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期刊《中國社會科學》發文規律是什麼?

《中國社會科學》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標誌性期刊,閱讀和梳理《中國社會科學》所發文章,可以一窺我國當代哲學社會研究的重要現狀。本文對《中國社會科學》所發文章的數量及其作者等基本情況的梳理,一方面可以回眸一下《中國社會科學》從開辦以來的近四十年間的發展歷程、學理主題和學術邏輯,另一方面也可以從中瞭解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領域、重要作者和重要文獻。

《中國社會科學》回眸:

一個基於文獻的描述性統計

《中國社會科學》期刊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標誌性刊物,從1980年創刊以來,取得非凡的成就,造就了一批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術精英。本文以中國知網收錄的《中國社會科學》和《Social Sciences in China》的文獻及其統計為基礎,對1980年以來這兩個期刊所發文章做一些分析與闡述,期望能夠從中一窺我國近四十年來《中國社會科學》的重要主題和重要作者,甚至可以粗略回眸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主題發展歷程和理論創新過程。近四十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是突飛猛進的,但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是否突飛猛進呢,估計很難定論,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從發文數量和作者數量看,增長巨大。這至少可以為今後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留下豐富的文獻材料。

01、發文數量的統計

從1980年至今(截止到2018年12月25日中國知網收錄的數據,從收錄數據看,該數據庫還沒有包括《中國社會科學》2018年第12期),《中國社會科學》和《Social Sciencesin China》共發文6757篇,年均173篇、其中《中國社會科學》年均121篇、《Social Sciencesin China》年均70篇。從發文數量看,《中國社會科學》每年發文數量基本保持在100到120篇左右,《Social Sciencesin China》在1983年開創,1985年持續,1984年、1986年到1993年都中斷,從1994年恢復至今,每年發文數量起伏較大,多則140篇、少則47篇,可謂因文而載、數量不均,這可能是因為我國學術界甚至有關官方認定或評價機構重視《中國社會科學》,對《Social Sciencesin China》重視不夠有關係。各年度統計表如表-1.


頂級期刊《中國社會科學》發文規律是什麼?


頂級期刊《中國社會科學》發文規律是什麼?


頂級期刊《中國社會科學》發文規律是什麼?

表-1.《中國社會科學》(含《Social Sciences in China》)發文數量統計

02、發文基金資助情況

在《中國社會科學》和《Social Sciences in China》發文中,署名各類科研基金資助或支持的文章有820篇,佔總文獻數量6757的12.14%,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527篇,佔文獻數量7.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31篇,佔1.94%)、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38篇,佔0.56%)、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基金(20篇,佔0.3%)、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15篇,佔0.22%%)、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項目(10篇,佔0.15%)、長江學者獎勵計劃(8篇)、美國福特基金(8篇)、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7篇)、國家留學基金(6篇)、霍英東教育基金(5篇)、全國教育科學規劃(4篇)、香港研究資助局資助項目(4篇)、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4篇)、上海市教委曙光計劃(4篇)、國家科技支撐計劃(3篇)、江蘇省普通高校自然科學研究計劃(2篇)、加拿大國際開發署基金(2篇)、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2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基金(NIH)(2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2篇)、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2篇)等。

我國設立各類基金支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開始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因此,在九十年代以前,很少有署名基金支持或項目資助的文章發表。這在《中國社會科學》發文中也得到了體現。從圖-3可以看出,近三十年來,《中國社會科學》發文得到基金支持的文獻量是持續增長的,2013年和2014年到達最高值84篇。從2012年至今,每年發表的文章署名基金支持的比例都在50%以上,2014年最高值達到63.64%,2018年已經達到了63.56%,2018年還沒有統計到第12期,估計會超過2014年的最高值。《Social Sciences in China》發文也有類似的情況。可見圖-4。這說明,《中國社會科學》與國內許多期刊一樣,重視有項目支持或基金資助的文章發表。現在在我國學術界,已經有一個潛在的趨勢,有影響力的期刊都願意發表署名各類項目支持或基金資助的文章。這個趨勢有期刊被評價的客觀原因,也有辦刊方向的主觀原因。

頂級期刊《中國社會科學》發文規律是什麼?

頂級期刊《中國社會科學》發文規律是什麼?

03、學科分類

在《中國社會科學》和《Social Sciences in China》中所有發文文獻中,總體學科歸類排名前40位的學科是:政治、哲學、法學、文學、歷史、社會、國民經濟、理論經濟學、公共管理、語言、金融、馬克思主義、科學學與科技管理、工商管理、文化、農業經濟、數量經濟、勞動經濟、新聞傳播、宗教、教育、財政、地理、城市經濟、工業經濟、環境、區域經濟、國際貿易、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民族、商業經濟、心理、戲劇、考古、軍事、圖書情報檔案、藝術、統計、公安、保險

。這些學科文獻數量和所佔百分比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經濟管理類文章是發表最多的,總數有1391篇,佔所有文章數量的20.58%;其次是政治和馬克思主義之類的文章,共有710篇,佔所有文章數量的10.5%;隨後是哲學、法學、文學、歷史等傳統文科也是發文較多的學科。這可以看出,《中國社會科學》和《SocialSciencesinChina》在重視傳統學科理論創新的同時,非常重視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需要,重視經濟管理、社會管理、公共管理的實際需要。

頂級期刊《中國社會科學》發文規律是什麼?

表-2. 《中國社會科學》和《Social Sciences in China》發文學科統計表

頂級期刊《中國社會科學》發文規律是什麼?

頂級期刊《中國社會科學》發文規律是什麼?

表-3.《中國社會科學》1999-2018年發文主要學科分佈


頂級期刊《中國社會科學》發文規律是什麼?


頂級期刊《中國社會科學》發文規律是什麼?

表-4.《Social Sciences in China》1999-2018年發文主要學科分佈

04、關鍵詞

在《中國社會科學》和《Social Sciences in China》發文中,使用最多的關鍵詞,大致有41個,主要包括:經濟增長(29)、馬克思(27)、現代性(27)、國家治理(23)、全球化(23)、馬克思主義(2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8)、制度變遷(17)、歷史唯物主義(14)、法治(14)、民法典(13)、人力資本(13)、全球治理(12)、形而上學(11)、城市化(11)、唯物史觀(11)、國家認同 (10)、馬克思主義哲學(10)、中美關係(10)、知識產權(10)、公共政策(10)、道德(10)、理性(9)、中國共產黨(9)、中國(9)、中國道路(9)、收入差距(9)、方法論(9)、城鎮化(9)、社會主義(8)、工業化(8)、收入分配(8)、財產權(8)、市民社會(8)、人權(8)、海德格爾(8)、中國現代文學(8)等。與前面統計的發文學科分類比較,可以看出,經濟類、政治類的關鍵詞是相對多的。可見表-5.

從近十年《中國社會科學》和《Social Sciences in China》所使用的主要關鍵詞看,二者都注重對外宣傳的需要,重視使用突出“中國”的特色關鍵詞,但在具體使用詞彙略有差別,《Social Sciences in China》比較考慮國外讀者的理解需要。


頂級期刊《中國社會科學》發文規律是什麼?

表-5.《中國社會科學》和《Social Sciences in China》主要關鍵詞使用統計表

頂級期刊《中國社會科學》發文規律是什麼?

05、論文被引情況

在中國知網收錄《中國社會科學》(含《Social Sciences in China》)發文數量的文獻總數是6757篇,其中6387篇被引用、佔94.52%,總被引223185次,篇均被引34.94次。被引用超過1000次的文獻有15篇,被引用超過500次的文獻有58篇,被引用超過200次的文獻有237篇,被引用超過100次的文獻有553篇。這553篇文章大多是《中國社會科學》發表的,《Social Sciences in Chin》只要1篇文章超過100頻次,即《行政吸納社會——當前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再研究》一文,其他文章大多隻有少於65次的被引用頻次。這樣的被引用數量,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綜合類期刊,是少有的。當然一些專業性期刊,例如《經濟研究》所發文章被引用頻次更多。而綜合類期刊,《中國社會科學》發文被引用頻次無疑是最高之一。可詳見附表-1.

引用文獻中,被核心期刊引用3723篇,被SCI刊引用23篇,被EI刊引用66篇,被CSSCI刊引用3735篇,被CSCD刊引用555篇。


頂級期刊《中國社會科學》發文規律是什麼?


《中國社會科學》發文被引文章達到4192篇、佔所有發表文章的,其中被期刊引用1552篇,佔37.02%,被其他文獻(包括報紙、學術會議、碩士博士論文等)引用2640篇,佔62.98%。

頂級期刊《中國社會科學》發文規律是什麼?

《中國社會科學》發文被引被北京大學核心期刊引用774篇(不包括屬於北大核心刊又屬於南京大學CSSCI期刊的期刊)、佔比23.56%,被南京大學CSSCI期刊引用2156篇、佔比65.63%,被CSCD期刊引用355篇、佔比10.81%。三者相加是3285篇,佔所有被引文章4192篇的78.36%。這說明,《中國社會科學》所發文章被重要期刊引用高於被一般期刊引用,《中國社會科學》所發文章能夠產生較大的學術影響力。

頂級期刊《中國社會科學》發文規律是什麼?

在《中國社會科學》發文中,被引用超過1000次的文章有15篇,它們是:

[1]《企業的社會資本及其功效》一文被引2550頻次,期刊引用983頻次,學位論文引用1510頻次,會議論文引用57頻次,下載15624頻次。

[2]《外國直接投資、技術外溢與內生經濟增長——中國數據的計量檢驗與實證分析》被引頻次1690,期刊引用頻次665,學位論文引用頻次996,會議論文引用頻次29,下載頻次11158。

[3]《懲罰性賠償研究》被引頻次1631,期刊引用頻次624,學位論文引用頻次984,會議論文引用頻次23,下載頻次13481。

[4]《中國公民社會:概念、分類與制度環境》被引頻次1527,期刊引用頻次620,學位論文引用頻次887,會議論文引用頻次20,下載頻次24202。

[5]《中國農地制度:一個分析框架》被引頻次1397,引用頻次714,學位論文引用頻次656,會議論文引用頻次27,下載頻次10981。

[6]《影響中國城鄉流動人口的推力與拉力因素分析》被引頻次1330,期刊引用頻次570,學位論文引用頻次741,會議論文引用頻次19,下載頻次12998。

[7]《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被引頻次1244,期刊引用頻次607,學位論文引用頻次612,會議論文引用頻次25,下載頻次14244。

[8]《金融壓抑下的法治、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被引頻次1137,期刊引用頻次579,學位論文引用頻次540,會議論文引用頻次18,下載頻次8011。

[9]《鉅變:村落的終結——都市裡的村莊研究》被引頻次1131,期刊引用頻次501,學位論文引用頻次589,會議論文引用頻次41,下載頻次12301。

[10]《中國職工組織承諾研究》被引頻次1117,期刊引用頻次279,學位論文引用頻次826,會議論文引用頻次12,下載頻次6772。

[11]《經濟體制、社會網絡與職業流動》被引頻次1103,期刊引用頻次473,學位論文引用頻次615,會議論文引用頻次15,下載頻次13587。

[12]《家族企業研究: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話題》被引頻次1072,期刊引用頻次458,學位論文引用頻次599,會議論文引用頻次15,下載頻次6562。

[13]《董事會、公司治理與績效——對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分析》被引頻次1071,期刊引用頻次316,學位論文引用頻次733,會議論文引用頻次22,下載頻次7324。

[14]《城市居民社會資本的來源及作用:網絡觀點與調查發現》被引頻次1069,期刊引用頻次413,學位論文引用頻次641,會議論文引用頻次15,下載頻次14319。

[15]《市場一體化、地區專業化與產業集聚趨勢——兼談對地區差距的影響》被引頻次1007,期刊引用頻次450,學位論文引用頻次537,會議論文引用頻次20,下載頻次10139。

06、作者與單位

過對《中國社會科學》發文作者的不完全統計,發文超過5篇以上的作者主要有81人,即:俞吾金(18,即在《中國社會科學》18篇文章,後同)、何祚榕(14)、楊義(13)、衛興華(13)、于光遠(11)、楊國榮(11)、孫正聿(11)、葛曉音(11)、陳先達(11)、蔡昉(11)、袁毓林(10)、衣俊卿(10)、王偉光(10)、魯品越(10)、郭貴春(10)、樊浩(10)、吳曉明(9)、蘇力(9)、羅志田(9)、厲以寧(9)、李培林(9)、賀來(9)、張曙光(9)、王小盾(9)、黃森(9)、朱曉進(8)、鬱建興(8)、楊善華(8)、潘德榮(8)、李路路(8)、韓經太(8)、萬俊人(8)、王紹光(7)、王寧(7)、王南湜(7)、王利明(7)、秦亞青(7)、歐陽康(7)、劉志彪(7)、林伯強(7)、洪銀興(7)、程恩富(7)、龐樸(7)、葉秀山(6)、吳福象(6)、吳承學(6)、李醒民(6)、胡瀟(6)、陳學明(6)、晁福林(6)、曾令良(6)、白建軍(6)、張奎良(6)、曉亮(6)、吳易風(6)、劉國光(6)、方立天(6)、丁偉志(6)、戴園晨(6)、晁福林(6)、張異賓(6)、周飛舟(5)、張秀蘭(5)、張雄(5)、張文喜(5)、張明楷(5)、張盾(5)、徐勇(5)、王詩宗(5)、沈坤榮(5)、馬敏(5)、劉同舫(5)、徐思彥(5)、夏甄陶(5)、王永昌(5)、湯一介(5)、劉大椿(5)、林欣(5)、李琮(5)、何偉(5)、查汝強(5)等。另外還有70多位發表3篇以上的作者,例如朱蔭貴、周雪光、周憲、張政文、張康之、姚文放、楊澤波、閻學通、許憲春、吳愈曉、王寧、宋劍華、南帆、呂冰洋、劉曉力、姜安、江必新、胡培兆、郝大海、韓東育、範如國、丁守海、陳少明、陳嘉明、班班多傑、張岱年、張朝尊、魏良弢、王鍾陵、田江海、宋林飛、舒蕪、潘嘯龍、劉詩白、藺子榮、陳振明、金太軍、李銀河、陳吉元、陳安、邊金魁、趙憲章、張鳳陽、於志剛、薛瀾、謝伏瞻、肖瑛、宋程成、漆海霞、彭凱平、李實、李春玲、李本森、何豔玲、顧海良、鄧大才、周叔蓮、趙復三、張維達、袁文祺、楊適、燕凌、徐崇溫、吳敬璉、王積業、田雪原、唐鈞、宋元強、孟憲俊、羅宗強、劉再復、林定夷、高華平、樊駿、程千帆、成有信等。可參見附表-2.

以上這些作者,絕大多數都是我國當代哲學社會科學界有重要影響的著名學者、著名專家,甚至很多人是學術大家和學術大師,很可能會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歷史長河中留下深重的痕跡,深遠影響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從發文超過10篇作者就可以略略窺見:俞吾金、何祚榕、孫正聿、陳先達、魯品越是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楊義是中國文藝理論家,衛興華、蔡昉是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是當代中國影響巨大的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哲學家,楊國榮是著名中國哲學專家、年輕時就久負盛名,葛曉音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名家,袁毓林是著名語言學家,衣俊卿、王偉光是著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郭貴春是著名科技哲學專家,樊浩(樊和平)是著名倫理學家。事實上,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一篇長文且署名第一作者,在近四十年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界一個領域或者多個領域,都有較大影響。發表多篇長文且有署名第一的作者,大多數已經是著名學者。當然沒有在《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發表文章而影響當今後世的學者,一定還有很多。限於《中國社會科學》發文數量的有限和作者投稿的興趣,並不存在只有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文章才能成為知名學者的情況。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文章會推進作者的學術影響力。

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文章的作者署名單位,主要有60餘個,主要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641)、北京大學(296)、中國人民大學(295)、復旦大學(150)、清華大學(121)、南京大學(117)、北京師範大學(114)、武漢大學(87)、南開大學(78)、中山大學(74)、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72)、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72)、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70)、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70)、廈門大學(64)、浙江大學(64)、吉林大學(61)、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58)、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58)、中共中央黨校(49)、華東師範大學(48)、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44)、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42)、中國政法大學(42)、山東大學(39)、山東大學(39)、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37)、華中師範大學(30)、四川大學(30)、南京師範大學(28)、華南師範大學(27)、華南師範大學(27)、上海財經大學(25)、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5)、蘇州大學(25)、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23)、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2)、黑龍江大學(21)、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1)、杭州大學(20)、山西大學(20)、暨南大學(20)、首都師範大學(20)、山西大學(20)、上海大學(19)、東南大學(19)、西南財經大學(18)、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17)、上海交通大學(17)、中央財經大學(17)、東北師範大學(17)、對外經濟貿易大學(16)、浙江師範大學(16)、深圳大學(16)、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15)、華中科技大學(15)、河南大學(14)、陝西師範大學(14)、中南大學(10)、廣州大學(9)、西南大學(7)、華南理工大學(6)等。除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及其所屬單位之外,發文超過20篇的單位都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著名高校,這也反映了《中國社會科學》所發文章體現了對這些著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高度認可。

頂級期刊《中國社會科學》發文規律是什麼?


頂級期刊《中國社會科學》發文規律是什麼?


頂級期刊《中國社會科學》發文規律是什麼?


頂級期刊《中國社會科學》發文規律是什麼?

表-6. 《中國社會科學》發文的主要署名單位

07、結語

《中國社會科學》所發文章,絕大多數具有很高的思想原創性或理論創新性,代表一個時間段一個學科領域的學理主題和學術邏輯,值得深入剖析。例如,《中國社會科學》所發文章所呈現的“關鍵詞”與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軸線是一致的,這可以從《中國社會科學》關鍵詞邏輯去梳理中國近四十年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軌跡;再如,《中國社會科學》所發文章,開創之初到上個世紀末,更注重學理的闡釋、思想的啟迪,而到本世紀以來,更注重數理的論證、實證的應用,其深層次的原因是否反映了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轉型——從思想認識到科學認知、從闡釋經典到滿足實踐、從個性化觀點到數量化結論等。但限於時間和能力,本文並沒有對以上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希望能夠引起讀者的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