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第一盞電燈從何處亮起?

安徽第一盞電燈從何處亮起?

“江頭昨夜生明月”,在安慶地方史上,文人方倫叔這半句詩,記錄下的,是一個劃時代的時刻:1908年11月18日(光緒三十四年農曆十月二十五),安徽老省城康濟門(小南門)到鎮海門(大南門)外一帶的江岸,亮起了一路不用燈油公用路燈。

其實這輪“明月”,更早於1897年秋,就在樅陽門內一個叫“銀元局”的地方亮起。這,也是安徽電力發展的源頭。

安徽電力之父

追溯安徽電力發展,有一個重要的人物不能不提,他就是當時的安徽巡撫鄧華熙

安徽第一盞電燈從何處亮起?

鄧華熙是廣東順德人,生於清道光六年(1826),咸豐元年(1851)中舉。出任安徽巡撫前,做過雲南按察使、湖北布政使、江蘇布政使等高官。離開安徽,又先後任山西巡撫、貴州巡撫,署漕運總督等職。晚年鄧華熙之所以頻受朝廷重用,最重要原因,就是他“思想甚為開通”。

光緒二十年(1894),鄭官應出版《盛世危言》,鼓吹立憲法、開議院,實行“君民共主”。鄧華熙時任江蘇布政使,讀後感慨萬分,當即將向光緒皇帝推薦。光緒讀後也嘉嘆不已,詔命印刷2000部,分發諸大臣閱讀。一時間《盛世危言》洛陽紙貴,稱其為“醫國之靈柩金匱”。鄧華熙也因此被康有為等革新人士“引為同調”。

鄧華熙走進老城安慶,是光緒二十二年(1896)夏天的事,當時他已年滿古稀。但鄧華熙步履穩健,目光炯然。自此始,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止,作為安徽巡撫,鄧華熙以他力所能及的力量,積極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為安徽的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發展,注入了世紀末的活力。

安徽第一盞電燈從何處亮起?

光緒二十三年(1896)初,鄧華熙奏請籌辦求是學堂,強調以西學造就“既通西學、又切時務”的人才。同一年,繼張之洞湖北武備學堂後,鄧華熙又在安慶創辦安徽武備學堂。仍是同一年,為配合光緒皇帝包括“提倡開辦實業”在內的變法維新,鄧華熙結合安徽實際,提出農桑種植設想並籌辦日新蠶桑公司。中國第一部電話的發明者彭名保,出任公司經理。

當然,鄧華熙在安徽省城安慶最大的舉動,就是創設安徽銀元局。

安徽銀元局與安徽電力初始

鄧華熙來安慶赴任前,對安徽經濟有些瞭解,但接手之後,其狀況之差,仍出乎他的預料。為改善經濟窘迫格局,鄧華熙決定步張之洞鑄造銀元之路。光緒二十三年(1897)2月,鄧華熙上奏清廷:“皖省制缺少,籌議鑄造銀圓以便民用而維圜法。”奏摺立即獲得硃批。

安徽第一盞電燈從何處亮起?

安徽第一盞電燈從何處亮起?

4月,安徽銀元局正式掛牌。到1898年2月,鑄幣機器安裝就緒,3月正式開爐鼓鑄。據上海《申報》載,“皖省鑄造銀元已於三月十三日(4月3日)開爐。”而此時,距鄧華熙到安徽省城,只短短1年半時間。

隨第一枚銀元成功鑄造,安徽電力發展史,也掀開了新的一頁。但地方文史學者論證其起始時間,傾向於1897年11月。據史料,鄧華熙委派候補道潘汝傑赴上海與德國商人訂購機器,是這年3月的事,當時簽訂合同註明“限期五個月”,也就是9月之前,必須全部運抵安慶。

但由於是在“外洋製造”,因而直至秋中,“先度地購基鳩工建造”的“工作廠屋辦公局所”主體建築竣工,機器仍然未運解到皖。鄧華熙辦事果斷,自然容不得這種拖沓,於是利用廣東同鄉會的關係,向廣東銀元局商借了3臺鑄幣機,運至安慶先行試鑄。11月,無紀年“安徽省造光緒元寶”銀元樣幣先行鑄成。

安徽第一盞電燈從何處亮起?

安徽第一盞電燈從何處亮起?

安徽銀元局是在原火藥局舊址上擴建的,而火藥局“原在樅陽門內新塘中央(舊為宛在亭),因建銀元局移北門外馬山。”安徽銀元局仿廣東造幣廠規模建造,擁有技術員工近500人。下設鑄模、校準、鎔銀、碾片、舂餅、光邊、烘洗、印紋(衝壓)、修理(配)等車間,置辦機器有20多部。後來銀元局改辦銅元局,自1898年3月開鑄,到1899年6月停產,短短15個月時間內,安徽銀元局共鑄幣600萬枚左右,平均月鑄40萬枚,天鑄1.3萬枚以上。其規模可想而知。

由樅陽門進城,往南至造幣廠巷(後名),未近大門,就可以聽到隆隆的機器聲。如果是晚間,穿過幽幽夜空,還可以看到隱隱電燈的光亮。不過當時安徽銀元局的電力,主要用在鑄幣生產,供廠區照明的電源,非常有限。

清末安慶創設省會電燈廠

光緒二十八年(1902),安徽巡撫聶緝槼改銀元局為安徽銅元局,前後經營了5年。光緒三十三年(1907),清廷大臣陳璧來安徽考察,最終下令“皖省停鑄銅元”。此時,安徽巡撫馮煦剛剛走馬上任。馮煦是江蘇金壇人,光緒三十一年(1905)任安徽布政使(兼署安徽提學使),後巡撫恩銘被刺,馮煦倉促之中全面主持安徽政務。

安徽第一盞電燈從何處亮起?

時年55歲的馮煦,當時面對的是安徽歷史兩大世紀難題,一是處理徐錫麟事件的善後事宜,二是決定安慶造幣廠的去向。對於後者,經過多方面謀劃與論證,馮煦大膽提出改“造幣”為“生產現代武器”的構想。此項建議很快得到朝廷批准。當年,安徽製造局成立,下設9個分廠,包括煤炭廠、子殼廠、馬力廠、修槍廠、翻砂修理廠、製藥廠、裝藥廠、電燈廠

電話廠等。

嚴格意義上,安徽製造局就是典型的大型兵工廠,下設分廠,實為9個生產車間,其中“煤炭”負責燃料,“馬力”提供生產動力,這兩個分廠是槍支子彈(炮彈)生產的準備工序;“翻砂修理”是彈殼槍支的外坯製作,“修槍”是槍支製造(“修”在這裡是“做”的意思),“子殼”製造子彈(炮彈)的外殼,這三個分廠負責製作現代武器的主體部件;“製藥”專門生產火藥,“裝藥”負責子彈火藥的填放,這兩個分廠是彈藥生產流水線;“電燈”與“電話”負責廠區的照明和通訊,是工廠的輔助車間。

但安徽製造局“電燈”與“電話”兩個分廠,在安徽近代史上的意義,不僅僅侷限於製造局本身——光緒三十四年(1908),安徽巡撫(護理)沈曾植最大的政務,就是應付11月在安慶太湖舉行的新軍秋操。參加太湖秋操的南洋各鎮新軍包括湖北第八鎮、江南第九鎮、安徽第三十一混成協等,光緒皇帝將赴太湖觀看。

安徽第一盞電燈從何處亮起?

此時的“電燈”與“電話”分廠,目的十分明確,就是要光緒皇帝親睹安徽政績。8月,“督辦安徽製造廠沈曾植氏,詳請奉準,就造幣廠移存電燈小機器兩部,略加修理,先後奉撥漕平銀八千二百餘兩,作為試辦電燈事業經費”,大有快馬加鞭之勢。這裡的“電燈小機器”,就是安徽銀元局置辦的兩臺50千瓦單相交流發電機,後電燈廠又陸續添置其他設備,於太湖秋操前,率先在康濟門(小南門)到鎮海門(大南門)外一帶江岸,裝上了公用路燈

安徽老省城電力發展趣話

1882年7月,英國人立德爾等成立上海電氣公司,從美國購置直流發電設備,建立了中國第一家商用發電廠。發電廠從廠區到外灘及虹口招商局碼頭,電氣公司沿街架線,連接了15盞電弧燈照明,這也是中國路燈的起始。

雖然安徽公共路燈比上海整整晚了16年,但對於安徽省城的居民,仍是開天闢地的新鮮事。亮燈當晚,老城居民幾乎傾城而出,爭看不用燈油的神奇之火。“江頭昨夜生明月”,那些頭上還留有長辮的文人墨客,就是在這樣的奇觀之中,手捻短鬚,呤出了發自內心的感嘆。大南門是航運碼頭,客輪或東下或西上,停靠在這一帶江面,然後由兩艘木船接送旅客及貨物。沒有防洪堤的老城,有客輪遠遠駛來,便能望見與水中倒影映成一片的岸上燈火。

清末的老省城安慶,這恐怕算是最時尚的風景了。

安徽第一盞電燈從何處亮起?

但時任安徽巡撫的朱家寶萬萬沒有想,在太湖秋操前幾日,光緒皇帝突然駕崩,沒能順江而下,踏上安慶土地,目睹“江頭昨夜生明月”勝景。而第二日深夜,熊成基又在安慶城發動馬炮營起義,打響震驚朝野的新軍革命第一槍。對於朱家寶,“江頭明月”,驚心動魄!

待電燈廠理順關係,完成線路,正式發電照明,已是宣統元年(1909)春季了。後朱家寶奉準郵傳部立案,將其從製造局中獨立出來,正式命名為省會電燈廠。省會電燈廠每日只在晚間發電4至6小時,主要供官府衙門以及老城的鉅商大賈照明使用。電費按燈頭計算,月大洋1元左右。

由於管理不力,設備陳舊,電力供應有限,城區一些商家尤其是餐飲業、娼妓業、旅館業等,在電燈廠創辦多年之後,仍沿用傳統的汽油燈照明營業。另一方面,因生產規模太小,入不敷出,電燈廠也一直處在半虧損狀態。

安徽第一盞電燈從何處亮起?

1922年冬,作家郁達夫乘船離開安慶。客輪緩緩駛離江岸時,正是夜深時分,郁達夫立在船舷上,“在黑暗的夜色裡,只見A地的一排燈火,和許多人家的黑影,在一步一步的退向後邊去,”他呆呆的看了一會,“見省城只剩了幾點燈影了,又看了一忽,那幾點燈影也看不出來了。”悲涼的描述中,已經完全沒有了當年“江頭昨夜生明月”的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