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世界的雙槍小怪獸什麼時候改成雙聯發了?

水裡烤火


MTLS-1G14

歷史:聞訊英聯邦軍隊慘敗於香港和緬甸,法國也丟了越南和柬埔寨、泰國突然倒戈軸心國集團後,荷蘭認識到山下奉文手底下的猛虎遲早有一天會把自己的爪哇陸軍給打爆,於是,他們決定購置新坦克裝備給自己的5和新編制的爪哇機動旅混合坦克營,但是受限於納粹德國在歐洲引發的戰事,他們只能去求美國為他們製造這些新式坦克,位於印第安納州印第安納波利斯的馬蒙·赫林頓公司接下了這筆訂單,該車採用了赫拉克勒斯公司提供的240馬力六缸液冷發動機,全身裝甲由鉚釘銜接,主炮則採用了37mm雙管主炮,副武器則是四門M1919A4 0.30cal重機槍,馬蒙·赫林頓公司很“熱情”,一下子(1941~1945年)就給荷屬東印度殖民政府提供了125輛(四年就這麼多!),但是東印度軍只接收到20輛,更悲催的是,這20輛坦克根本沒有投入到對日作戰中,少部分被炸燬,大多數都成了日本人的戰利品。

遊戲:Lv.3 M系 LT,歷史綽號“荷蘭四人”(荷蘭定製四人坦克),因為他有倆主炮,而且他還有非常恐怖的一梭子快感,所以在坦克世界被稱為“雙管小怪獸”,在0.9.17.1版本中進行了一次調整後,就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雙管”,只是他不再是“小怪獸”。


數據

你覺得他的火力如何?穿深為45/61/19,傷害為40/40/50,彈種為AP/APCR/HE,彈夾容量2發,說真的,對於小車而言,這些都算是勉強夠用,也就是對付二姐這種憨批車必須要金幣彈基本上沒什麼問題,短裝填問題不大,長裝填也算ok,問題就在於,他以前是怎樣的?雖然也是彈夾,但是當年他的彈夾炮彈數量可沒有現在打起來那麼少,當年那可是真的突突突啊,同樣的均傷,更快的短裝填,只是長裝填慢個三倍罷了。

其實他的火控在小車當中算可以了,而且這個火控一直都是這樣,就沒變過,他的仰俯角也算不錯,操作性上來講還是像以前一樣恐怖。他的機動是修改過的,你別看現在的機動還算可觀啊,當年這個玩意兒的極速頂破天只有44,倒車還比現在的慢啊,對比起火力的調整,這算是恩惠了。
其實這玩意兒之前的血量有250.......雖然變動看起來不大,但是不管怎麼說,這玩意兒算是迴歸了輕坦的本質吧。這麼說吧,之前這玩意兒的視野,有320m......你懂我的意思吧?


配件/技能

他能用的配件不算多,如果真的要裝,那麼就通風+炮控+高光吧。

技能......說真的,一臺娛樂幼兒園車,我不覺得技能是什麼特別的重點——

車長(兼職裝填手):戰場直覺→修理→兄弟連→偵查→隱蔽→彈藥規整

炮手:修理→人工穩定→兄弟連→致命一擊→隱蔽→炮術大師

駕駛員:修理→平穩駕駛→兄弟連→如履平地→隱蔽→快速轉彎

通訊兵:修理→態勢感知→兄弟連→最後的電波→隱蔽→信號增強

我實在是搞不懂為什麼不是通訊兵兼職裝填手?一定要車長兼任?


玩法

按照官方的這波調整,看來他們是想讓他成為一臺類似領主這樣的幼兒園標杆輕坦了。

反正是小車房,開場就是上去偷,專打出頭鳥,一步一步偷完截止。

如果你想的話,你可以去吃人,遊走到任何一條戰線上吃人,專吃那些血量就七八十還在浪的傢伙。

沒了。

幼兒園房,隨意了,幼兒園房的存在就是讓玩家先初步瞭解一下坦克世界這款遊戲大概如何的,不是讓你真的去學這個技術學那個戰略的。

那也別沒事幹去扛線哈.......


評價

這車為什麼會被砍,很多人不理解,不是說好的金幣車不會動數據嗎?

那你就想錯了,

這車在登錄國服的時候,外面還沒有呢,也就是說,這車,在我們這裡出現的時候是超測階段的!

之前還沒有考慮到這車的“雙管”,毛子當時可能只是把他單純地理解成一個“超越普遍存在的20mm機炮的更大的突突突”,也有可能是“雙管”被他們理解為“機關炮”,因為有許多使用機炮的幼兒車都是一個雙管的姿態出現的,嗯,我承認英、美、法、德還有許多主、副武器都是坦克炮的車子,但是他們都超出了“幼兒園炮”的範疇,這裡就沒必要和我槓了。

後來,這玩意兒就做了如此改動,讓他成為一個類似領主那樣的幼兒園標杆輕坦。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的火力改動,經多方分析,這種改動很有可能是作為某個未成計劃的先驅者而做出的改動,

這個計劃叫做ST-II,也就是他們之前拿出來的雙聯裝122mm主炮的ST-I,計劃替代IS-4的十級車位置並讓IS-4降級,簡單地說,這是被無限期擱置的IS-4重返九級計劃的一部分。

很可惜的是,他們預先設定的“雙管”實際上就是另一種彈夾炮,就是個只有兩枚炮彈的一梭子,所以說,別想太多,洗洗睡吧,雙管機制,估計這輩子都不會有了......雖然有人提出過這玩意兒可以併入多炮塔機制中一併出現,但是多炮塔機制他們只嘗試了一次就再也沒拿出來。


後話

東印度悲劇

該車是MTLS-1G14的兄弟產品,你可以看作是MTLS-1G14的單炮管版,同為馬蒙·赫林頓公司為荷屬東印度殖民政府量身定製的產品。

其實早在維克斯M1936輕型坦克問世之時,荷蘭就計劃購入該坦克以充實尼德蘭王國陸軍的實力,然而,軍費拮据引發了這個商人國家軍隊高層的矛盾,購置計劃被一再推遲,荷屬東印度被逼無奈,只能自掏腰包去求英國繞過荷蘭直接賣給他們,英國就先賣給他們兩臺測試車,荷屬東印度用了都說好,立刻下單要73輛,雖然是分批到貨,但是隨著日本的逐步擴大,荷屬東印度如同熱鍋上的螞蟻,要求英國立刻把所有的M1936都送過來,結果呢?德國在1939年突然動手,英國藉機扣押所有等待出口的M1936,這些M1936獲得定名Mk.3輕型坦克,綽號“荷蘭人”,用於坦克兵訓練與警戒任務,到頭來,東印度只拿到了24輛M1936,自己沒拿本土一分錢全靠自己砸鍋賣鐵培養的一個印尼人坦克營全白費了,只能在與美國結盟後,接收一批美國沒能弄出去的M3輕型坦克。

除了美國支援的M3,他們在日本南下、荷蘭本土淪陷後,荷屬東印度殖民地就以“荷蘭流亡政府”名義親自派人去美國尋找廠家為他們定製坦克,他們來到了印第安納州的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找到了馬蒙·赫林頓公司,因為美國也需要荷蘭的幫助,更準確的說,是荷蘭的另一大殖民地——荷屬圭亞那那豐富的鋁礦資源,所以美國的馬蒙·赫林頓公司痛快地接受了這筆生意,並且迅速為他們弄出了一個新式坦克——他叫做CTMS-1TBI,綽號“荷蘭三人”,該車實際上就是MTLS-1G14的單炮管版本,比起馬來群島部隊的其他坦克,他在沙地和泥地中的適應性更棒,維護成本更低,操作也更簡單,荷蘭人大喜,立刻下訂單要買一大堆CTMS-1TBI,然而馬蒙·赫林頓可不比其他的美國大廠,而且美國在1941年加入了對德、日的雙線作戰,顯然顧不上去量產CTMS-1TBI給東印度,直至1941年,也僅僅生產了68輛。

然而這68輛坦克還真沒到東印度,因為就在馬蒙·赫林頓公司準備將這些坦克一併送往東印度之前,山下奉文與山本五十六就完成了東南亞制霸,荷蘭就此從兩個主戰場上消失了,美國官方意識到殘餘的“荷屬東印度軍方官員”很有可能已經成為了日本的傀儡,所以命令馬蒙·赫林頓公司停止將這些坦克發往東印度,並且將這一批坦克全部送往阿伯丁試驗場。

轉入阿伯丁試驗場的原因只有一個——看看這車是否適合美軍使用,結論也很簡單——算了吧!所以,美軍拒絕了這批CTMS-1TBI。

總不能沒人接盤吧?馬蒙·赫林頓公司為國造車,可不能吃這筆虧啊,對了,荷蘭還沒有真正完蛋,那麼,這批車完全可以送到荷屬圭亞那!的確,大部分該車都送到了荷屬圭亞那皇家機動步兵旅,並且在荷屬圭亞那一直服役到1957年,雖然在1946年他們還把這些剛復員幾周的坦克給封存呢,但是因為“鐵幕演說”,荷蘭人感覺自己和自己的殖民地都很危險,所以又在1947年把這些玩意兒全部開出來,甚至還想發往自己只有個名義控制權的馬來群島去,但是這幾十輛車也就26輛的發動機能啟動,這其中還有一輛的主炮都生鏽了,到了1952年荷屬圭亞那的一場軍事演習中,就只剩下10輛CTMS-1TBI可以用啦,1957年,這批老兵直接變成廢鐵,從荷軍中除名。

當然了,除了荷屬圭亞那,一部分反法西斯同盟國家通過《租借法案》也得到了這種坦克,墨西哥在1941年獲得了4輛CTMS-1TBI作為坦克兵訓練車,在20世紀40年代內全數退役,危地馬拉於1941年獲得了6輛CTMS-1TBI,但是也在20世紀40年代內全數退役,沒錯,這輛坦克在墨西哥和危地馬拉的名聲都不好,沒人喜歡他。

古巴在1941年12月加入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得到了美國提供的8輛CTMS-1TBI,然而都沒有投入到戰鬥中,然而,1953年,古巴內戰爆發,巴蒂斯將這8輛CTMS-1TBI投入到清剿卡斯特羅的人民軍,1959年巴蒂斯垮臺,卡斯特羅將殘餘的5輛CTMS-1TBI裝備於古巴革命武裝部隊(FAR),1960年,這5輛坦克的主炮更換為博福斯20mm機炮,還安裝了短程無線電,直到七十年代才結束使用。

而最滿意該車的是厄瓜多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厄瓜多爾也依靠《租借法案》得到了12輛CTMS-1TBI,1941年爆發的秘魯厄瓜多爾戰爭中使他們認為這種容易操作的小坦克是叢林戰的利器,然而這些坦克也損失了一部分,實際上也沒能看出他的戰場實力有多強,1959年,全厄瓜多爾只剩下3輛CTMS-1TBI並全數退役,至今,他們作為厄瓜多爾某處的展品。


歡迎各位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