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错了一个字吗?

不就错了一个字吗?

一天,推文后,一个朋友在群里@我,发的信息如下:

“我怀疑自己读您的文字读上瘾了,也评论上瘾了。

(此处省略150字。夸我的话就不在这里多说了——尽管我看了很开心。哈哈哈。)

哦,对了,下次推文时,最好再三检查后再发布,尽量避免发布后再去修改,这样在版面上留给读者的印象分会增加,给——[花]。”

他最后的那句建议引起我的重视。

“忠言逆耳利于行”嘛,一般遇到谁给我的公众号或者文章提建议,我都会仔细考虑,并判断要不要接纳。

那天的推文——《关于“外婆”的记忆》,我确实检查了,因为在那之前的有篇文章发布后,发现两处错误,这篇我还挺仔细的。自己检查了好几遍,又在一个有着自动校对功能的平台上查了一遍。

等到午饭后,抱着手机,读给岩同学听时,读到“大多时候,还会称一元钱的豆腐或者豆芽”,眼尖的她,一下子发现了错误,说:“这里错了,写的'一元菜'。”

我看着“一元菜”,读的竟然是“一元钱”,眼睛有时真的会蒙蔽我们的,由此也能感觉到,校对工作有多么不容易,要极其耐心,极其细心才行。

能容忍的小错误,一般我就睁只眼闭只眼算了,但像这种,错得太远了,实在不能容忍,然后,我就修改了。

虽然说——不就错了一个字吗?但是,文章末尾还是被打上修改印记——“文章已于2019-03-29修改”。

这位朋友说得挺有道理。我也不喜欢看到文章发布后的修改痕迹,容易给人一种态度不认真的感觉。

本来嘛,读完文章,情绪是沉浸在内容中的,或喜悦,或感动,或忧伤,或惆怅,突然,看到“修改”字样,一下子就“出戏”了。就像看电影,你正感动得眼泪哗哗的,这时,镜头里出现了一个穿帮镜头——摄像机,提醒你——这都是演的,是戏啊,一群工作人员正在围着拍呐。你那浓浓的情绪一下子就全没了。

所以,看到文章后面的“修改”痕迹,好想跟作者说:“到底修改完没?拜托等你修改完后再发布好不好?”这种心情,我是非常能理解的。

话说,腾讯最气人了。

以前吧,是不允许修改发布后的文章,后来允许改了,却限制次数和字数,“一篇文章可以修改1次,总计最多能修改10个字符”,(允许改10个了呀,记得刚执行此政策时,是5个)。

允许修改又不爽爽快快的,修改后,还要在你的文章末尾打上——“文章已于××年××月××日修改”。

任谁都能看到你修改了。那感觉挺像描眼线,手一抖,描坏了一点,把描坏的地方用棉签擦去后,重新描了一下,然后还在眼皮下面贴个标签儿,郑重其事地写上——“这眼线我修改过”。

推己及人,我给这位朋友的回复是:

十分感谢你的建议!我也不喜欢修改痕迹,有时候太匆忙了,检查得不够仔细,等到再读时发现错字,又忍不住不改,还是要尽量把这个控制在发布前,谢谢[抱拳]

再检查文章时,我更加谨慎了。只是用眼睛看,不容易发现隐蔽错误;平台“自动校对”功能也靠不住。那就还用土方法——大声朗诵。

由于岩同学上次发现了那个错误,我再给她读文章时,都是要求她一起看着手机屏幕,帮忙挑错误。

读了一遍又一遍,先给自己读几遍,实在发现不出来错误时,再读给岩同学听。

昨晚,一篇3000多字的文章——《一个“文艺青年”的厨房瘫痪状态写生》,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给岩同学读,她也没发现错误。

但是,心里还是感觉不太踏实,又抓住成同学,让他老老实实坐好,听我读文章(一个人读太枯燥了,有个听众,多少有点仪式感)。

成同学在上幼儿园,还无法欣赏这种文章,但又不好意思不给他妈面子,只好装模作样地坐好。

中间,趁我不注意,他几次悄悄地把手伸向旁边够玩具。

我说:“认真听。”继续朗读。

他很刻意地扬起嘴角,半眯着眼睛,冲我微笑了一下,说:“好。”后面,又在他认为适当的时候,尬笑几声,算是捧场——也真是辛苦呀。

昨天,一共写了两篇文章,加起来将近6000字,每篇至少读了6遍,共计朗诵约36,000字。

诵读的过程,不仅能发现文字、符号的错误,甚至还会发现需要修改、调整的词句。

边读边修改,都快要读吐了,就跟犯了强迫症似的,总觉得不踏实,总觉得哪个地方还不合适。一点不夸张地说,有时,修改、校对一篇文章所花费的功夫,真的比写初稿还要多。

虽然文章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但至少我可以问心无愧地对读者说:发布之前,我真的已经尽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