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损失最大的是哪个国家?

邵金明


二战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及其仆从国为一方,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为另一方进行的世界规模的大战,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这场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伤亡共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也是破坏最大的战争。

关于二战造成的伤亡和经济损失分为直接伤亡损失和间接伤亡损失:所谓直接伤亡损失是指由于战争直接造成的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所谓间接伤亡损失是指战争导致的饥荒、瘟疫等灾害导致的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根据战后的统计数字:在整个二战中交战各国直接死于战争以及死于与战争相关原因的人口大约在7000万人左右——在这7000万人中包括军人、包括被屠杀的战俘及平民、包括死于因战争导致的饥荒瘟疫的人口。除了死于战争的人口,各国都出现了大量因战争造成的伤残病人,此外在战争中还有相当数量的人下落不明,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所以要完全准确统计各国在战争中的伤亡总数其实是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任务。事实上战后各国都不同程度修改过自己的统计数据,目前我们只能参考国际上公认的数字,但这只是一个参考而已,真正确切的伤亡数据也许将永远无法为我们得知。

目前我国公布的伤亡数为3500万,其中死亡者占1800万。前苏联公布的伤亡数字是2960万,其中死亡者2660万。德国公布的数字是伤亡2800万,其中死亡者800万,需要注意的是德国的统计数据只涉及二战伤亡人数,不涉及二战后东欧各国驱逐德裔居民的过程中导致的伤亡。日本公布的数字是伤亡700万,其中死亡300万。英国公布的数字是伤亡160万,其中死亡45万。美国公布的数字是伤亡260万,其中死亡41.8万。法国公布的数字是伤亡50万,其中死亡30万。南斯拉夫公布的数字是伤亡470万,其中死亡170万。波兰公布的数字是伤亡750万,其中死亡650万。意大利公布的伤亡数字是70万,其中死亡20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其实都只能作为参考,实际上各国都曾对伤亡数据进行过修正,所以要求绝对准确的数据其实是不可能的,但这是我们目前唯一所能参照的指标。

主要交战国的损失以伤亡总人数排名如下:中国3500万、苏联2960万、德国800万、波兰750万、日本700万、南斯拉夫470万、美国260万、英国160万、意大利70万、法国50万。

主要交战国的损失以死亡总人数排名如下:苏联2660万、中国1800万、德国800万、波兰650万、日本300万、南斯拉夫170万、英国45万、美国41.8万、法国30万、意大利20万。

主要交战国的损失以伤亡比例排名如下:德国39.4%、波兰24.2%、南斯拉夫19.8%、苏联16.44%、日本9.2%、中国7.3%、英国3.4%、意大利1.59%、美国1.36%、法国1.08%。

主要交战国的损失以死亡率排名如下:波兰21%、苏联14.4%、德国11.26%、南斯拉夫7.71%、日本3.86%、中国3.75%、英国0.85%、法国0.65%、意大利0.45%、美国0.27%。

以上是就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言的,如果就国际地位而言:损失最大的是英国。二战有一个奇怪现象:在战争中损失惨重的苏联、中国两个战胜国以及德国、日本两个战败国都在战后实现了快速复兴——苏联崛起成为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人民终于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德国在战后经历经济快速复兴的“莱茵河奇迹”;日本通过战后重建一举超越欧洲诸国成为仅次于美、苏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相比之下作为战胜国的英国在二战中伤亡160万,其中死亡45万,伤亡人数占当时英国人口总数的比例大约为3.4%,死亡人数占当时英国人口总数的比例大约为0.85%,在伤亡率和死亡率数据上其实远远低于同为战胜国的中国和苏联,也低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和日本。然而英国在二战后的表现同苏、中、德、日比起来可谓大相径庭。尽管英国就人员、物资的直接损失看来在二战所有参战国家中并不算太高,然而英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却在二战后一落千丈。

英国是世上最早迈入工业化门槛的国家:1796年随着瓦特改良蒸汽机使英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出现了质的飞越。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1824年英国开始修筑第一条铁路。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建成了纺织、钢铁、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五大工业部门。1816年英国组织的反法同盟终于彻底击败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以此为标志宣告了大英帝国全盛时期的到来:在1792年反法战争开始时英国在全世界一共有26处殖民地,到1816年反法战争结束时英国的殖民地已扩张到43个:加拿大、西印度群岛、澳洲、印度、锡兰、开普等地都已被纳入到英国殖民体系之中。也是在这一年随着金本位的确立开启了长达百年的英镑世纪。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取得世界工业和贸易的垄断地位,以致于英国一国的经济规模就占据了全球经济总量的40%左右,被誉为“世界工厂”。大英帝国全盛时期的统治面积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有史以来疆域面积最大的国家。由于全球各地皆有其殖民地,因此号称“太阳永远不会从其国土上落下的帝国”。这一庞大辽阔的疆域面积不仅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帝国中空前绝后的。当今世界的200多个国家中仅有22个国家没有被英国侵略过。从人口数量来看:大英帝国统治着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要知道当时中国也只有大约4亿人口,无疑大英帝国是那个年代人口绝对数和占全球人口的占比最大的。从生产力来看: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以一国的工业产值占据世界工业总产值的40%,带领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与此同时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标志,英国率先开始推行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全球自由贸易。英镑是当时的国际通行货币,英国垄断着货币发行权、贸易结算权和金融交易权,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从军力上看:英国拥有当时傲视全球的海军,控制着国际贸易航线的所有关键节点——从东方的香港、新加坡到非洲的好望角无不处在英国的控制之下。从对世界的影响力来看:尽管在此之前的蒙古帝国在疆域上几乎能与大英帝国抗衡,但说到底蒙古帝国的影响力所及只限于亚欧大陆。大英帝国率先建立了世上最早的近现代自由贸易体系和宪政体制,银行、股票等近现代金融工具也是从英国向全球扩散的,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英镑也是那个年代的国际通用货币。工业革命使英国以一国之力创造出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0%以上。这一时期英国涌现出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麦克斯韦,莎士比亚以来最杰出的文学家狄更斯,自由主义政策的先锋格莱斯顿和大名鼎鼎的外交家帕默斯顿,可谓人才济济。英国首相帕默斯顿为此在1865年留下遗言:“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谷仓,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加拿大和北欧半岛为我们种树,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还有阿根廷为我们养牛,秘鲁送来白银,南非进贡黄金,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至于我们的棉花种植园正在从美国南部向地球一切温暖的地方扩展”——全世界没任何一块土地不被英国运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手段纳入到全球体系中。在此之前即使像蒙古帝国这样疆域辽阔的帝国也未能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张到全球;即使是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这些早期殖民者尽管开辟了新航路,也未能将自己的影响力投射到全世界。

从19世纪70代开始由于日趋保守的英国资产阶级为维持垄断地位而对新技术的排斥使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被后起的美、德两国相继赶上并超过:19世纪80年代美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31%,由此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而英国则将为18%。与此同时德国的纺织和金属工业在组织结构和技术效率上已超越英国并在德国国内市场上已击败英国同类产品。到了20世纪初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超越英国,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1861年沙皇俄国在实行农奴制改革后尽管仍保留了大量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封建残余,但其经济发展速度仍是惊人的——只用了几十年就基本完成了欧洲其他国家几个世纪才完成的转变。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的发展势头更为迅猛,以致于就发展速度而言达到了俄国的10倍。尽管日、俄两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还不足以撼动英国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地位,但其迅猛的发展速度仍对英国构成一定威胁。相比之下英国在1870~1900年间的工业年均增长率只有1.6%,这比19世纪中期下降了一半。当然这一时期英国的经济发展也不是毫无闪光点——这时的英国同样正处于由以蒸汽机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向以电气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转型之中:1912年英国全国的电站安装容量达到90万千瓦;1913年英国的汽车产量已达3.4万辆;早在1900年英国就开始试制人造纤维,到1913年英国已生产了3175144千克人造丝。然而由于英国在电力、人造纤维等新兴工业部门的规模相对偏小(其产值在19世纪初不到英国工业总产值的1/10),所以英国新兴工业部门的增长抵偿不了旧工业部门发展的滞后,英国的整体工业发展速度是呈下降趋势的。由于长期以来英国不仅牢牢掌握着世界工业的绝对优势地位,同时也占据着金融保险等无形出口品市场的绝对优势,因此当英国工业生产的发展速度明显下降后英国凭借自己在世界无形出口品市场的优势地位仍使自己不至于出现贸易逆差,但其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比例已从1880年的四分之一下降到1913年的六分之一。这时的英国正在逐渐丧失它曾拥有过的对印度、中国、拉美和非洲内陆跟海岸等地区贸易上的主导地位。1873至1896年蔓延于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强国的经济萧条进一步加剧了英国的商业困境:一方面经济萧条加剧了英国国内经济面临的严峻形势,另一方面各国在经济萧条的打击之下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从而导致英国面临国内生产和海外出口的双重萎缩。

当英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之时位于欧洲大陆的德国正跃跃欲试要挑战大英帝国主导下的既有国际秩序,双方矛盾的扩大化最终导致彼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兵戎相见。尽管英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但到1918年一战结束时英国已损失了1/3的国民财富和300万青壮年劳动力,与此同时还欠下美国大量债务。为偿还这些债务英国开始征收苛捐杂税和滥发纸币。与此同时英国赫然发现:自己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在美洲市场上美国商品正逐渐排挤英国商品,而在远东地区日本商品成为了英国商品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英属白人自治领本土工业的发展也使其对英国商品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对苏俄革命的武装干涉又使英国失去了俄国市场。这一时期各英属殖民地都掀起了独立运动的高潮: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白人自治领要求英国政府给予更多的自治权限,印度则在圣雄甘地领导下展开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时的爱尔兰人同样没闲着:事实上早在一战尚未结束的1916年都柏林就爆发了反英的“复活节起义”,爱尔兰独立运动的领导人甚至试图同德国合作,这令英国政府惊恐不已。1919年1月21日拒绝在英国下议院任职的爱尔兰共和派议员在都柏林通过了国家独立宣言、组建了爱尔兰议会,随即以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的名义要求英军立即撤出爱尔兰。刚经历完一战的英国国力大不如前,尽管英国政府仍对爱尔兰独立运动进行了镇压,但很快陷入爱尔兰军民的游击战之中。1921年12月6日英国政府被迫签订英国——爱尔兰条约:爱尔兰南部26郡脱离英国的直接统治,成立爱尔兰自由邦,成为和加拿大、澳大利亚一样享有高度自治权的自治领。与此同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白人自治领要求分离成为独立国家的倾向日益强烈,以致于英国政府为避免大英帝国的解体而在1931年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赋予自治领独立解决对外对内政策、交换外交使节和签订国防协定等权利,自治领由此成为与英国同为平等成员的英联邦国家。1931年英国又通过建立英镑区加强了英联邦内部的经济联系。1932年7~8月在渥太华召开的英国自治领经济会议上签订了实行特惠关税率制度的协定:在英联邦内实行特惠关税,对外则提高关税,防止外国商品低税渗透英国的市场范围。

尽管英国的相对衰落已是一种既成事实,不过并不能就此认定英国在一战后已失去世界霸主的地位:新兴的美国相比英国只具备相对优势,而并不具备绝对优势。1920年1月10日在英、法两个一战战胜国的主导下成立了国际联盟这一国际组织,国际联盟自成立时起便由英、法两个老牌强国控制,美国值得回到孤立主义的老路上去,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仍受到英、法的制约。通过对德国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属地托管的名义又使英国在一战后获得了伊拉克、巴勒斯坦、纳米比亚、坦噶尼喀、瑙鲁等地。同时原有的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属地尽管都出现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政治运动,但毕竟都还留在大英帝国的框架体系之下。真正使英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尽管二战中的英国力抗德国,同时在东南亚对抗日本,始终保持本土无尺寸土地陷落,然而实际上大英帝国早已是颓势尽显:战争中英国为争取美国的援助甚至不惜将自己的海外基地无偿交予美国使用,事实上英国在战争中的援助不仅来自于美国,就连名义上身为英国属地的加拿大也在战争期间通过了一个向英国和其他盟国发放了10亿美元和34亿美元的物资和战争贷款的互助计划。在1943 - 1944年间大约四分之一的英国弹药是通过租借而来的,租借而来的飞机(特别是运输机)大约占到英国使用的四分之一。正因为英国需要英联邦各国的支持,于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白人自治领趁机要求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利,到二战结束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白人自治领已成为实质上独立的国家。随着1944年7月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诞生英国在世界金融中的霸主地位为美国所取代。到二战结束时英国除了蒙受因战争直接导致的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外,还在战时管理制度下产生了超过200万失业人口。1945年11月刚从二战中走出的伦敦人齐聚在码头上围观一艘从巴西驶来的货轮,因为货轮上装载着伦敦人早已久违了的香蕉,昔日声威赫赫的大英帝国已穷得吃不上香蕉了。1947年已是二战结束的第二个年头,但英国仍在执行战时管理制度——每家每户的水电供应都是有限的,人们用来洗脸的水甚至刚刚盖住盆底。这年的元旦伦敦的一瓶威士忌酒卖到了8英镑以上,而且还是供不应求。曾经风光无限的英镑已经失去了活力,已沦为完全需要美元和加拿大元进行输血。英国为进行战争欠下了巨额债务,这让英国不堪重负。伦敦城内乃至整个英国到处都是战争造成的残垣断壁。1947年英国最大的殖民地——有“大英帝国皇冠上的宝石”之称的印度也步自治领的后尘掀起了独立浪潮。正处于内外交困之中的英国自治无力阻扰印度的独立,于是在1947年8月15日原英属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国家,印度周边的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也相继独立,至此英国实际已沦为二流国家。1951年埃及政府宣布废除此前同英国缔结的条约,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从此英国失去了对这一国际贸易航线关键节点的控制。1957年3月6日英属殖民地黄金海岸宣布独立并改国名为加纳,这是黑非洲第一个摆脱殖民统治的国家,由此开启的示范效应迅速在整个非洲广泛传播并引发了英国殖民体系的全面崩塌。随着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英国手中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只剩下安圭拉、百慕大、英属印度洋领地、英属维京群岛、开曼群岛、福克兰群岛、直布罗陀、蒙特赛拉特岛、皮特凯恩群岛、圣赫勒拿及其附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亚克罗提利与德凯利亚、英属南极领地十四个海外领地,总面积24.4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602.2万。事实上目前的英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甚至可能进一步下降——如果苏格兰独立的话。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军绘画

(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之一,无数国家被卷入战火之中,除了各国参战军队的伤亡以外,被战火所波及而伤亡的平民也是数不胜数,具粗略统计,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约有7000万人死亡,1.3亿人受伤。各国都在战争中蒙受了惨重的损失,其中苏德战场上的人员伤亡又尤为惨重,苏德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双方都在其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苏联人民为了保卫国家,付出了不可挽回的代价。

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在1941年,苏联的人口约为1亿9300万,虽然各方的统计数据有所不同,但苏联在二战中的伤亡肯定超过了2000万,由俄罗斯公布的比较官方的数字称苏联在二战中伤亡约2700万人,其中军队伤亡865万余人,平民伤亡1800万余人。另外更是有数据认为,苏联的伤亡超过3000万,其中军队损失就超过1000万,被德国俘虏的人数就有600万,而在臭名昭著的德国集中营中,这600万人肯定是凶多吉少了。具体哪个数据更正确不是这里要研究的,我们只需要从这些数据中看出来,苏联确实在战争中损失了相当多的人力,其伤亡人数位列二战所有参战国之首。那么苏联为什么会承受如此的伤亡呢?

苏德战争初期德军推进示意图

第一,苏德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规模大。都知道二战前中期德国陆军实力相当强悍,二战一开始就横扫整个欧洲,欧洲各国虽然也有抵抗,但是基本上没多久就被德国的闪电战打趴下了,当时号称拥有世界最强陆军的法国,被德国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就占领了巴黎,随即法国就宣布了投降。法国尚且如此,欧洲其他国家更不用多说,所以虽然欧洲战场声势大,但没打几天就都投降了,所以各国也谈不上有太大的伤亡。而唯一剩下来的英国,又占有地理优势,德国只能和英国皇家空军在空中交交手,英国本土也最多就被轰炸一下,所以伤亡也不算多。但是苏德战场就不一样了,苏联必须要独自面对势头正旺的德军的正面冲击,虽然希特勒也有扬言要3个月内灭亡苏联,但是它显然低估了苏联卫国的决心,同时苏联辽阔的国土为其提供了足够的战略纵深,使得苏联能够以空间换取时间,就这样苏联最终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磨钝了德军的进攻矛头,生生将德国拖入了持久战的泥潭之中,而战争一打成持久战,那战场就变成了绞肉机,双方的伤亡也就上去了。

苏联内务部队

第二,苏联才刚刚经历了大清洗,军队实力严重下降。在德国入侵苏联初期,德军的攻势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德军在1941年6月22日凌晨分三路突入苏联,仅仅18天就向前推进了600公里,苏联红军可以说是溃不成军。北方战线,红军在两周内被击溃24个师,20个师损失过半,德军直接兵临列宁格勒。中部战线,在德军中央集团军的钳形攻势之下,苏联红军被歼灭30个师,70个师伤亡过半,明斯克沦陷。南方战线由于苏联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占有优势,所以情况稍好,但是也被德军突破至第聂伯河一线。整体看来,苏联红军在战争初期的表现实在是乏善可陈,这其中固然有德军兵力占优,苏联战争准备不足的原因,但缺乏指挥人员绝对是苏联红军前期作战不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领袖斯大林,同时也是苏联肃反运动的发起人

1934年,斯大林领导开展了苏联肃反运动,又被称为大清洗,大清洗一直持续到1938年,在1937年到1938年之间,直接受到大清洗运动迫害的人就超过200万人,间接受影响的更是不计其数,整个苏联的社会生产、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大的方面不说,光说军队方面,就有超过3.5万名军人受到牵连,其中1.5万名军官被捕,这其中既有基层军官,也有高层领导,直接导致了苏德战争爆发之时苏联军队的指挥能力被大幅削弱,而本来就处于劣势的红军还得到不有力的指挥,其溃败也就成为必然了,也就导致了军队死伤严重,被俘投降都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同时,军队被击败了,损失了领土,领土上的人民自然也就遭了秧,在德军的蹂躏之下肯定是死伤惨重。

苏德战争绘画

第三,苏联的拼死抵抗也是造成伤亡的重要原因。虽然这个说法听上去有些奇怪,但事实确实如此,在苏联卫国战争最艰难的时刻,苏联真的是豁出命在进行抵抗,真的是到了全民战争的地步,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前方战线吃紧,男人基本都投入了战斗之中,为了在德军到达莫斯科之前使其成为一座堡垒城市,莫斯科的妇女儿童都被发动起来修筑工事。据称,莫斯科周围有700公里的反坦克堑壕,3800余个临时、固定火力点是由妇女儿童修建的。修建工事尚且如此,前线的情况可想而知,尤其是在战争前期苏联红军就蒙受了惨重的损失,为了补充兵源,能够拿起武器的男人基本都被送上了战场,送上战场倒是没什么问题,但是问题在于很多人缺乏训练。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培养一名合格的士兵并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完成的,而苏联迫于现实情况,新兵可能只接受几周的训练就被送上了战场,而在残酷的战场上,缺乏训练的直接后果就是部队战斗力低下,伤亡率高。

德军的装甲部队

以上几个原因可能更多地解释了为什么苏联红军的伤亡会那么多,除了上述原因,战争期间物资匮乏、人民流离失所、缺乏医疗保障等原因则造成了苏联贫民的严重伤亡,在苏联冬天由于缺乏取暖手段而冻死,缺乏食物而饿死,由于疾病无法得到及时的医治而病死的平民不计其数。苏联虽然最终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但也付出了无法挽回的惨痛代价,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苏联人民正是用自己的生命筑成了血肉的防线。

巷战中的德军士兵


桌面战争兵棋


毋庸置疑是英国。虽然从人员、物资等数据性的损失方面来看,英国相比于苏联和中国来说可谓微不足道,但考虑到战后的国际秩序和力量对比,英国因二战蒙受的损失远非其他国家所能相比。

二战结束后,本土几乎未受到攻击、又在战争中拓展了影响力和控制力的美国毋庸置疑是最大的赢家;苏联虽然付出了相当巨大的代价,但实现了对东欧的控制,这成为苏联成为超级大国的重要基础;中国在全民族的浴血抗战中实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并将被各国瓜分为殖民地的国土范围基本收归本国控制,可以认为是复兴的“萌芽阶段”;法国虽然失去了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但由于德国和意大利的失败,法国成为了欧洲大陆上具有支配地位的强国。

相比之下,英国在二战中可以说是“只赔不赚”。作为一个老牌的殖民帝国,相比于法国、德国等其他传统殖民国家,英国的殖民地范围远比上述国家大得多,自然而然殖民体系瓦解后受到的损失也大得多。由于在二战中英国甚至难以保证本土安全、殖民地也有很多被轴心国窃占,二战爆发后英国的殖民体系就已经岌岌可危。

由于英国在二战中元气大伤,因此战后英国曾经辉煌的殖民体系难以为继,两个最大的自治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其后更开始追随美国的步伐,印度更是完全走向独立、并在分治后形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随着最大的三个海外自治领走向独立,英国完全从统一的殖民帝国转向松散的英联邦,这宣告了英国被从超级大国的宝座上拉了下来、沦为区域性强国。可以说,如果不是英国获得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现在的英国甚或还不如德国,更遑论与法国这个老对手相提并论。从这个角度来说,英国虽然名为二战战胜国,实则比战败国输得还惨。


军机图


二战中损失且伤亡最大的国家,依次是苏联、中国、德国,在这场世界大战中不计算国家经济的损失,只统计人员伤亡,就是一个让人惊恐的数字。

1940年9月27日,在德国的柏林,新兴工业国家意大利、日本,派遣使者到德国与高层“商议大事”,商议的结果是《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落定。

此三国组成了军事同盟,共同完成一个统治世界的梦,为此德国在1941年,打响了针对苏联的“闪电战”。德国希望打败苏联,然后借助西伯利亚丰富的资源一统世界;而意大利也在地中海翻江倒海,意图驱逐英国,重现昔日伟大的罗马帝国;作为盟友的日本也不甘落后,它以朝鲜半岛为跳板,对东亚最大的国家中国,发起了战争,在进攻的同时,日本还分兵将英美在东南亚的殖民军团驱赶,试图建立一个所谓的“大东亚帝国”。

也正因为德国要统一世界、意大利要重现罗马帝国、日本要创建大东亚帝国,导致全世界约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了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付出了约9000余万人的伤亡。

这场世界大战中伤亡的人数和损失,排名前三的依次为苏联、中国、德国。中国高居第二的原因,是因为日本想要建立大东亚帝国就必须先征服中国。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吃了两颗原子弹后才宣布无条件投降。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军民死亡人数达到了1800万、伤1700万,共死伤3500多万人,财产损失1000亿美元。(由于计算方式的差异以及史料尚未完全解谜,以上的数据是目前比较可信的一个版本,仅供参考),中国在无数烈士的牺牲自己的生命下造就了不屈的华夏魂。


1941年6月希特勒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起了进攻,希特勒一直认为自己能够创造德国神话,为此他将自己征服苏联的行动称为“战争史上最为辉煌的胜利”。面对德国的钢铁洪流,苏联人民也撸起袖子反抗。

据战后不完全统计,苏联人共计伤亡6000万人,其中死亡人数2680万,财产损失2000亿美元,用鲜血捍卫苏联荣耀的苏联人民,成为了二战伤亡最高的国家。


1945年4月21日,苏联反攻柏林城,于此同时英法美组成联军,也从法国出发直逼柏林,此时德国陷入战火中,主要城市均被炮火炸成废墟。

战后不完全统计,德国人自食其果,给其带来了2800万军民的伤亡,其中死亡800万人,财产损失3000亿。希特勒的疯狂由德国全民买单,因此德国也成为了二战伤亡第三高的国家。


大国布衣


二战中损失最大的当属中国,这是指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果考虑到其他方面,损失大的不只是中国。


整个二战期间,中国东部地区遭到日军入侵,损失惨重,而西部地区相对来说好一些,没有受到日本的直接攻击。中国一共损失了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难以估量,而且中国是所有受害国当中,唯一一个没有得到战争赔款的国家,赔大了。

除中国之外,其他国家同样损失惨重。

英国:地位下降最快。

二战期间,英国损失30多万人,数量不是太多,但是战争结束后,英国荣光不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英国虽然遭受到重创,但是凭借广阔的海外殖民地,英国仍然是超级大国,也是各国承认的霸主。

战争结束后,大英帝国日落西山,由于英国在战争中的损失,无力维持霸主地位,加上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英国殖民地纷纷独立,加快了英国的衰弱。

二战之前,英国是世界霸主,二战之后英国是美国小弟。不过英国能够适应角色的转变,也不容易。



德国:损失比例最大

德国领土面积是二战开端前德国领土面积的70%。德国损失了东普鲁士,波兰整体向西迁移,苏联的领土获得了扩张。

从人口损失角度来说德国二战统计损失1000万人,而且绝大多数是青壮年。夸张的说法是,二战之后的德国见不到年轻男人,因为他们要么战死沙场,要么住在集中营。


德国与日本不同,日本本土仅仅遭受美军的轰炸,而德国是美国和苏联进攻德国的主战场,苏联军队和美军一步一步打进德国,以至于德国的城市和工业区全部沦为废墟。战后还被美国苏联等国占领并且一分为二,柏林墙彻底把德国分裂,二战后德国彻底从世界性大国的舞台上跌落。

这三个国家是受伤最严重的国家,其实二战中除了美国以外,其他国家都好不了多少,美国远离战场,没有经过战火摧残,美国凭借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 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视野新观


个人认为是英国,二战是英国国家地位的分水岭。

被空袭炸为废墟的伦敦街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享受世界霸主的待遇,日不落帝国的全球地位无人能够撼动,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而二战没有开始的时候,英国借助一战战胜的余威,拆除了主要对手德国的空军和海军,还给其套上牢牢的发展枷锁,当时可谓是盛极一时,就连新晋大国的美国也不敢轻易的挑战其霸主地位,在华盛顿海军条约签署的时候,美国也只是获得了英国一样的待遇。

德国动用了弹道导弹打击英国本土。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英国,保守的英国科技受到了德国、苏联、美国军工科技的压制,而且在经济上损耗巨大,英国不得不发行大量国债来避免其陷入到无法维持战争的地步,在德国的海狮计划中,英国本土受到了打击,大量的资产和工业制造外逃,英国的经济受到重创。

二战之后,英国一下子从世界霸主地位上滑落,其殖民体系彻底崩溃,许多英联邦国家纷纷宣布独立,英国也只能成为北约阵营的普通一员,只能跟随着美国大兵到处征伐,英国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期间,也只是一个普通强国。

然后到现在英国的国力就更差了,综合国力已经排到了德国法国俄罗斯后面,在二流大国中也只是排名中游,所以我认为实际国力遭受最大损失的是英国。

鹰级航母成为英国海军最后的大型航母。


回答者简介:张浩,亚太智库研究员,《舰载武器》杂志评论员,在《兵器》、《舰载武器》等多家军事期刊发表《现代山地战怎么打》、《共和国炮艇小传》、《夺滩奇兵》等文章30余篇,在海军作战理论和海上作战武器装备等领域有独特见解,著有《预警机、电子战机》一书,获得军迷群体一致好评。


海事先锋


二战中损失最大的国家没有统一的说法,不过一个较为主流的说法是英国。

就综合国力的损失而言那英国自然损失最大,其次是法国和日本。

在二战前,英国的海外领地和殖民地面积稳居世界第一。但是受二战影响,英国丧失许多殖民地,虽然在二战后很多又得以恢复,但控制力却下降了很多。比如新加坡在二战后享有很高的自治权。而其他在二战中未曾丢失的殖民地,则也开始吵着要自主权和独立。诸如印度。加之美国和USSR趁机打压老牌殖民强国,面对那些独立声音日益高涨的殖民地英国无力在继续形成有效管控。只好慢慢的让他们获得独立。中东、南亚、南非各地区的独立或脱离英联邦的行径让英国的海外势力、海外影响力、综合国力大幅下降。特别是印度,自19世纪以来就素有英国皇冠上的宝石一称。印度让大英帝国在印度洋的制海权得以稳固,可观的资源是大英帝国维持世界帝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1947年印度的独立让英国开始逐步丧失印度洋制海权、经济上也遭受重创,国际地位也大幅下降。其余殖民地也纷纷跟随独立,有的则成为英联邦的一员。而20世纪50至60年代,英国在非洲和中东的势力范围纷纷脱离英国。英国的殖民体系在60年代已经从事实上宣告瓦解。

而军事上,二战前英国的军事实力特别是海军实力稍胜美国、日本,居于世界第一。但进入到二战中期,英国世界第一的海军被美国迅速超越,并且与美国海军的差距越拉越大。不过二战后英国仍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世界第二大的海军规模。

在国际事务的主导能力上,二战前英国和法国具有仲裁欧陆、中东、远东事务的能力。但二战后随着美国和USSR在国际地位上的强势抬头。英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相比美苏显得越来越无力。到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英国干脆也就慢慢的默认并习惯了这些事实。

接着法国也和英国类似,在二战前期海外势力稳居世界第二,在国际事务的主导能力上仅次于英国。但受二战影响法国国际地位和国力大幅下降。而日本则损失了海外所有占领的地区,国力也下降很多。并丧失了一流大国地位。

在其他领域,诸如人口损失最大的莫过于USSR和中国。特别是USSR在二战中损失了2700万至3500万的人口。而二战前本来USSR就已经出现了女多男少的局面,受二战的影响女多男少的情况更加严重,男女比例一度为45%和55%,但是USSR却换来了与美国、英国共同主导世界新秩序的地位。而中国在二战的组成部分,抗日战争中则损失两千多万人口。所幸中国在二战后国际地位大幅提升,重新恢复到世界大国的行列。


黎塞留的野望


二战中损失最大的国家。这个问题得分开看。首先说中国吧,这个在二战期间一个三流国家经过二战的洗礼后摇身一变成为当时五大强国之一。

中国当时国家贫弱,可以说是以一个农业国家对抗一个工业强国。空有四万万五人中华儿女,国虽大,只能任人宰割,从九一八到柳州会战。一败涂地,一败千里。丧师辱国。神舟沉沦。

第一中国

1中国伤亡国民高达3500万,这个是参展国里伤亡人数第二多的国家。在经济上上损失高达5000亿美元。国家较为富庶之地皆为日寇所占。还有日本人从中国所拿走那些数之不尽的珍宝古玩,都是无价之宝。特别是外蒙的丢失割让,至今为国人所不忘。

第二德国

而战开始期间德国风光无限,谁知道短短数年就被苏联人打到老巢,身死国灭。战后国家还被瓜分,国家基本被打了个稀巴烂。国家在被占领过程中近百万妇女又被强奸。国家还被一分为二,战后有500万战俘,经过折磨之后又死了50万战俘。国家科技技术以及人才又被苏美瓜分。冲洗划分国土,尼斯河以东的领土划分给波兰,德国失去绝大部分的西里西亚、大部分波美拉尼亚,包括什切青、勃兰登堡东部及小部分萨克森,失地全归波兰。

第三苏联

苏联失去的人口最多,3500万人死去。导致战后苏联国内男性人口短缺。大片国土沦丧,工业和资源人口都落入德国之手。其实苏联损失这么大都不能怪德国,都和斯大林有关系,在二战前,苏联有两万名官兵被清洗,五名元帅有三名被清洗。导致苏联战斗力损失极大。开战前期一败涂地。

法国

一个躺着赢的国家

日本

日本作恶多端却没有受到多少损失,原本说好的四国占领计划也被内战和朝鲜战争打乱。本应该枭首的日本天皇却像一个没事的人一样,依旧高高在上当日本人的伪神。当时美国和苏联对日本攻打的原计划都是灭族性,当时本来决定将日本从地球抹掉,谁知道日本这么怂,才挨了两颗原子弹就受不了。乖乖的跪舔美帝。在二战期间和甲午战争时间夺取中国大量资源和财产。由于国内被打了个稀巴烂也没有啥钱赔其他国家。日本除了失去北方四岛外,并没有受到像德国那样的出发,反而在战后几年内,在美国的扶持之下逐渐恢复,并在80年代登上世界经济的高峰。


泰瑞坊


现在西方正在进行对一战的纪念,来回答二战的话题也算是应景。

在木叔看来,二战中损失最大的是中国、苏联和德国。当然苏联在战后获得的利益也更多。而德国在战后的损失也更大。

中国之所以损失最大,是因为按照我们的说法,其实从1931年开始,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就意味着远东的二战开始打响了。这要比德国入侵波兰在西方视为二战开始的时间早了8年,也就是说,我们的二战其实打了14年。

单从这点来说,我们的损失就要比很多国家大得多。

具体而言14年的损失都有什么?国土逐渐丢失,人口被战火吞噬,大量的财物受战争影响而灰飞烟灭。有统计显示,二战期间,中国阵亡和遇难的军人和老百姓人数高达2000万人。在所有国家的人口流失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苏联。其中老百姓遇难人数全球最多。

说苏联损失最大的一个理由是,木叔刚才提到的,苏联阵亡和遇难的军人和老百姓人数在全球排名第一,军人损失了800多万,老百姓遇难1800万,所以加一起有2700多万人遇难。

这个数字很恐怖吧!因为按照人口比例来讲,更可怕,因为苏联当时总人口也不过2亿人。几乎相当于全国15%的人口都在战争中消失了!

而美国二战中损失才30多万人,德国损失600万人。人口在战争中大量牺牲,导致苏联在二战结束后劳动力不足,只能靠复员军人搞生产。苏联军队的总兵力从1300余万,下降到了250多万。后来慢慢才逐渐恢复元气。

(图为苏军攻克柏林)

说德国损失大,一是人口损失很多,大概损失了10%的人口。有些资料甚至认为,德国国内的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已经严重出问题了,甚至认为男性在战后都到了紧缺的程度。

人口损失还不算,德国在战争后期是被打击的最严重的。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受到了彻底打击。完全被西方和苏联分区占领,相当于灭国了。

而且正因为发动战争,导致德国的工业没办法发展,甚至被拆掉运往苏联。德国成了空壳;德国科学家也大量因为战争流失,人才没有,更谈不到国家发展。他们要么去了美国,要么被苏联人掠走了。


你如何看待这个话题?


木春山谈天下


损失最大的是中国!

侵略者迫害时间最长

(“九一八”事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的领土和百姓饱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开始算起,都快15年了。当然更早的宝岛台湾,就更血泪了。时间长不仅给了侵略者更多的掠夺和杀戮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移风易俗,文化和下一代的认同上进行的文化侵略,这个贻害在如今的2~岸问题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只有损失没有赔偿

看到大家在对比死亡人数和财产损失时,往往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二战中的盟国除了中国以外,对法西斯国家都进行了反向掠夺和平民迫害。不然苏联凭什么经历了惨痛的二战后反而成为两大巨头之一!苏联对德国可以说是挖地三尺的搜刮,对德国妇女更是,嗯,此处省略几百字,大家脑补。

(忙着拆中国东北工厂的苏联红军)

不说欧洲,就单单在苏联解放中国东北的过程中,苏联就几乎将日本在东北几十年的工业遗产全部搬走,拿不走的(煤矿工厂)也要炸毁,拿不动的宁肯丢在西伯利亚铁路边生锈,也不给中国人留下!还无耻的用白纸当钱用,留给中国政府来兑现。旅顺港更是拖到建国后好几年才不情不愿的归还给中国!前脚狼刚认输,后们就被西伯利亚熊给端了。所以苏联很快就从战争中复苏起来了。

当然了,有形的可以统计,无形的更难估计,德国的科研技术(如导弹等)和日本731部队的人体实验数据,美国和苏联都瓜分了。(德国的V2导弹技术)

美国、苏联等国家,纵使损失大,但和战争中搜刮的收益以及战后瓜分的利益相抵消后,真的就没有那么大了。说句不太中听的话,如果没有二战,美国怎么能够大发战争财,成为世界最大的军火商,一直到现在也如此。苏联又怎么能够让周围几十个国家都成为自己的小弟!

再看中国,也是自己不争气,闹内讧把去侵略者国家找回场子的机会都给弄丢了,后来一点点的战争赔款,因为脸皮薄说不要就不要了。

【如果把战争算作赌局的话,列强就是庄家,不论输赢,庄家都会赚的盆满钵满,弱国则是倾家荡产。希望我们伟大的祖国吸取教训,早日崛起复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