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诚原创:巴黎圣母院的命运,圆明园的命运……


蔡诚原创:巴黎圣母院的命运,圆明园的命运……

巴黎圣母院陷入火海的那天,我们几个同事正在阳光灿烂的圆明园游玩,在一个个废墟前,我们想像当年的恢宏,又莫名地伤感。

法国大作家雨果没来过圆明园,但在他眼里,圆明园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是一座宫殿……当这座宫殿葬身火海,他无比痛心,1861年,就此给他曾参加过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的朋友巴雷特大尉写信,严厉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犯下的罪行。

圆明园灰飞烟灭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我们坐在湖边看夕阳残照时,我说,这回巴黎圣母院的倒掉也会给法兰西人民留下一道伤疤。落后就要挨打,有人说;战争真是个魔鬼,另一个同行者说。“历史是公平的,也该让野蛮的法国人尝尝文化之殇的滋味了,”一个正为牙齿上火痛苦的同事却说的不无快意,“这下我们算是公平了。”

蔡诚原创:巴黎圣母院的命运,圆明园的命运……

不可思议,我想,没有毁于战争的巴黎圣母院竟在一场据说是翻修工程引发的小事故中轰然倒掉,这场大火,至少,相当一段时间里,我们不能再去巴黎圣母院参观了。正准备今年秋天来一场欧洲之行的妻子也不无遗憾,“可惜了,没有巴黎圣母院的巴黎到底还值不值得去一趟?”

巴黎圣母院大火后,圆明园官方随后发声《文明不能承受之殇》,文章称:这一刻的中国人,怎能不想起,背负了一百多年圆明园烧毁的心灵创伤,何其艰难、何其罔然,可惜圣母院,可惜圆明园,文化不应该这样毁灭,更不应该人为践踏……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衷心祈愿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代代传承。

这几天,凡去过巴黎圣母院的,无不晒出自己和巴黎圣母院恢宏的合影。2016年春天,我以前供职的出版社领导曾去巴黎观光,但她更欣赏时尚的巴黎,一周时间下来,对巴黎圣母院却只有一次从它门前经过向它投去的轻轻一瞥——“还有机会吗?”她朋友圈里自说自话,“我已经60多了……人生中,有些错过或许真的永远不会再来。”

蔡诚原创:巴黎圣母院的命运,圆明园的命运……

“不会的,以现在的技术,真是有决心,重建巴黎圣母院也不过几年的事,何况巴黎圣母院这次不像圆明园那样悉数尽毁,”我微信里安慰她,“巴黎圣母院会回来的,但味道或许不一样……重要的是您保重身体,身体好的话,就算70岁重返巴黎也不过只是出了趟远门而已。”

我没有去过巴黎圣母院,但读过小说《巴黎圣母院》,也看过同名电影,感觉可以用一个词形容:波澜壮阔。小说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而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用形象直观诠释小说的电影更让人觉得荡气回肠,震撼人心。我记得那是我北漂看的第一场电影,在北大百年讲堂,和刚认识的女孩一起,我们深夜走在回西苑出租屋的路上还在热情讨论,卡西莫多好像是值得我们共同缅怀的朋友。

作为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古迹和世界遗产,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在雨果笔下宏伟、沧桑,还被他称之为“石头的交响乐”,是黄昏的太阳也是黎明的曙光——100多年前,雨果常来这里流连、沉思,某一天,他在北钟楼的一个暗角里,发现墙上刻着一个希腊单词:命运——这命运深深触动了他的灵魂,巨著《巴黎圣母院》由此诞生。小说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作家显然有意将这里作为人性美丑的“裁判所”:看啊,卡西莫多,这个丑陋的上帝的弃儿,却是19世纪法国的良心——卡西莫多上演的不只是一出人间爱情的悲喜剧,更是作家为社会创造的一部浪漫主义人文史诗。

蔡诚原创:巴黎圣母院的命运,圆明园的命运……

记得鲁迅说,“真正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现在,作为欧洲文化的象征,面对巴黎圣母院被烧伤的伤口,无数人为之流下了伤心的泪水,所幸《巴黎圣母院》又为它留下了如椽之笔,实体之外,为巴黎圣母院树立起了另一座丰碑——而集历史、文化、建筑于一身的圆明园呢,除了万园之园留下的灰烬,这场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也没能警醒我们的文学艺术家为它努力做点什么呢……一切随风而去,圆明园的天空静默不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