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当哭:气象不凡的南宋遗民诗歌,也并不全是“亡国之音”

诗歌是一门借助意象来言志或抒情的艺术。传统的研究多注意到了南宋遗民诗人创作上,较多地使用猿、鹤、梅花等象征孤贞高洁的意象,以构成平淡隐逸的诗风。但是,南宋遗民诗人的意象远不止这么单一,对于此类清空哀怨的意象,本文不再赘述,而是集中在壮美与新奇等两类意象表达上,挖掘南宋遗民诗人的艺术特色。这些意象代表了遗民诗人的创作特色,也非常典型地反映出他们生活的时代特征。

长歌当哭:气象不凡的南宋遗民诗歌,也并不全是“亡国之音”

随着宗国的灭亡,宋末元初的诗坛,普遍笼罩着一股卑弱的“衰气”。“亡国之音哀以思。”体验到离乱之苦和亡国之恨的宋季文士不自觉地唱出了哀怨凄楚的衰音。但是,以诗社志感、相互砥砺的汐社诗人,从四灵诗人“月露之清浮,烟云之纤丽”(1)的狭小圈子里解脱出来,在诗中摹写了大量壮美而动人心弦的意象,以悲壮激越的调子,为浮弱的诗坛注入一股新活力。

遗民诗人都是心念宋室、以名节自持的忠臣义士。他们经历了宋元易鼎的重大历史变革,有的还直接参与到拯救国家、民族的伟大事业中,亲自体验了社会巨变给人们带来的情感伤痛。这种生活经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诗歌选材取向。他们多关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厓山兵败、皇陵被毁等带来思想上的震撼,都在他们的诗歌中有所体现。另一方面,他们热爱祖国壮美河山,常常组织游览洞天福地,面对“换了人间”的残山剩水,往往长歌当哭,自觉不自觉地呈现出孤介自持的遗民风范。他们的许多诗歌,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颇为倾心,常选用一些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铙歌、遣将、洞天、砂磧、蛟龙,成了他们笔下常吟咏的对象。这些意象落诸笔端,也就诗歌格调显得气象不凡,恍若洪钟大吕,读之震人发聩:

日离海,青曈昽。沃以积水,涵苍穹。神光隐,豹雾空。气呼吸,为蛇龙。(谢翱《宋铙歌鼓吹曲》之《日离海》)

上临墉,戈耀日。韎韦指顾,流电疾。罪止其魁,不及卒。(谢翱《宋铙歌鼓吹曲》之《军澧南》)

天开洞府几千载,地隔风尘此一关。(林景熙《游九锁山》之《入九锁山门》)

百雷斗我前,八瞑覆我后。谁哉擘巨崖,纵此翠蛟走。(林景熙《游九锁山》之《翠蛟亭》)

云霞波涛仙衣裳,奇诡岂必下洞专。歘然修梁驾岩起,左右苍白龙形全。望中极底胜漆黑,双扉隐隐启半边。天光一道烛扉内,知此明罅从何穿。(方凤《三洞》)

长歌当哭:气象不凡的南宋遗民诗歌,也并不全是“亡国之音”

就诗人而言,重大的历史题材给他们的诗歌增加了浓厚的历史感,使得他们关注的视野不再局限于花草琴棋等日常意象,能够上天入地,为我所用者皆纳之笔端,也就使诗歌呈现出阳刚壮阔的美学特征。方逢辰曾在《雁荡林霏山诗集序》中于是评价林景熙:“德旸自雁荡游会稽,而钱塘潮汐之吞吐,吴山烟霏之舒卷,瞻望兮咫尺,缥缈兮余怀。所以触其情,发其感者,朝朝暮暮,无日无之,故其诗凄婉,夷以远,筒以章,率有古意,非湖海啸吟风月而己。”(2)他的一首《读文山集》典型地表明了这种包举宇内的特征:

黑风夜撼天柱折,万里风尘九溟竭。谁欲扶之两腕绝,英泪浪浪满襟血。龙庭戈艇烂如雪,孤臣生死早己决。纲常万古悬日月,百年身世轻一发。苦寒尚握苏武节,垂尽犹存果卿舌。膝不可下头可截,白日不照吾忠切。哀鸿上诉天欲裂,一编千载虹光发。书生倚剑歌激烈,万壑松声助幽咽。世间泪洒儿女别,大丈夫心一寸铁。

历来诸家对此诗评价很高,胡应麟云:“宋末盛传谢皋羽歌行,虽奇邃精工,备极人力,大概李长吉锦囊中物耳,林德阳七言古不多见,而合处劲逸雄迈,视谢不啻过之。如《读文山集》云(引全诗略)可谓元初绝唱。”(3)此诗是沉郁与雄浑之气都有比较充分体现的一首诗。“哀鸿”的鸣叫表现了诗人悲愤沉痛的心情,“书生倚剑”更突显了诗人内在的豪健的气概。同时数词“万”、“千”与“一”的交替使用,通过强烈的对比,凸显出诗歌的内在气势。动词“折”、“烂”、“悬”、“握”、“裂”俱饱含力度,以雄劲的笔力,坚定的表达了诗人的忠义之气,也浸透了诗人深厚的沉痛郁结之情。

长歌当哭:气象不凡的南宋遗民诗歌,也并不全是“亡国之音”

意象选取上比林景熙更为开阔的是谢翱。谢翱早年随文天祥参加抗元斗争,作起诗来表现得桀骜有奇气。他的诗深受李贺影响,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丰富想象力相关联,构思奇特,如《琼花引》、《后琼花引》、《秋风海上曲》、《古钗叹》、《明河篇》、《结客行》等,是节义之士不愿向新朝俯首的坚贞不屈的自我表白。其诗风新颖奇险,变幻莫测,但意象选取上并不像李贺某些诗歌那样奇橘怪诞、难以捉摸,而是诗旨明确,首尾一贯,读者可透过那神奇新异的语言把握作者诗中的象征意义和不屈气节。如《义门曲》一诗,从山上之云,到溪前之水,再联想到没有神翅去遏制龙威的水中鲤鱼,意象的变换如电影蒙太奇般跳跃明显,但一气呵成:

金陵山上云采采,白绫溪前水归海。溪中赤文长鲤鱼,恨无神翅遏龙威。广陵城头大风急,吹散游魂归未得。不结琼英后土祠,当充兰佩离骚国……

长歌当哭:气象不凡的南宋遗民诗歌,也并不全是“亡国之音”

就艺术表现而言,谢翱还继承了屈原楚辞质朴刚健的本色,所以在谢翱的古体诗里具有一种气势宏伟、力度强劲的崇高美。这在诗风日渐卑弱的南宋诗坛显得尤为可贵。其《送张士达游黄山歌》是一首奇特的古体诗,意象上纵横捭阖,结合运用多字的复杂句式,写出了黄山的瑰伟雄奇:

黄山三十六点云,中秘幽奇世人未见犹未闻。混沌乍开始自大唐国,易黟为黄而附轩辕炼丹盟仙群。天都莲花突兀直入青云上,诸峰吐烟喷雪如波之荡漾平天矼。是蛟龙飞舞变幻而莫测,下有海深万丈空洞氤氲云吼浪。更有仙灯诸洞、九龙诸潭、仙桥月塔诸胜迹。君今策杖蜡屐走险一一当遍历,须令向禽宗炳之辈叹羡而莫及。

本诗多为长句,多者甚至达到十四个字,在诗歌史上较为罕见。云,天都莲花,山峰、烟雾,空洞多达十几个的壮美意象构成一个庞大的意象群,使诗境阔大无比,其诗风颇似李白歌行体,而奔放程度则过之而无不及。

长歌当哭:气象不凡的南宋遗民诗歌,也并不全是“亡国之音”

(1)方凤《存雅堂遗稿》卷三《仇仁父诗序》

(2)方逢辰《蛟峰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7册,页535。

(3)胡应麟《诗薮》外篇卷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