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龙记》中杨逍智谋超群,最终却缘何争不过朱元璋呢?

明教教主杨逍争不过朱元璋,最终让朱元璋夺权称帝,这是老版小说中才有的设定。新修版小说在对明教义军与明教总坛的关系作出了新的说明之后,已删去了这一段情节。不过借助新修版小说新的说明,我们也能从中看出老版小说中杨逍争不过朱元璋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杨逍虽为明教教主,但对于义军来说,他只是名义上的统领,实际上他对义军的军事却并无贡献。当抗元大业取得最后的成功,义军自然不会将胜果拱手相让。

《倚天屠龙记》中杨逍智谋超群,最终却缘何争不过朱元璋呢?

一.张无忌的主动退让,注定了他日代表明教称帝之人,必是明教的义军首领之人。

修订版小说(三联版)结尾,朱元璋设局暗算了张无忌,生怕抗元大业毁于义军内部夺权的张无忌,主动让贤引退,将教主之位传与杨逍,自己则是携同赵敏从此归隐。而接任教主之后的杨逍,最终因年老德薄,已经争不过羽翼已丰的朱元璋,遂被朱元璋夺权称帝。

后来杨逍虽继任明教教主,但朱元璋羽翼已成,统兵百万之众,杨逍又年老德薄,万万不能与他争帝皇之位了。三联版《倚天屠龙记终章》

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一版小说的设定,带有抹黑明太祖的嫌疑,新修版小说中,金庸先生主动修改了朱元璋夺权称帝的这一设定,大刀阔斧的删除原来的情节,并重新定义了明教总坛与义军的关系。不同于三联版小说中,张无忌是遭朱元璋借助暗杀小明王韩林儿的设局暗算被逼退隐的,新修版小说中则是张无忌在获悉韩林儿被朱元璋暗杀之后,为了顾全义军抗元大业的大局,遂决定放过朱元璋。

张无忌十分烦恼,深觉此事难以两全,既不能让这件大冤案在明教之中发生,但如公然指责朱元璋,他手握重兵,势力盛大,如彻查到底,明教不免因此分裂,于抗元大业异常不利……新修版《倚天屠龙记终章》
《倚天屠龙记》中杨逍智谋超群,最终却缘何争不过朱元璋呢?

而在明教诸路首脑大会应天府,意图奉张无忌为义军的正式首领,就此称为“明王”,平了天下后登位为帝,建立大明王朝时,张无忌则是自己主动表明不会加任义军首领称王,日后更加不会称帝。众人看勉强不得,只能作罢。

张无忌为何不想称帝,一是因为他无意于功名,不喜权位。二则自觉才能不够,处理不了大事,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从韩林儿被杀一事,看出了以朱元璋为首的义军,不愿将他们辛苦打下的大好基业奉之与他人。

张无忌虽为明教教主,各路义军的首脑也是教中兄弟,但是明教总坛与各路义军之间,实际上却是互不相管的,明教总坛管的是总坛与各地分坛的教务,却管不到各地名下的义军。因为义军是由义军首领各自以明教为宗教外衣,招兵买马组建而来的军队,义军的首领可能是明教分坛的坛主或教员,但义军将士却未必都信教,未必都是教员。因此义军将士听令的只是向他们发放粮饷的义军首领,却不会向明教总坛负责。他们既不会向总坛报备,总坛也管不着他们。总坛与义军有一条不明文的规定,那就是任其自然,主要不来争夺教主之位,妄想由他们来指挥明教就行。

杨逍道:“不管兵革战阵,明教光明干净!”他简略解释:明教义军在各地起事,杀官造反,闹得蒙元手足无措,战阵有成有败,他们既不向总坛禀报,总坛也管不着他们。应天府这支红巾军,素来自行其是,声势壮盛,总坛不能杀了他们的首领,也不能以明教教规予以羁縻约束,只能任其自然。但决不能任由他们来争教主之位,由他们来指挥明教。新修版《倚天屠龙记终章》
《倚天屠龙记》中杨逍智谋超群,最终却缘何争不过朱元璋呢?

而总坛与各地义军脱节一事,应当是在阳顶天死后才发生的。阳顶天死后,总坛领导班子为了争夺教主之位,闹得四分五裂,各地义军也因此脱离了总坛的约束。这也是诸路义军的首脑,在抗元大业捷报连连之时,他们想推举教主张无忌为义军的正式首领的原因。那就是在阳顶天之后,明教长达三十年群龙无首,各自为政,直到张无忌一统明教,才结束了明教的分裂。而且张无忌无论是对明教还是各路义军,他都有大功。

张无忌接任教主之后,凭借着他盖世的武功和济世的胸怀,成功消除了明教与武林各派的数百年积怨,重新树立了明教的声誉,让明教得以名正言顺的,成为中原群雄之首,也让明教各路义军能够重新凝聚,进而联合天下群雄,共同抗元,使得汉人百年的抗元大业重现光明。倘若张无忌称帝,算得上是名正言顺,也是重望所归。

自此中原英雄倾心归附明教,张无忌号令到处,无不凛遵。明教数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不齿,被目为妖魔淫邪,经此一番天翻地覆的大变,竟成为中原群雄之首,克成大汉子孙中兴的大业。三联版《倚天屠龙记终章》

但是张无忌明白,以他的才能和手段,他根本不能让一向与总坛脱离的义军百万将士,特别是朱元璋手下的这一路人马真正归心,将他们辛苦打下的大好基业拱手相让。他从韩林儿一事,看出了朱元璋的不愿久居人下,倘若他就任明王,朱元璋总有一天也会叛反。朱元璋手握重兵,百万将士又只听令于他,他若一反,无异于是将好不容易再现光明的抗元大业毁于一旦。看清了这一点,为了顾全大局,本就无心权位的张无忌,才拒绝了各路首脑推举他称王称帝的美意。

《倚天屠龙记》中杨逍智谋超群,最终却缘何争不过朱元璋呢?

而张无忌的这一主动退让,也就注定了他日代表明教称帝之人,必是明教的义军首领,他所默认的,其实也是各路义军中,实力最强最有名望的朱元璋。

二.杨逍对义军军事,未立寸功,毫无贡献,根本就不可能,也没实力去跟义军首领争夺地位。

最有资历和名望的教主张无忌放弃称帝了,那么试问除了张无忌,明教总坛之中,还有谁能与包括朱元璋在内的诸路义军首领,在抗元大业取得最后的功成之后,去争夺地位呢?有争也是明义军之中的,像徐寿辉和陈友谅这样的义军首领去与朱元璋相争,还有朱元璋与原来抗元友军的张士诚等相争了。

老版小说中杨逍最终还有继任明教第三十五代教主,但在新修版小说中,直到张无忌退位教主,也没写明是否让杨逍接任教主,只是说将教中事务交与杨逍范遥和彭莹玉等人打理而已。那么作为总坛光明左使的杨逍,不管兵革战阵,对义军军事毫无贡献的他,即便他有争位的心,又怎么能争得过手中拥有百万将士的朱元璋等人。

《倚天屠龙记》中杨逍智谋超群,最终却缘何争不过朱元璋呢?

其实这也是三联版小说中,金庸先生之所以评价杨逍“年老德薄”的原因。这个“德”字,指的并不是德行,而是“功德”,而且指的就是对义军军事的功德。

杨逍对明教总坛是有功,这点从他在阳顶天死后,一人独立支撑明教教务运转三十年,和他为明教溯本清源,写下《明教流传中土记》一书,就能看出杨逍对明教的贡献。但是他对义军的军事,却可以说得上是毫无贡献。一是他并无亲自统率的义军,明教旗下各路义军,数百万将士,没有一个是通过他招兵买马而来;二是他也没有像前线的义军将士那样,在战场上奋力杀敌,义军的抗元军事,他可以说未立寸功。

那么,当抗元大业取得最后的功成,在前线历尽千辛万苦的义军百万将士,他们亲手打下的基业,又岂会轻易相让给手无寸功的杨逍呢?即便是杨逍智谋超群,但面对不服与他的百万将士,又有何用?

事实上,小说虽为小说,但也要遵循历史本有的设定。历史上的明太祖,从一个出家投军的和尚,一步一个脚印,最终成功驱除蒙元,建立大明王朝,成为一代雄主,他的雄才伟略,毋容置疑,也毋容抹黑。新修版小说,金庸先生主动修改,也是为了照应历史。而且小说中,从张无忌退隐到朱元璋正式称帝,期间还要再过十年。这十年,朱元璋率领义军将士南征北伐,他的基业完全是他一手打下的,说从杨逍手里夺来,更加就说不过去了。

《倚天屠龙记》中杨逍智谋超群,最终却缘何争不过朱元璋呢?

我是羽菱君,专注于“天龙时代”前、“射雕时代”前、“倚天时代”前,金庸武侠“三前”空位期前传的解读,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