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嫉妒心理強烈?

老左心理工作室


青春期的孩子嫉妒心強,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1.青春期的孩子心思往往比較敏感,虛榮心較強。對於比自己表現好的人,自然會心生嫉妒,有的孩子嫉妒別人比自己漂亮,有的孩子嫉妒別人比自己成績好,對自己在乎的領域特別在意,總希望自己是最好的。

2.外在壓力導致。青春期的孩子基本上在中學階段,此時學業壓力相對比較大,家長和老師對學習成績方面往往比較注重,對孩子的心靈方面重視不夠,平時可能會有意無意在孩子面前誇誰誰誰表現有多好之類的,無形中給孩子帶來了不小的心理壓力。於是,孩子對比自己表現好的人會產生嫉妒心理。

3.喜歡和他人攀比。有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他人進行比較,時間長了,孩子自己養成了愛攀比的習慣,凡事都喜歡和他人比高低勝負,一發現別人比自己表現好久受不了。

4.心理素質教育不到位的結果。孩子成長過程中,心理上受到的關注往往比較缺乏,家庭與學校對孩子心理上的教育相對不足,缺乏引導,即使孩子出現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也不會被發現和引起重視,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本來就不夠成熟,心靈脆弱,容易出現問題。




檸檬遇上姜


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嫉妒心過分強烈,是比較嚴重的一件事兒,有的甚至會發展到傷害他人。

我女兒班上的一名同學,就無端受到這種傷害。

事情是這樣的,比她高一級的一名男同學,喜歡上了我女兒班上的這個女同學。但和男同學同班的一個女同學,深深的喜歡上了他。

因此這位學姐惦記上了我女兒的同班同學,非常嫉妒她,便招來一幫所謂的打手,氣勢洶洶的跑到我女兒同學的寢室,打罵那個女孩兒,並逼著她跪下道歉。

這件事情非常惡劣,在校方的干預下,最後尋釁滋事的那名女同學被開除。

青春期的孩子由於受各方面的影響,的確很容易受到嫉妒情緒的干擾。

一方面是來自外面的誘因太多。這個時期的孩子一般心性還不是很穩定,而我們知道現在社會上各方面的誘因有很多。孩子在受到這些誘因的干擾之後,很容易失去理智,被嫉妒所控制,做出不冷靜的事兒。

一方面是家庭的正面引導不足。很多家長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沒有關注孩子心理方面的成長,也沒有適時正當的給與孩子正確的引導。導致很多孩子心理方面的建設一片空白,在遇到一些容易左右情緒的時候,很容易就被嫉妒所控制,做出錯誤且衝動的判斷。

還有一方面是孩子自身的心理建設不夠,這與孩子的心理成長有關,也與學校教育和家長引導有關。如果平時的環境能夠幫助他及早關注自己的內心成長,那麼這個孩子的身心一定會比較健康和強大。在遇到一些突發問題的時候,也能夠比較冷靜理智的處理。

所以面對這個問題,家長一定不能太著急。要從實際出發,從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方向出發,儘量讓孩子能夠安全度過青春期。

平時可以和孩子多聊聊天,瞭解他內心的想法和變化,如果感覺孩子的內心出現了自己無法解釋和解決的難題,應及時向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求助。

關注孩子成長,關注寶寶創意社,讓我們一起學習成為智慧家長,助力寶寶健康成長。






寶寶創意社


外部因素:

1、家庭,如果家裡不止一個孩子,最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他們渴望獲得他人的關心和愛,如果家長沒有平衡好孩子,厚此薄彼,孩子自然會出現嫉妒心理。不要說孩子,不少成人都會出現這種類似吃醋的情況。長此以往,孩子會越來越敏感,最終就演變成強烈的嫉妒心理。

2、環境,走出了家裡後,孩子會接觸外界許許多多的人與事物。他們會被周圍的環境所影響,比如學校的一些同學喜歡攀比,潛移默化中,孩子也會有了攀比心理。如果自己達不到要求,就會在心中嫉妒別人,不滿也會越來越多。

內部因素:

1、青春期本身就是一個躁動不安的時間段,孩子辨別是非、自我控制的能力還不強。這個階段的孩子情緒化很嚴重,又非常敏感。所以很多小事都容易觸碰到他們的神經,進而擴大化,情緒化,讓事情變得更加麻煩。

2、性格問題,有的孩子性格溫和,從小就不會與他人進行對比,自我意識也相對較好,明白是非,不會因為別人有,自己沒有,就會去嫉妒別人。但是從小性格就比較強勢,脾氣不太好的孩子就容易演變成激烈的嫉妒心理。



享家的人


青少年的心理正處於發育期,並不完全成熟,置身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理,難免會出現各種不良心裡,如嫉妒心強。嫉妒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它帶來的後果往往是競爭、攻擊和對立。孩子的嫉妒心心理從很小就會有所反映,之所以嫉妒別人,是因為別人在一些方面強於自己,不管是先天性的因素,比如外貌、家境,還是後天的因素,比如學習成績等,都可以作為嫉妒的理由孩子產生嫉妒心理的原因多種多樣,具體分為以下幾種:

1、孩子愛慕虛榮

孩子如果虛榮心嚴重,就想時時得到別人的關注,事事獲得他人的表現,到哪裡都想成為眾人的焦點,一旦發現自己所期盼的這些東西都屬於別人,就會產生嫉妒心理,把別人當做敵人進行攻擊!

2、孩子扭曲的自尊心

有的孩子自尊心特別強,好面子。當別人的表現比自己更優秀的時候,孩子就會感到是別人搶了自己的“風頭”,於是就產生了比自己強的人的嫉妒的心理。因此,總是想法去貶低他人抬高自己。

3、外界不當的評論

孩子產生的嫉妒心理,好多也源於外界不當的點評。比如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面表揚其他孩子的各方面能力,老師以成績評判孩子的優秀與否。這些都會使孩子因為自己的地位、榮譽等等受到威脅而產生嫉妒心理。

4、孩子自身缺陷

現在的獨生子女,從小就得到父母的溺愛,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形成了自私、要強、好勝的性格,凡事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發現身邊的人或同等位置的人優於自己,覺得自己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於是就找機會發洩一下。

對於嫉妒心強的孩子,作為父母一定做好心理疏導工作,正確理解認識孩子的嫉妒心理,幫助孩子找到自身優勢,不要把孩子和其他人進行無謂的比較,讓孩子正確的評論自己和他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父母應該和孩子講清楚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讓孩子在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的過程中削弱自己的嫉妒心理!



吃貨小金魚兒


這是每個孩子的普遍現象,特別是男孩。我姐家兩個男孩都這樣,到了14、15歲左右,他都不和別人說話。

我們自己也是從孩子長大的,應該也能明白當時的心理。青春期時人的心理開始有微妙變化,開始有壓力、懂得愛美,或者對異性產生了興趣,更主觀的在意自己,以及對外界的變化產生心理化學反應。這些心理上的變化可能自己卻無法面對,所以用封閉、逃避來保護自己。作為親人和朋友在這個時期應該多關心,注意言行刺激,以柔克剛。千萬別讓孩產生更消極的情緒。畢竟還是少年,思想還是比較單純,容易跑偏。


馥兒87499


青春期是孩子生長髮育的高峰期,也是他們心理發展的重大轉折期。此時孩子因為身體迅速發育而強烈要求獨立,可心理發展卻相對緩慢而保持了兒童時期的依賴性。這兩個相互矛盾的要素,難免使得孩子的會出現很多的心理問題,嫉妒心理就是其中之一。

青春期的孩子常常喜歡與他人做比較,而很多孩子從小習慣了是親人們關注點和中心的感覺,自我為中心傾向嚴重,對自己各方面能力認識不足,當發現別人比自己優秀、自己不再是被關注的焦點時,就會產生嫉妒心理。

一些青春期的孩子嫉妒心理特別強烈,表現為:一旦發現別人超過自己(包括學習、物質、榮譽等)就會產生怨恨或憤怒情緒,並因此而製造謠言、設置障礙、挑撥離間、尋機報復,以求從另一個角度上去擊敗對方,達到心理上的平衡。如果任由嫉妒心理發展,孩子不但容易出現心理變態,也可產生生理功能的嚴重失調。

黑格爾曾經說過:有嫉妒心理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的事業,乃儘量低估他人的強大,通過貶低他人而使自己與之相齊。

嫉妒是一種不良的心理狀態,對孩子的健康發展極為不利。當孩子出現嫉妒心理的時候,要幫助其積極調整。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幫助他們擺脫嫉妒心理:

1.不要將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相比較。

2.保持“比下有餘”的心態。

3.把握已有的。

4.用祝福的心態看待他人。

5.相信自己。


阿甘爸爸在這裡


青少年的心理正處於發育期,並不完全成熟,外界的干擾會讓他們養成不健康的心理,嫉妒,攀比,從眾等心理。那麼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會這種習慣呢?我們從幾個方面來看看:

1.家庭因素的影響,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家長怎麼去引導孩子就往哪個方向走,並不是說青春期出現問題是青春期引導出現了問題。而是從小由於家庭的影響慢慢的從小就養成了這麼個習慣,嫉妒心裡的出現往往伴隨著很多其他心理的出現,自私,要強,不服輸,不懂得分享,這些因素會慢慢導致嫉妒心理的出現。要強一旦過了頭,自信過了頭,看到別人比自己強,看到別人比自己得到的多,或者是別人的家庭比自己好都可能會觸發他嫉妒心理。

2.外界環境因素影響。外界因素就很多了,有老師的影響,有身邊朋友的影響,有這個社區,地區的思維的影響,這些都是影響孩子性格,心理變化的因素,這些需要拓展開來一個一個說,這裡只是指明一個大方向,懂得心理健康問題是慢慢演變而來的,受環境和家庭等各種影響,是一個複雜的變化過程


拒絕熊孩子


首先,要強調別給孩子亂貼標籤,從家長一面之辭往往都帶著成人的個人主觀臆斷,事實往往大相徑庭。

再者,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妒忌的背後都是爭強好勝的人類本能,就像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最完美的,卻看誰身上都有問題,引導孩子將這股力量用於提高和發展自己才是出路。

其次,有的人拿別人的優勢來攻擊自己,此為限制;的人拿自己的優勢去發展創造,此為發展。由內而外,需要的是家庭的看見、認同、相信。

敲黑板,劃重點:孩子身上的任何狀態,都能在家庭關係中找到影子。


家庭教育那點事兒


我認為青春期是一個耿直的年齡時代,青春期其實想的事情並不多,並不像大人一樣為了家庭啊收入啊人情客往啊等等而煩惱,他們想的東西很簡單,思考的都是身邊的事物和人,對於很多事情他們耿直又天真,沒分寸,看待東西很直觀,所以情緒容易受到影響

當然做家長的正確引導是最重要的,他小孩不懂,您還能不懂嗎?


海豚的寶貝


個人觀點:讀書(不是學校教的課程。名著,聖人,賢人的書,適當的看看)相對較少,內心容易被外界變化所幹擾。心理建設差點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