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职期间的才能,汉高祖刘邦的遗嘱也很有深意,吕后都不明白

刘邦生前立下遗嘱,看他如何牵制朝局,稳固江山三百年

作为一代帝王,刘邦的英明不光体现在生前,就连他的遗嘱都十分的严谨。这其中不仅映照了初期的朝堂格局,也为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使江山得以有保障,而之后的盟约更是让刘氏天下延续了三百多年,可以看出刘邦不仅针对前朝做出反思,更对汉朝的形势做了总结。公元前一九五年,六十二岁的刘邦重病卧床,朝臣都明白将会发生什么,因为没有挽留之法而感到不安;此时在服侍刘邦的吕后也并不好过,因为她不知道刘邦心里是何打算。

除了在职期间的才能,汉高祖刘邦的遗嘱也很有深意,吕后都不明白

为了打探刘邦的想法,吕后特意询问其遗言,谁知刘邦根本不理会。吕后没有办法,只能把前朝政事搬出来:“您若是不在,萧何也去世了,这汉朝还有谁能担起重任呢?”早在秦朝时期,丞相就已经是官员之首,是朝廷不可或缺的存在,但皇帝最多只是地位比较尊贵,不管皇帝是否贤明都应该清楚:丞相虽然是为了皇帝服务,但掌管的却是朝中百官,是王朝运行的实际操控者。正是因为这样,吕后才会故意引出丞相这个关键问题,当然刘邦虽然身体不太好,但脑袋还是清醒的,为此他下了一道遗嘱。

除了在职期间的才能,汉高祖刘邦的遗嘱也很有深意,吕后都不明白

刘邦在提出重用曹参和王陵二人后,吕后感到十分不解,刘邦便解释道:“王陵作风太过刚直,需要陈平在旁辅佐。陈平虽然看起来比较聪明,却并不能独担重任,这就需要周勃的监督。周勃在外人眼中没有文才,但依旧可以让他担任太尉,因为将来刘氏天下还是要靠周勃安定的。”吕后听完刘邦的补充心中十分不悦,便追问道:“那如果这些人都去世了,又有谁能来代替呢?”刘邦只淡淡回了一句:“这就不关你的事了。”

除了在职期间的才能,汉高祖刘邦的遗嘱也很有深意,吕后都不明白

同年,刘邦在长乐宫去世,吕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对外宣布消息。吕后找来大臣审食其,表示:“如今朝中的老臣当年都是和先皇同等地位的,原本北面势力称臣心中就不服,如果让他们立刻臣属于刘盈,相比更加不乐意,如果不把这些人全部除掉,恐怕王朝难以安定。”审食其并没有立刻表明自己的态度,而得知此事的郦商却感到非常不安,他劝诫审食其:“太后这个想法非常不好,莫说陈平他们的十万大军,周勃和樊哙手中还有二十万,如果被他们知道,一定会联合起来反攻。到那个时候,大臣叛乱,诸侯起兵,高祖打下的江山就真的完了。”

除了在职期间的才能,汉高祖刘邦的遗嘱也很有深意,吕后都不明白

审食其一听,这才体会到事情的严重性,一刻也没有耽误便赶去宫中汇报。听完审食其的一番分析,吕后决定改变初衷,遵照刘邦遗命在萧何去世后,将曹参立为丞相。随后王陵和陈平也被立为左右丞相,而周勃则官居太尉,可以看出在这几位大臣中,曹参的地位是要高于其他三人的。曹参一直追随刘邦作战,在和秦军、项羽以及叛臣的对战中,曹参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当然这并不是他受重用的主要原因。刘邦最看重的,是曹参行事懂进退,在他接任丞相一职后,也确实表现得非常好。这似乎和当时的朝政需求有关,因为曹参当时并没有能力撼动吕后的权力,否则随时可能发生宫变。

除了在职期间的才能,汉高祖刘邦的遗嘱也很有深意,吕后都不明白

之后接任的王陵,虽说能力不算突出,但性格却很刚正,就算是牺牲性命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原则。这就使得吕后想争取权益,因为王陵而无法实行,为此吕后特意咨询陈平的建议,陈平表面上给吕后提出建议,实际上却一直和周勃在私下里有联系。陈平有能力却没兵权,周勃则刚好和他互补,虽然吕后掌权期间二人遭到排挤,但在吕后去世后他们便立刻跳了出来。因为外戚一旦掌权,陈平等人就只能等死,为此他们和宗亲联合起来铲除外戚,这也就是刘邦所说的,需要周勃来稳固江山。

除了在职期间的才能,汉高祖刘邦的遗嘱也很有深意,吕后都不明白

只是刘邦为何会安心把遗嘱交给吕后?大家都知道刘盈靠的是外戚,而与之对立的就是以萧何为首的朝臣势力。这两股势力于刘邦而言都不可缺少,因为若想平衡朝堂格局,就必须让两方势力互相牵制,如果朝臣有异心需要顾虑吕后,吕氏一族掌权也要看丞相的态度。这也是为什么丞相人选无比重要的原因,吕后之所以肯遵照遗嘱行事,是因为异性王基本都被消灭,如此一来汉朝就会按照刘邦预想的那样发展了。大家觉得刘邦的遗嘱如何?

除了在职期间的才能,汉高祖刘邦的遗嘱也很有深意,吕后都不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