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損失最大的是哪個國家?

邵金明


二戰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及其僕從國為一方,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為另一方進行的世界規模的大戰,戰爭範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這場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傷亡共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也是破壞最大的戰爭。

關於二戰造成的傷亡和經濟損失分為直接傷亡損失和間接傷亡損失:所謂直接傷亡損失是指由於戰爭直接造成的人口傷亡和經濟損失;所謂間接傷亡損失是指戰爭導致的饑荒、瘟疫等災害導致的人口傷亡和經濟損失。根據戰後的統計數字:在整個二戰中交戰各國直接死於戰爭以及死於與戰爭相關原因的人口大約在7000萬人左右——在這7000萬人中包括軍人、包括被屠殺的戰俘及平民、包括死於因戰爭導致的饑荒瘟疫的人口。除了死於戰爭的人口,各國都出現了大量因戰爭造成的傷殘病人,此外在戰爭中還有相當數量的人下落不明,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所以要完全準確統計各國在戰爭中的傷亡總數其實是一個永遠無法完成的任務。事實上戰後各國都不同程度修改過自己的統計數據,目前我們只能參考國際上公認的數字,但這只是一個參考而已,真正確切的傷亡數據也許將永遠無法為我們得知。

目前我國公佈的傷亡數為3500萬,其中死亡者佔1800萬。前蘇聯公佈的傷亡數字是2960萬,其中死亡者2660萬。德國公佈的數字是傷亡2800萬,其中死亡者800萬,需要注意的是德國的統計數據只涉及二戰傷亡人數,不涉及二戰後東歐各國驅逐德裔居民的過程中導致的傷亡。日本公佈的數字是傷亡700萬,其中死亡300萬。英國公佈的數字是傷亡160萬,其中死亡45萬。美國公佈的數字是傷亡260萬,其中死亡41.8萬。法國公佈的數字是傷亡50萬,其中死亡30萬。南斯拉夫公佈的數字是傷亡470萬,其中死亡170萬。波蘭公佈的數字是傷亡750萬,其中死亡650萬。意大利公佈的傷亡數字是70萬,其中死亡20萬。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數據其實都只能作為參考,實際上各國都曾對傷亡數據進行過修正,所以要求絕對準確的數據其實是不可能的,但這是我們目前唯一所能參照的指標。

主要交戰國的損失以傷亡總人數排名如下:中國3500萬、蘇聯2960萬、德國800萬、波蘭750萬、日本700萬、南斯拉夫470萬、美國260萬、英國160萬、意大利70萬、法國50萬。

主要交戰國的損失以死亡總人數排名如下:蘇聯2660萬、中國1800萬、德國800萬、波蘭650萬、日本300萬、南斯拉夫170萬、英國45萬、美國41.8萬、法國30萬、意大利20萬。

主要交戰國的損失以傷亡比例排名如下:德國39.4%、波蘭24.2%、南斯拉夫19.8%、蘇聯16.44%、日本9.2%、中國7.3%、英國3.4%、意大利1.59%、美國1.36%、法國1.08%。

主要交戰國的損失以死亡率排名如下:波蘭21%、蘇聯14.4%、德國11.26%、南斯拉夫7.71%、日本3.86%、中國3.75%、英國0.85%、法國0.65%、意大利0.45%、美國0.27%。

以上是就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而言的,如果就國際地位而言:損失最大的是英國。二戰有一個奇怪現象:在戰爭中損失慘重的蘇聯、中國兩個戰勝國以及德國、日本兩個戰敗國都在戰後實現了快速復興——蘇聯崛起成為與美國分庭抗禮的超級大國;新中國的建立使中國人民終於得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德國在戰後經歷經濟快速復興的“萊茵河奇蹟”;日本通過戰後重建一舉超越歐洲諸國成為僅次於美、蘇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相比之下作為戰勝國的英國在二戰中傷亡160萬,其中死亡45萬,傷亡人數佔當時英國人口總數的比例大約為3.4%,死亡人數佔當時英國人口總數的比例大約為0.85%,在傷亡率和死亡率數據上其實遠遠低於同為戰勝國的中國和蘇聯,也低於作為戰敗國的德國和日本。然而英國在二戰後的表現同蘇、中、德、日比起來可謂大相徑庭。儘管英國就人員、物資的直接損失看來在二戰所有參戰國家中並不算太高,然而英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卻在二戰後一落千丈。

英國是世上最早邁入工業化門檻的國家:1796年隨著瓦特改良蒸汽機使英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出現了質的飛越。1814年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1824年英國開始修築第一條鐵路。工業革命期間英國建成了紡織、鋼鐵、煤炭、機器製造和交通運輸五大工業部門。1816年英國組織的反法同盟終於徹底擊敗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以此為標誌宣告了大英帝國全盛時期的到來:在1792年反法戰爭開始時英國在全世界一共有26處殖民地,到1816年反法戰爭結束時英國的殖民地已擴張到43個:加拿大、西印度群島、澳洲、印度、錫蘭、開普等地都已被納入到英國殖民體系之中。也是在這一年隨著金本位的確立開啟了長達百年的英鎊世紀。到19世紀50年代英國已取得世界工業和貿易的壟斷地位,以致於英國一國的經濟規模就佔據了全球經濟總量的40%左右,被譽為“世界工廠”。大英帝國全盛時期的統治面積達到約3400萬平方公里,佔到了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是有史以來疆域面積最大的國家。由於全球各地皆有其殖民地,因此號稱“太陽永遠不會從其國土上落下的帝國”。這一龐大遼闊的疆域面積不僅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也是人類有史以來所有帝國中空前絕後的。當今世界的200多個國家中僅有22個國家沒有被英國侵略過。從人口數量來看:大英帝國統治著4到5億人口,佔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要知道當時中國也只有大約4億人口,無疑大英帝國是那個年代人口絕對數和佔全球人口的佔比最大的。從生產力來看: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以一國的工業產值佔據世界工業總產值的40%,帶領人類進入蒸汽時代。與此同時以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為標誌,英國率先開始推行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全球自由貿易。英鎊是當時的國際通行貨幣,英國壟斷著貨幣發行權、貿易結算權和金融交易權,倫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從軍力上看:英國擁有當時傲視全球的海軍,控制著國際貿易航線的所有關鍵節點——從東方的香港、新加坡到非洲的好望角無不處在英國的控制之下。從對世界的影響力來看:儘管在此之前的蒙古帝國在疆域上幾乎能與大英帝國抗衡,但說到底蒙古帝國的影響力所及只限於亞歐大陸。大英帝國率先建立了世上最早的近現代自由貿易體系和憲政體制,銀行、股票等近現代金融工具也是從英國向全球擴散的,英語成為國際通用語言,英鎊也是那個年代的國際通用貨幣。工業革命使英國以一國之力創造出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40%以上。這一時期英國湧現出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麥克斯韋,莎士比亞以來最傑出的文學家狄更斯,自由主義政策的先鋒格萊斯頓和大名鼎鼎的外交家帕默斯頓,可謂人才濟濟。英國首相帕默斯頓為此在1865年留下遺言:“北美和俄羅斯的平原是我們的穀倉,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礦區,加拿大和北歐半島為我們種樹,澳大利亞為我們牧羊,還有阿根廷為我們養牛,秘魯送來白銀,南非進貢黃金,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至於我們的棉花種植園正在從美國南部向地球一切溫暖的地方擴展”——全世界沒任何一塊土地不被英國運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種手段納入到全球體系中。在此之前即使像蒙古帝國這樣疆域遼闊的帝國也未能將自己的影響力擴張到全球;即使是西班牙、葡萄牙、荷蘭這些早期殖民者儘管開闢了新航路,也未能將自己的影響力投射到全世界。

從19世紀70代開始由於日趨保守的英國資產階級為維持壟斷地位而對新技術的排斥使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被後起的美、德兩國相繼趕上並超過:19世紀80年代美國工業總產值在世界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上升到31%,由此超過英國,躍居世界第一位,而英國則將為18%。與此同時德國的紡織和金屬工業在組織結構和技術效率上已超越英國並在德國國內市場上已擊敗英國同類產品。到了20世紀初德國在世界工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已超越英國,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1861年沙皇俄國在實行農奴制改革後儘管仍保留了大量束縛生產力發展的封建殘餘,但其經濟發展速度仍是驚人的——只用了幾十年就基本完成了歐洲其他國家幾個世紀才完成的轉變。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的發展勢頭更為迅猛,以致於就發展速度而言達到了俄國的10倍。儘管日、俄兩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的比重還不足以撼動英國在國際經濟秩序中的地位,但其迅猛的發展速度仍對英國構成一定威脅。相比之下英國在1870~1900年間的工業年均增長率只有1.6%,這比19世紀中期下降了一半。當然這一時期英國的經濟發展也不是毫無閃光點——這時的英國同樣正處於由以蒸汽機的應用為標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向以電氣的應用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轉型之中:1912年英國全國的電站安裝容量達到90萬千瓦;1913年英國的汽車產量已達3.4萬輛;早在1900年英國就開始試製人造纖維,到1913年英國已生產了3175144千克人造絲。然而由於英國在電力、人造纖維等新興工業部門的規模相對偏小(其產值在19世紀初不到英國工業總產值的1/10),所以英國新興工業部門的增長抵償不了舊工業部門發展的滯後,英國的整體工業發展速度是呈下降趨勢的。由於長期以來英國不僅牢牢掌握著世界工業的絕對優勢地位,同時也佔據著金融保險等無形出口品市場的絕對優勢,因此當英國工業生產的發展速度明顯下降後英國憑藉自己在世界無形出口品市場的優勢地位仍使自己不至於出現貿易逆差,但其貿易額佔世界總貿易額的比例已從1880年的四分之一下降到1913年的六分之一。這時的英國正在逐漸喪失它曾擁有過的對印度、中國、拉美和非洲內陸跟海岸等地區貿易上的主導地位。1873至1896年蔓延於幾乎所有資本主義強國的經濟蕭條進一步加劇了英國的商業困境:一方面經濟蕭條加劇了英國國內經濟面臨的嚴峻形勢,另一方面各國在經濟蕭條的打擊之下紛紛採取貿易保護政策,從而導致英國面臨國內生產和海外出口的雙重萎縮。

當英國經濟的發展速度明顯放緩之時位於歐洲大陸的德國正躍躍欲試要挑戰大英帝國主導下的既有國際秩序,雙方矛盾的擴大化最終導致彼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兵戎相見。儘管英國是一戰的戰勝國,但到1918年一戰結束時英國已損失了1/3的國民財富和300萬青壯年勞動力,與此同時還欠下美國大量債務。為償還這些債務英國開始徵收苛捐雜稅和濫發紙幣。與此同時英國赫然發現:自己在國際市場上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競爭對手——在美洲市場上美國商品正逐漸排擠英國商品,而在遠東地區日本商品成為了英國商品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由於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英屬白人自治領本土工業的發展也使其對英國商品的依賴程度大大降低,對蘇俄革命的武裝干涉又使英國失去了俄國市場。這一時期各英屬殖民地都掀起了獨立運動的高潮: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白人自治領要求英國政府給予更多的自治權限,印度則在聖雄甘地領導下展開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這時的愛爾蘭人同樣沒閒著:事實上早在一戰尚未結束的1916年都柏林就爆發了反英的“復活節起義”,愛爾蘭獨立運動的領導人甚至試圖同德國合作,這令英國政府驚恐不已。1919年1月21日拒絕在英國下議院任職的愛爾蘭共和派議員在都柏林通過了國家獨立宣言、組建了愛爾蘭議會,隨即以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的名義要求英軍立即撤出愛爾蘭。剛經歷完一戰的英國國力大不如前,儘管英國政府仍對愛爾蘭獨立運動進行了鎮壓,但很快陷入愛爾蘭軍民的游擊戰之中。1921年12月6日英國政府被迫簽訂英國——愛爾蘭條約:愛爾蘭南部26郡脫離英國的直接統治,成立愛爾蘭自由邦,成為和加拿大、澳大利亞一樣享有高度自治權的自治領。與此同時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白人自治領要求分離成為獨立國家的傾向日益強烈,以致於英國政府為避免大英帝國的解體而在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賦予自治領獨立解決對外對內政策、交換外交使節和簽訂國防協定等權利,自治領由此成為與英國同為平等成員的英聯邦國家。1931年英國又通過建立英鎊區加強了英聯邦內部的經濟聯繫。1932年7~8月在渥太華召開的英國自治領經濟會議上籤訂了實行特惠關稅率制度的協定:在英聯邦內實行特惠關稅,對外則提高關稅,防止外國商品低稅滲透英國的市場範圍。

儘管英國的相對衰落已是一種既成事實,不過並不能就此認定英國在一戰後已失去世界霸主的地位:新興的美國相比英國只具備相對優勢,而並不具備絕對優勢。1920年1月10日在英、法兩個一戰戰勝國的主導下成立了國際聯盟這一國際組織,國際聯盟自成立時起便由英、法兩個老牌強國控制,美國值得回到孤立主義的老路上去,其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仍受到英、法的制約。通過對德國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屬地託管的名義又使英國在一戰後獲得了伊拉克、巴勒斯坦、納米比亞、坦噶尼喀、瑙魯等地。同時原有的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等屬地儘管都出現了爭取自治權利的政治運動,但畢竟都還留在大英帝國的框架體系之下。真正使英國喪失世界霸主地位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儘管二戰中的英國力抗德國,同時在東南亞對抗日本,始終保持本土無尺寸土地陷落,然而實際上大英帝國早已是頹勢盡顯:戰爭中英國為爭取美國的援助甚至不惜將自己的海外基地無償交予美國使用,事實上英國在戰爭中的援助不僅來自於美國,就連名義上身為英國屬地的加拿大也在戰爭期間通過了一個向英國和其他盟國發放了10億美元和34億美元的物資和戰爭貸款的互助計劃。在1943 - 1944年間大約四分之一的英國彈藥是通過租借而來的,租借而來的飛機(特別是運輸機)大約佔到英國使用的四分之一。正因為英國需要英聯邦各國的支持,於是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白人自治領趁機要求獲得更大的自主權利,到二戰結束時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白人自治領已成為實質上獨立的國家。隨著1944年7月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的誕生英國在世界金融中的霸主地位為美國所取代。到二戰結束時英國除了蒙受因戰爭直接導致的人口傷亡和經濟損失外,還在戰時管理制度下產生了超過200萬失業人口。1945年11月剛從二戰中走出的倫敦人齊聚在碼頭上圍觀一艘從巴西駛來的貨輪,因為貨輪上裝載著倫敦人早已久違了的香蕉,昔日聲威赫赫的大英帝國已窮得吃不上香蕉了。1947年已是二戰結束的第二個年頭,但英國仍在執行戰時管理制度——每家每戶的水電供應都是有限的,人們用來洗臉的水甚至剛剛蓋住盆底。這年的元旦倫敦的一瓶威士忌酒賣到了8英鎊以上,而且還是供不應求。曾經風光無限的英鎊已經失去了活力,已淪為完全需要美元和加拿大元進行輸血。英國為進行戰爭欠下了鉅額債務,這讓英國不堪重負。倫敦城內乃至整個英國到處都是戰爭造成的殘垣斷壁。1947年英國最大的殖民地——有“大英帝國皇冠上的寶石”之稱的印度也步自治領的後塵掀起了獨立浪潮。正處於內外交困之中的英國自治無力阻擾印度的獨立,於是在1947年8月15日原英屬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獨立國家,印度周邊的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也相繼獨立,至此英國實際已淪為二流國家。1951年埃及政府宣佈廢除此前同英國締結的條約,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從此英國失去了對這一國際貿易航線關鍵節點的控制。1957年3月6日英屬殖民地黃金海岸宣佈獨立並改國名為加納,這是黑非洲第一個擺脫殖民統治的國家,由此開啟的示範效應迅速在整個非洲廣泛傳播並引發了英國殖民體系的全面崩塌。隨著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從英國手中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英國在全世界範圍內只剩下安圭拉、百慕大、英屬印度洋領地、英屬維京群島、開曼群島、福克蘭群島、直布羅陀、蒙特賽拉特島、皮特凱恩群島、聖赫勒拿及其附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亞克羅提利與德凱利亞、英屬南極領地十四個海外領地,總面積24.4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602.2萬。事實上目前的英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甚至可能進一步下降——如果蘇格蘭獨立的話。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軍繪畫

(本文由桌面戰爭兵棋原創撰寫,圖片來源於網絡。“桌面戰爭兵棋”專注于軍事領域的耕耘,堅持原創,堅守初心。歡迎您的指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之一,無數國家被捲入戰火之中,除了各國參戰軍隊的傷亡以外,被戰火所波及而傷亡的平民也是數不勝數,具粗略統計,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全世界約有7000萬人死亡,1.3億人受傷。各國都在戰爭中蒙受了慘重的損失,其中蘇德戰場上的人員傷亡又尤為慘重,蘇德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雙方都在其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蘇聯人民為了保衛國家,付出了不可挽回的代價。

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在1941年,蘇聯的人口約為1億9300萬,雖然各方的統計數據有所不同,但蘇聯在二戰中的傷亡肯定超過了2000萬,由俄羅斯公佈的比較官方的數字稱蘇聯在二戰中傷亡約2700萬人,其中軍隊傷亡865萬餘人,平民傷亡1800萬餘人。另外更是有數據認為,蘇聯的傷亡超過3000萬,其中軍隊損失就超過1000萬,被德國俘虜的人數就有600萬,而在臭名昭著的德國集中營中,這600萬人肯定是凶多吉少了。具體哪個數據更正確不是這裡要研究的,我們只需要從這些數據中看出來,蘇聯確實在戰爭中損失了相當多的人力,其傷亡人數位列二戰所有參戰國之首。那麼蘇聯為什麼會承受如此的傷亡呢?

蘇德戰爭初期德軍推進示意圖

第一,蘇德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規模大。都知道二戰前中期德國陸軍實力相當強悍,二戰一開始就橫掃整個歐洲,歐洲各國雖然也有抵抗,但是基本上沒多久就被德國的閃電戰打趴下了,當時號稱擁有世界最強陸軍的法國,被德國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就佔領了巴黎,隨即法國就宣佈了投降。法國尚且如此,歐洲其他國家更不用多說,所以雖然歐洲戰場聲勢大,但沒打幾天就都投降了,所以各國也談不上有太大的傷亡。而唯一剩下來的英國,又佔有地理優勢,德國只能和英國皇家空軍在空中交交手,英國本土也最多就被轟炸一下,所以傷亡也不算多。但是蘇德戰場就不一樣了,蘇聯必須要獨自面對勢頭正旺的德軍的正面衝擊,雖然希特勒也有揚言要3個月內滅亡蘇聯,但是它顯然低估了蘇聯衛國的決心,同時蘇聯遼闊的國土為其提供了足夠的戰略縱深,使得蘇聯能夠以空間換取時間,就這樣蘇聯最終熬過了最艱難的時期,磨鈍了德軍的進攻矛頭,生生將德國拖入了持久戰的泥潭之中,而戰爭一打成持久戰,那戰場就變成了絞肉機,雙方的傷亡也就上去了。

蘇聯內務部隊

第二,蘇聯才剛剛經歷了大清洗,軍隊實力嚴重下降。在德國入侵蘇聯初期,德軍的攻勢可以說是勢如破竹,德軍在1941年6月22日凌晨分三路突入蘇聯,僅僅18天就向前推進了600公里,蘇聯紅軍可以說是潰不成軍。北方戰線,紅軍在兩週內被擊潰24個師,20個師損失過半,德軍直接兵臨列寧格勒。中部戰線,在德軍中央集團軍的鉗形攻勢之下,蘇聯紅軍被殲滅30個師,70個師傷亡過半,明斯克淪陷。南方戰線由於蘇聯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佔有優勢,所以情況稍好,但是也被德軍突破至第聶伯河一線。整體看來,蘇聯紅軍在戰爭初期的表現實在是乏善可陳,這其中固然有德軍兵力佔優,蘇聯戰爭準備不足的原因,但缺乏指揮人員絕對是蘇聯紅軍前期作戰不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蘇聯領袖斯大林,同時也是蘇聯肅反運動的發起人

1934年,斯大林領導開展了蘇聯肅反運動,又被稱為大清洗,大清洗一直持續到1938年,在1937年到1938年之間,直接受到大清洗運動迫害的人就超過200萬人,間接受影響的更是不計其數,整個蘇聯的社會生產、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大的方面不說,光說軍隊方面,就有超過3.5萬名軍人受到牽連,其中1.5萬名軍官被捕,這其中既有基層軍官,也有高層領導,直接導致了蘇德戰爭爆發之時蘇聯軍隊的指揮能力被大幅削弱,而本來就處於劣勢的紅軍還得到不有力的指揮,其潰敗也就成為必然了,也就導致了軍隊死傷嚴重,被俘投降都是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同時,軍隊被擊敗了,損失了領土,領土上的人民自然也就遭了秧,在德軍的蹂躪之下肯定是死傷慘重。

蘇德戰爭繪畫

第三,蘇聯的拼死抵抗也是造成傷亡的重要原因。雖然這個說法聽上去有些奇怪,但事實確實如此,在蘇聯衛國戰爭最艱難的時刻,蘇聯真的是豁出命在進行抵抗,真的是到了全民戰爭的地步,在莫斯科保衛戰中,前方戰線吃緊,男人基本都投入了戰鬥之中,為了在德軍到達莫斯科之前使其成為一座堡壘城市,莫斯科的婦女兒童都被髮動起來修築工事。據稱,莫斯科周圍有700公里的反坦克塹壕,3800餘個臨時、固定火力點是由婦女兒童修建的。修建工事尚且如此,前線的情況可想而知,尤其是在戰爭前期蘇聯紅軍就蒙受了慘重的損失,為了補充兵源,能夠拿起武器的男人基本都被送上了戰場,送上戰場倒是沒什麼問題,但是問題在於很多人缺乏訓練。俗話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培養一名合格的士兵並不是一兩天就可以完成的,而蘇聯迫於現實情況,新兵可能只接受幾周的訓練就被送上了戰場,而在殘酷的戰場上,缺乏訓練的直接後果就是部隊戰鬥力低下,傷亡率高。

德軍的裝甲部隊

以上幾個原因可能更多地解釋了為什麼蘇聯紅軍的傷亡會那麼多,除了上述原因,戰爭期間物資匱乏、人民流離失所、缺乏醫療保障等原因則造成了蘇聯貧民的嚴重傷亡,在蘇聯冬天由於缺乏取暖手段而凍死,缺乏食物而餓死,由於疾病無法得到及時的醫治而病死的平民不計其數。蘇聯雖然最終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但也付出了無法挽回的慘痛代價,在這場慘烈的戰爭中,蘇聯人民正是用自己的生命築成了血肉的防線。

巷戰中的德軍士兵


桌面戰爭兵棋


毋庸置疑是英國。雖然從人員、物資等數據性的損失方面來看,英國相比於蘇聯和中國來說可謂微不足道,但考慮到戰後的國際秩序和力量對比,英國因二戰蒙受的損失遠非其他國家所能相比。

二戰結束後,本土幾乎未受到攻擊、又在戰爭中拓展了影響力和控制力的美國毋庸置疑是最大的贏家;蘇聯雖然付出了相當巨大的代價,但實現了對東歐的控制,這成為蘇聯成為超級大國的重要基礎;中國在全民族的浴血抗戰中實現了置之死地而後生,並將被各國瓜分為殖民地的國土範圍基本收歸本國控制,可以認為是復興的“萌芽階段”;法國雖然失去了對海外殖民地的控制,但由於德國和意大利的失敗,法國成為了歐洲大陸上具有支配地位的強國。

相比之下,英國在二戰中可以說是“只賠不賺”。作為一個老牌的殖民帝國,相比於法國、德國等其他傳統殖民國家,英國的殖民地範圍遠比上述國家大得多,自然而然殖民體系瓦解後受到的損失也大得多。由於在二戰中英國甚至難以保證本土安全、殖民地也有很多被軸心國竊占,二戰爆發後英國的殖民體系就已經岌岌可危。

由於英國在二戰中元氣大傷,因此戰後英國曾經輝煌的殖民體系難以為繼,兩個最大的自治領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成為事實上的國家、其後更開始追隨美國的步伐,印度更是完全走向獨立、並在分治後形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隨著最大的三個海外自治領走向獨立,英國完全從統一的殖民帝國轉向鬆散的英聯邦,這宣告了英國被從超級大國的寶座上拉了下來、淪為區域性強國。可以說,如果不是英國獲得了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現在的英國甚或還不如德國,更遑論與法國這個老對手相提並論。從這個角度來說,英國雖然名為二戰戰勝國,實則比戰敗國輸得還慘。


軍機圖


二戰中損失且傷亡最大的國家,依次是蘇聯、中國、德國,在這場世界大戰中不計算國家經濟的損失,只統計人員傷亡,就是一個讓人驚恐的數字。

1940年9月27日,在德國的柏林,新興工業國家意大利、日本,派遣使者到德國與高層“商議大事”,商議的結果是《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落定。

此三國組成了軍事同盟,共同完成一個統治世界的夢,為此德國在1941年,打響了針對蘇聯的“閃電戰”。德國希望打敗蘇聯,然後藉助西伯利亞豐富的資源一統世界;而意大利也在地中海翻江倒海,意圖驅逐英國,重現昔日偉大的羅馬帝國;作為盟友的日本也不甘落後,它以朝鮮半島為跳板,對東亞最大的國家中國,發起了戰爭,在進攻的同時,日本還分兵將英美在東南亞的殖民軍團驅趕,試圖建立一個所謂的“大東亞帝國”。

也正因為德國要統一世界、意大利要重現羅馬帝國、日本要創建大東亞帝國,導致全世界約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捲入了這場“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付出了約9000餘萬人的傷亡。

這場世界大戰中傷亡的人數和損失,排名前三的依次為蘇聯、中國、德國。中國高居第二的原因,是因為日本想要建立大東亞帝國就必須先征服中國。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吃了兩顆原子彈後才宣佈無條件投降。

在中國的抗日戰爭中,軍民死亡人數達到了1800萬、傷1700萬,共死傷3500多萬人,財產損失1000億美元。(由於計算方式的差異以及史料尚未完全解謎,以上的數據是目前比較可信的一個版本,僅供參考),中國在無數烈士的犧牲自己的生命下造就了不屈的華夏魂。


1941年6月希特勒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向蘇聯發起了進攻,希特勒一直認為自己能夠創造德國神話,為此他將自己征服蘇聯的行動稱為“戰爭史上最為輝煌的勝利”。面對德國的鋼鐵洪流,蘇聯人民也擼起袖子反抗。

據戰後不完全統計,蘇聯人共計傷亡6000萬人,其中死亡人數2680萬,財產損失2000億美元,用鮮血捍衛蘇聯榮耀的蘇聯人民,成為了二戰傷亡最高的國家。


1945年4月21日,蘇聯反攻柏林城,於此同時英法美組成聯軍,也從法國出發直逼柏林,此時德國陷入戰火中,主要城市均被炮火炸成廢墟。

戰後不完全統計,德國人自食其果,給其帶來了2800萬軍民的傷亡,其中死亡800萬人,財產損失3000億。希特勒的瘋狂由德國全民買單,因此德國也成為了二戰傷亡第三高的國家。


大國布衣


二戰中損失最大的當屬中國,這是指傷亡和財產損失,如果考慮到其他方面,損失大的不只是中國。


整個二戰期間,中國東部地區遭到日軍入侵,損失慘重,而西部地區相對來說好一些,沒有受到日本的直接攻擊。中國一共損失了3500萬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5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難以估量,而且中國是所有受害國當中,唯一一個沒有得到戰爭賠款的國家,賠大了。

除中國之外,其他國家同樣損失慘重。

英國:地位下降最快。

二戰期間,英國損失30多萬人,數量不是太多,但是戰爭結束後,英國榮光不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英國雖然遭受到重創,但是憑藉廣闊的海外殖民地,英國仍然是超級大國,也是各國承認的霸主。

戰爭結束後,大英帝國日落西山,由於英國在戰爭中的損失,無力維持霸主地位,加上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英國殖民地紛紛獨立,加快了英國的衰弱。

二戰之前,英國是世界霸主,二戰之後英國是美國小弟。不過英國能夠適應角色的轉變,也不容易。



德國:損失比例最大

德國領土面積是二戰開端前德國領土面積的70%。德國損失了東普魯士,波蘭整體向西遷移,蘇聯的領土獲得了擴張。

從人口損失角度來說德國二戰統計損失1000萬人,而且絕大多數是青壯年。誇張的說法是,二戰之後的德國見不到年輕男人,因為他們要麼戰死沙場,要麼住在集中營。


德國與日本不同,日本本土僅僅遭受美軍的轟炸,而德國是美國和蘇聯進攻德國的主戰場,蘇聯軍隊和美軍一步一步打進德國,以至於德國的城市和工業區全部淪為廢墟。戰後還被美國蘇聯等國佔領並且一分為二,柏林牆徹底把德國分裂,二戰後德國徹底從世界性大國的舞臺上跌落。

這三個國家是受傷最嚴重的國家,其實二戰中除了美國以外,其他國家都好不了多少,美國遠離戰場,沒有經過戰火摧殘,美國憑藉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 成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


視野新觀


個人認為是英國,二戰是英國國家地位的分水嶺。

被空襲炸為廢墟的倫敦街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享受世界霸主的待遇,日不落帝國的全球地位無人能夠撼動,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而二戰沒有開始的時候,英國藉助一戰戰勝的餘威,拆除了主要對手德國的空軍和海軍,還給其套上牢牢的發展枷鎖,當時可謂是盛極一時,就連新晉大國的美國也不敢輕易的挑戰其霸主地位,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簽署的時候,美國也只是獲得了英國一樣的待遇。

德國動用了彈道導彈打擊英國本土。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改變了英國,保守的英國科技受到了德國、蘇聯、美國軍工科技的壓制,而且在經濟上損耗巨大,英國不得不發行大量國債來避免其陷入到無法維持戰爭的地步,在德國的海獅計劃中,英國本土受到了打擊,大量的資產和工業製造外逃,英國的經濟受到重創。

二戰之後,英國一下子從世界霸主地位上滑落,其殖民體系徹底崩潰,許多英聯邦國家紛紛宣佈獨立,英國也只能成為北約陣營的普通一員,只能跟隨著美國大兵到處征伐,英國在兩個超級大國的冷戰期間,也只是一個普通強國。

然後到現在英國的國力就更差了,綜合國力已經排到了德國法國俄羅斯後面,在二流大國中也只是排名中游,所以我認為實際國力遭受最大損失的是英國。

鷹級航母成為英國海軍最後的大型航母。


回答者簡介:張浩,亞太智庫研究員,《艦載武器》雜誌評論員,在《兵器》、《艦載武器》等多家軍事期刊發表《現代山地戰怎麼打》、《共和國炮艇小傳》、《奪灘奇兵》等文章30餘篇,在海軍作戰理論和海上作戰武器裝備等領域有獨特見解,著有《預警機、電子戰機》一書,獲得軍迷群體一致好評。


海事先鋒


二戰中損失最大的國家沒有統一的說法,不過一個較為主流的說法是英國。

就綜合國力的損失而言那英國自然損失最大,其次是法國和日本。

在二戰前,英國的海外領地和殖民地面積穩居世界第一。但是受二戰影響,英國喪失許多殖民地,雖然在二戰後很多又得以恢復,但控制力卻下降了很多。比如新加坡在二戰後享有很高的自治權。而其他在二戰中未曾丟失的殖民地,則也開始吵著要自主權和獨立。諸如印度。加之美國和USSR趁機打壓老牌殖民強國,面對那些獨立聲音日益高漲的殖民地英國無力在繼續形成有效管控。只好慢慢的讓他們獲得獨立。中東、南亞、南非各地區的獨立或脫離英聯邦的行徑讓英國的海外勢力、海外影響力、綜合國力大幅下降。特別是印度,自19世紀以來就素有英國皇冠上的寶石一稱。印度讓大英帝國在印度洋的制海權得以穩固,可觀的資源是大英帝國維持世界帝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1947年印度的獨立讓英國開始逐步喪失印度洋制海權、經濟上也遭受重創,國際地位也大幅下降。其餘殖民地也紛紛跟隨獨立,有的則成為英聯邦的一員。而20世紀50至60年代,英國在非洲和中東的勢力範圍紛紛脫離英國。英國的殖民體系在60年代已經從事實上宣告瓦解。

而軍事上,二戰前英國的軍事實力特別是海軍實力稍勝美國、日本,居於世界第一。但進入到二戰中期,英國世界第一的海軍被美國迅速超越,並且與美國海軍的差距越拉越大。不過二戰後英國仍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世界第二大的海軍規模。

在國際事務的主導能力上,二戰前英國和法國具有仲裁歐陸、中東、遠東事務的能力。但二戰後隨著美國和USSR在國際地位上的強勢抬頭。英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相比美蘇顯得越來越無力。到第二次中東戰爭後,英國乾脆也就慢慢的默認並習慣了這些事實。

接著法國也和英國類似,在二戰前期海外勢力穩居世界第二,在國際事務的主導能力上僅次於英國。但受二戰影響法國國際地位和國力大幅下降。而日本則損失了海外所有佔領的地區,國力也下降很多。並喪失了一流大國地位。

在其他領域,諸如人口損失最大的莫過於USSR和中國。特別是USSR在二戰中損失了2700萬至3500萬的人口。而二戰前本來USSR就已經出現了女多男少的局面,受二戰的影響女多男少的情況更加嚴重,男女比例一度為45%和55%,但是USSR卻換來了與美國、英國共同主導世界新秩序的地位。而中國在二戰的組成部分,抗日戰爭中則損失兩千多萬人口。所幸中國在二戰後國際地位大幅提升,重新恢復到世界大國的行列。


黎塞留的野望


二戰中損失最大的國家。這個問題得分開看。首先說中國吧,這個在二戰期間一個三流國家經過二戰的洗禮後搖身一變成為當時五大強國之一。

中國當時國家貧弱,可以說是以一個農業國家對抗一個工業強國。空有四萬萬五人中華兒女,國雖大,只能任人宰割,從九一八到柳州會戰。一敗塗地,一敗千里。喪師辱國。神舟沉淪。

第一中國

1中國傷亡國民高達3500萬,這個是參展國裡傷亡人數第二多的國家。在經濟上上損失高達5000億美元。國家較為富庶之地皆為日寇所佔。還有日本人從中國所拿走那些數之不盡的珍寶古玩,都是無價之寶。特別是外蒙的丟失割讓,至今為國人所不忘。

第二德國

而戰開始期間德國風光無限,誰知道短短數年就被蘇聯人打到老巢,身死國滅。戰後國家還被瓜分,國家基本被打了個稀巴爛。國家在被佔領過程中近百萬婦女又被強姦。國家還被一分為二,戰後有500萬戰俘,經過折磨之後又死了50萬戰俘。國家科技技術以及人才又被蘇美瓜分。沖洗劃分國土,尼斯河以東的領土劃分給波蘭,德國失去絕大部分的西里西亞、大部分波美拉尼亞,包括什切青、勃蘭登堡東部及小部分薩克森,失地全歸波蘭。

第三蘇聯

蘇聯失去的人口最多,3500萬人死去。導致戰後蘇聯國內男性人口短缺。大片國土淪喪,工業和資源人口都落入德國之手。其實蘇聯損失這麼大都不能怪德國,都和斯大林有關係,在二戰前,蘇聯有兩萬名官兵被清洗,五名元帥有三名被清洗。導致蘇聯戰鬥力損失極大。開戰前期一敗塗地。

法國

一個躺著贏的國家

日本

日本作惡多端卻沒有受到多少損失,原本說好的四國佔領計劃也被內戰和朝鮮戰爭打亂。本應該梟首的日本天皇卻像一個沒事的人一樣,依舊高高在上當日本人的偽神。當時美國和蘇聯對日本攻打的原計劃都是滅族性,當時本來決定將日本從地球抹掉,誰知道日本這麼慫,才捱了兩顆原子彈就受不了。乖乖的跪舔美帝。在二戰期間和甲午戰爭時間奪取中國大量資源和財產。由於國內被打了個稀巴爛也沒有啥錢賠其他國家。日本除了失去北方四島外,並沒有受到像德國那樣的出發,反而在戰後幾年內,在美國的扶持之下逐漸恢復,並在80年代登上世界經濟的高峰。


泰瑞坊


現在西方正在進行對一戰的紀念,來回答二戰的話題也算是應景。

在木叔看來,二戰中損失最大的是中國、蘇聯和德國。當然蘇聯在戰後獲得的利益也更多。而德國在戰後的損失也更大。

中國之所以損失最大,是因為按照我們的說法,其實從1931年開始,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就意味著遠東的二戰開始打響了。這要比德國入侵波蘭在西方視為二戰開始的時間早了8年,也就是說,我們的二戰其實打了14年。

單從這點來說,我們的損失就要比很多國家大得多。

具體而言14年的損失都有什麼?國土逐漸丟失,人口被戰火吞噬,大量的財物受戰爭影響而灰飛煙滅。有統計顯示,二戰期間,中國陣亡和遇難的軍人和老百姓人數高達2000萬人。在所有國家的人口流失中排名第二,僅次於蘇聯。其中老百姓遇難人數全球最多。

說蘇聯損失最大的一個理由是,木叔剛才提到的,蘇聯陣亡和遇難的軍人和老百姓人數在全球排名第一,軍人損失了800多萬,老百姓遇難1800萬,所以加一起有2700多萬人遇難。

這個數字很恐怖吧!因為按照人口比例來講,更可怕,因為蘇聯當時總人口也不過2億人。幾乎相當於全國15%的人口都在戰爭中消失了!

而美國二戰中損失才30多萬人,德國損失600萬人。人口在戰爭中大量犧牲,導致蘇聯在二戰結束後勞動力不足,只能靠復員軍人搞生產。蘇聯軍隊的總兵力從1300餘萬,下降到了250多萬。後來慢慢才逐漸恢復元氣。

(圖為蘇軍攻克柏林)

說德國損失大,一是人口損失很多,大概損失了10%的人口。有些資料甚至認為,德國國內的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已經嚴重出問題了,甚至認為男性在戰後都到了緊缺的程度。

人口損失還不算,德國在戰爭後期是被打擊的最嚴重的。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受到了徹底打擊。完全被西方和蘇聯分區佔領,相當於滅國了。

而且正因為發動戰爭,導致德國的工業沒辦法發展,甚至被拆掉運往蘇聯。德國成了空殼;德國科學家也大量因為戰爭流失,人才沒有,更談不到國家發展。他們要麼去了美國,要麼被蘇聯人掠走了。


你如何看待這個話題?


木春山談天下


損失最大的是中國!

侵略者迫害時間最長

(“九一八”事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的領土和百姓飽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躪。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開始算起,都快15年了。當然更早的寶島臺灣,就更血淚了。時間長不僅給了侵略者更多的掠奪和殺戮的機會,更重要的是移風易俗,文化和下一代的認同上進行的文化侵略,這個貽害在如今的2~岸問題上表現的尤為突出。

只有損失沒有賠償

看到大家在對比死亡人數和財產損失時,往往忽略了一點,那就是二戰中的盟國除了中國以外,對法西斯國家都進行了反向掠奪和平民迫害。不然蘇聯憑什麼經歷了慘痛的二戰後反而成為兩大巨頭之一!蘇聯對德國可以說是挖地三尺的搜刮,對德國婦女更是,嗯,此處省略幾百字,大家腦補。

(忙著拆中國東北工廠的蘇聯紅軍)

不說歐洲,就單單在蘇聯解放中國東北的過程中,蘇聯就幾乎將日本在東北幾十年的工業遺產全部搬走,拿不走的(煤礦工廠)也要炸燬,拿不動的寧肯丟在西伯利亞鐵路邊生鏽,也不給中國人留下!還無恥的用白紙當錢用,留給中國政府來兌現。旅順港更是拖到建國後好幾年才不情不願的歸還給中國!前腳狼剛認輸,後們就被西伯利亞熊給端了。所以蘇聯很快就從戰爭中復甦起來了。

當然了,有形的可以統計,無形的更難估計,德國的科研技術(如導彈等)和日本731部隊的人體實驗數據,美國和蘇聯都瓜分了。(德國的V2導彈技術)

美國、蘇聯等國家,縱使損失大,但和戰爭中搜刮的收益以及戰後瓜分的利益相抵消後,真的就沒有那麼大了。說句不太中聽的話,如果沒有二戰,美國怎麼能夠大發戰爭財,成為世界最大的軍火商,一直到現在也如此。蘇聯又怎麼能夠讓周圍幾十個國家都成為自己的小弟!

再看中國,也是自己不爭氣,鬧內訌把去侵略者國家找回場子的機會都給弄丟了,後來一點點的戰爭賠款,因為臉皮薄說不要就不要了。

【如果把戰爭算作賭局的話,列強就是莊家,不論輸贏,莊家都會賺的盆滿缽滿,弱國則是傾家蕩產。希望我們偉大的祖國吸取教訓,早日崛起復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