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教會你如何破除偏見?

茶杯空了,才能裝茶;

房間空了,才能住人;

眼耳鼻舌空了,才能看到東西,體驗生活。

我們永遠看不見世界的真貌,我們只看見我們想看的世界。


曾經有一位勤奮的女人嫁給了一個個子不高、經濟條件一般的男子,這個男子有4個姐姐,他是家裡獨苗。因為生活在農村,這位男子自然成了家裡的寶貝。

女子勤奮但性格比較暴躁,婆媳關係處理不好,經常會因為小事情把家裡鬧個底朝天。男子也很努力,比較尊重父母的意見,發現問題以後處理的不太好,經常會把火撒在女人身上。

每次吵鬧以後,男子的四個姐姐都一致間接攻擊女人的種種不是。隨著兩個人有了小寶寶,家裡增添了一些樂趣,但依然會因為一些小事情吵吵鬧鬧。

這種現象在中國的農村比較常見。

《社會心理學》:教會你如何破除偏見?

一些農村婦女因為缺乏天生教養,行為較惡劣,會經常打罵公婆。

關鍵是她的行為對下一代會產生負面影響,更為嚴重的是,子女因為外界環境的刺激加上週圍親戚朋友的評議,更加強化了子女對女人的偏見。很多時候,從小面臨家暴的人,長大以後一般會很難剋制自己的情緒,並且對自己的父母會形成各種偏見:小氣、脾氣暴躁、沒有教養、刻薄……

子女對父母形成這樣的偏見,肯定不利於關係的培養,更不用說培養親密關係帶來的幸福感,很有可能會因為旁觀者學習,導致把惡習傳遞給下一代。

當這一代成人以後遇到同樣的問題時,又會把責任推給原生家庭。


如果把問題產生的根源都推給原生家庭,那整個人類的發展不就要倒退了嗎?歸根結底,合理歸因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生活中,我們遇到的很多的問題都源自偏見……遇到這種偏見應該怎麼辦呢?

01 要破除偏見,首先要承認自己有偏見。

很多人遇到問題,並不知道問題產生的原因。明明是內部的問題,往往會歸因成外部環境的影響。基本歸因錯誤容易形成死循環,問題不但得不到解決,反而會陷入泥潭不能自拔。人的大腦反應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需要消耗較多腦力,通過額葉來接受處理信息,另一種是消耗較少腦力,通過杏仁核、下丘腦等邊緣系統來處理問題,後者往往帶有較強的情緒在裡面,反應速度會比較快,體驗也會比較爽。用情緒來處理問題的後果之一就是會不斷後悔,因為任何沒有經過理性思考的決策往往都是錯的,我們的認知不能僅侷限於表面……

《社會心理學》:教會你如何破除偏見?

人往往都有偏見,這種偏見一般是在孩童時代就已形成。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偏見,認為自己認為的就是對的,從來沒有認識到自己從一開始接受到的訊息和知識就是錯的。要破除偏見,首先就要提升認知,認知提升以後才能認識到自己有偏見,才能更好的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02 要善於誘發同理心,站在對方的立場

中國有句古話,“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為什麼老年人的觀點往往會如此寶貴呢?

因為年紀大的人生活經驗往往比我們豐富,遇到的事情多了,自然就會見怪不怪,同時對問題的處理方式也比一般人要多。老年人富有智慧,能夠理解不同的觀點,承認自己知識的缺陷性,更善於處理社會衝突。所以,很多時候充當“調停者”角色的都是年紀較大的長者。

破除偏見,需要我們像年紀大的長者一樣看待問題,從別人的掛點來看事情,避免先入為主的偏見,親身體驗。

親身體驗最好的一種方式就是讀書。

讀書不僅可以明理,還可以修身養性。很多人處理不好“家”的關係,就很難處理“國”的事務。讀書有益於身心健康,更利於培養同理心。

《社會心理學》:教會你如何破除偏見?


03行為改變態度,還是態度改變行為?

我發過一篇文章, ,“如果沒有行動支撐,沒有日積月累,沒有踏踏實實做事,好的想法都只能停留在理論層面”。

包括我的寫作也是從動筆寫的第一篇文章開始,在這之前,我從來沒想過我也可以成為一個自媒體作家。雖然現在也不是有名氣的作家,但起碼我是在朝著這個方向在努力。

破除偏見的道理也一樣,不可以一蹴而就,認識到自己的偏見以後,通過點滴的改變,時間久了,自然就會發現原來的偏見逐漸消除,取而代之的是形成自己新的認知和態度。

一般情況下,完全破除一個偏見沒有一年兩年的時間積澱,是很難做到的。你要知道,這個偏見在你的腦子裡可能已經固化了幾十年。

《社會心理學》:教會你如何破除偏見?


如果你已經30歲,現在破除一些偏見還為時不晚,因為還有50年以上的人生可以奮鬥;

如果你已經60歲,也沒關係,認識到曾經的偏見,以後的人生會更加精彩;

如果你還是個孩子,從現在開始,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自己的認知,成就不一樣的人生。

用行動改變自己,用心理學改變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