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夫妻进城打工,背后的“小心思”令人泪目……

“陈礼怀老两口又去打工了!”最近,这个消息在四川宜宾市双谊镇双华村不胫而走。10年前,63岁的陈礼怀在宜宾城区当交通员,成了双华村小有名气的“名人”;如今,73岁的陈礼怀和78岁的老伴周大禄再次进城“打工”,又引了当地不少人的热议。

七旬老夫妻进城打工,背后的“小心思”令人泪目……

夫妻俩聊得很开心。

其实,二老并不是没有钱和生活保障,也不是没有儿女赡养。实际上,每年三个儿子都会各支付赡养费2200元,二老生活不愁,闲暇还侍弄着一亩多的菜地。那么,这一次,他们为何还要进城“打工”?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二老这次进城背后,还藏着一个个令人泪目的“小心思”……

二老打工史

11年后再次返城打工

曾打工十年 婆婆还当过义务交通员

3月29日,宜宾翠屏城区江北某民营企业的院子里,迎来了2名新的守门人,他们就是78岁的周大禄和73岁的陈礼怀夫妻俩。规整好员工进出的签名薄,陈礼怀提起扫帚把院子里的落叶扫得干干净净;门卫室的瓷砖和窗台上布满灰尘,周大禄提来热水将它们擦得一尘不染。

七旬老夫妻进城打工,背后的“小心思”令人泪目……

夫妻俩在打扫厂区卫生。

夫妻俩的日常工作其实既简单又轻松:负责厂区大院的卫生、看守大门、收发邮件、管理员工签名簿……虽已是七旬高龄,但两位老人在家里还能种菜,78岁的周大禄还能挑百十斤重的担子,管理着一亩多地的蔬菜。

陈礼怀和老伴都是双华村土生土长的农民,一生勤劳持家。1998年,57岁的周大禄和陈礼怀一起前往宜宾城区打工。周大禄在医院负责卫生,还要把病人的标本送到总院检验、取报告,每天在宜宾城区穿梭几趟。陈礼怀则在城里找了份保姆的工作,在2001年时受宜宾交管一大队聘请,成为一名义务交通员。

2008年,因67岁的周大禄工作快到10年且“超龄”,医院不再与他签订合同。陈礼怀也辞去工作,陪着老伴回到老家。此时儿孙们都已长大成人,夫妻俩享受着“天伦之乐”。每年三个儿子各支付赡养费2200元,生活不愁,二老还侍弄着一亩多菜地,但农活非常有限,他们总觉得生活中缺了点什么。

七旬老夫妻进城打工,背后的“小心思”令人泪目……

夫妻俩在准备午饭。

今年3月,在一位亲友介绍下,陈礼怀夫妻到宜宾江北某企业“上班”,吃住都在企业。

“水电费都是企业支付,我们就承担生活费,丰俭都由自己。”周大禄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以前在农村老家,除了孩子们拿的赡养费和政府的高龄补贴,没有更多的经济来源,也无钱节余。现在每个月的收入,可以省下一大半。

二老小心思

年过七旬再次进城打工

他们想着儿孙,想着父母,就是没想着自己……

早在陈礼怀做义务交通员的时候,她就一边工作一边带孙子,村子里大家都知道她是个能人。现在最大的孙子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陈礼怀也成了曾祖母,老周家四世同堂;而老陈家,陈礼怀的父母均还健在,其老母亲96岁,老父亲94岁,一家五代同堂。

七旬老夫妻进城打工,背后的“小心思”令人泪目……

陈礼怀(左)和父母合影。

几代同堂,儿女赡养,生活不愁。这一次,他们为何还要进城“打工”?背后,藏着两位老人一个个令人泪目的“小心思”……

惦着两个生病的小孙子 想减轻儿女负担

陈礼怀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在老家闲耍时间居多,常常感觉浑身的劲不知往何处使。看着儿子们养一家人,她拿着孩子们送来的赡养费,也越来越难以安心。“我大儿子55岁,他也有两个孙子,其中最小的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全家人需要存钱给孩子做手术。”陈礼怀说,她一直在想要是自己能挣钱,就不要孩子们付赡养费。

还想着九旬老父母 想“送”给他们最后的孝

七旬老夫妻进城打工,背后的“小心思”令人泪目……

陈礼怀父亲94岁。

除了心痛自己的孩子负担重,陈礼怀还得孝敬自己的父母。父亲陈国华虽然94岁高龄,但身体尚可,耳聪目明,行动自如;但96岁的老母亲却双目失明多年,终日躺坐于床,日常生活需要人照顾。虽然陈礼怀还有三个弟弟,承担着赡养义务,但身为陈家长女,逢年过节也得送点钱粮、礼物。

“父母年迈,有生的时日不多了。按照我们老家风俗,父母过世,女儿们至少要孝敬一口祭猪、一套老衣等葬品,这都需要要花钱置备。”陈礼怀盘算:孩子们每年给的赡养费,生活开支、人情来往就所剩无几了。万一老人走了,自己手里“空空如也”,无力给父母敬最后的“孝”,自己要遗憾一辈子。

最牵挂的是患心脏病的曾孙 想为家庭出一份力

陈礼怀最牵挂的是患心脏病的曾孙,今年三岁多,被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中央型),房水平左向右分流。”为了保证孩子将来健康,医院要求孩子做手术。但体重必须达到30斤,目前患儿体重才20斤。“预计还要两年才能达到30斤,刚好有时间看能不能把手术费积攒起来。”孩子母亲说。

“儿子、孙子们都挺累,我看着心痛。”陈礼怀说,自己和老伴都好手好脚,身体健康尚有劳动力。“虽然年 纪大点,也是家庭成员,应该为家庭出一份力。”

儿孙们心痛

要是累了就回家

曾考察父母工作环境 每天打电话关心

重拾劳动,一直是陈礼怀和周大禄过去十年的念想。之所以没有付诸于行动,是陈礼怀顾及儿女们的感受,以至于陈礼怀担心他们外出打工,会不会给儿子们带来“负面影响”。

七旬老夫妻进城打工,背后的“小心思”令人泪目……

夫妻俩在打扫厂区卫生。

“老人这么大年纪了还去打工,我们当子女的很惭愧。”17日中午,刚刚在田里插完秧苗的大儿媳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为了确认公公、婆婆适应新环境,大儿媳曾专程从老家赶到宜宾,实地“考察体验”。发现老人所做的工作确实强度不大后,才放心返回。

陈礼怀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她家情况比较“特殊”,自从跟“周老头”结婚57年来,两人从来没红过脸,不知道夫妻吵架是什么滋味;三个儿媳进门后,也没有拌过嘴,不知道婆媳吵架是什么味道。

七旬老夫妻进城打工,背后的“小心思”令人泪目……

陈礼怀一大家子都住在这里。

大儿子周超记得,父母在远赴宜宾打工之前,分别到几个儿女家组织“开会”,详细介绍了工作情况,取得了孩子们的支持。“我们了解老人的性格和想法,只要他们高兴,他们愿意,工作强度又不大,我们内心虽然不大乐意 ,也只能勉强同意。”周超说。

自从父母进城打工后,周超兄妹五人几乎每天都有人给二老打电话,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女儿、女婿甚至专程开车几十公里去厂里给老人送零食,老人对此很满足。“厂里的领导、职工都对我们挺好,又关心又客气,像尊敬自己长辈一样尊敬我们。”

红星新闻记者 罗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