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朝五晚九”的考察

□记者 路子强 通讯员 张迪

日前,一辆满载8人的大巴车凌晨5:00从高唐县梁村镇驻地出发,一路向东南方向直奔360公里外的日照莒县。车上坐的是梁村镇镇长田维鹏,各管区书记以及部分村党支部书记,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响应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诉求,去莒县招贤镇西黄埠村参观学习鲜花种植产业。

西黄埠村是鲜花种植专业村,800多个大棚种植鲜花。高唐也有蔬菜大棚,不就是把蔬菜换成鲜花吗?有必要这么远地出自己的棚、进别人的棚吗?不少人心里犯嘀咕。一进西黄埠村,众人开始“坐立难安”,固有思维开始“崩塌”。“基础设施做得太好了。”还没进棚,西黄埠村大棚基地平坦的硬化路和石砌的排水沟就给考察人员留下深刻印象。反观自己的大棚基地,有些主干道还是土路,排水沟不过是随便挖深一点的土沟,下暴雨时大水倒灌进棚是常事。

产值更出乎意料。西黄埠村主要种植玫瑰、非洲菊,面积1400多亩,60%的村民从事鲜花种植,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青岛等大城市。年产鲜花上亿支,年交易额在5000余万元,平均一个棚纯收入6万元。“这样的收入远远高于高唐的菜棚收入,更不用说种植传统的小麦、玉米、棉花了。”鲜花产业蕴含的“能量”让考察人员感到震撼。

鲜花产业是如何形成的、品种是怎么更新换代的、请哪些人做技术指导、市场如何拓展……笔记本、录音笔、视频、照片,记录下考察人员的一个个疑问。“人家思想观念新、种植模式新,我们缺少的就是改变。”打渔李管理区书记王栋在回程的车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我回去后要召开群众代表大会,把今天的照片、视频给村民看看,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我们村一共才11个大棚,发展潜力很大,可以拿出一个棚先种玫瑰试验试验。”东屯村党支部书记徐启青说。“改变农民的观念首先要抓住我们‘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我们必须学习先进地区的先进理念,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好项目,不要‘削足适履’盲目上,更不要‘胆小怕事’不敢上。”田维鹏说。

一路走,一路议。返程中,暮色中的大巴车中讨论声没有间断,一直持续到晚上9:00回到镇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