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乖”教育孩子会有怎样的影响?

用“乖”教育孩子会有怎样的影响?

生活中,家长和教师教育孩子时,往往爱说“你真乖,真听话。”“宝贝儿,乖,听话,妈妈给你买好吃的。”或者是“你真是太不乖了,太不听话了。”

将“乖”与“听话”当成了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教孩子学“乖”已然成为了教育的一大误区

孩子变乖的过程,就是家长或教师希望孩子变乖的过程,孩子知道只有变乖了,变成父母和教师想要的样子,比如“要听话”“小手要放好”,才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一个孩子当他按照妈妈的要求去做了,“不哭不闹,听话了”,就会对妈妈说:“我今天听话了,是乖孩子了,你应该奖励我吧。”在他的认知里,妈妈说了只给听话的乖孩子买东西。

用“乖”教育孩子会有怎样的影响?

这样的结果是“乖孩子”有想法却不敢说出来,没有主见,依赖性强,缺乏自信,不敢探索,处事机械固执,缺少灵活性,而且特别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评价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个这样的实验:他对2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跟踪观察到青年期。

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作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这种变乖的过程,其实也是孩子压抑自己真实需求和情感的过程。孩子的天性是:尽情地玩耍,不受成人的约束,自己喜欢的东西都能得到满足,心里有不少本能的欲望。

因为家长和老师都喜欢“乖孩子”“听话的孩子”,孩子为了迎合大人喜欢的这种“乖”,就会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压抑在内心深处。

以后,当他们发现在生活中自己再乖也没人喜欢时,他们之前形成的“乖等于我的需求被满足”的认知就会被冲击坍塌,这个时候,他们会认为“我不够好,不够乖”,所以“别人才不爱我的,不关注我的。”这种认知是诱发抑郁症的原因之一。

与孩子天性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应该是:随着个体的成长,家长或老师帮助其慢慢习得一些社会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

同时,孩子也能讲道理,有主见,有担当,能尊重自己,也能尊重他人。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乖孩子”

用“乖”教育孩子会有怎样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