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奔驰事件告诉我们:读书与不读书的人生是不一样的

最近最火的女硕士购买奔驰车维权引发的事件,最新消息是昨夜已经达成和解。

女车主事后接受采访表示满意,这就是知识的力量。这个事件引发了很多分析和解读,我也写了2篇相关文章。

比如很多网友,这个维权事件,当事人强大的逻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让他们意识到读书不读书的人生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道理,其实很多人都知道,比如国外的大人物比如巴菲特、查理芒格、比尔盖茨等把大量时间都花在阅读上面,国内的比如真格基金王强、海尔张瑞敏、何帆老师等,只是这次事件强化了我们这方面的认知。

还有几天就是4.23世界读书日。根据调研,一个可喜的变化是,90后阅读量呈逐年上升态势,和国外相比差距在逐步减少。

至于我,老读者知道我的阅读量这几年一直很大,曾写过《一年完成阅读100+ 本书的心得》这样的总结性文字,但说实话书读得多其实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更关键的是我们有多少内容自己已经消化了。

我觉得读书基本有二类:

1)“无用”之书(艺术、小说等);
2)指导实践类(经济、技术、工程、管理等)


这样的分类实际上并不科学,也不能形成闭环。比如很多小说如毛姆对我们了解人性是很有帮助的;对一类人无用的书,对另外一波人却是可以用来指导实践的。

关于读书:我们还可以带着问题去阅读,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去寻找解决问题之道。

而且,很多如今的知名人物都说一本书改变他们的人生,比如被很多国家领导人提到的路遥《平凡的世界》,影响巴菲特的《聪明的投资者》……


西安奔驰事件告诉我们:读书与不读书的人生是不一样的


接下来,我给大家谈谈读书常见的误区:


01读书最大的坑

将读书目的放在读书本身


很多大师级别的人物建议我们多读一些无用之书,对此我是十分认同的,读书不一定要拿来用,甚至读书本身也可以作为乐趣

但是,我发现很多人读书的目的就是读书本身,所以很多人即使读到博士了,也仅限于读书,考试可以拿高分,但就是不会用来指导实践

我认为以上的现象是读书最大的坑。

这也是为什么那多人懂得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的原因。将读书知道的内容作为“知识”本身,这些“知识”都是死的,而不是鲜活的,更谈不上连接。

我在F进化微信群和大家共读《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这本书,分享的重点除了阐明什么是“稀缺”以及“稀缺背后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提示大家如何运用到日常工作生活中去,如告诉大家“为什么夫妻吵架尽量不过夜”、“做慈善的正确姿势”等等。

我们也曾经共读过《关键对话》,如果西安4S店奔驰女高管能运用这本书的关键对话原则,也不至于被女硕士“完爆”。具体参考昨天的文章:西安利之星奔驰美女老总应该上一门叫《关键对话》的课。

我认为读书的最大收获是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强大,不人云亦云,不遇事慌张。


西安奔驰事件告诉我们:读书与不读书的人生是不一样的

02尽信书真不如不读书

教条主义


这也是蛮大的一个坑。

这和很多人特别讨厌养身鸡汤一个道理。因为朋友圈文章说了不能怎么样,所以不能吃这个,不能喝那个。

因为书中这么说了,所以要怎么样怎么样。因为看了一本执行力最重要的书,所以开口闭口谈执行力,也不先首先看看方向对不对,万一方向错了怎么办?

还有有些书中提供了一些解决具体的方法论,但实际上这些方法论在特定的情景下才有效,并不具备普适性,片面教条的使用只会错得离谱。

如果阅读的量够大,一般就能够形成闭环,知道那些是可行的,那些是不可行的,是作者的瑕疵或者忽悠。


西安奔驰事件告诉我们:读书与不读书的人生是不一样的


03功夫放在挑刺上了

事逼


有些同学,他看得上的书没几本,因为很多书的确有不少毛病,也会有一些常识性错误。

所以,挑刺真还不是难事。就像一些同学每次参加培训,不管老师水平如何,总是喜欢找老师的毛病,什么普通话不好等等。

这和看人、用人只看他人的缺点一个道理。

我不否认可能这些挑出来的东西的确是毛病。但是,我们读书应该去其糟粕,吸取精华吗?

而且,重心应该放在吸取精华上

如果将主要精力放在错误上,我们哪里来的输入?何谈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