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航:競爭是企業成長最好的加速器

周航:競爭是企業成長最好的加速器

周航:競爭是企業成長最好的加速器

周航:競爭是企業成長最好的加速器

來源 | 創業邦

我從 1994 年開始了創業生涯,到現在已經有二十四、五年,比我過往生命中的一半還長。這個過程中,競爭對我來說是個很重要的話題。很多人覺得易到是被競爭對手打敗的,但今天回頭看,並不完全是這樣。

在易到之前,我有過兩次看似很“成功”的競爭。

一次是跟大中電器的“生死之戰”。當時還是大中音響,行業規模比我大得多,但那個時候,我很決絕,用虧損的方式去競爭,最後勝出;另外一次是跟萬科,當時還是萬科貿易,也是個比我規模大很多的 “巨人”,在爭奪索尼專業音響的中國代理時,曾同它發生過激烈的競爭,但我也勝了,讓天創數碼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通道。

回想這兩場仗,我會問自己,好像不是一個完全不會競爭的人,在那麼年輕,力量也很弱小的時候反而打贏了,為什麼現在開創了一個新市場,而且還是一個先行者,獨自領跑了兩年,結果卻在後面的競爭中,反倒稀里嘩啦地敗下陣?

帶著這樣的問題,我開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並對競爭有了重新的理解。

■ 競爭不是得失問題

而是生死問題

2012 年,整個打車其應用已經起來,特別是在北京,已經出現了一天幾百單、幾千單的規模,後來又出現了更瘋狂的補貼,那時我怎麼想的呢?我們總覺得這個不合算、不合理,覺得他們這種打法很快會難以為繼,僥倖想著過兩個月,這場戰爭就可能消亡了,那我們就靜觀其變。

但局勢總是發生著令人意想不到的變化——就是對手總是在燒錢,快燒完錢之前又融到了一輪更多的錢,然後開始更加瘋狂地燒錢。

可我們依然沒有選擇跟進。為什麼當時的易到如此鴕鳥心態,如此忽視對手?我深刻反思後,認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上一段“成功”帶來的認知侷限。在我的第一段創業經歷中,我其實沒有怎麼在傳統市場裡競爭,而是用差異化的定位,在一個利基市場獲取了超額的利潤。

基於這次的經驗,我建立了一個“成功”的心錨,覺得“面對競爭最好的方法是不競爭”,用差異化的產品策略讓自己離開競爭區,還把這個方法論當做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則。當我帶著那樣的一套認知,走到這樣一個新的戰場,面對一個新的競爭格局時,顯然就遇到了重大問題。

反觀大疆是如何面對跟隨者進攻的?大疆是無人機領域的開創者,當它取得了足夠大的成功以後,就有很多的跟進者和模仿者。如果以大疆當時的技術能力、產品能力、供應鏈能力、品牌能力,它完全可以忽略掉所有後來的跟進者。可是面對比它弱小很多的競爭對手,大疆採取了“過激”措施,殺雞用牛刀——連續主動地去降價,然後以殺敵一千,自殘八百的方式,使得可能的對手都被扼殺在了搖籃之中。

大疆獲得無人機市場的話語權

雖然看起來大疆損失了數以億計的利潤,但是我們不可想象的是什麼?如果有幾個優秀的創業者,在這個機會中冒出來,甚至在一些局部市場站住了腳跟,那可能就會對大疆形成巨大的干擾,整個資本市場、用戶市場對無人機產業的價值判斷,可能就會有根本性地不同。

所以,面對競爭,要算大賬,不要算小賬。我們面對的是生死問題,不是得失問題,要算的是競爭過後,你能不能存活下來,而不是說花出了多少成本,付出了多少代價,市場份額是多了 10 個點,還是少了 10 個點。

此外,面對競爭者進攻時,要高度重視,不要鴕鳥心態。當競爭者已經明確出現時,整個公司可能都應該拉起警燈,要把面對競爭、應對競爭,作為公司最優先的任務。而不是說像鴕鳥一樣,把頭埋進沙子裡,不願意去理會那些令人心焦不安的問題。

■ 競爭不是要打敗對手

而是要贏得用戶

軍事競爭的最高目標是戰勝對手,直至消滅。商業競爭好像不是這樣,消滅對手、打敗對手,用戶就是你的了嗎?很多時候,即便你消滅了對手,成為這個領域做得最好的,也許依然會死去。

比如無人貨架,如果有人今天站出來跟你說,我是無人貨架行業的第一,你會怎麼看?也許你看到的是整個行業都快沒了。再比如代駕,現在差不多隻剩兩家。你會發現,每天晚上真正喝了酒,需要代駕的用戶,全中國也就幾十萬人的用戶,行業邊界就這麼大。

競爭有兩種角色,一個是進攻,一個是防守。通常來說,我會建議你應該努力去站在進攻者的位置,為什麼?因為用戶和市場都是被有話語權的企業影響和主導的,而話語權又往往掌握在進攻者手裡,而不是領先者。

努力站在進攻者的位置

再強調的一點是,進攻的著眼點不是打敗對手,而是能不能夠不斷地提出更新的用戶價值主張。不要一提進攻就是去“黑對手”,你把對手說成渣了,用戶也不見得選擇你。

當競爭者出來,沒有誰能像神一樣,第一時間準確地說一個東西行還是不行,對還是錯,所以一定要跟進。但跟進不等於你確信這個東西一定是對的,很多時候,跟進是為了試錯。

有人也會問到,如果面對黑公關之類的惡性競爭呢?我覺得我們可以忘記惡性競爭這個詞,沒有所謂的惡性競爭,只有永遠真誠地面對問題,永遠關注用戶價值。

■ 競爭,一場永遠的遊戲

我們總希望成為最後的勝利者,然後一勞永逸,但可能根本就沒有這回事兒。而且沒有競爭一定是不對的。沒有競爭的時候,我們甚至應該主動地去尋找競爭,尋找“假想敵”,尋找更高的對標物,不斷打破自我邊界。

2010 年的支付寶當時只是一個電商工具,服務淘寶支付。後來支付寶總裁換帥,媒體說馬雲曾批評支付寶太保守,毫無進步。當時我們作為外面的旁觀者,很不理解,支付寶不是挺好的嘛,發生什麼了?

現在回頭一看,一切都很清楚。

經過了這次事件後,支付寶終於開始要走出淘寶的生態,要成為所有商業場景下的第三方支付,從線上到線下,從一個支付工具變成了一個金融公司,有了餘額寶,後來又有了網上銀行,直到成為現在的螞蟻金融。

如果當時沒有勇敢地走出來,去尋找更大的對標物,去尋找更多的競爭者,去跟銀行競爭,去跟銀聯競爭,去跟 VISA 競爭,也不大可能成為今天線上第三方支付領域的絕對老大。

不斷打破自我邊界,尋找更高的對標物

所以,越是一個好的公司,越會把自己放在一個更大的邊界,去思考問題;越是一個不思進取的公司,越強調自己在某一個局部市場的領先地位。

最近我還在思考一個問題,不管一個公司多麼偉大,它在某一個階段也都有自己害怕的事情。過去 30 年間,IBM 開創了 PC 時代,但後來微軟憑藉 Windows+Intel 架構打敗了 IBM,接著,Google 開啟了搜索時代……

IBM 是一個硬件公司,微軟是一個軟件公司,Google 是一個互聯網服務的公司,但戰爭結束了嗎?也沒有。Google 現在最大的恐懼是什麼?可能不是流量上跟他有競爭的 Facebook,而是突然發現,廣告主把預算都移到了亞馬遜。

你看,一代一代的巨頭們,永遠都有生存的恐懼。勝利不是終局,永無寧日的指數級進化才是方向。

在互聯網這個領域,競爭通常都是全局性的競爭,迭代速度很快,3 年、5 年,一個行業都快消失了。再也沒有說,我拿百分之十幾的市場份額,我就可以舒舒服服地過日子。在這個時代,永遠都是——

要麼生,要麼死。

一時之勝利,遠遠不是終局,隨時都會有更大的創新,來窒息掉你。

■ 擁抱競爭,直面競爭

競爭漫漫,如果你對競爭感覺如此地煎熬,你的創業之路該是一件多麼悲催的事情——因為天天圍繞你的都是這些糟心的事情,一場又一場地競爭,不是進攻,就是防禦,不是挑事,就是滅事......

這時不妨換一個思路:既然競爭伴隨整個企業經營,其實就像呼吸一樣,我們是不是應該學會享受競爭?

也許所有對手的存在,都只是一個座標系。它不僅讓你和自己縱向地去比,而且還給你建立了一個同一時間軸上的橫向比較,讓你看到是否還有更大的可能性,更大的格局。

這樣,你就不會再沾沾自喜,不斷地處在一種創造和創新的過程中,永遠保持一種成長的動力。

不誇張地說,這種創業的快感,要比你成功的快感來得更直接、更刺激、更有效,而且更持續,因為它在過程中,而那個成功往往只是終點撞線的一剎那。

擁抱競爭、喜歡競爭、直面競爭,沒有競爭找競爭,用競爭來激勵自我的成長,我覺得這個太美妙了。

最後,希望競爭成為你企業和自我成長的加速器,是企業成長最好的“春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