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中國支付通突圍“紅海”競爭

本報記者 劉穎 張榮旺 北京報道

近日,中國支付通(08325.HK)公佈2019年中季業績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9月30日止6個月,中國支付通的收益約為1.33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20億元)。集團毛利約為0.60億港元(約合人民幣0.54億元),較2018年同期同比減少約32%;錄得虧損約0.44億港元(約合人民幣0.40億元),而2018年同期則錄得虧損約0.86億港元(約合人民幣0.77億元)。中國支付通在新加坡擁有聚合支付牌照,未來中國支付通將拓展以新加坡為代表的東南亞移動支付市場,尤其是服務華人遊客的聚合支付。此外,中國支付通將全面推進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進一步發展。

萬得數據顯示,中國支付通的主營業務包括高端權益卡、預付卡及互聯網支付、商戶收單以及互聯網小額信貸,各個業務營收均為減少狀態。針對東南亞市場的發展前景以及支付業務收入下滑對網絡小貸業務的影響等問題,截至發稿前,中國支付通方面並未給出回覆。

中國支付網創始人劉剛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目前已經有近200多家支付相關企業將目光投向東南亞支付市場,中國支付通在這一眾競爭者中,並沒有突出優勢。此外,業內人士指出,目前網貸小貸監管較為嚴格,中國支付通子公司重慶眾網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眾網小貸”)註冊資本僅為3億元,要想大規模發展仍需增資。

主營業務下降

公開信息顯示,中國支付通前身是2001年成立的奧思知集團,主營業務為中國銀聯泰國收單代理。2014年更名為中國支付通,2015年開始先後收購了擁有全國性預付卡牌照和互聯網支付牌照的“開聯通支付”和聚焦高端權益卡業務的“客樂芙”,成立子公司眾網小貸,佈局互聯網小額信貸業務。2018年10月,中國支付通旗下泰國收單業務主體“東方支付”登陸港股創業板。

中國支付通的主要營收中,高端權益卡業務收入0.34億元,同比減少66.12%;預付卡及互聯網支付業務收入0.34億元,同比減少61.55%;商戶收單業務收入0.38億元,同比減少27.09%;互聯網小額信貸業務收入0.14億元,同比減少15.34%。

半年報稱,高端權益卡的銷售收益減少主要原因為集團終止與一名主要客戶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有限公司合作。該銀行的高端權益卡發行大幅減少,因有關發行高端權益卡的毛利率過低。同時,集團不再與若干電話促銷中心合作,是因為國內電話促銷推廣的成效下降。

預付卡方面,受國內預付卡政策持續影響,中國支付通的預付卡髮卡額較上年同期減少30%,直接影響預付卡商戶服務費收入。特別是在實行備付金集中存管後,使原有的備付金存款收益為零,預付卡的收益大幅減少。

半年報稱,就泰國的商戶收單業務而言,商戶收單交易費收入及外匯折讓收入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減少約1320萬港元及340萬港元。該兩個收入來源的減少乃主要由於到訪泰國的中國遊客人數較去年同期減少。市場推廣及分銷服務收入對本集團收益而言仍然微不足道。

拓展新業務

以新加坡為代表的東南亞移動支付市場成為中國支付通未來拓展的市場重點。作為已經在新加坡擁有聚合支付牌照的公司,中國支付通將服務華人遊客的聚合支付作為海外市場的重中之重。

中國支付通稱,未來三年將有大量的中國遊客頻繁來往於新加坡以及東南亞各國,這將成為其接入東南亞當地中小微商戶的契機,也是新業務的盈利增長點。東南亞的移動支付業務比較落後,而大量的高頻中國遊客在不斷教育當地支付市場。中國支付通認為,公司自身有著豐富的聚合支付接入經驗以及清算、結算系統開發經驗,同時也可以藉機拓展商戶會員權益產品,以及符合東南亞各國監管的金融信貸產品。而這些都是其他友商所不具備的競爭優勢。

“國內支付競爭日趨飽和及進一步集中,東南亞等周邊華人聚集區是支付公司首選的‘走出去’戰場。”劉剛表示,新加坡人口基數較小,擁有當地的聚合支付牌照並不會對其業務發展有太大的幫助。此外,目前已經有近200多家支付相關企業將目光投向東南亞支付市場,只是尚未形成寡頭壟斷格局,但未來發展趨勢與國內相同,隨著市場日漸成熟,交易量仍然會集中在少數幾家企業手裡。然而,中國支付通在這一眾競爭者中,並沒有突出優勢。

此外,中國支付通在半年報中表示,集團正通過底層技術升級及業務模式優化,全面推進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進一步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眾網小貸公司註冊資本僅為3億元,這意味著想要大幅拓展業務還需要增資。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濤指出,各地網絡小貸管理辦法有細微的差別,但大致都是3~4倍的槓桿率要求。因此,如果公司的註冊資本為3億元,其放款規模最高也不應超過12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