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教育絕不僅僅是“第一名”,除了成績我們還應關注什麼

期中考試快到了,雖然現在多地中小學提倡素質教育,不讓排名,但在很多家長的心目中,孩子的成績依然牽動著他們的神經。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能考到“第一名”,運用各種方法“威逼利誘”。

在中國,不重視孩子分數的家長几乎沒有,但絕大部分家長,在對待孩子考試成績的問題上卻有失偏頗。有家長朋友說孩子的期中考試成績就是給家長的一個關於學習的交代,是孩子半學期學習的成果。可是真的如此嘛?孩子成為“第一名”考上北大哈佛後,會怎樣呢?

學霸就像一個模具打造出的“傢俱”

前幾天,朋友圈被一篇《北大院長面試學霸:他們就像一個模具打造出的“傢俱”》的文章刷屏。

文章由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所寫,講述了自己在上海面試學生的一次經歷。

成功的教育絕不僅僅是“第一名”,除了成績我們還應關注什麼

這些被面試的學生無一例外,都是學習成績優異——至少位於年級前5%;藝術特長突出——至少會一種樂器;獲得過各級科技創新獎勵——至少是市級二等獎;熱心公益事業——至少去敬老院給老人洗過一次腳等等。

在面試中,他們一個個正襟危坐,面帶微笑而不露齒;說話時吐字清晰,抑揚頓挫,彷彿在深情地朗誦一首詩。

太過完美的他們,在秦春華眼裡就像是一個模具打造出來的一組“傢俱”一樣。

然而當秦春華不按面試套路出牌的時候,這一個個完美的學霸卻漲紅了臉,不知道該如何作答。當問到他們,你希望自己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時,也很少有人能答上來,或者坦白的說,他們壓根兒就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真的是從來沒有想過嗎?其實不是。

小時候,在我們“心智”還不成熟的時候,在我們剛開始上學的時候,這個問題我們就認真地回答過:科學家、宇航員、飛行員、警察叔叔……

然而,當我們慢慢地長大,這些問題就再也不曾被提起了,彷彿從來就沒有出現過。上課聽講,回家做作業,上輔導班,這些才是我們學生生活的全部。幾乎所有的老師、家長和學生只關心一件事:考了多少分,能上什麼學校。至於孩子的興趣是什麼,長大後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過一種怎樣的生活,似乎並沒有人關心,即使孩子自己也不關心。

上當地最好的幼兒園;

在上小學之前已經認識很多漢字,會做複雜的數學題,能夠大段背誦很多經典名篇,講一口流利的英語;

之後上當地最好的小學和中學;

考上中國最好的大學——北大、清華;

本科畢業後去世界最好的大學——哈佛;

......

且不說這些目標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實現的,即使全部都實現了,那之後呢?人生的目標又在哪裡?

好的教育是能讓你一直跑下去

原騰訊副總裁吳軍因為女兒申請大學的原因,曾陪著女兒走遍了英美兩國的名校,包括牛津、劍橋、哈佛、普林斯頓、斯坦福、耶魯、麻省理工、加州理工、賓夕法尼亞、約翰·霍普金斯、衛斯理學院、杜克大學、華盛頓大學,這其中既有常春藤名校又有著名的文理學院。在考察過程中的發現和感觸,讓吳軍對於好學校、好教育有了自己的想法……

成功的教育絕不僅僅是“第一名”,除了成績我們還應關注什麼

吳軍提到,美國名校普遍認為大學教育分兩個階段:以通識教育為主的本科階段,和以專業教育為主的研究生階段。而本科階段,學生們應該學“大行之道(Universal Knowledge)”,而不是“雕蟲小技(Skills)”。

正如約翰·紐曼(John Henry Newman)在《大學的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一書中所說的:“先生們,如果讓我必須在那種由老師管著、選夠學分就能畢業的大學和那種沒有教授和考試、讓年輕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學習三四年的大學中選擇一種,我將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為什麼呢?我是這樣想的:當許多聰明、求知慾強、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銳的年輕人聚到一起時,即使沒有人教,他們也能互相學習。他們互相交流,瞭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鮮事物並且掌握獨到的行為判斷力。”

在很多英美名校,本科生所學的專業知識要比中國學生少,但知識面卻要廣很多,社會經驗也更豐富,綜合能力(寫作及表達能力、科學素養)更強,這正是通識教育的目的和好處——讓學生了解世界、擁有應付複雜生活的本領和實現自我價值的信心,而這,會給學生的人生長跑帶來持久的後勁。

在哈佛、耶魯、普林斯頓三座“大藤”(最著名的常春藤)裡,耶魯尤其強調文科和藝術對學生一生的影響。在耶魯,本科生三年級以後才選專業,而且只要選夠36門課就可以畢業,不做畢業論文。因為,學校不想讓學生用全部時間來準備考試,以至於耽誤了他們的全面發展。

和耶魯一樣,哈佛也不強調考試成績,會給大部分學生A,學校希望藉此向學生們透露一個信息——你們的學業已經足夠優秀了,你們應該關注課程以外的東西。

普林斯頓的學生無論最後獲得哪一種學位,都需要修足夠多的人文和社會科學課程,以及基本的理科課程。

即使在盛產科技新秀的斯坦福本科實行的也是通識教育,學生必須在9個領域完成必修課,包括文化與思想、自然科學、科技與實用科學、文學與藝術、哲學、社會學科與宗教思想。

所以,很多美國名校的畢業生,雖然本科畢業時只拿了一個或兩個學位,卻因為通識教育,擅長很多領域。

教育的英文是educate,源於拉丁文的“educare”,本意是“引出”。

所以,其實,所謂英美名校只是做了一件事:引出潛藏在孩子內心的智能。一旦學生擁有了持續一生的學習熱情,他人的教育工作也就此完成了

沒有“模範生”,只有快樂學習的理念

丹麥人的教育理念一直被外界稱讚,人口500萬,卻有13位諾貝爾獎得主。丹麥的童話大師安徒生、丹麥的樂高積木、丹麥主張“自由第一,人人平等”的大教育家格隆維……

成功的教育絕不僅僅是“第一名”,除了成績我們還應關注什麼

丹麥孩子的成績單上沒有語文、數學、社會、自然的分數,也沒有老師的評語,更沒有排名。而是一份“四格成績單”,在這份成績單的4個格子上,分別是最喜歡的事情、最討厭的事情、最擅長的事情、最希望學習的事情。許多還不會寫字的孩子會在4個格子裡用圖畫表達。這份“四格成績單”是每學期末老師與家長面談的根據。

丹麥學校也不評選“模範生”,人們更關心那些落後的學生。因為那些已經很棒的孩子,不管在什麼環境裡,都可以有很好的表現。沒有模範生,只有快樂學習的教育理念,造就了小孩子不必跟別人比較的文化。

教育不是忙於給孩子找什麼樣的學校,找什麼樣的老師,為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條件,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提高學生多少分數。這些都是偷懶的做法,也在事實上放棄了作為家長和教師的教育責任。

要知道孩子的人生不是一場由他人設計好程序的遊戲……

綜合整理於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