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之子劉諶為何要自殺?

雲中飛呀飛



眾所周知,蜀漢賢相諸葛亮為實現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屢次率軍北伐,卻都因種種原因而失敗。心情抑鬱加上長期操勞政務,積勞成疾的諸葛亮最終病逝於北伐前線的五丈原。蜀漢百姓聞之,本欲爭相修建祠廟以示紀念,但被劉禪禁止,後在向充等人的勸諫下才同意修建武侯祠。明朝初年,武侯祠重建時被併入相鄰的漢昭烈廟(即劉備廟),形成了如今武侯祠君臣合廟的格局。

▲諸葛亮新版劇照

然而令許多人疑惑的是,在如今武侯祠劉備殿中,手持玉圭的帝王像旁邊卻只有劉禪之子劉諶(chén,作姓氏時讀shèn)的陪祀像,而無蜀漢第二任皇帝劉禪的塑像。劉禪,小名阿斗,傳說其母甘夫人因夜仰吞北斗而懷孕,故取此名。但可惜的是,劉禪的人生並未像眾人期盼的那般神奇。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鄧艾率大軍伐蜀,後主劉禪與大臣譙周等人獻城投降。

▲後主劉禪劇照

當然,如今有很多人覺得這正是劉禪大智若愚的一面。但在子淵看來,這只不過是現代人所崇尚的“好死不如賴活著”的生存智慧。在蔣琬死時劉禪已經46歲,熱情與雄心早已消磨殆盡,畢竟像劉備那種拼搏幾十年直至暮年依然壯志不熄的人,永遠是少數。有人認為劉禪選擇投降是出於仁愛,是顧惜百姓,卻選擇性忽視了同一時刻為社稷殉死的北地王劉諶。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當烈士的。劉禪能獲得今人如此大的認同,恰恰因為他和我們一樣,不過是熱愛生命的庸人。

▲武侯祠中的劉諶塑像

相比之下,北地王劉諶的表現擔當與其父相比如同雲泥之別。劉諶,昭烈帝劉備之孫、後主劉禪第五子,景耀二年(259年)六月受封北地王。鄧艾兵臨城下時,劉禪在主降派的勸說下意欲投降,劉諶卻主張拼死一戰,還擲地有聲地說唯有君臣同心背城一戰、為社稷而死,方有面目見九泉之下的先帝英靈。可惜劉禪不為所動,而是繼續和譙周商議投降大業。

▲如今的古娘娘廟

劉諶為國家滅亡感到十分痛苦、悲憤,遂前往劉備當初稱帝時建立的宗廟中哭告。隨後親手殺死子嗣,與崔氏等兩位妃子在廟中以身殉國。魏國佔領成都後,當地百姓為保護劉備宗廟,改為廣生宮道觀。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廣生宮道觀重新修繕,更名古娘娘廟以祭祀崔夫人,至今仍存。

▲昭烈帝劉備惠陵

而在武侯祠的劉備廟中,劉諶因壯烈殉國得以陪祀。據說另一側本有劉禪塑像,但在宋元期間陸續遭到破壞,時人不齒他的懦弱,故不再為他重塑雕像。對於這段歷史,毛宗崗留下了“獨至後漢之亡,而劉禪雖懦,幸有北地王之能死,為漢朝生色”的評價,令後人無不感慨嘆息。


趣觀歷史


“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這些都是蜀漢後主劉禪的專用詞語,後主劉禪胸無大志,只求自保,根本不能恢復蜀漢基業,自從諸葛亮死後,就面臨後繼無人的局面,大將魏延被殺,長使楊儀雖然有才但不能執掌蜀漢,姜維雖受諸葛亮的囑託,但沒有兵權難成大事,既然都沒有人能夠為國家效力,那這個國家滅亡就是時間的問題,因此當鄧艾兵臨城下的時候,後主劉禪就屁顛屁顛地捧著玉璽出城投降,而他的第五個兒子北地王劉諶卻寧死不降以身殉國。


公元263年,司馬昭命令鍾會為主帥,諸葛緒、鄧艾為大將,率領十八萬大軍,兵分五路南征蜀漢,當時鍾會被蜀將姜維抵擋於劍閣而無法入蜀,雙方勢均力敵,不能進退,鍾會被死死拖住,抽身不得,急的他焦頭爛額,就在此時,已經攻佔沓中的鄧艾想到了一條偷渡陰平的計謀,隨後,鄧艾帶領數千士兵從沓中出發,穿過陰平小道,直撲涪城,由於涪城守將馬邈的投降,蜀將諸葛瞻父子在綿竹不敵鄧艾,導致鄧艾衝破最後一道防線,帶領魏軍直抵成都城下,當時在城中的劉禪接受了益州本土勢力譙周等人的勸告,出城向鄧艾投降,蜀漢自此滅亡。
北地王劉諶自幼聰明,在劉禪的七個兒子當中,只有他有先祖的風範,當劉諶得知是譙周向後主出的餿主意時,那是氣不打一處來,大罵道“你這膽小怕死的書生,哪裡有兵臨城下、還沒有開戰就讓皇帝投降的道理”,可是如此的肺腑忠心之言,並沒有把早已嚇破了膽、膽小性命難保的劉禪回心轉意。

劉禪只是冷冷的讓劉諶閉嘴“你小子還年輕,血氣方剛,別說這麼多”,北地王劉諶絲毫也不退讓,說道“爺爺昭烈皇帝,武鄉候諸葛亮還在的時候,這譙周是何人?能到這殿前說話嗎?如今,我成都還有數萬兵馬,劍閣那裡還有姜維的蜀軍主力,鄧艾不過一萬餘人,攻城尚顯不足,只要我們堅壁清野,絕對不出戰,等待姜維回師,鄧艾就如同甕中之鱉了,如何能贏得了我們,您怎麼能輕易地把這辛苦打下來的江山白白送掉呢?”。

然而劉禪心意已決,根本就聽不進劉諶勸告,第二天出城投降。


劉諶看到父親如此執著,堅決要投降,氣沖沖的回到家中,他義憤填膺,坐不住了,祖宗江山就這樣丟了,,劉諶便來到了昭烈廟祭祀劉備,劉諶的妻子,聽聞劉禪如此行為,也是伏劍殉國,先劉諶一步自刎,劉諶見妻子如此剛烈,乾脆把自己的三個兒子都給殺了,獨自在先帝廟前哭訴一番,最後自刎以謝天下。
劉諶無疑算得上頂天立地的真漢字,“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當魏軍長驅直入兵臨城下之際,面對蜀國一片投降聲,劉諶的心裡是何等的難受,先祖衝鋒陷陣出生入死,好不容易打下來的江山,讓不爭氣的父親拱手送人,一聲血性的錚錚漢子怎麼能無動於衷呢?

難道劉禪是當年在長坂坡附近被父親劉備作秀似的把劉禪往地上一摔而導致了弱智,難道劉禪是為了報復父親當年不負責任的一摔,他也不負責任的也要把劉備打下來的江山給摔了?看起來劉禪是有病。


一腔悲憤的劉諶縱有經天緯地之才,進平臺一己之力終究迴天乏力,在滿朝文武都主張投降的背景下,劉諶的聲音是微弱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死來喚醒那些懦弱的人們,於是就上演了一曲殺妻弒子的悲劇。

在成都南郊武侯祠中,有一座氣勢宏偉的劉備殿,正中有劉備的貼金塑像,在其左側陪祀的不是他的兒子劉禪,而是孫子劉諶,人們感念劉諶英勇殉國,是劉家的孝子賢孫,故而有資格在劉備身邊享受祭祀。









遺產君


劉諶蜀漢昭烈皇帝劉備之孫,後主劉禪第五個二子,31歲的時候被劉禪封為北地王,鄧艾兵臨成都城下之時,勸誡劉禪坐最後的抵抗,但是劉禪依舊選擇了投誠,最後在絕望中自殺於昭烈廟,時年三十七歲。

所以劉諶自殺是絕望最後的一絲抗爭,也是對父親投誠的絕望之舉,他用自己的生命贏得了該有的尊重,也不枉是昭烈皇帝劉備的後人。


劉備一世英雄,可惜兒子劉禪沒能繼承他的英雄氣概,最後蜀漢二世而亡。劉備白手起家,用盡一生心血,最終成就了三分天下,劉備死後諸葛亮也稱了一陣子,可以蜀漢本身的國力就不強大,而且內部紛爭不斷,所以在沒有能臣明君的時候,滅亡的只是時間問題,但是在鄧艾兵臨成都時,並非沒有一戰之力。

鄧艾奇襲成都,所帶的人馬並不多,而且又經歷過一場大戰,自身的戰力也有所下降。而成都作為蜀漢都城,也是城高牆厚,當年龐統就死於成都之下,如果防範一下,是可以抵擋一陣子。


此時鐘會和姜維勝負未分,將來天下之事沒定,並且鄧艾是奇兵,並不能持久戰,所以只要能拖住鄧艾,等到姜維和鍾會決戰的結果在做選擇也未嘗不可。

退一萬步說,與劉諶所說,南下,逃到南蠻之地,也是一種選擇,可惜劉禪沒有進行這樣的選擇,而是在譙周的忽悠之下選擇了亡國。(現在很多人給劉禪洗白,小編認為亡國之君難道還能是很厲害的存在,一個守不住祖業君王,就是無能的表現,清朝咸豐丟了香港,還沒有見面入太廟,像劉禪沒有一點愧對祖先的人,還值得表揚嗎?)

劉諶無論怎麼說,在蜀漢皇族是英雄,是有骨氣和羞恥心得人,所以他不會成為亡國奴。這才在絕望中自殺於昭烈皇帝廟。


帝國烽火


公元263年劉禪誤信宦官黃皓延誤戰機,加之諸葛瞻決策失誤大敗鄧艾,之後劉禪看大勢已去,便採納了譙周的建議投降。劉禪下了投降曹魏的決定後,他的兒子劉諶憤恨的勸說劉禪,就算國家滅亡我們也要戰死在最後一刻,只有這樣光榮的死才有臉去見劉備。結果劉禪沒有采納他的意見,而是繼續決定向曹魏投降。劉諶感覺這種投降是非常恥辱的,就跑到祭祀劉備的照烈廟中哭訴,等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完了,就回去把自己的妻子、孩子全部殺了,然後自殺。


至於你在問題下面描述劉諶為什麼不去找姜維,姜維可以擁他為帝的問題。先不說劉諶有沒有機會找到姜維,從基礎的方面講劉諶排行老五,他的哥哥也就是嫡長子劉璿健在,按照當時嫡長子繼位的傳統,姜維就算擁護也該是劉璿而不是他。

我再多一句嘴,從正面的角度看劉諶的行為是有骨氣,慷慨激昂為劉皇室立碑捐軀。那麼從現實的角度看劉禪輕信宦官黃皓,可以說對這場戰爭是毫無準備,咱們都說不打無準備之仗。那麼當時蜀漢在處於絕對的劣勢下,明顯已經沒有翻盤的機會了,誓死抵抗讓劉氏一脈被屠戮殆盡,讓黎民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難道這樣才算是忠烈?



最後為譙周這個儒臣正下名,難道譙周這樣的人才不知道勸劉禪投降會被天下人所唾棄?那麼他為什麼還要力排眾議去出這樣的主意呢?其實回頭看看當時的形勢,蜀漢肯定是保不住了,剩下只有兩條路可走了,一是投靠曹魏,二是投靠吳國。兩權相利取其重,兩權相害取其輕。反正都是寄人籬下,還不如選擇曹魏這個強大的主子。


追記歷史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三路大軍攻打蜀漢,由於蜀漢抵抗不利,加上後主昏庸聽信宦官黃皓,使蜀漢群臣人人自保,鄧艾很快逼近成都。後主劉禪在光祿大夫譙周的極力勸說下,要投降魏國。劉禪的兒子北地王劉堪堅決不同意投降的主張,要求抵抗到底。劉禪不聽,劉堪不願看到劉家的蜀漢基業就此滅亡,一氣之下跑到祖廟裡,在祖父劉備的靈位前痛哭不已,而後,將妻子,兒子殺死,自己也自殺身亡。劉禪知道兒子已死為諫,業沒有理會,依然派人聯繫鄧艾,向魏國投降了!


路遙lgy


公元263年,魏國派遣大將鄧艾、鍾會攻蜀。在鍾會與蜀漢將軍姜維對峙之時,鄧艾偷渡陰平,繞過蜀漢防線,突然兵臨蜀漢都城——成都。

蜀漢後主劉禪準備投降,其第五子北地王劉諶權力勸阻無果。劉諶悲憤至極,於祖廟哭祭先祖劉備,先殺妻女後,自殺殉國。戲曲有《哭祖廟》

最終,劉禪聽從譙周的建議,率文武官員出城向鄧艾投降,並命令堅守堅守劍閣的姜維向鍾會軍投降。姜維假意投降鍾會圖謀復國,事敗身死。


布衣草堂聊歷史


劉禪之子劉諶(shen),很多三國演義的忠實粉絲在讀到劉諶先殺妻子,隨後自殺的橋段都無不感到劉禪之怯懦,惋惜蜀漢終究難以興復漢室!

而劉諶為何自殺呢!很顯然作者是有意對這裡賦予濃墨重彩的。劉諶自殺,拋出了蜀漢滅亡的事實!以昭烈皇帝劉備為始的蜀漢政權就此宣告瓦解!

而也有人會惋惜天之驕子“姜維”!如若計成,則蜀漢可復矣!在蜀漢已亡的情況下,作者刻意這樣安排只為給姜維一個忠肝義膽之稱吧!

鄧艾偷渡陰平,直逼成都,諸葛詹戰死...蜀漢氣數已盡,能夠堅持這麼多年實屬不易!換句話說,劉禪之舉也是最好的決策了,也是對一直以興復漢室為己任的蜀漢莫大的諷刺了!

而為何劉諶非得自殺,而不去找姜維呢?

如上所言,蜀漢氣數已盡,已無回天之力。即使姜維再有能力,也終究於事無補!已成定局!

而鍾會那三十萬大軍,畢竟不是蜀漢之軍,又怎會輕易為姜維所用?




你我都是歷史


關於劉禪這個很有骨氣的兒子的記載還真的不多,最出名的大抵就是公元263年,他勸阻其父不要投降無果以後,劉諶選擇殺掉自己的妻兒,最後自己前往劉備的昭烈廟大哭一場,隨後自殺,成就了這段很有氣節的故事;

題中講劉諶為什麼不去投奔姜維?為何要自殺?先說他為什麼要自殺吧,劉諶應該是出生在蜀國成立以後的,所以肯定是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而漢朝經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撥亂反正以後,世人基本上都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劉諶毫不例外;

而儒家強調忠孝禮儀信,忠是排在第一位的,古人的思想很封建,所以從某個方面而言,劉諶也是這種思想下的犧牲品,在國破的時候,國不存家何在?選擇了自殺這樣的一條路來彰顯自己的忠義;

這一點上,他父親劉禪是不一樣的,劉禪的思想實質上應該屬於軍隊思想,跟他爸南征北戰,多次面臨死亡,所以劉禪最最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命,投降對他是最好的路。

那麼,劉諶為何不去投奔姜維呢?我們先看下,當時鄧艾是兵臨城下的,幾乎是包圍了整個成都城,而當時的姜維在哪兒?姜維在廣元劍閣,這劍閣距離成都按照現在的計算,那是248公里,按照書中記載,那也是300多公里,這距離是相當之遠;

而且當時的鄧艾率軍已經到了成都門下,所以劍閣和成都之間幾乎是被阻斷了,劉諶一個養尊處優的王子幾乎是不可能安安穩穩跨越300公里去投奔姜維的;

所以,劉諶只能在蜀漢高層大都投降的局勢下,以死明志,以死來彰顯蜀漢的精神不倒!

只可惜,蜀漢氣數已盡,天下大一統是勢在必行的,即算是姜維這樣的大才也無力迴天!





姬不凡


在這裡讓我們深刻體會兩句豪邁的名言,

人之死,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士可殺不可辱,青史留美名還是遺臭萬年!

劉諶可以說是一條有血性的漢子,也是劉備後代當中最有骨氣的一個。

劉備,奮鬥那麼多年才打下來一番事業建立了蜀國,交到劉禪手裡,沉迷酒色,最終被司馬家拿下。

劉諶自殺是一種民族氣節,不願意做亡國奴,不願意做階下囚,留住劉家的最後氣節。雖然他老爹馬上就投降了,又這樣的方式換回了自己的生存的權利,但是作為劉禪兒子,很明顯他跟他爹的價值觀完全不同,他選擇了與蜀國共存亡,共進退。選擇了為後世留下美名。



傳奇只爭朝夕


劉諶的以身詢國堪稱壯烈,假如蜀漢劉禪的自縛投誠是國運所繫的話,劉備唯一地下欣慰的就是這位嫡孫,劉諶的行動與一千多年後崇禎帝的悲壯舉動一致,都是親自動手殺了自己的夫人、孩子,然後共赴黃泉。

劉諶雖談不上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倒是配得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