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屯兵重地东塘(扬州江都郭村镇塘头)

江都塘头,古之名“东塘”。据《广陵览古》卷《东塘》条云:“东塘,或云即今湾头,或云在扬州之东,或云即下云塘,无的据。”而塘头当地宋代于谦后代于氏家族第十五代孙于齐庆所著《小寻畅楼诗文集》却确切地记载:“家世居东塘村,村去城六十里而近”。由王克胜主编的《扬州地名掌故》一书亦称:“塘头,古称东塘。”

东塘地处扬州之东,是进出扬州的交通要津,古为兵家出屯之地。

晚唐自懿宗以来,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税沉重,民不堪命,加之关东连年干旱,赤地千里,百姓流离,饿殍遍野,起义军蜂起。乾符初(874),黄巢率黄巾军很快横扫山东,跨越江淮。(头条号:江都史话 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晚唐屯兵重地东塘(扬州江都郭村镇塘头)

唐王朝为围剿黄巢,特调荆南节度使高骈去润州,为镇海节度使,沿江堵截,迫使黄巢部将秦彦、毕师铎投降。朝廷又调高骈至扬州任淮南节度使、诸道行营兵马都统,高骈俨然以剿贼大都督身份坐镇扬州,传令天下。这时,有人发现有“雉雊于扬州廨舍”,占者云:“野鸟入室,军府将空”。高骈闻言,以为不祥之兆,便“尽出兵东塘,结垒而处,每日教阅,如赴难之势”。高骈出兵驻扎东塘,不仅设立兵马营垒,而且每日抓紧操练,以壮声势,大有与黄巢决一死战之势。

黄巢见势,巧施哀兵之计,伪称愿意归顺,要高骈奏请朝廷授以官职。高骈见有利可图,便贪功轻敌,谎报黄巢主力已被消灭,残部不久便可清除,故遣散诸镇之兵,从而痛失破巢之机。高骈之兵在东塘仅驻扎百余日,亦复还广陵。(头条号:江都史话 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晚唐屯兵重地东塘(扬州江都郭村镇塘头)

高骈

黄巢义军经过短暂休整后,越发奋勇,连克数城,并于乾符六年(879)七月从采石渡江围攻天长、六合,向东逼近扬州。

降将毕师铎向高骈谏曰:“朝廷恃公制贼要害,莫先淮南。今不据要津以灭贼,使得北渡,必乱中原。”骈矍然,下令将出兵。然而,嬖将吕用之畏师铎有功,谏曰:“公勋业极矣,贼未殄,朝廷且有口语,况贼平,挟震主之威,安所税驾?不如观畔求福,为不朽资也。”于是,高骈谎称患有风痹,竟拥兵自保,观望不动,引境内八万兵卒又屯兵东塘。“诸将数请行期,骈托风涛所阻,不发。”

黄巢乘虚渡河,挥师西进,关东官兵望风披靡,唐禧宗只得亡命巴蜀。鉴于高骈龟缩东塘,无意出兵,朝廷便免了他的军政大权。

晚唐屯兵重地东塘(扬州江都郭村镇塘头)

高骈素信神仙,重用术士嬖臣吕用之。吕谮毁诸将,上下离心,各自割据。尤其是降将毕师铎与秦彦两人整日惶惶然,遂于中和三年(887)联合诸将攻扬州,高骈只得向庐州刺史杨行密求援。杨行密尚未至,高骈便为秦彦囚杀。杨行密得知后,命令全军将士为高骈穿孝,大恸三日,发兵攻扬。秦彦大败,自开化门出,复向东塘败退,终为杨行密所杀。最后,杨行密称据扬州,封为吴王。

这就是晚唐时期发生在东塘的一段重要战事。

还有一段东塘轶事,也值得提及。高骈出身显赫的将门世家,在镇守镇扬初期,他以才干与声威一时成为人们心目中解救朝廷危难的中兴之臣。同时,高骈不仅是一位军事统师,还是一位折节为文学,颇有才华的诗人。《新唐纪事》评之为“雅有奇藻”,引来许多人的倾慕。其中,就有来华的朝鲜友人崔致远。

晚唐屯兵重地东塘(扬州江都郭村镇塘头)

崔致远,新罗京都人,字孤云,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咸通九年(868)12岁时专程来华学习,乾符元年(874)考中专为外国人与周边少数民族设立的“宾贡科”进士,曾任溧水县尉。后来仰慕高骈,成为其幕僚,任命为从事,为管驿廷官,为都统巡官,专掌书记之职,“凡表状文告,皆出其手”。(头条号:江都史话 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从崔致远所著《桂苑笔耕录》可知,他在东塘曾随高骈留下足迹。广明初年(880)五月高骈屯兵东塘时,崔致远于军务之暇曾吟《谨课七言长句》一首向其呈献,以壮行色,后又随军去东塘。对此,崔致远作《长启》一文曰:“去年仲夏,伏遇出师,忽遇招呼,猥加驱策,许随龙旆,久倚鹢舟。”高骈在军前不仅亲自招呼他,而且“诸郎官同力荐扬,和之如响,遂沾厚遇,遽窃殊荣”。此情此景,令崔致远受宠若惊。 朱毓麒(朱玉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