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屏蔽父母?聚焦親子關係界限,看自戀型父母如何毀掉孩子

有調查顯示:52%年輕人的朋友圈屏蔽了父母......

有的擔心父母催婚,有的為了報喜不報憂,有的覺得自己的生活不能被父母理解。

多位父母表示:裝著不知道,理解但失落,兒女開心就好……

朋友圈屏蔽父母?聚焦親子關係界限,看自戀型父母如何毀掉孩子

而那些屏蔽父母的人,各有各說不出的擔憂,比如:

“一開始沒屏蔽,發個上火,說我活該不好好吃飯,天天玩手機玩的。發個感冒,又說我不好好吃飯,還怪我玩手機玩的,後來屏蔽了,還問我咋不發了……”

“一怕嘮叨,二怕擔心,三怕被發現……”

“我媽不評論我的朋友圈,連個贊都沒有!”

“理解啊,當初還屏蔽,現在解除屏蔽了,反正我也不怎麼更新朋友圈了……”

說法各異,流露出親子間各種心態的不一,小小的一個朋友圈,體現出不同的親子關係模式,以及人們各式各樣的情緒和擔憂。但不少父母也表示,將檢討自己與孩子的交流方式。

冷控制——我父母對我的朋友圈從不點贊

梅子是個標準的文藝女青年,今年32歲,未婚,有男友。她的朋友圈可謂活色生香,有她去外地旅行時的觀感,有午夜夢迴寫的即興文字,有自己的美照,也有和男友的秀恩愛,工作如火如荼進行中的小感想,當然也有轉發的心靈美文……

她的朋友圈已經聚集起了一堆粉絲,尤其是自己那些老同學,有的幾乎是她每發必點贊,互動比較頻繁,她覺得朋友間的互動,能夠增強彼此之間的聯繫,這也才體現了朋友圈的功能。

她過去並沒有屏蔽過父母,等於是把父母納入了自己的朋友圈子,卻發現父母幾乎從不點贊互動自己的朋友圈。

朋友圈屏蔽父母?聚焦親子關係界限,看自戀型父母如何毀掉孩子

父母都是五零年代的人,那一代,剛一出生,就是自然災害,梅子的父親家裡,每到過年才能吃上一頓肉,買上一次新衣服,過得很艱苦。梅子的母親,讀到中學鬧文革,不讓她繼續讀書,帶著終生遺憾讀了箇中專,就做了光榮的人民教師。

因此,父母一輩子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未實現的大學夢想寄託在女兒身上。而當女兒真的考上大城市的大學之後,這對夫妻卻開始並不怎麼熱衷和女兒互動,尤其是微信朋友圈誕生之後,他們更是深度潛水……

梅子的性格和母親的傳統不同,她外向,朋友多,興趣愛好廣泛,思維也靈活。母親這個教師呢?生活方式極其保守傳統,中規中矩,從來都會把家人放在自己之前,熱衷於育兒,會插手孩子的生活,以此來獲得自我滿足感。比如,梅子的弟弟的人生幾乎是母親一手規劃,弟弟讀了師範大學,也成了人民教師,規規矩矩在三線城市生活,守著一份鐵飯碗。梅子母親骨子裡希望孩子聽話,懂事,安穩度日,對於新生事物也不是很接受,比如目前流行的:年輕人做兼職、下海、微商等,她都不以為然。“不牢靠,不信任”成了她的口頭禪。

由於梅子去了一線城市生活,母親幾乎都插手不到了,但是她仍然透過和女兒的相處去鞏固自己那套傳統價值觀。做了一輩子老師的她,價值觀根深蒂固,自然對女兒的生活也頗有微詞——女兒喜歡西方流行價值觀,愛嘗試新鮮事物,有商業才華。母女倆個性不一致,因此,母親深度潛水,女兒獨自發展,成了這對母女的常態

朋友圈屏蔽父母?聚焦親子關係界限,看自戀型父母如何毀掉孩子

慢慢地,梅子發現母親和弟弟越走越近,弟弟也聽從母親的安排,母親不喜歡的女朋友,弟弟也絕不和對方走太近。

媽媽對於弟弟生活的深度參與,梅子肯定與自己的看法,因為她其實覺得弟弟交過的一些女朋友並沒有母親所看到的那種感覺,她們其實已經與時俱進,不再那麼傳統規矩,有自己的價值觀,想活出自己的生命,因此生活內容豐富多彩,同時也才能應對這個時代的劇變。但這些其實得不到母親的青睞,她重視的還是所謂的“安穩、平和、傳統、賢惠”,當兒子的女友達不到自己的這些標準時,便會遭遇Pass的命運,導致弟弟目前仍然單身

兩代人之間代溝可想而知,梅子逐漸也想通了,母親沒有利用朋友圈來控制自己已經不錯了。既然她只是觀望,也不走進女兒,那麼就屏蔽了好了。於是,她發某些朋友圈就對父母開啟了屏蔽功能。大家互不打擾,既給彼此不同的價值觀留下了空間和餘地,也防止了某些矛盾的產生和激化,相得益彰。

熱控制——我的朋友圈遭遇父母的監控

31歲的阿凱從小就是被母親嬌生慣養的獨子,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但是,他也是個純爺們,也有自己的生活。長大之後,他發現,父母對他的控制感有增無減。

阿凱表面上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內心卻狂野不羈。因此,他的朋友圈也能體現這樣鮮明的兩種特色。可能幾天前還在全國各處飛處理繁瑣的工作,加班加到凌晨兩點,一到過節,他就打個飛的出國去了。而且,他還喜歡獨自旅行。

阿凱媽媽的心時常懸在兒子身上,因為母子交流漸少,她就只有通過看兒子朋友圈“監控”了。

“這麼晚還工作,工作完了還去健身房?你到底睡不睡覺啊?”

“一個人旅遊,冬天去那麼冷的地方,凍出毛病怎麼辦?”

“你的女性朋友就不要找那些妖豔的,老實可靠穩妥的最好!”

“這姑娘看著不順眼,你休了吧。”

“你就不要去衝浪了吧,當心浪高出人命……”

全都是這樣的點評。老媽媽反正就一個兒子,老頭子她也管不著,只有管兒子這個小鮮肉“情人兒”。

阿凱看到母親這麼多的監控點評,心裡自然不爽,雖然覺得母親那是“滿滿的愛”。他就是那種“工作起來很拼命,玩起來很無天”的個性,上山下海開飛機,樣樣都來,卻還是害怕母親嚇出病來。同時,交女朋友上,他覺得女孩子還是得有點味道和個性,不能一味地老實,與母親意見不合,怎麼辦?屏蔽!

朋友圈屏蔽父母?聚焦親子關係界限,看自戀型父母如何毀掉孩子

他採取了選擇性屏蔽的方式。如果是播報工作,報平安式微信,他就選擇開放給母親看。讓老人家放心。但如果是自己又在冒險性旅行、運動等,他就屏蔽母親。尤其是自己那些豐富的異性交友,他更是不再發給父母看了。能公開的,可能只是一些符合父母價值觀的女性朋友,因為很煩惱啊,如果自己朋友圈不再發女性朋友照片了,父母又會著急了:“你到底交不交女朋友啊?三十好幾了。”催婚之聲,也讓他難以忍受。

阿凱價值觀不傳統,覺得單身挺好,也喜歡四處旅行體驗生活,因為兩代人之間的代溝,他選擇的屏蔽方式反而緩和了雙方的矛盾,減少了彼此的打擾。反正每年他也會帶父母去玩一趟,盡一盡孝心就夠了。但由於被母親的影響和曾經的遠程“監控”,他留下了後遺症:生活中沉默寡言,生怕被父母說。很少去主動接觸女生,有點孤獨,漸漸剩到了現在……

發現自戀型父母

以上兩個例子中的父母,不管是過度監控孩子的,還是表面看似疏離孩子,實則保持觀察的,骨子裡其實也都有自己對孩子的控制慾。而這類的親子關係,並不是真心地尊重孩子的生活價值觀,理解孩子的選擇和心聲,也沒有和孩子做成最好的朋友,彼此很難坦誠地交流。

在我們的成長期總免不了這樣的經歷,和看似血緣的父母之間,卻是“親密陌生人”。常常的情況是,各忙各的。

我有一個朋友說,父母都是科學家,一天到晚忙碌。他脖子上掛著一把門鑰匙。他早上起床時可能會和父母打個照面,中午他在學校吃飯,晚上回到家時,父母還沒回來,等他睡熟了,父母可能才到家。三個人一年中一起吃飯的時間都很有限,更別說親情維護了。

除了忙碌,就是父母的家長制作風。這裡有一個心理學效應,就是父母的過度自戀可能會傷害了親子關係。人格上過度自戀的父母會流露出以下特徵:

· 過度驕傲,動不動就向孩子傳播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 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孩子是附屬品,理所當然聽自己的;

· 過度控制孩子,甚至把自己的情緒、思維方式、行為強加到孩子身上,忽視孩子有自己的情緒情感和思想等。

朋友圈屏蔽父母?聚焦親子關係界限,看自戀型父母如何毀掉孩子

心理學研究指出:自戀型人格障礙基本特徵是對自我價值感的誇大。自戀者往往長期體驗著一種脆弱的低自尊,自戀者的自大總是無處不在。自戀型人格的人缺乏共情的能力。他們看起來有些時候挺理解人,但他們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平等的互動關係。這樣的人也容易出現婚戀、親子關係的困難。

在自戀者父母的眼裡只有一個,就是“自己”。這樣父母教育下的孩子,無法跟父母做深入平等溝通,常常被父母監控、斥責和利用,被強加一些價值觀,而導致了低自尊,和低價值感,以及缺愛的感覺。成年後還會出現心理創傷,親密關係失助等問題。

自戀型的父母會藉助朋友圈來監督控制孩子,而忘記了給孩子應有的空間和自由,忘記了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進行溝通,和孩子平等地溝通,好像阿凱的母親一樣。

劃定親子界限感,從當下出發

如果你也面臨朋友圈該不該屏蔽父母,從而減少父母的監視、控制給自己帶來的負面影響,可以從如下幾點來看看:

朋友圈屏蔽父母?聚焦親子關係界限,看自戀型父母如何毀掉孩子

  • 1、親密有間,和父母發展共情式對話。

面對親密陌生人現象,最好的辦法就是發展親子間的共情力。建議你們每天抽出半小時(比如飯後散步的時間),來進行共情式對話練習。比如,先讓孩子談論五分鐘,期間父母不打斷,而是專心地傾聽。此後,父母轉述歸納一下孩子談話的內容,不加入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而是反射孩子的情緒、情感、看法和感受等。試圖去理解孩子的心態。然後再交換角色練習。

  • 2、走出評判,尊重各自的生活方式。

面對大了的孩子,你與其成天在他朋友圈潛水點評監控,發表自己各種評判見解,不如放下手機,相信孩子已經大了,有自己的生活和處事之道,選擇理解和包容,把時間放在自己身上。和老伴來一次環球旅行,旅行中嘗試新的體驗,開始一項新的慢運動(比如慢跑、健走、太極等),甚至學習一門新知識,讓心態保持年輕態,也許孩子的行為就不那麼難理解了。

  • 3、互相祝福,默默退場。

其實,孩子大學之後,父母和他的關係是一個慢慢退場的過程。而目前一些所謂的“媽寶男”“媽寶女”是因為父母過度參與孩子生活,導致了孩子心理上的退行。適度彼此屏蔽一下朋友圈其實有利於雙方的界限感形成,所謂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父母自然可以對孩子的某些事情表示關心,進行建議,但是沒有決策權。至於催婚催育,更是父母不瞭解孩子情感的表現。化催促為祝福,化監督為理解,各自留白,各自安好。


話題:

你會屏蔽父母嗎?為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