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野生动物保护—豺、黑熊、石貂

豺(学名:Cuon alpinus):有11个亚种,大小似犬而小于狼,体长85-130厘米,尾长45-50厘米,体重15-32千克。吻较狼短而头较宽,耳短而圆,身躯较狼为短。四肢较短,尾比狼略长,但不超过体长的一半,其毛长而密,略似狐尾。背毛红棕色,毛尖黑色,腹毛较浅淡。下臼齿每侧仅2枚。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秦岭野生动物保护—豺、黑熊、石貂
秦岭野生动物保护—豺、黑熊、石貂

栖息环境

豺喜群居,但在各个地区的密度均较为稀疏,数量远不如狐、狼等那样多。栖息的环境也十分复杂,无论是热带森林、丛林、丘陵、山地,还是海拔2500-3500米的亚高山林地、高山草甸、高山裸岩等地带,都能发现它的踪迹。它居住岩石缝隙、天然洞穴,或隐匿在灌木丛薮之中,但不会自己挖掘洞穴。

生活习性

秦岭野生动物保护—豺、黑熊、石貂

性喜群居,多由较为强壮而狡猾的“头领”带领一个或几个家族临时聚集而成,少则2-3只,多时达10-30只,也能见到单独活动的个体。当群体成员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也会互相撕咬,常常咬得鲜血淋漓,有时甚至连耳朵也被咬掉。听觉和嗅觉极发达,行动快速而诡秘。稍有异常情况立即逃避。豺以群体围捕的方式猎食。食物主要是鹿、麂、麝、山羊等偶蹄目动物,有时亦袭击水牛。

秦岭野生动物保护—豺、黑熊、石貂

分布范围

中国:黑龙江、吉林、新疆、陕西、甘肃、青海、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江西、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西藏。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5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黑熊

亚洲黑熊(学名:Ursus thibetanus)共有7个亚种。体长150~170厘米,体重150千克左右。体毛黑亮而长,下颏白色,胸部有一块"V"字形白斑。头圆,耳大,眼小,吻短而尖,鼻端裸露,足垫厚实,前后足具5趾,爪尖锐不能伸缩。身体粗壮。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秦岭野生动物保护—豺、黑熊、石貂秦岭野生动物保护—豺、黑熊、石貂

栖息环境

黑熊是一种森林性动物,活动范围广泛,栖息地的选择除了受到食物资源丰富度的影响之外,人为干扰更是关键因素,包括道路密度、距离村落远近、游憩压力等。亚洲黑熊从低海拔600米的热带雨林到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干旱河谷灌丛;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以及海拔4000米左右的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都有栖息。有垂直迁徙的习惯,夏季栖息在高山,入冬前从高地逐渐转移到海拔较低处,甚至到干旱河谷灌丛地区。

生活习性

秦岭野生动物保护—豺、黑熊、石貂

亚洲黑熊的嗅觉和听觉很灵敏,顺风可闻到半公里以外的气味,能听到300步以外的脚步声。但视觉差,故有“黑瞎子”之称。亚洲黑熊可以像人类一样直立行走,也能像人一样坐着,但行动谨慎又缓慢,很少攻击人类。一般在夜晚活动,白天在树洞或岩洞中睡觉。其善于攀爬,可以上到很高的树上去取果子和蜂蜜;并善游泳。

亚洲黑熊是标准的杂食性动物,不过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秦岭野生动物保护—豺、黑熊、石貂

分布范围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甘肃、青海、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内蒙古。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石貂

石貂(学名:Martes foina),是食肉目、鼬科、貂属的一种中小型哺乳动物,在它的近亲中个体相对较小,通常体长在50厘米以下,棕褐色毛带有白色的大喉斑,尾长约等于头体长之半,寿命最高可达18年。石貂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入渐危物种。

秦岭野生动物保护—豺、黑熊、石貂
秦岭野生动物保护—豺、黑熊、石貂

栖息环境

石貂经常出没于森林、(欧洲)栓皮栎林地、岩石区、田野、牧场、花园和树木繁茂的农田,以及乡村和城镇。

生活习性

秦岭野生动物保护—豺、黑熊、石貂

石貂多昼伏夜出,夜间或黄昏时活动频繁;在饲养条件下仍然保持这种活动规律,遇大风、大雪等天气时,很少出来活动和采食 。石貂是捕食鸟、鼠为主的食肉兽,食性很广,主要以各种小型兽类(野鼠、野兔、松鼠等)以及鸟类(野鸭、野鸽、麻雀等)为食,也会掠食蛇、蛙、鸟卵、昆虫,除动物性食物外,有时还采食一些野浆果等 。

秦岭野生动物保护—豺、黑熊、石貂

分布范围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中西部的山西、河北、内蒙古、四川、宁夏、陕西、甘肃、青海、云南、新疆、西藏等地。

1998年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保护动物,经国务院批准生效 ;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易危(V)”种;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

2008年,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目录中保护级别(全球)为无危(L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