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亚狂想曲:或许你无法叫出他的名字,但一定听过他的歌

我们是怎样去了解一个人的?

从他的成就、他的生平事迹、他的成长经历、他人的评价、他做的好事和蠢事……从这些只言片语或长篇大论中提炼出几个关键词,这几个词语就好像隐隐约约勾勒出了这个人的轮廓。

对于弗莱迪·默克里来说,很多人心中的词语可能是伟大、天才、独一无二、震人心魄。但是对我而言,无论是弗莱迪还是皇后乐队都无法被定义,因为他们代表着一种归属感,他们是为所有不合群、不被看好、永远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人演奏。

《波西米亚狂想曲》作为一部音乐传记片,极大程度地还原了皇后乐队主要是弗莱迪从无名小卒到摇滚巨星的成长。

时间线是从1970年开始,弗莱迪·默克里与布莱恩·梅、罗杰·泰勒与约翰·迪肯(贝斯手)共同组建了皇后乐队。

影片结束于1985年,这一年的夏天,皇后乐队在在“拯救生命(Live Aid)”演唱会上,与伦敦温布利体育场的七万多名观众一同完成了摇滚历史上最伟大的表演之一。

影片分为两条线,一部分是皇后乐队的成立到巅峰以及成员们的争吵分离和团聚。一部分是弗莱迪对自我的寻找。

除了舞台上光芒四射的他,我们也看到了和普通人一样孤独、脆弱、挫败的他。这是《波西米亚狂想曲》让人为之动容的一点。

波西米亚狂想曲:或许你无法叫出他的名字,但一定听过他的歌

对于不熟悉皇后乐队和弗莱迪的观众来说,哪怕没有正式听过皇后乐队的歌,也总有一两首插曲能瞬间把你拉回曾经的某个时刻,在不经意间他们的音乐就已经进入了你的生活。

《we will rock you 》就经常被用作中学运动会的主题曲,两次跺脚一次拍手,只要这三个音节组合在一起,好像回到那个青春激扬、奋不顾身的年纪。在影片中,像《we will rock you》这样的经典歌曲不计其数。

对于熟悉皇后乐队的歌迷来说,这部影片就好像一次充满仪式感的回忆录,而弗莱迪永远独一无二。

波西米亚狂想曲:或许你无法叫出他的名字,但一定听过他的歌

舞台上面对观众时他高傲得不可一世,他不在意自己的龅牙或是移民身份。他全身上下散发出一种与生俱来的吸引力,让人没办法不去看他、不去注意他。

他改名字、组乐队,在他父亲眼中都是不务正业,但是他自己觉得本应如此,这才是他真正想要的生活。

影片开头有一个细节处理得很巧妙,弗莱迪去服装店找玛丽,他为自己挑选了一套女士服装想试穿,玛丽不但没有嘲笑他,反而帮他精心装扮,还为他涂上了合适的眼影。

看着镜子中的弗莱迪,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他要给乐队取名叫Queen,他的魅力是糅合着男性的强壮与无法忽视的女性的娇媚,他是一个极富有创造力的生来就是与众不同的艺术家。

波西米亚狂想曲:或许你无法叫出他的名字,但一定听过他的歌

舞台上的自信与闪耀,是他带给观众的,是他想展现出来的。无论是音乐还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必然存在着创造者与感受者的联系。

创造者将自己的情感饱含在作品中,感受者感受到的是作品以及作品带给自己的私人情感,每个人都能从弗莱迪的音乐中寻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种联系不只是在舞台,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

在弗莱迪确诊艾滋病后,他戴着墨镜走在医院长廊。有个皮肤上已经出现了大块红色痕迹的艾滋病人认出了他,但没有直呼出弗莱迪的名字,而是对着他轻轻说了一声“ei-oh”,弗莱迪停下脚步,转身也对他回应了一声“ei-oh”,这两声一对一的呼唤中,实在有些令人感动。

对于那位艾滋病人来说,“ei-oh”是鼓励是认可;对于弗莱迪来说,“ei-oh”是崇拜是理解。

弗莱迪的音乐影响了无数人。在影片最后的“拯救生命”演唱会上,弗莱迪又唤起了“ei-oh”,现场七万多种声音整齐划一地回应,屏幕外受到感召的人们更是不计其数。

我想当弗莱迪在每次演出时,看着舞台下一张张仰起的脸庞,就像整整一河滩圆圆的褐色鹅卵石。鹅卵石中间闪着云母的光芒,那是数不清的多少双专注的眼睛。

波西米亚狂想曲:或许你无法叫出他的名字,但一定听过他的歌

皇后乐队的风格也不能单单定义为摇滚,从20年代的综艺歌舞到真正的摇滚再到抒情歌谣,皇后乐队的

每一位成员都创作了歌曲,这也是他们风格如此多变又复杂的原因。

为什么说弗莱迪不仅仅是一位音乐家,也是一位艺术家?

因为他一直在不断地创新和改变,不断地尝试音乐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他还喜欢芭蕾、舞蹈、爵士、迪斯科和黑人音乐。

他穿着黑白点紧身衣和舞蹈演员边表演芭蕾边唱歌的高超技艺,单单观看视频就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从最经典的《Bohemian Rhapsody》开始,皇后乐队就尝试融合不同的风格,这首歌结构极为特殊,曲中的副歌由许多支离破碎、风格差异巨大的部分构成,包括歌剧、重金属、清唱等,并且充满意识流。

在弗莱迪的生命晚期,他还在向歌剧领域进军,在聆听了世界著名女高音家蒙塞拉卡巴耶的演出后,他就痴迷上了歌剧,并下决心一定要和她共同创造出音乐。

他也做到了,《巴塞罗那》成为了巴塞罗那奥运会的主题曲,歌剧与摇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弗莱迪的灵感仿佛没有界限,也永不枯竭,他一直在和音乐相伴,创造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也许,他井喷式的创造力背后有着残忍的原因,因为漫长的死期,因为不知道自己哪一天会突然离去,他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停下来,他在活着的每一天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留下一些东西。

波西米亚狂想曲:或许你无法叫出他的名字,但一定听过他的歌

弗莱迪的荣耀无法被定义,但影片中的弗莱迪也让我明白不管他多么闪闪发光,在生活中他依然是个平凡的普通人。

他的孤独也无法定义。弗莱迪爱着玛丽,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挚爱的女人,甚至在死后他把自己遗产的大部分都给了玛丽。

但是他又不得不正视自己的双性恋身份,他对男人也会产生感情。他是一个伪装者,在众人面前伪装得勇敢自信,但在独处时,其实无比孤独。他搬到玛丽家附近,隔着玻璃给她打电话玩开关灯的游戏,却无法邀请她来家里陪陪自己。

将他拉向深渊的保罗,看似满足弗莱迪的一切要求,给他举办聚会,给他找不同的男孩子让他快乐,但实际上保罗并不关心他,甚至将他的私生活消息卖给了许多报纸,最后公开背叛了他。这也间接地导致了弗莱迪和乐队其他成员的矛盾。

在影片中,玛丽来家里看望弗莱迪,感受到了他的堕落,弗莱迪却无法摆脱,他央求玛丽留下来,他真的很想念她,但此时玛丽已经结婚并且怀孕了。

对弗莱迪来说,对玛丽的爱与他对自我的追寻相矛盾,这无疑是一个无法跨过的坎。现实中的弗莱迪认为自己越不幸写出的歌越好,一旦找到了另一半或长期稳定的关系,他的灵感一就会化为泡影。

他也从不在公共场合谈论自己的性取向,因为在70年代,人们对同性恋持有无比严格的态度。警察抓捕同性恋时戴着口罩和面具,殡仪馆拒绝对艾滋病人进行防腐处理。、

我认为这也是弗莱迪对身边人的一种保护,他真诚地对待着自己的朋友,不去伤害任何人,但他自己却不能避免被伤害。因为越敞开心扉越容易受伤,他已经遍体鳞伤了。

波西米亚狂想曲:或许你无法叫出他的名字,但一定听过他的歌

《波西米亚狂想曲》确实做到了对弗莱迪的多种刻画,但是对他身边的人比如乐队成员对弗莱迪家人般的感情、玛丽对弗莱迪的复杂情感、弗莱迪的家庭关系都是匆匆一瞥,很难让观众从中真正地感受到。

拉米·马雷克的表演无愧于影帝的荣誉,他仿佛对弗莱迪的刻画无比传神。

但是我们又都深知,真正的弗莱迪·默克里永远无法被演绎,正如他永远无法被定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