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位难求”中看新变化(李现森)

从没有像今天这般,为了一个车位让人如此焦虑犯愁!

上街购物,车站送人,首先考虑的是把车子停到哪儿?早晚上下班争先恐后,生怕晚了没地方搁车。就连回一趟农村老家也得为车子的停放问题而费心,一不留神,卡到胡同里进退不得……真可谓“一位难求”!

老家在嵩县,早些年回一趟家,总是拎着大包小包挤长途汽车。长途车要拉客,一路上逢站就进,招手即停,犹如一只负重的蜗牛慢腾腾地前行,百十里地的路,一走就是大半天。路上的颠簸不说,到家后,稍作停顿就得往回走,整个假期几乎都耗在路上,简直就是对意志力的考验。

每次看到身旁疾驰而过的私家车,我时常望车兴叹。

时间到了2009年,当身边的同学和战友一个个开起了小轿车时,我的心开始蠢蠢欲动。妻是大学教师,我是一名少校军官,双方老人的身体尚健,家庭也没啥负担。一则自己有需求且经济条件允许,二则也许是争胜心在作怪,我和妻决定到车市上看看。

车买回来了,是一辆日产牌的颐达小轿车。


从“一位难求”中看新变化(李现森)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车子刚买回来那几天,心里甭提有多美啦,有自豪,也有骄傲,像娶了个新媳妇一般,做梦都会发笑。看着我的嘚瑟劲儿,妻说:咱买个车位吧。

对此,我毫不在意:“要啥车位?偌大个家属院,还愁没处停车!”说实话,当时我们院里买车的家庭不多,一个院子停放的车辆不超过十台,横停竖放都不是个事儿。末了,我还讥笑妻有点儿“杞人忧天”。

老百姓收入的增加,似乎带着某种跳跃性和不可预知性。这一次我的判断失误了!大约过了两、三年的光景吧,家属院里还真的“车满为患”了!

那天,妻下班回家,一进门就说家属院里的车位不够用,单位要集中划车位,门口集中安装门禁系统,让有车的住户报名,车位要排号抽签。若是抽到空号,就不能停在院里了。她说,物业上也没办法,楼前楼后的绿化带都改成停车位了。

我们幸运地抽到了车位。虽说有点儿靠边,但总比把车停到大马路上强。“车辆的增加,也就是近三、五年的事儿”,在车管所工作的朋友毛毛说,每年平均有12万辆车子办理入户登记,而停车位的增长远跟不上这个速度。

城里一位难求,农村咋样?

若不是亲身体验,我真难以相信,如今的乡村也不比城里“宽敞”到哪儿。过去只能过架子车或三轮车的乡间小道上,现在早已停满了半个车轮子压着路牙,或紧贴墙边的农用三轮车、面包车或小轿车,甚至还有拉货的小货车。

舅舅家住在黄寨川的一条小山沟里。在国家的交通扶贫下,“村村通”的水泥路也修到了家门口。

以前去看望舅舅,驱车20多分钟就到了。如今却不同,一路上车来车往,不停地停车避让,当走到拐弯处,还要提前鸣喇叭,唯恐和迎面开来的汽车撞个满怀。今年春节期间,去看望老舅,不足十公里的路程,竟然走了个把小时。

还没进村,透过车窗就看见村口的麦场上,少说也停了十几辆车。就连表哥的家门口,也挤放着两辆三轮车。我们绕村子转了大半圈,才把车停在一户人家的门口。

“要知道你们来,我早点给占个停车的地儿了。”走在村里的路上,表哥略带歉意地说。这些年农村的条件好了,不少人家都买了车,平时还好点,一到年下,走亲戚的、串门的,大车小车,停都没处停!

表哥的话一点也不夸张。就像当年“大哥大”,刚问世时,它简直就是事业成功人士的标志。然而短短几年,手机就变成了家庭必需品,几乎是人手一部。


从“一位难求”中看新变化(李现森)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国家的经济实力在逐渐增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汽车也不再是奢侈品。

安子是我的发小,中学没毕业就回家种地了。

刚下学时,他到建筑队里干过小工,给马路护栏刷过油漆,还在街头卖过菜,干过搬运工。为了生活,吃了不少苦头。前些年,他凭借国家的惠民政策,不仅在村子里办起了种牛养殖场,还在县城开了影楼、宾馆、饭店等。如今,一年的净收入也有个几十万吧。

从“一位难求”中看新变化(李现森)

手里有钱了,安子走路都带风,30多万的小轿车,付款时毫不犹豫,一买就是两辆。这几天,他又琢磨着给小儿子再买一辆车,而他之前的那辆几十万的小轿车就停放在村头的马路边上。

安子曾带我参观他的种牛养殖场和影楼。我们边走边谈,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畅想着未来。从他说话的语气中,我分明感受到,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他的生活理念和精神头都有了巨大的变化。

回城的那天,我看见安子的那辆停放在家门口的白色轿车上,落了一层灰尘。他说,现在出门尽量少开车,只要不出远门,自己就骑自行车,或者步行。既省去了找车位的麻烦,又锻炼了身体,可谓一举两得。这也算是为绿水青山做点儿贡献吧!

从安子的笑容中,从“一位难求”的变化里,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国家富强了,人们的幸福感也在不断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