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幕後到臺前,華為的汽車“野心”

深度 | 从幕后到台前,华为的汽车“野心”

深度 | 从幕后到台前,华为的汽车“野心”

華為首次以一級供應商的身份在上海車展亮相。

文 | 彭蘇平

華為在上海車展的展廳偏安一隅,但卻是人流密度最大的展區之一。

這是華為首次以一級供應商的身份在車展亮相。

車展前夕,華為與東風汽車宣佈合作研發自動駕駛汽車,並相繼宣佈與北汽、上汽等在智能出行、智能網聯領域展開合作,為這次參展提供了最新註腳。

隨著車聯網、自動駕駛技術在汽車研發中的地位日益提升,華為已經進入智能汽車供應鏈,成為汽車行業新晉的技術服務及硬件供應商。

當前,汽車產業正在經歷一場百年難遇的深刻變革,汽車製造正在從硬件驅動向軟件驅動的方向轉變,無論是車企還是傳統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無不加大在軟件領域的研發力度。而作為一家擁有ICT(信息與通信)技術積累的“新玩家”,華為在汽車行業的“野心”也逐漸浮出水面。

外界一直關注的是,華為會不會造車?在電動汽車逐漸從概念走入市場的過程中,汽車製造領域湧入了無數新興勢力,從白手起家的新生企業,到以房地產、家電起家的大型集團,近年來汽車這個傳統制造業成為了最炙手可熱的領域,華為加入其中並不會令人吃驚。

不過,華為方面多次向外界回應:不會造車。今年1月,在罕見地大規模接受媒體採訪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表示,華為在汽車領域是“有邊界的”,這個邊界以電子流為中心,非這個領域的則都要砍掉。

這依然不能打消業內對華為的關注。

華為此次參展的消息流出後,“華為造車”的話題再次引發熱議,甚至有媒體曝出“華為汽車將亮相上海車展”。事實上,華為的展臺並未展出一輛車,但其與東風合作的一款無人駕駛車的確在東風展臺亮相了。

深度 | 从幕后到台前,华为的汽车“野心”

4月17日,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車展的一個論壇上發表了一場名為“迎接汽車產業與ICT產業的融合”的演講,隨後還特別與汽車行業媒體進行了首次溝通。他強調了兩點,一是“華為不造車”,二是華為將“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

在華為的業務佈局中,汽車製造是企業BG的一項重要領域,華為意識到,處於劇烈變革中的汽車產業“正在將ICT技術定位為新的主導性技術”,成功切入汽車供應鏈將為其帶來相當可觀的增長空間,這個空間甚至要比單純造車更大,而且那是它擅長的領域。

從汽車產業的角度而言,隨著國家確定“純電驅動”的新能源汽車技術轉型戰略,行業正朝著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方向發展。電動化之外,智能網聯將成為未來汽車技術的制高點,甚至成為中國車企“換道超車”的機遇,而這顯然離不開車企和ICT企業的共同努力。

華為從幕後走向臺前

在僅有幾十平米的展廳內,華為展出了他們在汽車領域的全面佈局:首先是車載計算與智能駕駛,逐漸往裡則是智能網聯、智能互聯、華為雲、智能能源等業務板塊。

這些業務涵蓋了汽車製造、汽車應用等多個層面,華為在汽車領域的佈局也逐漸從幕後走向了臺前。

具體而言,華為在智能駕駛板塊提供的是基於MDC(移動數據中心)的車載計算平臺和智能駕駛子系統解決方案;在雲服務板塊提供的是基於華為雲的自動駕駛(訓練、仿真、測試)雲服務Octopus;在智能網聯板塊提供的是4G/5G車載移動通信模塊和T-BOX及車載網絡;在智能互聯板塊提供的是HiCar人-車-家全場景無縫互聯解決方案;在智能能源板塊提供的則是mPower多形態電驅、充電機電池管理系統。

深度 | 从幕后到台前,华为的汽车“野心”

以往,華為為車企提供的服務主要集中在生產製造層面,例如利用數字化企業管理系統來幫助車企打造更加高效的智能工廠,當時華為簽約落地的眾多項目都是關於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實際上,華為與東風汽車合作最早的落腳點也是在這個層面。

但汽車產業的需求遠遠不止於此。隨著行業“新四化”的提出,眾多車企希望藉助新型技術提升汽車產品的產品力。2013年,華為成立了車聯網業務部,並推出車載模塊ME909T,開始專門在車聯網和自動駕駛領域深入佈局。

此後,華為與車企展開了新一輪合作,它的汽車業朋友圈空前壯大。2014年,華為與寶馬、東風、長安汽車等相繼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推進車聯網發展;2016年,華為接到了來自奧迪、奔馳的通訊模塊訂單;2018年,華為還與法國標緻雪鐵龍集團(PSA)構建了“全球最大”的前裝車聯網項目。

徐直軍4月17日提出,華為要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與BAT在車聯網領域主要佈局OS系統不同,華為車聯網整體定位在車聯網平臺基礎設施,主要為車企提供ICT技術,包括3G/4G(未來5G)網絡、通信模組、車聯網平臺、雲數據中心等。

前瞻產業研究院的一篇報告梳理指出,去年是華為在車聯網領域發展飛速的一年,華為眾多車聯網關鍵產品相繼落地,發佈了OceanConnect車聯網平臺在內的等眾多產品,完成了解決方案、網絡平臺、芯片的完整佈局。

這也為華為今年頻繁與車企合作奠定了基礎。在這兩天舉行的上海車展上,徐直軍多次在各大車企的活動上露面,華為與北汽、上汽、東風等車企的合作也越發明晰。而華為自己的展臺上,也有五場簽約儀式,合作方包括寧德時代、福田、沃爾沃、中汽中心和四維圖新。

華為的觸角正在伸向汽車產業的方方面面,一張大網正在鋪開。

華為將如何影響汽車行業?

對於傳統汽車工業而言,智能網聯時代正在重塑產業生態。從前的供應商體系在發生變化,汽車工業從專業和相對封閉逐漸走向開放,邊界也逐漸模糊。

未來成熟的智能網聯汽車將無疑是深度融合汽車、電子、通訊、道路交通等行業的新興產業。在空前龐大的供應商體系中,華為的特殊性在於,基於在5G、雲計算領域的技術積累,其有機會奠定智能網聯汽車的底層架構和行業標準。

深度 | 从幕后到台前,华为的汽车“野心”

尤其是5G,更是被視為重新定義汽車工業的關鍵技術。與3G/4G相比,5G具備極快速率、極大連接、極低時延的特點,短期來看,能夠使車聯網應用取得巨大突破,長期來看,則能給加速無人駕駛的落地。藉助國內汽車市場和互聯網市場的規模優勢,5G有望助力中國車企從全球汽車行業競爭中的“跟跑者”向“領跑者”轉變。

在中國汽車工業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汽車製造雖然取得了諸多突破,但一直掣肘於核心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中國汽車工業在關鍵零部件領域仍然依賴於國外大型零部件供應商。在新一輪汽車發展浪潮中,華為這樣的ICT企業加入其中,被寄予中國汽車工業“換道超車”的厚望。徐直軍也在上午的論壇中指出,“隨著汽車產業與ICT產業的深度融合,智能網聯電動汽車正在成為人類社會新的革命性發展引擎,其影響遠遠超出兩個行業本身”。

這種厚望基於汽車工業自身正在經歷的變革。業內認為,智能網聯汽車正演變為高級智能化的計算機設備,傳統汽車工業的發展由底盤、發動機等硬件驅動,而在智能網聯時代,軟件的地位將更為核心。有分析指出,華為在電動汽車上的地位類似於高通和英特爾這樣的芯片公司,雖然不參與生產,但為其提供最核心的配件或者軟件系統。

在智能網聯的趨勢下,華為這樣的通信服務商將大施拳腳,而龐大的汽車及出行產業也成為華為的大市場,疊加車路協同、城市管理等衍生業態,這顯然比造車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車路協同是華為車聯網技術重點佈局的領域。2018年12月,華為與奧迪、首發集團合作建設的“全球首條智慧高速”正式開通,並做了實車演示,華為在這條高速上部署了智能感知基站。

車路協同目前是國內相當一部分車企實現自動駕駛的過渡路徑,與國外車企主流推崇的“單體智能”不同,車路協同強調通過道路上的智能設備收集信息,並將其上傳至網聯數據中心,再分發給汽車。與單體智能相比,車路協同的自動駕駛對單個車輛的設備要求大大降低。

相比於智能網聯,華為對自動駕駛的表述相當謹慎,在此次佈局發佈中,與自動駕駛直接相關的只有一款基於華為雲的雲服務產品,但實際上智能駕駛板塊的終極目標也是實現自動駕駛,在業務展望中,智能駕駛板塊也將與智能網聯、華為雲板塊等協同,實現終極的自動駕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