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奪了寧王8萬兵馬,答應與其平分天下,最後履行承諾了嗎?

楊壽強


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懷有帝王之心的人會與別人平分天下。朱棣所謂平分天下的承諾如果真的履行,只有可能是寧王催命符。



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繼承了大明的江山。當時由於朱元璋的分封政策,每一個藩王都掌握了很大的軍事指揮權,尤其是鎮守北疆的九位塞王,他們因為有抵抗蒙古入侵的責任,所以護衛甲士眾多。

朱允炆繼位後,感覺這些叔王伯父的勢力對中央產生了影響,所以開始著手削藩事宜。朱允炆的第一打擊對象就是朱棣的同母弟弟朱橚,這件事讓朱棣感到了巨大的危機。




公元1399年,朱允炆在繼位一年的時間內削了五位親王,各地藩王也因此與朝廷走向了對立面,甚至雙方已經到了勢同水火的地步。

當時各地藩王中以朱棣實力最強,所以朱棣也就成為了各地藩王之首,七月,朱棣以“清君側”為名從北平起兵。剛剛起兵的時候,朱棣僅僅擁有數萬兵馬,在實力上與控制全國的建文帝相比簡直就是天差地別,於是朱棣將目光投到了十七弟寧王朱權的身上。

朱權是朱元璋第十七子,13歲時便被封為了寧王,就藩於大寧,因為封地處於長城喜峰口外,所以朱權掌甲兵8萬,擁有6000輛戰車,所屬朵顏三衛的騎兵也非常驍勇善戰。



當時朱棣想拉攏朱權,朱允炆也有同樣的想法。於是朱允炆為了避免朱權倒向朱棣,下詔讓朱權進京。朱權看到朝廷削藩的態度,所以早已經心生不滿,對朱允炆的命令置之不理。

朱允炆看到朱權不理會自己的命令,做出了一個很幼稚的命令,直接下令將削掉了朱權的三護衛。這件事等於直接將朱權推到了朱棣的戰車上。朱棣看到這裡,心裡簡直樂開了花,準備勸說朱權和自己一起造反。




朱棣來到大寧後,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說自己已經走投無路,請求弟弟收留自己,朱權當時心一軟就讓朱棣進了城。

朱棣進城之後,讓自己的手下收買朵顏三衛的高級將領,串通好之後,朱棣向朱權辭行。朱權看到這尊“菩薩”要走了,所以主動出城相送,結果剛一出城便被埋伏在周邊的士兵擒獲,看到自己朵顏三衛的士兵一動不動,朱權也放棄了掙扎,跟著朱棣到了北平。

到達北平後,朱棣為了將朱權綁架在自己的戰車上,軟磨硬泡,並且許諾事成之後平分天下;

燕王謂權,事成,當中分天下。——《明史》

既來之,則安之。看到朱棣對自己的態度還不錯,朱權也盡職盡責的為朱棣草擬檄文,策劃軍事戰略。




轉眼間靖難之役結束,朱棣一路攻入了南京,並且在南京稱帝。這時候按說朱棣該兌現承諾了吧,但朱棣此時好像得了健忘症,對“中分天下”的承諾隻字不提。

朱權這個時候也看清楚了情況,知道大權在握的朱棣根本不會兌現承諾,於是向朱棣討要一塊富庶的封地。

朱權:“四哥,你把蘇州給我吧。”

朱棣:“那可不行呀,蘇州可是京畿重地,不能分封的。”

朱權:“那這樣吧,我不要蘇州了,我要錢塘。”

朱棣:“錢塘也不行呀,當初老爹朱元璋許諾封給老五,結果因為這一地區對國家財政太重要而放棄了。後來建文帝把這一地區分封給了他的弟弟,也沒有落得一個好結果,所以也不行。”

朱權:“你就說吧,你到底打算把哪兒封給我?”

朱棣:“這樣吧,你看看建寧、重慶、荊州、東昌這幾個地方,大好河山任你挑。”

朱權當時心中一萬匹草泥馬呼嘯而過,心想這幾塊地盤都是偏僻之地,甚至還不如自己的大寧呢,最終經過抗爭被分封到了南昌。




當然,朱權在南昌的日子也不好過。

首先,朱棣對朱權做出了嚴格的限制,只允許朱權住在布政司的官邸,不允許改建或者加蓋王宮。

其次,朱棣派遣了很多人秘密監視朱權的一舉一動,生怕朱權做出出格的事情。後來還有人密告朱權暗施巫蠱之術,並且誹謗他人。朱棣派人秘密查探,結果並沒有發現證據。但這件事之後,朱權變得戰戰兢兢,開始夾著尾巴做人,整天韜光養晦的過著類似軟禁的生活。


我是越關


沒有!當明成祖朱棣身處絕境,確實需要寧王8萬兵馬(尤其是朵顏三衛)的時候,朱棣可能真的是想要和寧王朱權平分天下,並許諾“事成中分天下”,因為這是形勢所逼,只是一張空頭支票而已。

但是當朱棣真正奪得天下以後,他是不可能履行諾言的,因為這不是財富,也不是什麼物件,而是天下和皇權啊!怎麼可能和別人平分?

自古以來,在至高無上的皇權面前,父子兄弟相殘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因為這個太具有誘惑力了。

建文帝時期,朱允炆剛登基不久就想要削藩,他怕叔叔和兄弟們造反,怕自己的帝位受到威脅。

朱棣也是如此,他是通過靖難(其實也是造反)奪得了皇位,當然也怕其他藩王也仿效自己,所以朱棣也是極力主張和施行削藩。

這時候別說朱棣履行承諾和寧王平分天下,不削掉寧王的藩,不殺他就已經是“仁至義盡”了。有了天下,有了權力,就可以為所欲為,這時候的兄弟和承諾又算的了什麼?

朱棣靖難成功奪得天下後,他早就把當初對寧王的承諾拋到九霄雲外,並開始好好“安置”寧王。寧王也不傻,他是斷然不敢在朱棣面前提當初的承諾,因為他還想多活幾年。

於是寧王向朱棣請求交出兵權,也不去北方了,只想到蘇州安享晚年。朱棣可沒那麼好說話,你想去蘇州就去蘇州嗎?不行!

寧王又說,那我去錢塘吧,朱棣也不答應,直接把寧王安排到了南昌,還親自寫詩給他送行。

寧王在南昌很快就被告發,說他用巫術害人,還誹謗他人,朱棣派人秘密嚴查此事,但由於沒有真憑實據,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寧王從此更加小心謹慎,並全心投入到文學、戲劇和道教中,並在這些領域有不俗的造詣,最終寧王在憂鬱和擔驚受怕中死去。

說起來寧王也算是朱元璋幾個兒子中比較厲害的一個角色,以謀略見長,而且也很有野心,但是被強行發配到自己不喜歡的地方當然很不高興。為了活命,性格強硬的寧王也只能忍氣吞聲。但是他心中抵抗的情緒一直在膨脹,並將它延續給了子孫後代。


醉愛談歷史


1399年7月,垂涎帝位的朱棣打著“清軍側,靖國難”的旗號,發起了靖難之役。

雖說朱棣身邊有神機妙算的姚廣孝,但以他的實力和建文帝朱允汶的幾十萬大軍相比,那實在是兵微將寡,很難有勝算。

所以建文帝開始只派了大將耿炳文率13萬大軍北伐,企圖將朱棣扼殺在北平境內,不曾想耿炳文出師不利,大敗而歸。

建文帝認識到叔叔朱棣的厲害後,又派李景隆率50萬大軍攻打朱棣。朱棣得知消息後,卻把城中兵力全部抽走,只命世子朱高熾率少量兵力堅守城內,這是怎麼回事呢?

(朱棣劇照)

原來,朱棣深知兵力懸殊沒有勝算,帶著兵馬直奔大寧了。

朱棣率兵駐紮在大寧城外,然後單槍匹馬地進城去會17弟朱權去了。

都火燒眉毛了,朱棣為何還有閒心走親訪友呢?

原來,朱權雖說年輕,但很有謀略,當年和朱棣多次奉朱元璋之命攻打蒙古,他兄弟二人配合得天衣無縫,數次立功,因此時人評價“燕王善戰,寧王善謀”。

也正是因朱棣和朱權表現出色,朱元璋在給眾皇子分封藩地時,將朱棣放在北平,把朱權放在地處喜峰口外的大寧。

由於朱權的藩地尤為重要,所以朱元璋還讓他統八萬甲兵,戰車六千,其中朵顏三衛騎兵更是驍勇善戰,是朱權統領下的一隻精銳騎兵。

朱棣風風火火帶兵趕往大寧,想的就是要把朱權的重兵搞到手,增加自己的實力。

朱棣進城見了朱權,兄弟二人抱頭痛哭。朱權哭的是由於他不肯聽從建文帝調遣,才被削了三護衛;朱棣說他哭的是被形勢所迫,不得不造反。

(朱權劇照)

這一番哭把二人的感情拉近了許多,朱棣一再懇請朱權代他向建文帝求情,希望建文帝能寬恕他的罪行,同時又向朱權痛訴了建文帝對他的不公。

朱權信以為真,畢竟他才遭受了建文帝不公的待遇。所以,朱權很快就替朱棣寫了一份謝罪表,讓手下快馬加鞭送到南京都城去。

事情辦妥後,朱權盡地主之誼,又留朱棣在城中多住了幾日,每天帶他吃香喝辣,遊山逛水,兄弟二人別提多親熱了。

住了好幾日後,朱棣提出辭行。朱權眼見挽留不住,於是在郊外設宴餞行。不曾想就在二人惜惜相別時,朱棣的伏兵卻把朱權團團圍住了,緊接著的一幕讓朱權大吃一驚,原來朵顏三衛奇兵和甲兵將士都站到了朱棣一邊。

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朱棣住在寧王府的這幾天裡,朱棣的手下帶著重金暗中收買了眾將士。

朱權就這樣被朱棣綁架回了北平。朱棣不光綁架了朱權,為了要挾他,還把他的王妃世子都打包帶回了北平。

兵權被奪的朱權被朱棣軟禁在北平,也是相當無語。朱棣為了安慰他,便拍著他的肩膀許諾:“事成之後,你我平分天下。”

經過四年苦戰,朱棣憑著朱權的八萬甲兵和勇猛的朵顏三衛騎兵奪得了皇位。

(靖難之役)

然而,朱棣卻閉口不提當年對朱權許下的承諾。

朱權深知平分天下是痴人說夢,所以他退而求其次,希望能改封南方的封地,比如富庶的蘇州或者商賈雲集的錢塘,但都被朱棣找理由拒絕了。

朱權傻眼了。最後,他才被封到南昌,並命他以布政司為他的王邸。朱權還能說什麼呢,打起包袱帶著家眷便往南昌去吧。

朱權心想,若不是他八萬大軍,朱棣怎麼可能成功,現在既然功成名就,雖說不給半壁江山,也不給江南富庶之地,那至少會有不少賞賜吧。

然而,在他離開南京時,朱棣卻壓根沒有賞賜給他,只是寫了一首詩作為送別之情。

不僅如此,朱權到了南昌後,朱棣還派了不少人監視他。

朱權知道朱棣多疑,於是少與官員往來,成天吟詩作賦,終成一代大儒。

(參考史料:《明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從古至今,縱觀歷朝歷代,政權跌宕起伏,其中有很多篡權奪位或者意圖反叛的人,一部分都是自己圖謀不軌,一部分是功高震主被逼起義,這些人大多都沒能善終,並且被後世人所不恥,但是明成祖永樂大帝朱棣則不同於其他人,他是被逼篡權,但是大明在他的勵精圖治下,格局煥然一新,民生富庶,被稱為“永樂盛世”。

那麼,明成祖朱棣是如何奪權成功的呢?

小哥詳細介紹。



明成祖朱棣簡介。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1402年-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

朱棣兄弟幾個的出生不同於大部分人家,因為朱元璋忙於軍務,因此在朱棣出生時,朱元璋因戰事緊急,都沒有陪伴在老婆身邊。朱元璋後來奪得天下的時候,朱棣已經七歲了,朱元璋穩定了各方面局勢,才給朱棣起了名字。

朱棣在十歲的時候,被分封為燕王。在他十七歲的時候,朱元璋分封藩王,準備讓自己的兒子去各封地為大明鎮守四方,因朱元璋出生窮苦人家,因此在這之前,朱元璋先命令朱棣兄弟回鳳陽老家歷練一番。

朱棣二十一歲的時候,赴任北平,任燕王,之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 乃兒不花,並曾生擒 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 朱元璋晚年,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先後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


建文帝朱允炆削蕃。

朱元璋的長子朱標為人忠厚,對弟弟們非常友愛,在諸王中威信最高。工作能力也非常強,朱元璋非常喜歡,並且遵循傳統,立為世子(朱元璋為吳王的時候)。朱標行事勤勤勉勉,頗有朱元璋風采,但是在洪武二十五年,朱標視察陝西回來之後,不幸染了風寒,因病去世。

朱元璋非常痛心,最後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

朱元璋為禦侮防患,在位期間曾兩次分封諸子為藩王。藩王各擁重兵,坐鎮一方,其中尤以秦(朱元璋次子:朱樉)、晉(朱元璋三子:朱棢)、燕(朱元璋四子:朱棣)、寧(朱元璋十七子:朱權)諸王勢力最強。

朱元璋有二十五個兒子,全部封王。

朱元璋見孫子朱允炆年幼,怕自己過世後朝廷元老謀亂,因此在晚年將開國功臣明將全部誅殺,教給朱允炆一個沒有外部威脅的政權。但是諸封王勢大,朱允炆心裡有點害怕,因此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削蕃。

削藩自朱棣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湘王自焚,餘皆廢為庶人。

在依次剝奪了諸王的爵位後,剩下令朱允炆最為忌憚的燕王朱棣,為了拿下朱棣,朱允炆令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以謝貴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 都督宋忠、徐凱、 耿瓛屯兵 開平、臨清、 山海關一帶,並調檢燕府護衛軍士,加強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齊泰將燕使鄧庸下獄審訊,具得朱棣將舉兵反狀,乃發兵逮燕府官屬,並密敕張信逮捕朱棣。但是張信為朱棣舊部,曾經跟隨朱棣多年,在對抗蒙古的大小戰鬥中建立了深厚的交情,所以他通風報信,把這件事直接密報給了朱棣,朱棣知道侄子朱允炆是要置自己於死地,因此不再猶豫,開始調兵遣將,準備對抗朱允炆。


靖難之役。

建文元年七月(公元1399年),朱棣以計擒殺張昺、謝貴(以裝瘋麻痺二人),並命燕府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遂據北平。後以尊祖訓、誅“奸臣” 齊泰、 黃子澄,為國“ 靖難”為名,誓師出征。

朱棣此刻手裡根本就沒什麼兵馬,因為自己的軍隊已經被朱允炆派謝貴、宋忠、徐凱、 耿瓛等人給分化了,分化的名義就是為防止蒙古入侵,在邊境增加了幾個防守據點,但是兵不足,得分燕王的兵出來。同時,連燕王府邸的護衛隊都給調走了,可見朱允炆要把朱棣徹底拿下的決心。

當時朱棣的封地在北方邊境,擁兵十萬,主要抵禦強大的蒙古入侵,明朝“天子守國門”,這個守的位置就是北平,因為出北平過山海關,外面就是蒙古鐵騎了,朱允炆將朱棣的兵馬全部調走,而朱棣也表示服從,可見他本身也是不願意造反的。

朱棣一路南下,因為很多守將都是自己曾經的下屬,同時朱棣作為現存皇族輩分地位最高的人,威信自然很大,因此有好多城池的守將直接就開城門投降了。

朱棣軍先後下 通州、 薊州、 懷柔等城,宋忠等戰死。八月,朱允炆以太祖舊將耿炳文(擅長於防守)為大將軍,率師30萬伐朱棣。先鋒抵 雄縣,為朱棣所襲,9千人全部戰死。復戰於 真定(今河北 正定),又大敗。朱允炆遂以勳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調兵50萬伐燕,築壘九門,圍攻 北平。

十月,朱棣親自率精騎襲 大寧,執 寧王朱權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顏三衛騎兵(相當於僱傭兵,均為蒙古騎兵,戰鬥力極強),兵力驟增。李景隆乘虛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長子朱高熾鎮守,用冰凍住城牆,使李景隆無法破城)。燕王師自大寧返回後,於鄭灞大破李景隆軍。朱允炆被迫罷 兵部尚書齊泰、 太常寺卿黃子澄職,以緩燕師。


建文二年四月,雙方又戰於白溝河,李景隆再次戰敗,燕師乘勝圍攻濟南。山東參政鐵鉉固守濟南, 以逸待勞,燕師久攻不下,敗還。

九月,朝廷升鉉為山東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

十二月,盛庸率師與燕軍會戰於 東昌(今山東聊城),燕師大敗,主將張玉戰死。

建文帝於三年復齊、黃職。二月,燕師再度南下。三月,敗盛庸於滹沱河,再敗吳傑等於 藁城。朱允炆以放逐齊、黃為名,使其外出募師 勤王。當時,朱棣雖多勝,但損失頗重,而朝廷軍源頗廣,燕軍於河北、山東一帶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後又為朝廷兵所據。同年底,有內臣自京師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虛可圖,決計改變戰略,於四年正月率師南下。四月,連破何福、平安師,五月克泗州、揚州。建文帝遣慶成郡主至燕師,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許。六月,江防 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師渡江,下鎮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降,南京城陷,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


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

寧王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兒子,當時因為封地較小,並且沒有兵權,同時為人低調,性格溫和,因此朱允炆在削蕃的時候,都沒怎麼在意這位皇叔。

燕王朱棣起兵的時候,畢竟兵力有限,況且朱允炆是正統,也有很多人對朱允炆忠心耿耿,因此前期朱棣作戰的時候,除了自己以前的下屬外,面對那些和自己沒什麼交集的將領,戰況都比較慘烈,所以他的兵馬非常緊張。

後來,他看十七弟朱權手裡的僱傭軍不錯,因為這些僱傭軍都是蒙古人,給錢就不要命的主,因此他慫恿朱權和自己聯手,並且許諾“將來得了天下,咱倆一人一半”。

結果朱棣最後得天下後,也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絕口不提當初允諾朱權平分天下的事,他也非常清楚很多人不服自己,因此他大開殺戒,把那些對自己不敬,不服從自己的人全部殺掉,曾經朱元璋為了給朱允炆創造一個安全的政權環境,誅殺大臣的時候“誅九族”,但是朱棣更狠,誰反對他,他“誅十族”,最終朱權也沒敢再提這件事。

最後朱棣對朱權怎麼封賞的呢?

寧王還是寧王,但是封地從大寧(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換到了江西南昌,盡奪其兵權,當時朱權二十五歲。

寧王朱權前期的封地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朱元璋封的內蒙古赤峰市地區,一部分是隨朱棣起兵過程中,朱棣劃分給他的河北地區,但是朱棣穩定政權後,全部收回。寧王朱權到江西南昌後,深感前途無望,因此寄情于山水,潛心修道,拜道教第43代天師張旭初為師,研習道法,大修道觀,主導編撰的道教名典《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八卷,被收藏入《續道藏》系列,朱權一生有百餘種著作,其中道教著作佔了三分之一,成為為道教非常著名的人物。

朱棣雖然沒有履行承諾,並且後來更是大幅度削減了朱權的實力,一說是朱權居功自大,惹惱了朱棣,一種說法是朱棣食言?所以後來到朱棣後代朱厚照(明武宗)時期,朱權的後代朱宸濠(寧王)造反,可謂是一飲一啄。


古梁鏞


寧王朱權原本被封在大寧(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麾下有甲兵8萬,所屬朵顏三衛騎兵也都驍勇善戰,燕王朱棣起兵發動靖難之役後,惦記上了朱權的武裝,便藉機用兄弟之情麻痺朱權然後綁架了他,進而掌握了大寧的軍事力量,朱棣對朱權軟硬兼施,於是許諾:『事成,當中分天下』。

朱棣當然沒有履行和朱權平分天下的承諾,對老四來說,天下又不是披薩餅,這輩子都不可能分給別人的。

事實上,不但沒有履行這個承諾,當朱權提出要求改封到比較富饒的蘇州、杭州(錢塘)時,朱棣直接就以蘇州屬於畿內杭州之前的藩王都沒有持續為理由拒絕了,擺明了就是不打算讓朱權獲得財賦豐足的核心政治區域,朱棣給了朱權建昌、荊州、重慶、東昌4個地方選擇,朱權哪個也不願意去,最後不情不願地被封在了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

朱權是個聰明人,因此他不可能是因為真的相信朱棣會和他平分天下才為靖難軍出謀劃策草擬檄文的,只能說,雖然朱權一開始是被朱棣綁架,但在利益上感情上他和朱棣更接近而與建文帝更疏遠。

而從朱棣的角度,之所以會做平分天下的承諾,也不是為了忽悠朱權,而是斷了他反悔投向建文帝一方的後路,畢竟,都已經到商量如何具體分贓的階段了,沒人會相信朱權最初是不得已才參與的。


談古論金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皇孫朱允炆,稱建文帝,他即位不久,即開始對他的叔叔們進行削藩行動,朱權寧王位置被削。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朱棣曾與諸將商議道:“以往我巡察塞上時,見大寧諸軍十分剽悍。如果我能獲得大寧,截斷遼東,採用邊騎助戰,便大事可成啊!”同時,建文帝害怕朱權投向朱棣,派人召朱權回京,朱權未到,被削三護衛。當年九月,江陰侯吳高進攻永平,燕王前往營救。吳高退兵,朱棣於是從劉家口抄小路直趨大寧,詐稱是因為窮蹙前來求救。


朱權邀請朱棣一人騎馬入城,朱棣握住朱權的手大哭,訴說自己是不得已才起兵的,求他代為起草奏章謝罪。朱棣居住數日,朱權都誠懇相待,全無防備之心。北平精稅部隊則埋伏城外,官兵也漸漸入城,暗中勾結三衛部長及諸守軍。朱棣這才告辭離去,朱權到郊外為其餞行,伏兵趁機而起,將朱權擁往前行。三衛弓廣騎及諸守軍,一呼雲集。守將朱鑑抵擋不住,力戰而死。王府妃妾世子均隨入松亭關,回到北平,大寧成了一座空城。朱權進入燕軍之後,時常為朱棣草擬檄文。朱棣對朱權許諾,事成之後,平分天下。

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成功奪了皇位後,把被朱允炆砍掉官職的藩王恢復名譽,周王朱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舊日的封號。可對於在靖難之初曾經許諾,答應與他“平分天下”的寧王朱權,朱棣卻耍起了“準流氓”的成分,要賴賬,因為就他的性格,肯定是一山不容二虎,而朱權天真地認為,他靖難之役能取得決定性勝利,和自己的八萬鐵騎是密不可分的,於是以功臣的樣子準備和朱棣平起平坐,至少整個副皇上,九千歲什麼乾乾的時候,朱棣眼神中有了殺氣。最後分配了個江西南昌給他,並且做了件一勞永逸的事:全部奪了朱權的兵權。這件事雖然做得很齷齪,可從冠冕堂皇的角度上講,朱棣還是有話說的。寧王靖難功勞太大,費心太多,早應該退下來享享清福,何必操心那麼多雜事。不但剝奪他的權利,還要堵住你的嘴。罷了你的兵權,還讓你說不出什麼來。讓你享受榮華富貴,有什麼錯?可朱權心裡能不窩囊嗎?

也難怪人家朱棣會這麼做,朱權出生於1378年,當時26歲。而朱棣已經是44歲的人了。對於這個年輕有為、智勇雙全的親王,朱棣不防行嗎。

朱權雖然感到很無奈,可他也知道,從他朱棣的眼中露出的殺氣他就看出,這是四哥保留了他的性命,索性賣個順水人情,老老實實地活著吧。從此朱權開始潛心研究道教。 他的府中,成了學術研討會集聚地。而且,與他來往的,多是文人雅士,他開始在戲曲、遊娛、著述、釋道、茶藝等方面發展。 而且這個寧王頗有個性,在自己還活著的時候,就給自己建了墳墓。


落日斜陽下的朱權墓,一如既往的沉默,就象任何朝代的起起落落一樣,而這裡有所變化的是一條擦身而過的高速公路正緊鑼密鼓地修建當中,施工隊的駐紮、土方車和攪拌機的轟鳴打破了這裡的寂靜,甚至通往朱權墓的土路也因為施工車輛要經過而草草鋪上了一層稍微堅固一些的混凝土渣。想平分天下,當皇上,卻在這個小小的山村裡曠野上永遠落幕,這就是寧王朱權。


Miss精彩視頻


這件事不知道是該說朱棣不守信用,還是寧王太傻,結局不言而喻,朱棣當然不會給他分一半的天下,自古以來似乎還沒有一個人能夠把已經拿到手的天下分出去一半,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朱棣給寧王畫了一個大餅,現在的很多公司都喜歡給員工畫大餅。

燕王朱棣不僅是中國歷史上造反最成功的一個人,同時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眾所周知朱元璋稱帝之後給二十五個子孫都分為了藩王,這些人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並沒什麼,可是當朱元璋死後,這些藩王則是其繼承人的大麻煩,朱允炆登基之後第一件事便是迅速削藩。

可惜朱允炆這件事辦的太急,朱棣直接起兵造反,實際上朱棣起兵初期是絕對不可能鬥過朱允炆的,奈何朱允炆太過仁慈,別的不說雙方的士兵數量懸殊很大,只要朱允炆狠下心來,朱棣是絕無可能成功的。朱棣自然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於是他在造反的途中也在想盡辦法招兵買馬,其中便有寧王的部隊。

朱棣答應寧王得到天下之後與其平分天下,寧王也答應了朱棣,當然這個過程中,朱棣也是使用了不少手段,在朱棣征戰的過程中,寧王其實一直是二把手,等到朱棣登基之後,他對曾經的承諾是閉口不提,寧王也不傻,於是主動要求給自己一些封地。

有趣的是朱棣卻都不同意,最終將他分去了南昌,到南昌之後,朱棣還沒給他專門修王府,而是把之前的布政司改為王府,實在是憋屈。後來的寧王整日被朱棣的人監視,幸運的是寧王最終還是得以善終。看來畫餅可不是現代才有的,古人才是玩的最明白的。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其實我想說,平不平分天下,這不是禿子頭上的蝨子——明擺著嘛,誰聽說過大明朝有和朱棣並立的第二個皇上?

事實上,朱棣從自己侄子朱允炆手中奪得江山後,根本沒打算也不可能和自己的弟弟——寧王朱權平分天下。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怎麼想的啊?當初朱棣兵力不夠向朱權求援,又巧用計謀將朱權挾持到北京,說要平分天下不過是忽悠而已,不然,朱權的八萬大軍怎麼會甘心俯首聽命於朱棣。

後來朱棣稱帝后,把朱權封到了南昌,命他住在布政司,不準重修宮邸,好在朱權此人很是聰明,韜光養晦,懂得進退,所以朱棣一朝,他安然度過。

朱棣死後,其長子朱高熾繼位,這就是明仁宗,朱權春心欲動,給侄子上書說南昌不是他的封國,明仁宗也沒客氣,直接回信詰問:“叔父從先皇那裡受封已達二十餘年了,不是封國,那又是什麼呢?"

至此,朱權心中僅存的那一點點對哥哥平分江山承諾的希望完全破滅,實際上,他是上了朱棣的當,但話說回來,當初他是被脅迫到北京去的,這個當上也得上,不上也得上。

最終一句話,平分江山這樣的美事任何時候都不應抱有幻想!


紅楓文史娛


明初朱元璋分封十五子遼王朱植和十七子寧王朱權於遼東地區,並賦予二人重兵,就是為了防備遼東地區的蒙古人和女真人。

尤其對寧王朱權寄以厚望,讓其“帶甲兵八萬,革車六千,擁有戰鬥力最強的蒙古朵顏、泰寧、福餘三護衛”,寧王朱權成為實力最強的塞王。

朱棣在靖難之役中親往大寧衛,用詭計劫持了寧王,奪取了寧王的兵馬,實力大增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登上皇位,當初對寧王許下的二人平分天下的承諾當然不可能兌現了。

為了防範各地親王效仿自己造反,朱棣削除了親王的軍權護衛,將遼王朱植和寧王朱權遷徙安置到內地,寧王朱權被安置到江西南昌。

被剝奪了軍隊的朱權自然也難有什麼非份之想,只能安心做一個閒散王爺,朱權才華橫溢,是有傑出成就的文學家、戲曲家、音樂家。

寧王爵位傳承到第四代朱宸濠時己經是明武宗正德年間,朱宸濠野心勃勃起兵造反,朱宸濠的智囊軍師李士實、劉養正是江湖騙子的水準,糾集的十萬人馬是烏合之眾,很快被王守仁、武文定等人平定。朱宸濠被俘虜到北京處死,朱宸濠的兄弟兒子全部被處死,朝廷廢除了寧王爵位,朱宸濠之後再無寧王。

但是寧王府繁衍派生出臨川、宜春、新昌、信豐等八個郡王府,這八個郡王府並未參加朱宸濠叛亂,所以並未被朝廷消除,而是照樣享受朝廷的俸祿直到明末,這就是寧藩八大支系。

其中的戈陽郡王府傳承到明朝末年,出了一箇中國書畫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他就是八大山人朱耷。


西賊聞之心膽搖


說沒有也沒有說有也有!說沒有是因為寧王活著的時候就沒有放他回封地,一直把他軟禁在京中,說有則是因為整個大明王朝,只有寧王一個世襲爵位。子孫能夠繼續封王的也只有他了。

朱棣奪了寧王兵馬不還主要是害怕寧王像自己一樣造反起兵。北方健騎太彪悍,南軍根本擋不住。所以,朱棣不敢放寧王回封地。但是他本人又不想被人說食言。所以,他就在自己的龍椅旁邊再擺一塊椅子給寧王朱權坐。意思就是兄弟兩一同坐皇位。然後,寧王就坐了兩三天,嚇得趕緊請辭,以不成體統拒辭。主要是怕掉腦袋。

不過,朱棣雖然沒有達成自己的許諾平分天下,但是對寧王的爵位則是大大的封。基本上就是類似清朝鐵帽子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