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之子刘谌为何要自杀?

云中飞呀飞



众所周知,蜀汉贤相诸葛亮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屡次率军北伐,却都因种种原因而失败。心情抑郁加上长期操劳政务,积劳成疾的诸葛亮最终病逝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蜀汉百姓闻之,本欲争相修建祠庙以示纪念,但被刘禅禁止,后在向充等人的劝谏下才同意修建武侯祠。明朝初年,武侯祠重建时被并入相邻的汉昭烈庙(即刘备庙),形成了如今武侯祠君臣合庙的格局。

▲诸葛亮新版剧照

然而令许多人疑惑的是,在如今武侯祠刘备殿中,手持玉圭的帝王像旁边却只有刘禅之子刘谌(chén,作姓氏时读shèn)的陪祀像,而无蜀汉第二任皇帝刘禅的塑像。刘禅,小名阿斗,传说其母甘夫人因夜仰吞北斗而怀孕,故取此名。但可惜的是,刘禅的人生并未像众人期盼的那般神奇。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邓艾率大军伐蜀,后主刘禅与大臣谯周等人献城投降。

▲后主刘禅剧照

当然,如今有很多人觉得这正是刘禅大智若愚的一面。但在子渊看来,这只不过是现代人所崇尚的“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生存智慧。在蒋琬死时刘禅已经46岁,热情与雄心早已消磨殆尽,毕竟像刘备那种拼搏几十年直至暮年依然壮志不熄的人,永远是少数。有人认为刘禅选择投降是出于仁爱,是顾惜百姓,却选择性忽视了同一时刻为社稷殉死的北地王刘谌。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当烈士的。刘禅能获得今人如此大的认同,恰恰因为他和我们一样,不过是热爱生命的庸人。

▲武侯祠中的刘谌塑像

相比之下,北地王刘谌的表现担当与其父相比如同云泥之别。刘谌,昭烈帝刘备之孙、后主刘禅第五子,景耀二年(259年)六月受封北地王。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在主降派的劝说下意欲投降,刘谌却主张拼死一战,还掷地有声地说唯有君臣同心背城一战、为社稷而死,方有面目见九泉之下的先帝英灵。可惜刘禅不为所动,而是继续和谯周商议投降大业。

▲如今的古娘娘庙

刘谌为国家灭亡感到十分痛苦、悲愤,遂前往刘备当初称帝时建立的宗庙中哭告。随后亲手杀死子嗣,与崔氏等两位妃子在庙中以身殉国。魏国占领成都后,当地百姓为保护刘备宗庙,改为广生宫道观。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广生宫道观重新修缮,更名古娘娘庙以祭祀崔夫人,至今仍存。

▲昭烈帝刘备惠陵

而在武侯祠的刘备庙中,刘谌因壮烈殉国得以陪祀。据说另一侧本有刘禅塑像,但在宋元期间陆续遭到破坏,时人不齿他的懦弱,故不再为他重塑雕像。对于这段历史,毛宗岗留下了“独至后汉之亡,而刘禅虽懦,幸有北地王之能死,为汉朝生色”的评价,令后人无不感慨叹息。


趣观历史


“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这些都是蜀汉后主刘禅的专用词语,后主刘禅胸无大志,只求自保,根本不能恢复蜀汉基业,自从诸葛亮死后,就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大将魏延被杀,长使杨仪虽然有才但不能执掌蜀汉,姜维虽受诸葛亮的嘱托,但没有兵权难成大事,既然都没有人能够为国家效力,那这个国家灭亡就是时间的问题,因此当邓艾兵临城下的时候,后主刘禅就屁颠屁颠地捧着玉玺出城投降,而他的第五个儿子北地王刘谌却宁死不降以身殉国。


公元263年,司马昭命令钟会为主帅,诸葛绪、邓艾为大将,率领十八万大军,兵分五路南征蜀汉,当时钟会被蜀将姜维抵挡于剑阁而无法入蜀,双方势均力敌,不能进退,钟会被死死拖住,抽身不得,急的他焦头烂额,就在此时,已经攻占沓中的邓艾想到了一条偷渡阴平的计谋,随后,邓艾带领数千士兵从沓中出发,穿过阴平小道,直扑涪城,由于涪城守将马邈的投降,蜀将诸葛瞻父子在绵竹不敌邓艾,导致邓艾冲破最后一道防线,带领魏军直抵成都城下,当时在城中的刘禅接受了益州本土势力谯周等人的劝告,出城向邓艾投降,蜀汉自此灭亡。
北地王刘谌自幼聪明,在刘禅的七个儿子当中,只有他有先祖的风范,当刘谌得知是谯周向后主出的馊主意时,那是气不打一处来,大骂道“你这胆小怕死的书生,哪里有兵临城下、还没有开战就让皇帝投降的道理”,可是如此的肺腑忠心之言,并没有把早已吓破了胆、胆小性命难保的刘禅回心转意。

刘禅只是冷冷的让刘谌闭嘴“你小子还年轻,血气方刚,别说这么多”,北地王刘谌丝毫也不退让,说道“爷爷昭烈皇帝,武乡候诸葛亮还在的时候,这谯周是何人?能到这殿前说话吗?如今,我成都还有数万兵马,剑阁那里还有姜维的蜀军主力,邓艾不过一万余人,攻城尚显不足,只要我们坚壁清野,绝对不出战,等待姜维回师,邓艾就如同瓮中之鳖了,如何能赢得了我们,您怎么能轻易地把这辛苦打下来的江山白白送掉呢?”。

然而刘禅心意已决,根本就听不进刘谌劝告,第二天出城投降。


刘谌看到父亲如此执着,坚决要投降,气冲冲的回到家中,他义愤填膺,坐不住了,祖宗江山就这样丢了,,刘谌便来到了昭烈庙祭祀刘备,刘谌的妻子,听闻刘禅如此行为,也是伏剑殉国,先刘谌一步自刎,刘谌见妻子如此刚烈,干脆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都给杀了,独自在先帝庙前哭诉一番,最后自刎以谢天下。
刘谌无疑算得上顶天立地的真汉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当魏军长驱直入兵临城下之际,面对蜀国一片投降声,刘谌的心里是何等的难受,先祖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让不争气的父亲拱手送人,一声血性的铮铮汉子怎么能无动于衷呢?

难道刘禅是当年在长坂坡附近被父亲刘备作秀似的把刘禅往地上一摔而导致了弱智,难道刘禅是为了报复父亲当年不负责任的一摔,他也不负责任的也要把刘备打下来的江山给摔了?看起来刘禅是有病。


一腔悲愤的刘谌纵有经天纬地之才,进平台一己之力终究回天乏力,在满朝文武都主张投降的背景下,刘谌的声音是微弱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死来唤醒那些懦弱的人们,于是就上演了一曲杀妻弑子的悲剧。

在成都南郊武侯祠中,有一座气势宏伟的刘备殿,正中有刘备的贴金塑像,在其左侧陪祀的不是他的儿子刘禅,而是孙子刘谌,人们感念刘谌英勇殉国,是刘家的孝子贤孙,故而有资格在刘备身边享受祭祀。









遗产君


刘谌蜀汉昭烈皇帝刘备之孙,后主刘禅第五个二子,31岁的时候被刘禅封为北地王,邓艾兵临成都城下之时,劝诫刘禅坐最后的抵抗,但是刘禅依旧选择了投诚,最后在绝望中自杀于昭烈庙,时年三十七岁。

所以刘谌自杀是绝望最后的一丝抗争,也是对父亲投诚的绝望之举,他用自己的生命赢得了该有的尊重,也不枉是昭烈皇帝刘备的后人。


刘备一世英雄,可惜儿子刘禅没能继承他的英雄气概,最后蜀汉二世而亡。刘备白手起家,用尽一生心血,最终成就了三分天下,刘备死后诸葛亮也称了一阵子,可以蜀汉本身的国力就不强大,而且内部纷争不断,所以在没有能臣明君的时候,灭亡的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在邓艾兵临成都时,并非没有一战之力。

邓艾奇袭成都,所带的人马并不多,而且又经历过一场大战,自身的战力也有所下降。而成都作为蜀汉都城,也是城高墙厚,当年庞统就死于成都之下,如果防范一下,是可以抵挡一阵子。


此时钟会和姜维胜负未分,将来天下之事没定,并且邓艾是奇兵,并不能持久战,所以只要能拖住邓艾,等到姜维和钟会决战的结果在做选择也未尝不可。

退一万步说,与刘谌所说,南下,逃到南蛮之地,也是一种选择,可惜刘禅没有进行这样的选择,而是在谯周的忽悠之下选择了亡国。(现在很多人给刘禅洗白,小编认为亡国之君难道还能是很厉害的存在,一个守不住祖业君王,就是无能的表现,清朝咸丰丢了香港,还没有见面入太庙,像刘禅没有一点愧对祖先的人,还值得表扬吗?)

刘谌无论怎么说,在蜀汉皇族是英雄,是有骨气和羞耻心得人,所以他不会成为亡国奴。这才在绝望中自杀于昭烈皇帝庙。


帝国烽火


公元263年刘禅误信宦官黄皓延误战机,加之诸葛瞻决策失误大败邓艾,之后刘禅看大势已去,便采纳了谯周的建议投降。刘禅下了投降曹魏的决定后,他的儿子刘谌愤恨的劝说刘禅,就算国家灭亡我们也要战死在最后一刻,只有这样光荣的死才有脸去见刘备。结果刘禅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而是继续决定向曹魏投降。刘谌感觉这种投降是非常耻辱的,就跑到祭祀刘备的照烈庙中哭诉,等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完了,就回去把自己的妻子、孩子全部杀了,然后自杀。


至于你在问题下面描述刘谌为什么不去找姜维,姜维可以拥他为帝的问题。先不说刘谌有没有机会找到姜维,从基础的方面讲刘谌排行老五,他的哥哥也就是嫡长子刘璿健在,按照当时嫡长子继位的传统,姜维就算拥护也该是刘璿而不是他。

我再多一句嘴,从正面的角度看刘谌的行为是有骨气,慷慨激昂为刘皇室立碑捐躯。那么从现实的角度看刘禅轻信宦官黄皓,可以说对这场战争是毫无准备,咱们都说不打无准备之仗。那么当时蜀汉在处于绝对的劣势下,明显已经没有翻盘的机会了,誓死抵抗让刘氏一脉被屠戮殆尽,让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难道这样才算是忠烈?



最后为谯周这个儒臣正下名,难道谯周这样的人才不知道劝刘禅投降会被天下人所唾弃?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力排众议去出这样的主意呢?其实回头看看当时的形势,蜀汉肯定是保不住了,剩下只有两条路可走了,一是投靠曹魏,二是投靠吴国。两权相利取其重,两权相害取其轻。反正都是寄人篱下,还不如选择曹魏这个强大的主子。


追记历史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三路大军攻打蜀汉,由于蜀汉抵抗不利,加上后主昏庸听信宦官黄皓,使蜀汉群臣人人自保,邓艾很快逼近成都。后主刘禅在光禄大夫谯周的极力劝说下,要投降魏国。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堪坚决不同意投降的主张,要求抵抗到底。刘禅不听,刘堪不愿看到刘家的蜀汉基业就此灭亡,一气之下跑到祖庙里,在祖父刘备的灵位前痛哭不已,而后,将妻子,儿子杀死,自己也自杀身亡。刘禅知道儿子已死为谏,业没有理会,依然派人联系邓艾,向魏国投降了!


路遥lgy


公元263年,魏国派遣大将邓艾、钟会攻蜀。在钟会与蜀汉将军姜维对峙之时,邓艾偷渡阴平,绕过蜀汉防线,突然兵临蜀汉都城——成都。

蜀汉后主刘禅准备投降,其第五子北地王刘谌权力劝阻无果。刘谌悲愤至极,于祖庙哭祭先祖刘备,先杀妻女后,自杀殉国。戏曲有《哭祖庙》

最终,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率文武官员出城向邓艾投降,并命令坚守坚守剑阁的姜维向钟会军投降。姜维假意投降钟会图谋复国,事败身死。


布衣草堂聊历史


刘禅之子刘谌(shen),很多三国演义的忠实粉丝在读到刘谌先杀妻子,随后自杀的桥段都无不感到刘禅之怯懦,惋惜蜀汉终究难以兴复汉室!

而刘谌为何自杀呢!很显然作者是有意对这里赋予浓墨重彩的。刘谌自杀,抛出了蜀汉灭亡的事实!以昭烈皇帝刘备为始的蜀汉政权就此宣告瓦解!

而也有人会惋惜天之骄子“姜维”!如若计成,则蜀汉可复矣!在蜀汉已亡的情况下,作者刻意这样安排只为给姜维一个忠肝义胆之称吧!

邓艾偷渡阴平,直逼成都,诸葛詹战死...蜀汉气数已尽,能够坚持这么多年实属不易!换句话说,刘禅之举也是最好的决策了,也是对一直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蜀汉莫大的讽刺了!

而为何刘谌非得自杀,而不去找姜维呢?

如上所言,蜀汉气数已尽,已无回天之力。即使姜维再有能力,也终究于事无补!已成定局!

而钟会那三十万大军,毕竟不是蜀汉之军,又怎会轻易为姜维所用?




你我都是历史


关于刘禅这个很有骨气的儿子的记载还真的不多,最出名的大抵就是公元263年,他劝阻其父不要投降无果以后,刘谌选择杀掉自己的妻儿,最后自己前往刘备的昭烈庙大哭一场,随后自杀,成就了这段很有气节的故事;

题中讲刘谌为什么不去投奔姜维?为何要自杀?先说他为什么要自杀吧,刘谌应该是出生在蜀国成立以后的,所以肯定是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而汉朝经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拨乱反正以后,世人基本上都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刘谌毫不例外;

而儒家强调忠孝礼仪信,忠是排在第一位的,古人的思想很封建,所以从某个方面而言,刘谌也是这种思想下的牺牲品,在国破的时候,国不存家何在?选择了自杀这样的一条路来彰显自己的忠义;

这一点上,他父亲刘禅是不一样的,刘禅的思想实质上应该属于军队思想,跟他爸南征北战,多次面临死亡,所以刘禅最最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命,投降对他是最好的路。

那么,刘谌为何不去投奔姜维呢?我们先看下,当时邓艾是兵临城下的,几乎是包围了整个成都城,而当时的姜维在哪儿?姜维在广元剑阁,这剑阁距离成都按照现在的计算,那是248公里,按照书中记载,那也是300多公里,这距离是相当之远;

而且当时的邓艾率军已经到了成都门下,所以剑阁和成都之间几乎是被阻断了,刘谌一个养尊处优的王子几乎是不可能安安稳稳跨越300公里去投奔姜维的;

所以,刘谌只能在蜀汉高层大都投降的局势下,以死明志,以死来彰显蜀汉的精神不倒!

只可惜,蜀汉气数已尽,天下大一统是势在必行的,即算是姜维这样的大才也无力回天!





姬不凡


在这里让我们深刻体会两句豪迈的名言,

人之死,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士可杀不可辱,青史留美名还是遗臭万年!

刘谌可以说是一条有血性的汉子,也是刘备后代当中最有骨气的一个。

刘备,奋斗那么多年才打下来一番事业建立了蜀国,交到刘禅手里,沉迷酒色,最终被司马家拿下。

刘谌自杀是一种民族气节,不愿意做亡国奴,不愿意做阶下囚,留住刘家的最后气节。虽然他老爹马上就投降了,又这样的方式换回了自己的生存的权利,但是作为刘禅儿子,很明显他跟他爹的价值观完全不同,他选择了与蜀国共存亡,共进退。选择了为后世留下美名。



传奇只争朝夕


刘谌的以身询国堪称壮烈,假如蜀汉刘禅的自缚投诚是国运所系的话,刘备唯一地下欣慰的就是这位嫡孙,刘谌的行动与一千多年后崇祯帝的悲壮举动一致,都是親自动手杀了自己的夫人、孩子,然后共赴黄泉。

刘谌虽谈不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倒是配得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