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商周时期采用分封制,而秦采用相对集权的皇帝制度?

王希金74427729


商朝严格说来,并不算分封制,而是部落联盟制,商朝也有很多方国,但大部分不是商王所封的,而只是臣服于商。

商朝在强大的时候,能够调动这些方国为自已征战,并纳贡。方国与商国是相对平行、独立的部落联盟,商朝时代,国家的概念还不明确,再加上当时的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家庭还没有大量出现,彼此之间以部落为存在基础,故商朝严格意义上不算分封制。

商朝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商朝处于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周灭商后,周武王开始分封天下,由于周朝的领地远在渭水流域,也就是关中,远离在原之地,周王为了控制天下,大量分封有功之臣及王室子弟为诸侯王,代为管理偏远地区,分封制是世袭的,周朝的政治也是贵族政治,世袭世䘵的,一世为王,终身为王,除非没有子孙后代。

周王分封的诸侯王,对周王有一定的权力和义务:

1、服从周天子的命令;2、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的义务;3、随从宗主国对外作战;4、向宗主国交纳贡赋;5、入朝觐见述职的义务。

周朝的分封制,加强了对各诸候国的管理,诸候国与周有着从属关系,不仅臣服,而且关系也比商朝的方国更加亲近,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发展意义。



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周朝仍然处于奴隶社会,以分封制为基本政治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经在实行何种政治制度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研究了春秋战国以后周朝灭亡的原因,认为是分封制导致了周朝的灭亡,在分封之初,以血缘、功劳来分封诸侯王,一两代人时关系相对较好,当分封制传至很多代以后,宗主国与诸侯国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到最后,诸侯国强大纷纷造反,导致周朝的灭亡。

而且分封制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人口资源却是越来越多,而且分封制是世袭的,只要分封了,不犯大错误,就会一直继承下去,分封到了最后,宗主国就会把土地分了,分无可分,到最后,宗主国越来越穷,自已的土地都没有了,全部封给诸侯了,所谓的周朝就是这样灭亡的,这个致命缺陷无法解决,只能彻底消灭分封制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秦始皇决定废除分封制,而采用郡县制,郡县制的前身已经在秦国实行了一百多年,再加上秦始皇认为自已功盖三皇、德比五帝,他不能继续用老的政治制度,必须要用新的政治制度。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始皇对权力的渴望超过任何人,秦始皇要加强皇帝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把全国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皇帝手中,分封制不利于集权,而郡县制可以,于是在秦始皇弃用分封制,采用郡县制。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首先,我们要稍微区分一下商和周两朝政治制度的不同之处,商朝的制度叫内外服制度,这个和周的分封制有一些区别,商相当于部落联盟的首领国,内服便是商子民的管理制度,外服就是对别的部落的管理制度,而对外的管理一般就是利用强大的军事威胁来达成。而周的分封制度的核心则是以礼乐制度为主,虽然这表面看起来比较相似,但分封制度相当于一套完整的制度,而内外服制度则而已看做分封制比较不成熟的表现。


周为何确立用分封制度,原因不外乎几点:

首先商灭亡之时,商的主力部队在北方与异族作战,内部空虚才被周灭亡,所以周便在商的政治制度基础上发展出了分封制,利用诸侯国拱卫周地。

第二点,周灭商之后,天下依旧十分动乱,周的统治能力依旧比较弱,中央政府无力完全控制各地,这就需要分封诸侯国平定各地。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周时期为何会有分封而不是直接进入到更先进的郡县制?很简单,分封制对当时的生产力和人口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首先当时的中原地区人口稀少,各地子民之间的联系非常少,中央政权无法确实地将政令下达,即便下达了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便在中间通过诸侯国来管理,节省了人力物力。到了秦时人口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不断,比如我们经常可以在史书上看到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经常有不少人异国为官,比如大名鼎鼎的吕不韦就是卫国人,在赵国经商,最后又到秦国为官。



秦国在统一全国之后,鉴于周亡于分封,便着手改分封为郡县制,最主要目的便是巩固秦王朝皇帝的权利,让秦之江山千秋永固,而且按照之前所言,当时的人口和生产力已经达到了,以前周初时期可能仅仅就是一个村落,到了秦就是一个县城了,而且随着人口的发展以及对山地的开发,以往的几个村落也可能汇集成更大的城镇了,周时期无法直接任命“村长”来管理,只能任命诸侯进行管理,到了秦已经能够以直接任命“县长”来进行管理了,这也是秦始皇使用郡县制的原因。


金道人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里说的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商周时期采用分封制,秦汉以后采用中央集权制度。这是适应社会生产力适应经济基础的决定。

一、技术的提升,统治范围的扩大。一直听过一句话:人类的统治边界就是他们所能到达最远的地方。商周时期技术落后,没有办法修建大队人员通行的道路。日常政令传达,叛乱份子镇压,地方事务处理都会存在问题。远的地方有突发情况十天半个月才传到中枢,解决办法又要十天半月发回地方。应付不了偏远地方事务。于是干脆分封出去,一方面作为与其他民族的分隔屏障。另一方面作为管理地方的官员。等到秦汉时期,道路平整技术提高,全国各地建立起四通八达的驰道。便于中央政府的管理。为中央集权的确立奠定了道路基础。<strong>

二、生产力的提高,为官僚集团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央集权确立是需要一个庞大官僚集团作为支撑。官僚集团参与日常事务管理,只能也必须进行脱产作业。这么大的一批人不事生产,相应的就需要更大的一批人为其提供服务。这便需要社会富余生产力的支持。商周时期的“刀耕火种”显然不具备这样的生产能力。等到“精耕细作”实施,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的秦汉时期才有了相匹配的社会生产力水平。<strong>

三、时代的变迁,秦始皇个人意识的改变。秦始皇一扫六合,统一中华建立秦朝。自认为功高三皇权越五帝,于是自称为"皇帝"。此时设立郡县制有两点意义。第一,周天子统治天下,采用分封制。作为皇帝的赢政自然要有所不同,要标新立异,于是采用郡县制,表现自己与过去的“天子”不同。第二,则是为了加强统治。也是在他们总结周王朝衰败的经验,发现周实际是亡于诸侯林立,王权丧失。于是,秦朝的相国李斯提出了“

废分封,立郡县”增强了国家管理,加强中央集权。而商周时期则不然,华夏民族的周围还有大量游牧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战斗力都强于华夏的农耕民族。于是采用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更多的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

也就是这么几点原因,商周采用分封制,而秦汉采用郡县制。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生产力的发展,对于“国家上层建筑”有了新的要求。


历史的拐点


分封制,即分封建国,通过把领土分封给各诸侯,管理辽阔的疆域。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于天子,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朝室的安全。同时享有高度自治权,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制。



皇帝制度,是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之后采用的一种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分为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下设三公九卿治理朝政,同时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通过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官的形式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要想搞清楚这两种制度的形成和变迁,就要去分析一下每个制度形成下的背景和当时的社会形式。

分封制

分封制的巅峰其实是在西周,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人物其实就能很好的说明问题了,这个人就是兴周八百的姜子牙。


姜子牙我们了解的比较多的是他协助武王伐纣的故事,那么灭商兴周之后呢,姜子牙又去了哪里?

西周建立后,首都定在西北区域,不方便控制其广袤的疆土。于是姜子牙和周公旦一合计,决定采用分封制,将有功之臣和王室子弟分封为诸侯,直接管理其封国。其中姜子牙因居功至伟而被首封在齐地,建立齐国,以便周室王朝管理东方。

齐国在姜子牙的治理下,民富国强。同时,姜子牙在辅佐周天子的过程中帮助周室王朝征讨叛乱,也起到了安邦定国的作用。

此时分封制的意义是积极的,在周朝的建立之初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同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周文化因此得以延绵八百余年。

分封制的弊端

西周后期,随着各个诸侯国势力的强大,周天子对他们控制逐渐衰弱,分封制的弊端慢慢的显现出来了。春秋战国乱悠悠,就是这样来的。


“楚庄王问鼎”便是诸侯王对周室天子王权赤裸裸的挑战。同时由于各个诸侯国享有极高的自主权,因此各国之间战争不断,相互称霸,到了战国时期,更是互相兼并。周王朝也在兼并中消失殆尽,最终一统于强秦。

郡县制

统一之后的秦始皇充分地看到了分封制带来的弊端,于是他决定采用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三公九卿是皇帝制度下的中央行政机构,直接隶属于皇帝,在中央行政机构下设立地方行政机构,即郡县。郡县制符合秦始皇对专制和统一的要求。



郡守和县令是直接由皇帝任免的,不得世袭,这也是郡县制和分封制最根本的区别,地方政府实际上变成了由皇帝直接管理,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在秦朝初期,六国尚未稳定的情况下,郡县制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的。

总结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分封制和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在形成之初都是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且是有利于当时的社会发展的。

分封制没落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进步,大一统是社会进步下的必然,而分封制是和大一统的趋势背道而驰的,因此分封制必然会被淘汰。

项羽和刘邦就是很好的例子,项羽灭秦后大封诸侯,而刘邦顺应统一趋势走大一统的路线,最终建立强大的汉王朝,汉朝建立后又立即铲除异姓诸侯王并定下“白马之盟”,维护了汉室的稳定。


李沐茗


初中政治书上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可不是空话。

商朝建立初,处于奴隶社会,奴隶的生产意愿如何,就不说了,最主要的是青铜冶炼技术才刚刚发明,并没有大规模也不适合用于农具制造,所以生产力比较低下,耕田也基本上是用人拉的,粮食产量低也就不可能养很多兵,到了周朝,天子都只有“六师”部队,其他的诸侯国更少。商朝基本处于部落联盟状态,文王姬昌就是周部落首领。武王姬发灭商以后,把江山都分封出去,主要是因为并没有那么大的实力打下并统治天下,周天子只统治都城附近。住都城的人,称为“国人”,国人以外的所有人,都称为“野人”,可见当时经济有多落后。

到了春秋时期,开始使用耕牛,炼铁技术发明了,铁制农具大规模使用,生产力大幅度提升,粮食产量比商朝提升了不止一个等级,才可能有更多的粮食养兵。

秦朝的先祖本是西北的部落,东周初年因拥护周平王被提升为诸侯,经过慢慢经营,到统一六国的时候,全国500万人,能够养活100万部队。可见历代秦王治国的制度以及生产力有多先进。

从人的欲望来说,只要手上有钱,就肯定会有歪心思,对于统治者来说,也是一样的,有钱就会想要开疆扩土,没钱养兵打仗就只能把江山分给别人。秦朝够有钱养兵又有雄心壮志,所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大一统。这在历史上的意义有多深远,以至于以后再有人搞分封制,都是开历史的倒车。刘邦搞分封制,所以后来就有了吴楚七国之乱,因为吴国楚国有钱,所以想要逐鹿中原。司马家搞分封,后来有了八王之乱。朱元璋搞分封,朱棣等老头子一死,就打过来了。当然,他们搞分封主要受制于当时国内的形势。但是只要一分封,准出事。

秦朝实行中央集权,主要是秦始皇有实力也有意愿实行“家天下”,嬴政是始皇,胡亥是二世,子孙后代,世袭罔替,不把江山分给别人,有钱有头脑,就是这么叼!


吖哈121


中国从战国末期开始不断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这是让中国走上集权君主制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是因为东亚的季风气候,每到春夏之际,游牧民族都在从事畜牧业产生,而到了秋天,百草枯萎,民牧民族就没法从事生产了,于是闲着也是闲着,便南下掠夺。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习惯,每到秋高气爽,马匹膘肥体壮时,北方游牧民族就要南侵。

其次,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战争成本的不对等。游牧民族是马背民族,几乎家家都有马匹,人人都是天然的骑手,因此发动战争的成本极低,但战争收获却非常大。而农耕民族对抗游牧民族的战争成本非常高,往往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战争收获却几乎没有。两边一比,农耕民族处于绝对劣势。似乎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

由上二点看,农耕民族如果一盘散沙的话,用不了百年,就会被游牧民族当猎物一样猎杀殆尽,华夏民族断根绝种的可能很大。那怎么办呢?只有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统一调配全国的人力物力,才能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甚至进行强有力的反击。

于是,中国出现了君主集权体制,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然的话就会亡国灭种了。比如印度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印度和中国一样,五千年前就进入了文明社会。但始终没有建立起君主集权体系,所以在一次次的中亚游牧民族入侵过程中,原印度居民彻底沦落为奴隶。外族人彻底征服了印度,建立起种姓制度,原住民成为最底层的首陀罗和贱民。如果中国没有建立起强大的君主集权体系来对抗北方游牧民族,说不定今天的汉人就是中国的首陀罗和贱民。

所以,中华能延续至今天,我们必须感谢秦始皇建立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如果没有他,或许华夏民族早就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挥剑决浮云6


周朝在建立之初就吸取了商朝统治的一些弊端。这也是周朝采用分封制的历史因素之一。武王伐纣之所以能够成功,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商朝的主力军队全部在东夷平叛,而在商朝的统治核心区域没有强大的军力守备。没有分封诸王导致商朝在受到攻击时缺乏外援。从而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周武王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意识到了在社会生产力低下,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一旦外敌大举入侵,如果没有外藩作为周王室的屏障,那么周朝也必将重蹈商纣王的覆辙。

周朝要想实施稳定的统治,在当时的情况下,分封制是最佳最合理的选择。一是可以作为守御国土,防备外敌入侵的缓冲力量。另外,也同样是周朝开疆拓土,扩大统治范围的先锋。在分封制实施之初,也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周王朝的统治区域远甚于夏、商时期。从这一点上说,周朝采用分封制是无可厚非的。

统一战争结束以后,秦王赢政立即着手进行集中权力的活动。他兼收采纳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尊号,宣布自己为这个封建统一国家的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后世子孙世代相承,相继而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他规定皇帝自称“朕”,并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显示封建统一国家最高统治者的无上权威,表示秦的统治将万世一系,长治久安。
周代以来封国建藩的制度,与专制皇权和统一国家是不相容的,所以必须加以改变。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1 年),丞相王绾请求封皇子为燕、齐、楚王,得到群臣的赞同。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全面地推行郡县制度。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这些郡完全听命于中央和皇帝,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中央集权的制度,从此就确立了。

智读历史学处世


你看着别人从那个地方摔倒了,请问你在路过那个地方的时候是不是会加小心或者格外小心?

造成春秋战国混战几百年的原因不就是商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国太多,目无天子相互征伐掠夺造成的吗?当时的知识分子客卿眼里只有君主而无天子!!!君主视周天子为抹布,用的时候就去朝见,不用的时候就像马桶布一样被人扔到无人的角落里!!事实证明,这样的年代,这样的制度随着时间的延长,弊端越来越明显,副作用越来越大,人民的痛苦越来越深重,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礼乐崩塌,商周上层建筑越来越不稳固,…

秦国用了代代君王不懈的努力好不容易才消灭了其他六个诸侯国,付出多少的血汗,兵勇,钱财,心血,和多少代的智慧,牺牲才换来了大一统的局面,一代雄才伟略之主秦始皇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吗,难道他会在这个地方也同样摔个跟头吗?

显然是不会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分封制的弊端,时代在发展,文明在进步,分封制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了,人民要安居乐业,不见兵戎,社会经济要发展,始皇帝的选择是正确的!


吃椰汁的椰子


武王伐纣胜利后,为镇守疆土,拱卫王室,开始分封亲戚,以潘屏周。并把商纣之子武庚封于商都,借以控制商人;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为侯,又监督武庚;将周公封于鲁、姜尚封于齐、召公封于燕,使各诸侯国封地互成犄角之势,互相制约。分封制使贵族集团形成了“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而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并认为功盖三皇五帝,自称始皇帝。从此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并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为加强中央集权,吸取周朝分封制度的教训,秦始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施郡县制,并设置郡守、尉、监,使之相互制衡,防止一人独大的局面出现。

郡县制度的出现,把中国推向大统一时代,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格局。







我是一个存在483


商朝时,虽有一些方国臣服于商王,但这些方国的诸侯多不是商王所封。所以,真正的分封制应开始于西周武王。

西周时,地域广大、人口较少,中央政权对地方管理多有不便。加之,君王还没有形成集权思想。所以,武王分封。

秦朝时,秦始皇嬴政了解并亲身经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衰微、诸侯争霸。为吸取教训,而采取中央集权。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为皇帝,中央设置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地方施行郡县制,地方设郡,郡下设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