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元氏縣基本情況概況

元氏縣位於河北省中南部。西倚太行山與井陘縣接壤,西南鄰贊皇縣,南與高邑縣相接,東部與趙縣、欒城區相鄰,北與鹿泉區相鄰。東西向39千米,南北向28千米。

元氏縣下轄15個鄉鎮、208個行政村,人口約42萬(2010年),總面積668.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4萬畝,屬暖溫帶半溼潤大陸性氣候。

境內交通便捷,京廣鐵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國道縱貫南北,與周圍縣市相連的公路四通八達。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戰國初,元氏縣屬中山國,趙國滅中山國後屬趙國,趙王始封公子元於此,元氏縣由此而得名。西漢初設置為縣,迄今已有兩千餘年。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把邊境的地方設置作“縣”。元氏縣這一帶就是當時趙國的邊疆,北邊滹沱河對岸就是中山國的地方。公子元就將他的封地叫作元氏縣。這就是元氏縣的由來。[2]

沿革

  • 古代
河北省元氏縣基本情況概況

元氏縣常山廣場

周初分封諸侯,槐水流域建有詆國,封龍山南麓建在飛龍邑。

戰國時屬中山國都城靈壽(平山三汲);趙國時,趙國公子元封於此,元氏縣由此而得名。

秦朝屬鉅鹿郡。

西漢初設置為縣。漢代設恆山郡,郡治元氏故城,漢文帝時避文帝諱(劉恆)稱常山郡。漢景帝時稱常山國。

西晉時常山郡治由元氏遷往真定(今石家莊北東古城一帶)。

隋復置恆山郡,治真定。

  • 近現代
河北省元氏縣基本情況概況

元氏縣城(5)

1943年1月獲鹿縣路南區域併入元氏縣改稱元獲縣,1949年8月劃歸石家莊專區。

1958年5月元氏高邑兩縣合併為高元縣,同年12月改稱元氏縣。

1960年5月撤銷石家莊專區,元氏縣改屬石家莊市,1961年復設石家莊專區,元氏復屬之。

1962年3月三縣(元氏、高邑、贊皇)分置,元氏縣恢復原建置。

區域位置

元氏縣位於太行山東麓,河北省中南部。距首都北京315公里,距省會石家莊市28公里。縣政府駐常山路89號。[4]

氣候

元氏縣屬北溫帶,亞溫潤氣候區,四季分明,2013年平均氣溫12.9℃。2013年元氏縣縣平均生長期240天,平均無霜期209天。元氏縣平均年降水量500.6毫米。

植物資源

元氏縣西部山區盛產核桃、無核黑棗、大紅袍柿子、滿天紅石榴。東部平原盛產小麥、玉米、棉花、花生、油菜、芝麻、大豆、紅薯以及蔬菜、瓜果等。

[5]

礦產資源

元氏縣西部山區、中部丘陵蘊藏蛇紋石儲量1500萬噸,石英石儲量150萬噸,鉻礦石儲量300萬噸,硅礦石儲量4億噸,大理石儲量1000多萬噸,高嶺土儲量28000萬噸,石灰石儲量5520萬立方米,縣城北部有儲量6000萬噸的優質煤層。

封龍山

河北省元氏縣基本情況概況

封龍山

封龍山又名飛龍山、西接太行、東鄰平原。山上有漢碑、石窟、臥佛、封龍書院、義軍山寨、禪房院、修真觀、老龍潭、八仙堂等文物古蹟和自然景觀。已完成了封龍書院圖紙設計,新修了環山公路,修復了修真觀及西石堂前殿等景點。[12]

蟠龍湖

河北省元氏縣基本情況概況

蟠龍湖

蟠龍湖位於瀦龍河上游。湖南岸有蟠龍寺遺址。蟠龍湖旅遊區已建成了工商行度假村、吉達度假村、經貿會議中心、民政培訓中心等十幾家賓館和療養基地,一次可接待遊客3000多人。區內遊樂設施完善,垂釣、划船、游泳、登山、大型沖水梯、高速摩托艇、水空飛人、湖心泳池、碰碰船等水上游樂項目頗有名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