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上一辈养老,但别指望下一代养我们老了

为上一辈养老,但别指望下一代养我们老了

小舒说

绝大多数育儿公众号的文章都在让我们打满鸡血给孩子最好的,有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冷静下来,为我们自己考虑考虑?

Vivian这篇文章最触动我的是她给全职妈妈的建议,从养老的角度来看,为什么我们不能全部身心扑在孩子身上,也要为自己投资。

养老无忧,是我们这代人的幻觉

高三时我同桌的男生是学霸,当时他的目标大学是考入TOP2,是学校当年的重点关照对象。记得有一次模拟考试,我忽然发现他边做题边哭,眼泪啪啪掉在卷子上。交了卷以后他告诉我,早上他和父母大吵了一架,因为父母为了能让他有一个更好的备考环境,决定把重病的奶奶送去养老院。

那时候我的年龄太小,触动不是很深,只记得自己当时心里的判断是:“他父母虐待老人。”一直到很久以后,久到我有了自己的小孩,再次回想起这件事情,心里竟然能些许理解这种困境。

为上一辈养老,但别指望下一代养我们老了

前段时间和一个同龄朋友聊天,说到“微信运动”这个应用,她忽然提到:“我妈一个人在老家独居,我给她的微信开通了这个功能,然后我每天都像强迫症一样不断刷她的步数,如果半天都没变化,我就生怕她像新闻里那样,在家摔倒了或者晕过去了没人知道,无法立刻和我联系。

这让我想起曾经大热的一篇文章《在孤独中,人的尊严也会丧失干净》,这篇记录了作者作为“空巢老人”,晕过去之后在家里地板上躺了一夜,硬撑到邻居来敲门才被送去急救的一些感受,其中有两段是这样写的:

有一年过年,全家人都在,两个儿媳妇用开玩笑的方式互相说:现在国家人均居住面积的小康标准是三十平米,如果咱们谁家再挤进两个人去,立刻就生活在小康线以下了。也许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和老伴儿当时只能相视苦笑。

也许生活在北京,这条“小康线”就是孩子们潜意识中的一个底线,击穿了,在心理上就是对于他们人生价值的否定。他们好不容易在北京立了足,过着还算体面的“小康”日子,我们不能去扰乱他们的生活,给他们成功的心理抹上一条阴影。

虽然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但说实在的,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国内经济飞速发展,我们的父母靠退休工资、社保和积蓄,大都可以自给自足,生活无忧。第一代独生子女很多至今经济上还处在啃老的阶段。

但我们的未来呢?我们的老年生活有经济保障吗?

我们这一代人,完完全全是跟着经济的发展同步成长起来的一代,从出生到现在,如果家庭没有大的变故,绝大部分人都过得是一天比一天好的生活。直到今天,经济仍然在增长,只是增速变慢了,部分行业变成了996(九点上班九点下班一周工作六天)才能讨一份活计,这已经让许许多多的中年人很难受——

在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成长的一代,储蓄意愿过低,消费勇气过大,未来暗含危机(是啊,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为上一辈养老,但别指望下一代养我们老了

更让人难受的还在后面。

在我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年轻时代,是否生小孩、生几个小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号召、政府政策。到了我们这一代,我想没有人会否认,80后、90后的生育率数据,是由隔辈育儿来支持的。

但是扪心自问,我们这一代,又有多少人愿意牺牲自己的老年生活的自由,去帮忙带孙辈呢?

都说90后、95后在职场很难被驯服,其实他们对生育的态度也是如此啊,不管国家催还是爹妈催,都不管用了。更别提愿意帮儿女带小孩的老人,以后也只会越来越少。

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数近2.5亿, 占总人口比重17.9%。

有权威人士预计,中国老龄化高峰期将在2040年至2050年出现,并推测,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4.87亿,占总人口的34.9%,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总人口比例双双达到峰值。

2050年,远吗?1990年生的人,在2050年刚好60岁。再想想看,

到时候整个社会超过1/3都是老年人,劳动力稀缺,再减去未成年人的数量,养老院恐怕连护工都凑不够了。

你猜那个时候,退休金是否能保你无忧?

生育率变低,老龄化严重,社保不足,这就是当我们老去时,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状况。

为上一辈养老,但别指望下一代养我们老了

2018年8月,蚂蚁财富2.8万+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发布了一份《未雨绸缪:中国年轻一代的养老现状》的研究报告。

报告里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年轻一代对养老普遍持盲目乐观态度。大部分年轻一代认为自己可以在57岁退休,并至少有人民币 1 634 000元的储蓄以迎接舒适的养老生活。

但实际的情况是,绝大多数人都并未开始为他们的目标而付出实际行动。

为上一辈养老,但别指望下一代养我们老了

54%的调查对象承认他们并未开始为养老而储蓄,这其中有42%的人处于50-59岁之间。事实上,被调查的人群中,为养老金储蓄的平均开始年龄为45岁。在未开始储蓄的年轻一代当中,40%的人计划在40岁时开始储蓄,而38%的人表示还没有考虑过为养老做储蓄。

这份报告更指出:即使年轻一代每个人每月存21%的收入(人民币1339元),他们也需要近60年(以年利率1.75%计算)才能达成他们认为所需的养老储蓄目标。

全职妈妈更要想多一步

有人抱怨说,她到中年才明白,为什么有句话叫做“先成家再立业”,说的就是男人成了家,家务有女人做,孩子有女人生养,衣食有女人费心,父母也有女人照顾,自己就有时间和精力干事业了。

虽然有点丧,但也反应了一部分的现实。

为上一辈养老,但别指望下一代养我们老了

我身边有很多妈妈都是因为生育而更换了行业,有的干脆没有回归职场变成了自由职业者、全职妈妈或者创业妈妈。但是职业生涯因为孩子而改变的男性,却屈指可数。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全职妈妈的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需要由丈夫或孩子来体现,但是能回馈到自身的经济保障,是无法定量、无法有保障的。换句话说,我真诚地建议:如果不是大富大贵,全职妈妈需要提前为自己的养老做计划,至少需要按月缴纳最低限度的社会养老保险。

日本的借鉴

日本韩国近三十年的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少子化、不婚族、女性贫困、老后破产等,其实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最近有一本很火的书叫做《老后破产》,说的就是日本社会经济下行时普通人的养老困境,从中产到破产的人生。一个个年轻时经济向好、年年涨薪,以为生活总会越来越好,因而购车买房、投资生意,没有多少固定存款,结果因为经济下行而投资失败、生意破产,到了晚年入不敷出的鲜活案例,让人不胜唏嘘,这也就是日本社会很多人从中产变破产的人生轨迹。

为上一辈养老,但别指望下一代养我们老了

更残酷的是,日本房价在1991年达到最高点之后,如今过去了28年,除了东京的核心地段之外,至今数字仍然没有回归。很多家庭苦苦挣扎还了几十年房贷,房子目前的市场价格却不足当年购买价格的1/2。

在中国,以房养老也许是可行的,但是房价是否有泡沫,泡沫何时破灭,没有人敢妄言。

子女养老,你愿意吗

中年人的钱存不下来,绝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家里养了一台或多台碎钞机,孩子。

很多年前网上有一句形容我们这代人:“今天有多少孩子,既要美国的自由,又要中国的宠爱,没有美国孩子的主动,又失去了中国的孝道。”

等我们从孩子变成了孩子的父母,报应来了:“今天有多少父母,既要对上履行中国的孝道和主动,又要对下给到中国的宠爱和自由。”

为上一辈养老,但别指望下一代养我们老了

和朋友聊起财务方面的话题,大部分都是聊学区房、孩子的大学学费和留学计划等。也就是说,中年人即使有投资储蓄计划,第一步也永远是考虑孩子的教育。第二步,受《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影响,很多人也会忧心家里老人生病和养老。

但真的很少很少有中年人会未雨绸缪计划自己的养老。

在美国、澳洲,大部分理财建议都是:先存够自己的养老费用,再考虑孩子的大学费用。这是因为站在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孩子读大学的费用可以贷款,但养老却不能。

为上一辈养老,但别指望下一代养我们老了

好了,中国式父母的宠爱我们给了,那么关键的问题来了:你会要求孩子为自己养老吗?

在中国,百善孝为先,子女为父母养老,既有道德义务也有法律责任。传统观念认为,子女养老要比机构养老更道德、对老人更负责。很多父母从小都会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听话,要孝顺,不然就是“白养你了”,甚至有人说:“呕心沥血培养孩子,孩子的能力,就是自己安度老年生活的保障。”

我反对这样的想法,第一个原因是我更想要老年生活的自由。第二个原因是,“孝”这件事,永远要放在大时代背景的语境里来说话。

比如说古代的《二十四孝图》里面,有一个埋儿奉母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孝子,家境贫困,妻子生下小孩后,他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但母亲只有一个,不如先把儿子埋了,节省粮食来供养母亲。”妻子竟同意了丈夫的想法,并且这个故事还作为美谈世代流传。

这个要放在当下,当事人不仅双双要坐牢,还会上社会新闻,被骂上微博热搜,被营销号抡到永世不得翻身。

长远来看,面对育儿和养老难题,未来都一定会有更好、更全面、更有力的社会支持,这是社会进程的必须。

宏观来看,我真的不认为隔辈育儿、家庭养老是最有效率的社会运行模式。

因为实际的情况是:

我们这一代的父母,现在大多数是五六十岁、健康情况良好、收入自足。但即使是这种情况,帮子女带小孩的时候也仍然要会由于观念差异、知识更新慢,遭受指责。

而那些年纪大一些,无法自理、需要儿女或保姆来伺候起居的老人,大部分只能小心翼翼看眼色行事,为了减少自己带来的麻烦,不得不压抑社交、娱乐等愿望。

更何况,又有多少独生子女,有条件放弃工作和牺牲小家庭的生活质量,来为父母全职养老。

最近看见很多人在朋友圈发日本和国内一些大城市成熟的“养老社区”,各种服务和设施都非常令人心动,简直是无忧版高质量集体生活的老年大学。

为上一辈养老,但别指望下一代养我们老了

这种养老社区大部分以“买房+入会+生活费”的形式加入,收费模式可能略有差异,比如有些是要求和寿险捆绑,但大同小异,唯一且最重要的门槛就是:钱。

北京某知名养老社区2018年入住价格一览:

为上一辈养老,但别指望下一代养我们老了

说到底养老和教育,是人生最需要长远规划的投资行为。如果以下两种二选一:

  • 在年富力强的时候,把钱和精力全部砸到孩子的身上,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最好的教育条件,精英式育儿,为孩子准备婚房,然后指望孩子为自己养老;


  • 在保障自己养老质量的前提下,以“尽早自立”为目标来培养孩子,为孩子提供能力范围内比较好的教育条件,不负责子女婚房,不负责隔辈育儿,自负养老。

你会选哪种呢?

为上一辈养老,但别指望下一代养我们老了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关注“夏天的陈小舒”,

回复以下关键字,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推送啦

回复【怀孕】备孕知识、孕期疼痛、孕期营养、孕期美容 等;

回复【哺乳】开奶、母乳不足怎么办、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药 等;

回复【奶粉】配方奶知识及奶瓶喂养;

回复【乳腺炎】涨奶、母乳过多怎么办以及如何挤奶喂养;

回复【湿疹】了解婴儿湿疹;

回复【生病】关于感冒、打鼾、发烧、咳嗽、便秘等幼儿常见病;

回复【睡觉】婴儿睡眠知识综述、新生儿睡眠安全等;

回复【头型】如何塑造宝宝的漂亮头型;

回复【食谱】辅食食材与食谱目录;

回复【儿歌】儿歌精选与推荐;

回复【绘本】 绘本推荐、书单、亲子共读等;

回复【双语】 双语、英语学习;

回复【刷牙】 儿童牙刷的选择,刷牙方法,牙膏用量等;

回复【语言】 语言学习、语言发育迟缓;

回复【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游戏;

回复【生长曲线】 正确解读生长曲线,判断孩子的发育状况;

回复【不吃饭】 孩子不吃饭怎么办;

回复【辅食】 了解关于孩子辅食添加的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