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的最大心愿:让沿河村群众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维新镇沿河村,是铜梁区5个市级脱贫村之一,村里的建卡贫困户有80户。为了巩固脱贫成果,2018年,铜梁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青年干部陈鹏被组织选派到这里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来到沿河村,陈鹏积极转变工作角色,现在,陈鹏一心扑在精准扶贫工作上,决心带领沿河村群众早日摘掉“贫困帽”。

为建卡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方案

“陈书记,我们很欢迎你来,但你现在来得不是时候。”2018年3月12日,当陈鹏第一次来到沿河村报到时,迎接他的村社干部说出了这样一句话,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刚住进村里的那一个月,常常会有人对我说类似的话。”陈鹏说,在他看来,兴许是因为自己比较年轻,大家觉得他无法胜任这份工作;或者就是村里的工作繁重,有许多解决不了的困难和问题。为了掌握沿河村的真实情况,陈鹏带领工作队员们挨家逐户走访,对村里的建卡贫困户、低保户和五保户更是多次走访,还对全村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陈鹏的最大心愿:让沿河村群众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陈鹏鼓励彭安玉树立脱贫信心。

今年73岁的彭安玉,是沿河村2社的村民,家中3口人,一家人主要收入就靠4亩田土。彭安玉患有慢性病高血压,她的儿子段义海肝功能严重受损,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小孙子还在上初中,一家人就靠年迈的彭安玉一个人支撑着。去年,彭安玉享受了D级危房改造政策,一家人的居住条件有了改善。

近日,记者来到彭安玉的新家,看到漂亮的新房前还堆放着砂石和砖头。陈鹏告诉记者,这些材料是准备修建厨房和猪圈用的。

“彭婆婆,现在你们一家的住房问题解决了,就还剩下生产用房,村里会在这里为你修一间猪圈,等猪圈修好了过后,你是想养黑猪呢,还是就养我们本地的土猪嘛,你想养几头呢?”交谈中,陈鹏开始为彭安玉制定脱贫计划,引导她发展养殖业。

“养两头算了,多了我怕卖不出去,自己也吃不了。”彭安玉说。

“你完全不要担心销路问题,只要你把猪养好了,不仅村里的电商可以帮忙销售,机关食堂也可以购买,不要担心卖不掉。只要你多发展养殖业,就会有好的收入,就能改善一家人的经济条件,区里、村里都在帮你,你一定要对脱贫有信心。”陈鹏鼓励彭安玉道。

沿河村7社村民王兴贞也是一户建卡贫困户,还是一户地质灾害户。王兴贞因高血压引起脑梗塞,导致了偏瘫,平日里全靠儿子汪先礼照顾起居。一家人的房子位于半山腰的软土地基上,房前出现坍塌,房后存在滑坡隐患,导致房屋受损成了危房。

“你们一家人要注意安全,你看这些石头还有滑坡的迹象,如果发现石头往下掉,周围开裂了,就要赶紧告诉我们。”陈鹏一边查看滑坡隐患情况,一边反反复复叮嘱汪先礼。为了根治这个问题,陈鹏找相关部门一起制定了多个方案,最终决定让王兴贞一家搬离地质滑坡隐患地带。无论是制定搬迁方案,还是新家选址,陈鹏一直在关注着王兴贞一家。

“陈书记真的为我们这些村民做了很多事,一到下雨天,他就跑来关心我们屋后的滑坡情况。”汪先礼说。

因地制宜发展致富产业

记者在跟随陈鹏走访的过程中,还来到了美国糖柑基地。陈鹏一边查看果树的生长情况,一边对记者说:“看嘛,这棵树需要拉枝了,旁边那一棵应该整形修枝了,不然到时候不利于开花结果。”对待这些果树,陈鹏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呵护着。

陈鹏的最大心愿:让沿河村群众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陈鹏查看糖柑果树生长情况。

陈鹏告诉记者,当他第一次来到这片基地时,刚走到半山腰,便听到一位老人在嘀咕:“看嘛,这几天可能还看得到,再过几天就看不到了。”他心生疑惑,不知这位老人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等走上了山顶,陈鹏恍然大悟。原来,柑橘果树几乎快被杂草全部覆盖了,只能勉强看到树顶几片发黄的叶子,果苗竟还不如杂草长得高。

陈鹏事后打听得知,之前承包美国糖柑基地的公司因为资金链断裂,无法再继续维持果树的经营和管护了,此外,还拖欠了25万元土地流转金,导致了许多遗留问题的衍生。了解这一情况后,陈鹏立即组织村、社、群众召开紧急会议,协商果树的管护事宜,在进行了30多场会议后形成了最终决定,将美国糖柑产业交由村集体暂时代管。

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村集体第一次组织人员来产业基地代管时,虽然来了不少人,但愿意下地干活的村民却寥寥无几。“陈书记,我们之前在基地干活的工钱都还没有拿到,万一这次我们干了还是拿不到钱怎么办,岂不是白干吗?”一位村民对陈鹏说。

听完这句话,陈鹏立即站了出来:“大家不要担心这个问题,凡是在糖柑基地干了活儿拿不到务工费的就来找我,统统由我来给,保证不拖欠大家一分工钱。”有了陈鹏的保证,村民们才表示愿意到基地务工。后来的几个月,陈鹏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自掏腰包为村民们垫付了工钱。

现在不再拖欠村民的工钱,以前被拖欠的工钱也得讨回来,于是,陈鹏通过司法途径积极帮助村民们维权。为了降低诉讼成本,陈鹏带领工作队去到村民家中,挨家挨户完善了170余份司法起诉材料。

陈鹏还牵头成立了沿捎客专业合作社,建立了贫困户、村集体、项目公司之间的三方利益机制,以保障实现共赢。

在驻村工作队、村五职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糖柑基地经过为期8个月的精心管护后,果树的病情得到了根治,长势良好,在2018年底有了1万余斤的挂果量。

走在这片种满果树的山坡上,陈鹏说:“这片糖柑基地是我们村里的希望产业、支柱产业,也是我最关心的产业,如果它发展好了,将会彻底改变我们村的现状。”陈鹏告诉记者,到2020年,依靠果树村集体经济就将增收30万元。

让群众实现全脱贫、脱真贫、真脱贫

来到沿河村小龙虾养殖基地,两条小狗远远看见陈鹏就开始摇头摆尾,跑来迎接。“陈书记常来这里,狗儿都把他认熟了。”基地负责人笑着对记者说。

陈鹏的最大心愿:让沿河村群众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沿河村小龙虾养殖基地。

陈鹏告诉记者,2015年,沿河村为了开发甘家河坝水库,引进一家公司到水库周边进行旅游开发,但只进行了项目的基础部分开发后就因资金问题被迫停止了。基础设施这么差,怎么在这里发展旅游产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陈鹏在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维新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将挖毁的土公路硬化了一半,另一半进行了项目包装,让基础设施得以改善。除此之外,陈鹏还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社干部到多个种养殖基地进行考察,发现近年来小龙虾市场行情火爆,经过沟通和协调后,成功引进了农业开发公司到沿河村15社和17社发展生态养殖小龙虾。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和村民们的土地流转协议达成,第一批种虾很快就能放进虾田,但却有少数几户村民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来。

“当时涉及的村民一共有50户,如果有一户不愿意流转土地的话,整个项目都会失败。其中一位叫廖荣高的村民当时说:‘我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来,以后你们的龙虾也不能爬到我这块土里来’,态度很坚决。”陈鹏说,必须把所有村民的思想做通了,这项集体经济项目才能盘活,出现转机。

得知廖荣高在璧山区打工后,陈鹏专程到璧山拜访廖荣高,当时是晚上9点钟,经过算对比账,以及耐心的交流与劝说,廖荣高终于被陈鹏的真心真情所感动,表示愿意将自家的承包地流转出来,支持发展集体经济。当天,陈鹏回到家中时,已经是凌晨12点过了。在陈鹏和工作队员们的不懈努力下,一周时间就做通了全部村民的思想工作,成功将小龙虾养殖项目落户沿河村。

一年多来,沿河村的一点一滴变化,村民们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陈鹏用担当作为收获了大家的信任和认可。“能够让沿河村群众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就是我最大的心愿。我会尽力做好分内之事,确保全村群众实现全脱贫、脱真贫、真脱贫。”陈鹏说。 (记者 周承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