,兵勇,錢財,心血,和多少代的智慧,犧牲才換來了大一統的局面,一代雄才偉略之主秦始皇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嗎,難道他會在這個地方也同樣摔個跟頭嗎?

顯然是不會的!歷史已經證明了分封制的弊端,時代在發展,文明在進步,分封制已經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了,人民要安居樂業,不見兵戎,社會經濟要發展,始皇帝的選擇是正確的!


吃椰汁的椰子


武王伐紂勝利後,為鎮守疆土,拱衛王室,開始分封親戚,以潘屏周。並把商紂之子武庚封於商都,藉以控制商人;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為侯,又監督武庚;將周公封於魯、姜尚封於齊、召公封於燕,使各諸侯國封地互成犄角之勢,互相制約。分封制使貴族集團形成了“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

而秦王嬴政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並認為功蓋三皇五帝,自稱始皇帝。從此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並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防禦北方遊牧民族,修築靈渠,溝通水系。

為加強中央集權,吸取周朝分封制度的教訓,秦始皇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在地方廢除分封制,實施郡縣制,並設置郡守、尉、監,使之相互制衡,防止一人獨大的局面出現。

郡縣制度的出現,把中國推向大統一時代,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的政治格局。







我是一個存在483


商朝時,雖有一些方國臣服於商王,但這些方國的諸侯多不是商王所封。所以,真正的分封制應開始於西周武王。

西周時,地域廣大、人口較少,中央政權對地方管理多有不便。加之,君王還沒有形成集權思想。所以,武王分封。

秦朝時,秦始皇嬴政瞭解並親身經歷“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衰微、諸侯爭霸。為吸取教訓,而採取中央集權。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規定:最高統治者為皇帝,中央設置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地方施行郡縣制,地方設郡,郡下設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