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还在按辈分取名字吗?这样固守陈规必要吗?

爱笑的洁宝


首先,我并不知道为什么楼主只认为按辈分起名字的现象只存在农村?城市里就没有按辈分取名字的了么?其次,按辈分取名字并不是固守陈规,这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如果你认为连按辈分起名字也是一种固守陈规的话,那就不要去埋怨韩国抢了我们那么多传统文化了!

其实按现在来说,在我认识的人周围,很少有人按辈分取名字了,我姓孔,我名字里也没有辈分,但是我们都知道是什么辈的,我们家是一个大家族,除了老一辈,父亲那一辈的,按辈分起名字,小一辈很少有按辈分起名字的了,但我家有一本家谱,家谱上每个人名字都是按辈分排列的,这也是一种传承吧。

其他姓氏我不太清楚辈分表,但是姓孔的辈分表还是略微知道一些:

孔姓家谱辈分排列 (孔氏行辈字)

明洪武年间定十字(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

希(士)、言(伯)、公(文)、彦(朝)、 承(永)、 宏(以)、闻(质)、贞(用)、 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 兴(起)、毓(钟)、传(振)、继(体)、 广(京)、 昭(显)、宪(法)、庆(泽)、 繁(羽)、祥(瑞)。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后来,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当时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续了二十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这二十个字,定下了孔子第八十六代孙至一百零五代孙的行辈。

姓氏辈分真的不是固守陈规,它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传承啊!



古怪的飞鱼


农村人按辈分取名字,其实有时候感觉真尴尬,有时候见了和爷爷一样年纪的人,还的叫哥,你说怎么打招呼,有的老太太甚至按辈分应该叫我叔,你说尴尬不,叫也不是不叫也不是,记得小时候我爷爷是‘’同"字辈,我爸就是"加"字辈,我就是"金"字辈,但是现在我看到很多年轻人,也丢弃了这些老传统陈规,只要名字有个性,好听,有内涵就行了,都代表着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代表着对儿女一生的祝福。

所以我个人觉得,只要不违背法律法规,道德品质好,怎样取名字都是可以的。




莒州阿祥


提出问题的人如果不是在中国,他有可能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

众所周知中国是个讲礼仪的国家,重孝道的国家,讲究传承,那传承如果分别呢?那就是排位!辈分!

以我家为例,我余氏家族,从我曾祖开始,

曾祖(我这里称呼为老太)余德广,德字辈、

祖父(爷爷)余长坤,长字辈、

父亲:余兴贵,兴字辈、

我与哥哥:余洲洋,余秋红,光字辈(从我这一辈开始不在要求在名字里加入辈份字)

侄子,余季融,彦字辈、

大家可以看出从我这一辈开始,对于名字中是否加入辈份字不在严格要求,但这样也会有些许问题,就是你根本不知道同样年龄的同姓人与自己是否有亲戚关系,也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对方。

在我父亲这一辈还没有说见到同龄的人不知道该如何去称呼的。只要一提名字就知道对方与自己是否为同族,知道对方的的辈份该怎么称呼!

虽然现在大多数中国人不在名字中加入辈份,但这并不能说明这是不好的,相反是现在人都在追求自己所认为的文化和美,反而忽视了中国传统孝道礼仪,名字中本来所传承的厚重感也在现在的时代中消失殆尽!

所以作者说这是否该废除的言论本身就是对中国传统礼仪的否定是不对的!

我文笔有限,回答不好请自得体会!


思洲先生


这不仅是农村,城市里也有,影响也有好有坏。

好处是中国的家庭观念不同国外,尤其是老一辈兄弟多,结婚早,很容易就出现了一种情况,那就是老大和老末年龄差距很大,这样再传到下两代的时候,就出现了辈分可能差两辈但是年龄一样甚至你的姑妈伯父老爷爷年龄比你都小,这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应该有出现过吧。就以我家为例,我祖籍山东,太爷爷在民国时期来到了东北,四代了一直生活在东北,但是祖坟还在山东蓬莱,所以清明节就要去山东,回到老家,终于感觉到了我名字里第二字重要性,只要知道了小伙伴的名字,就知道他是我爷爷还是我叔父有可能是我侄子或者叫他哥哥,如果没有家谱名字,我想很可能就真的乱了辈分了吧。

有好处自然就有坏处,家谱一般都是很久以前家族里一位名人写下来的字,依然以我家为例,名字据我爸爸说是明朝我们家一个祖先那一代兄弟三人一个南下海经商去了东南亚,一个在江苏做买卖守家业,老大则在朝为官,北上了,于是兄弟三人为了他们的后代能够相认,就定了12个字,如果姓氏相同,并且第二字又符合就一定是有血缘关系的,如果后面再出能人,就让他续写12个字。这是我家名字的故事,我想大家应该和我家也差不多,都是祖辈很久以前就写好了几代以后得名字。

这就有一点冲突,那就是随着社会进步,新的网络用语词汇诞生,那个年代连上姓氏可能是好词,现在“变坏”了,所以有些名字现在再叫就有点搞笑不好听,很多人应该听过这样一个名字吧,杨伟建啊杨伟生啊等等,这名字前两个字搞笑至极,但是细想很可能是这一个家族祖辈名好了字号,伟大的伟,但是古代肯定没有阳痿这一词的,但是现在如果传承叫下来就很尴尬了

户口其实还有一个别名可以填写的,所以如果想尊重祖辈并且远房亲戚相认,而字有很不好听的,其实可以考虑两个名字。


还不让我起名了


现在农村有些地方家族还是按照辈分取名字的,尤其是流传比较久一点的大家族,人口多,按照辈分字牌取名字,更能区分长幼伦常。我觉得这也不算固守成规,反而是一种文化传承,使得家族、族亲更有凝聚力与归属感。


我们村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大的家族繁衍而来,到现在有两千多族人分散在当地,而我们村里则是比较集中的一处,几乎家家户户都沾亲带故,到我这一代排到第9代天字辈,每一代都按字辈起的名字。小时候觉得不好听,去上学只要叫到这一字辈的同学名字,老师都会问:你是xx村的人吧?一说一个准😂😂😂

就在今年过年的时候,在我们村还发生了一件家族大事,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历经几年时间,族里长辈(我爹,辈分比较高,算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文化人)带着几个小辈走访先辈墓地,根据墓志与上几代先人口述遗传,整理出了相对完整的族谱,并拟订了后10代的字辈排字,也得到了村里族人的赞同。



我觉得这是一件值得传承的事情,在农村传承下来的东西越来越少,事物性的东西很多都被传丢了抛弃了,但是姓氏,辈分,这样一种自古流传的文化传承能延续还是很有必要的,连这都丢了,我们还剩些啥?


秦巴阿超


农村很多人口聚集的大姓还是按照辈分取名字。

有没有必要保留呢?这个跟中国的社会文化形态是有关系的。中国的社会是家或是家族为单位的,家族的内部是要讲伦理关系的。而名字里的字辈就是伦理关系的体现,一个家族内部,一看名字就知道自己是个什么辈分,知道了辈分该讲的礼节就清楚了。从文化根脉传承的角度来看,按字辈起名字是不该废除,废除了,对姓氏族群文化上会产后生断层。

此外字辈真的是陈规陋习吗?祖先对字辈用字的选择上是很有讲究的。这是在网上找到的一个字辈排布,在这些字辈里很多其实是祖先对后辈子孙的美好期望和勉励。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名字,看到自己的子辈,祖先的殷殷期盼如在耳畔。怎么能说是陈规陋习呢?

再者,这种姓氏名字传统已经渗透进了我们的文化血脉中。字辈的取消无疑是对文化的抛弃,说严重点就是数典忘祖。我们要要走向何方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来处,不是吗?



退耕


农村还在按辈分取名字吗?这样固守陈规必要吗?

农村的按辈份起名,就是每一辈人中间或最后统一有个字范,这样,同一姓氏的人,从名字的字范中便可看出辈份,不至于乱了辈份,也不至于和祖上重名。

古人对起名是非常重视的,除了字范,近支之间最后一个字也往往有讲究,比如用木字旁的字都用木子旁边,用三点水都用三点水旁,用金字旁都用金字旁,也有的在字意上是相连的。比如兄弟五人,可能最后一字分别是仁、义、礼、智、信,兄弟三人,最后一字可能是文、武、斌,我们随便翻开一本家谱,都会看到这种现象。应该说,过去的人没有文化,大部分人的名字,是私塾先生给起的。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字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所用的符号,带有鲜明的个人烙印,一个人下生即取名,成年后又可取“字”,做为名的解释和补充,所以,《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有些文人雅士,甚至还会起一个或几个雅号。汉人取名,讲究“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即引经据典有出处。

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讲究“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信指人与生俱来的一些标记和特点,义指某人出生时伴随的祥瑞现象,象是以相似之物命名。比如孔子取名名“丘”,因为他生下后头顶是凹下去的。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如孔子有了儿子后,鲁昭公送给他一条鲤鱼,于是孔子给儿子取名“鲤”。类,指的是可以取与父亲相似的名字。

晏子以为,古人取名的讲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明辈份,别他族,并且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部分农村人还是按照辈份的字范为子女起名的,但是对于字后一个字则不像古人那么讲究了。此后,由于流行测字起名,便把人们的辈份搞乱了,大家都会找一些所谓大师,为孩子起一个数量好、五行全的名字,以图日后发达或一帆风顺。

而这些所谓大师,为了显示自己的学问,往往故意卖弄,起一些生僻的名字,或者故意使用异体字。造成很多名字的雷同和一般人不认识。比如,随便翻开孙子的同学群,发现小朋友们的名字都带有测字的味道,比如佳诺、峻皓、语柠、奥翔、皓轩、鑫瑜、炣璇、芸玮、宸硕、铭涵、逸晨等等,清一色的网络化。试想,这样的名字,有何个性可言?

而起名字讲辈份的字范,最大的问题是,很容易造成与先人重名,并且族人之间无法从名字上辨识辈份。现在的人,有几人具还会知道自己是第几世?如果不从名字上加以区别,难免造成家族之间辈份错乱。特别是现在人口流动加大,本家族间如果没有统一的字范,重名和乱辈的现象会非常严重。

所以,晏子以为,农村按辈份确定字范,起名讲究辈份,不是陈规陋习,而是传统文化,应该予以继承。但古人起名有些过于死板或生僻的用字,应该摒弃。起名字,既要按族人排辈,又要有自己的个性,名字要简单易写,还要朗朗上口,尽量避免有歧义的名字。


齐东晏子


现在农村对于按辈分取名还是比较讲究的,在我们那里的农村还都是按辈分取名,并且同宗族的人都认同这个辈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什么陋习,也不是墨守成规,恰恰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优秀传承。

一个宗族里,有了这个按辈分取的名字,等于就是有了一张免费的名片,只要是同宗族的人,听了你的名字,都知道给你称呼什么,如果你的辈分大,他在你面前决不敢造次,该给你叫大一辈分一定得叫,如果没有这个辈分,大家就没有依据了,谁都可以说自己辈分大。

古话都说民风淳朴,其中在辈分中就有很大的体现。一个地方同宗族的人都按辈分取名,大家在一起才会互相尊重,才会分得出大小,不会乱了套,才会有规矩。比如我们那里不管你年纪有多大,别人的辈分比你大你都得尊称他。经常有成年人还给小孩子叫叔叔的,如果没有这个辈分在那里,打死别人也不会叫你叔。

按辈分取名,你还可以追根求源,可以查到你的祖宗来至哪里,可以认祖归宗,还可以很容易的找到你家祖坟,一般的碑文上面都是按辈分雕刻的名字。

所以按辈分取名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还是大有用处,我们还是应该传承!




漂泊的小阿哥


按辈分取名字都成为“固守陈规”了……这个有没有必要你最好不要问普通百姓。你问问孔孟二家的代表人物(估计能问出这个问题的人也不认识这俩家的代表人物)就成了……

从这个问题也能看出韩国棒子为什么敢说:孔子,孟子,屈原……是他们的了……

平时一堆屁都不懂的人号称专家说这也是陋习,那也是陋习。然后棒子国打算把这些某国专家“屁股”里的陋习当宝贝,为了把这些文化传承下去。一些狗屁不懂的货又跳出来:能不能要点脸?那些是我们的……我能问一句:谁TMD不要b脸啊?棒子也是汉文化的传承国,你丫的狗屁不懂,人家想把汉文化传承下去,你丫又开始放屁……

最后说一句:别NM的认为你正宗,汉文化传承了五千年了,一直是同化别的民族,现在刚刚70年左右,都不知道“祖宗”俩字怎么写了……


臭炫豆


首先,字辈取名不是陈规。恰恰相反,古代是大家族的才会注重家族字辈,认为字辈取名是陈规陋习的要么是蛮夷,不懂华夏传承,要么是文化底蕴处于浅薄无知的家庭才会有这种认知。

其次,很多字辈到现在基本都是几百年前确定好的,说明这个家族有底蕴,有传承。一般而言几百年前至少是有点能力的宗族才会为子孙后代想好字辈。并不是陈规陋习,而是历史积淀,宗族传承的见证。

再次,就字辈而言,好处有几点。

1、依靠字辈可以寻祖明宗。族人保不准会迁移会在外定居,时间长了可能就不清楚自己来源何方、祖地在哪等情况。很多相同族裔的人就是靠着相同的字辈传承找到自己的祖地,才能寻根祭祖找到自己的起源。

2、农村一般都是同姓宗族聚居在一起。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这么大个家族,字辈取名可以清楚个人的辈分,知道哪个是兄弟,哪个是叔伯,哪个是子侄等,有助于礼法的施行。没有字辈,如何能够延续宗族礼法?连基本的称呼都乱套,人伦体统在哪,与蛮夷何异?

3、续写族谱,延续祖宗传承。字辈取名,在族谱上处于始祖哪一代的子孙、哪一辈的族人,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没有字辈族谱上的名字都乱套,哪找得到自己先祖是哪个,处于哪个辈分,是哪一代。

随着时代不同,视野和见识的不同,字辈取名在农村也并非唯一的取名方式了,现在的取名都是在往政治范畴、网络范畴等方向走。有些农村也确实不再按照字辈来取,但还是有继续延续字辈的取名。很多农村其实取名还是会延续字辈来取,只是这个字辈的名字算是乳名或者代用名之类的,读书上学会有另外的学名,而对外称呼也大多数是以学名来称呼。但是并不表示字辈取名就摒弃了,它只是没有常用到日常生活当中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