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開始"退燒",上市公司紛紛撤退,個人投資者該怎麼辦?

銀行理財開始

近年來,隨著銀行理財的發展,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不僅成為個人理財投資的重要選擇,而且也是眾多上市公司的一項重要投資手段。然而,就在今年第一季度,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熱情卻大幅消退。

銀行理財開始

根據第一季度A股上市公司共發佈的1220條委託理財公告我們可知,無論是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的數量還是金額,與去年同期相比均大幅下降,前者由去年同期的8095條下降到今年一季度的5106條,後者則由去年同期的6319.19億元下降到3292.57億元,同比減少了47.9%。

上市公司對於銀行理財的興趣突然大減,主要還是因為銀行保本型理財產品的減少以及預期收益率的持續走低,自從去年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相繼落地,銀行理財產品發行在類型、兌付以及認購規模上均發生了明顯變化。

而從近日多家銀行披露的年度業績報告來看,由於收益問題,銀行的理財規模和理財業務收入也雙雙下降。

銀行理財開始

上市公司放棄了銀行理財另謀財路,那對於我們普通投資者來說,又該怎麼轉換投資策略呢?

首先,我們可以看一下股市。隨著A股的回暖,除了外資不斷湧入,國內的投資者也馬不停蹄地入市。截至3月末,滬深兩市投資者數量首次突破1.5億。而統計月報也顯示,今年3月份,滬深兩市新增投資者202.48萬,創兩年來新高。

銀行理財開始

經過前兩年的低迷,A股市場在今年走出了比較可觀的行情。有業內人士表示,雖然現在市場仍不具備連續上漲的動力,也不具備牛市的完整因素,短期內變牛市的概率不大,但從長期來看,像政策和中美貿易等相關因素對股市都是比較有利的,因此眾多投資者對股票投資的認可度也比較高。

除了股票投資,基金投資也傳來好消息。廣發基金宏觀策略部表示,根據一季度社融數據表現,信用週期拐點已經確認。而由於當下處於經濟復甦的階段,信用拐點加通脹溫和,第一季度的數據整體向好,短期內市場還是處於可為期。

銀行理財開始

不過,由於短期情緒高漲,前期漲幅較大,也需警惕未來可能的預期落空對市場的衝擊。而在行業配置方面,仍然推薦早週期的房地產、汽車、基建等行業。

另外,受A股市場的提振,火熱的市場行情也激發了不少投資者對證券投資的熱情。由於我國經濟穩中向好,制度環境也日臻完善,這都為證券市場良性發展奠定了基礎。

而易觀千帆發佈的《2019年3月份移動APPTOP1000榜單》也顯示,今年3月份,共有17家券商APP上榜,受A股行情的提振,活躍度全部大幅增長。

銀行理財開始

最後,4月15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調升108個基點,報6.7112,創4月4日以來最大升幅,並且愈來愈多的跡象反映出年內人民幣匯率走強是大概率事件,而這也為外幣投資和黃金投資帶來了更大的利好。

總之,雖然銀行理財開始退燒,但因為國內經濟整體向好,對於眾多個人投資者來說,還是有著眾多其他的投資渠道可供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