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說的啥?背後有何淵源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說的啥?背後有何淵源

古往今來,中國人凡事都喜歡講究個吉祥如意,這一司空見慣的現象,如今依然充斥著中國文化每個角落。大家都曉得,過去人們世代以耕種謀生,整天面朝黃土背朝天,如此生活模式也無不妥,不過逢上天災年禍,單憑種地肯定舉步維艱。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說的啥?背後有何淵源


所以呢,學個手藝活就尤為重要,一技在手溫飽不愁。不管從事何種行業,都是圍繞著人在進行,而古人又非常講究迷信,總喜歡追求美好的寓意。就像古代木工、建築、陶藝等,每個細節之中,無不彰顯著古人的精神理念。

過去木匠行當中,曾經流傳著一個專業術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說白了,就是木匠製作器具的尺寸講究。那麼,這些老祖宗的傳統,有何歷史淵源呢?

首先,我們不妨先了解這個工種。木匠在古代地位不高,不過也算個體面活,因為過去沒有現成的傢俱,而婚葬嫁娶又難免用到,大多數都是請木匠師傅代為製作,並相應付些工錢。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說的啥?背後有何淵源


木工屬於慢工細活,對工藝要求很高,然而伴隨歷史進程,人們不僅要求結實耐用,還要美觀得體,符合世俗審美的要求。所以在經驗以及世俗影響中,這句“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就孕育而生了。接下來就給大家逐一分析。

“床不離七”

作為俗語的首句,就是木匠製作物件之前,腦海中事先想好輪廓,同時避免材質特性的影響,木匠還要丈量木料的尺寸,除去損耗得出準確的數值。而匠人所用的尺子,在測量時都會在尾部留下“七”,比如三尺七寸、四尺八寸七分等。其實,不論尺寸有留七的習慣,在製作床時也離不開“七”字,比如穿樘木就是七根,而床頭靠背同樣是七根。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說的啥?背後有何淵源


雖說不是七根也無妨,但約定成俗的講究,木匠不會輕易改變,即使家主也不會同意。因為“床不離七”寓意夫妻白頭偕老,希望床上之人能夠雙棲雙宿,不用擔心老無所依,餘生淒涼。

“棺不離八”

俗語的中句,是指古人打棺木時,不管高矮肥胖,所用的尺寸只有八尺。

因為“八”與“發”諧音,而“棺”又與“官”諧音,寓意升官發財,大吉大利之說。同時也是庇佑子孫後代前程似錦的願望。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說的啥?背後有何淵源


從古至今,人們對先人都非常尊敬,以至於對他們的喪葬講究頗多,即使細枝末節也要盡善盡美,希望藉此家族興旺發達,長盛不衰。

古人常說“七尺男兒”,所以在古代,男人的身高一般不會超過七尺,女子自然少之又少,加之“視死如生”的觀念,後代多半會放置一些陪葬品,所以剩下的一寸正好滿足需要,久而久之,“棺不離八”就成了傳統講究了。

“桌不離九”

當下,桌子的種類五花八門,款式與尺寸也不盡相同,到傢俱城看看,眼睛都累的不行。然而,古代的桌子,就是指平日的飯桌,大致分為普通桌子與八仙桌,最為有名的當屬八仙桌,就像現代標配一樣,家家戶戶皆是如此。“卓不離九”這句話,是從桌子功能上理解的,八仙桌顧名思義可以滿足八人同時就餐,因古人個頭不高,一般肩寬不會超過46釐米,均值也就45這樣子。所以製作飯桌時,木匠考慮一邊同時坐下兩人,都會刻意將長度做到大於90釐米,如此便滿足多人就餐,同時“桌不離久”的說法也融入世俗常識之中。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說的啥?背後有何淵源


此外,古人崇尚飲酒,“九”與“酒”同音,所以還有“飯不離酒”的說法,寓意家中熱情好客,卓中備酒,酒不離桌的傳統理念。桌上高鵬滿足,也是預示家中人氣興旺,家族人才輩出之意。

這些饒有興趣的老話,無疑是特定歷史的產物,不但符合世俗常理,還有一定的專業性,看似簡單數字的背後,都賦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願與憧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