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所謂的“孝子”,是父母孝順兒子

“為什麼我家孩子總是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為什麼我家兒子學習不主動,像個癩蛤蟆,戳一下蹦一下,不戳就不動?”“為什麼我家女兒‘玻璃心’,受到一點批評就生氣,遇到一點挫折就逃避?” ……

常有家長朋友向青欖教育的專家諮詢類似問題。

最近,青欖君閱讀南懷瑾老先生的著作《論語別裁》,其中有一句話,可以作為上述問題的共同答案——“到了最近幾十年,孝子的意思,是倒過來解釋為孝順兒子。”


01


《禮記》說:“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就是說,孝分成三個層次。最高層次是,言語、行為和內心都能尊敬父母,也就是“樂其心,不違其志”。中間層次是,不打罵侮辱父母。最低層次是,為父母養老送終。

很多人對父母不一定能做到這“三孝”,但對子女絕對能夠做到,而且保質保量,決不偷工減料。

最低層次的“能養”自不必說。以前只在京東、淘寶買東西,養娃後,日亞、美亞、德亞全球購,朋友圈基本集齊世界各國代購。給自己買東西貨比三家、捨不得買,給娃買東西價籤不看、眼睛不眨。

再說中間層次的“弗辱”。青欖君曾寫過一篇文章,叫《中國兒童教育最可悲的事:家長捨不得管,老師不敢管》,批評的就是家長不敢忤逆孩子的現象。偶爾因孩子頑劣發了回火,過後還心疼不已,懺悔不已。

接著說最高層次的“尊親”。自從賞識教育興起後,父母對孩子一口一個“寶寶好棒”“寶寶真聰明”。在小區見過一個媽媽端著碗追著3歲的兒子餵飯,兒子吃進嘴裡之後,媽媽讚不絕口:“真棒!”套用一個鄰居的毒舌評論:敢情你家兒子是個弱智嗎?

眼下,所謂的“孝子”,是父母孝順兒子

02


法國大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中指出:“知道用什麼辦法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

很多父母以為對孩子“孝順”,就能換來良好的親子關係,換來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但事與願違,百依百順的結局常常是一個動不動對父母吹鬍子瞪眼的孩子,一個生活不自立、學習不主動、意志不堅強的孩子。

看過這樣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

在北極圈裡,龐然大物北極熊所向披靡。但是愛斯基摩人,卻可以輕易地逮到它。他們是怎麼辦到的呢?愛斯基摩人先殺死一頭海豹,把海豹血倒進水桶裡,用一把雙刃的匕首插在血液中央,匕首很快就凝結在海豹血液中間,像一個超大的冰棒。愛斯基摩人把冰棒倒出來,丟在雪原上等待。北極熊有一個特徵:嗜血如命。當它聞到海豹血液的氣味時,就會迅速趕到,並開始舔食美味的血冰棒。舔著舔著它的舌頭漸漸麻痺。忽然,血的味道變得更好了——那是新鮮溫熱的血。北極熊越舔越起勁——他不知道,自己凍得麻木的舌頭已經被鋒利的匕首扎破了,那正是它自己的鮮血。這樣不斷舔食的結果是:舌頭傷得更深,血流得更多。最後,北極熊因為失血過多而昏厥,愛斯基摩人不費吹灰之力就捕獲了它。

父母對孩子的“孝順”,就像這血冰棒,美味至極,也殘忍至極。孩子初嘗時味道鮮美,但用不了太久,他們就會麻痺、受傷、昏厥。

眼下,所謂的“孝子”,是父母孝順兒子

03

曾有個媽媽向青欖教育的專家訴苦,說她的兒子膽小、懶惰、依賴性強。邊說邊搖頭嘆氣,不知如何是好。

我們一瞭解,發現她的兒子都上三年級了,父母仍然是事無鉅細都給他準備好,甚至連刷牙時的牙膏也給他擠好了。上學前把書包、用具全準備好了,直接替他揹著送到學校,書包裡裝什麼,恐怕孩子自己都不知道。

父母太主動,凡事親力親為,過度“操心”,剝奪了孩子主動打理的機會,導致孩子沒有思考的空間,這種越俎代庖導致了孩子的依賴性,不願意主動做事、想事,惰性越來越強。

有人開玩笑地說,中國父母對孩子的培養就是一個“報”字——

5歲:孩子,我給你報了少年宮。7歲:孩子,我給你報了奧數班。15歲:孩子,我給你報了重點中學。18歲:孩子,我給你報了高考突擊班。23歲:孩子,我給你報了公務員。32歲:孩子,我給你報了《非誠勿擾》。

有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沒有主見和軟弱,但是他們沒有反思,在生活中給了孩子多少思考和決策的空間呢?

心理學上有一個“100%理論”,是說如果所有事都是父母做了,孩子就不用做了;如果父母有20%不做,孩子就能完成20%;如果父母80%不能做,孩子就能做80%,孩子的潛力也能爆發80%。如果大人都幫孩子做了,孩子的成長機會實際上就被剝奪了,孩子的潛力就一點也發揮不出來了。

眼下,所謂的“孝子”,是父母孝順兒子

04

美國有位農場主,叫孩子每個假期都在牧場上辛苦工作。有朋友對他說:“你不需要讓孩子如此辛苦,農作物一樣會長得很好的。”牧場主人回答說:“我不是在培養農作物,我是在培養我的孩子。”

在很多西方家庭,父母普遍都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出賣體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秋天幫人掃落葉,冬天幫人鏟積雪。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分擔家裡的割草、粉刷房屋、木工修理等活計,目的是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

相比之下,中國的孩子“只要好好讀書,別的都不用管”。

中國父母的這種“勤勞”,實際上正是懶惰——懶得培養孩子自理的能力。

孩子年幼時,做起事情經常是笨手笨腳,顛三倒四。這時很多父母往往缺乏耐心,覺得與其讓孩子做事,搞得亂七八糟的,還不如直接幫孩子做更省時省力。

孩子大一點後,要面臨一些選擇。這是一些父母又擔心孩子走彎路,於是直接幫助孩子想問題做決策。

但漫漫人生路,終歸要讓孩子自己走,彎路是一定會走的,只有自己做出選擇,他才能學會更聰明地決策。

這裡的區別,就好比是在外吃快餐和在家裡做飯。父母的親力親為就像是快餐,孩子只需要坐下用餐,什麼都不管就可以吃飽。它的優點在於簡單方便,但是孩子並沒有得到多少營養。

而讓孩子自己做事情、拿主意,就像是在家裡做飯一樣。他必須買菜洗菜、蒸煮燉炒、洗碗抹桌,的確是很費時費力,搞不好還把菜燒糊了。但這樣的代價是值得的,因為一旦做好了,不僅吃得香,而且有營養。要想讓孩子成才,早晚要付出這個代價。

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心理學家特里·阿普特研究表明,獲得父母大力支持的年輕人往往更加樂觀、更有抱負,在事業選擇上更大膽。但是,如果父母給予了太多的支持,最後的結果也許是子女們依賴成性,覺得一切都是應該的,最終父母只能是毀了自己的退休計劃。

聽過一則笑話:

有一對白領夫妻工作沒幾個月就辭職回家了。他的朋友問他們:“回去咋辦?”丈夫回答:“啃老。”朋友再問:“將來生了孩子誰養?”妻子說:“老的養。”朋友繼續追問:“老的過世了咋辦?”丈夫和妻子對視一眼,齊聲回答:“啃小。”

每一個“啃老”的孩子背後,都曾站著一個“孝子”——孝順兒子的父母。

我是青欖君,一個教育行業工作者,關注家庭教育和孩子的學習。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轉發或者收藏。

點擊“瞭解更多”,查看青欖君為你挑選的更多好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