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项”字明明读“hàng”,为什么许多专家仍在读“xiàng”呢?

风和时间的翅膀


语言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既要继承也要发展。古音是古人的读音,今人如果一概不问,想怎么读怎么读,当然不好,否则文化传承就会出现断层;但是如果一切都按古人读音,这就是泥古不化。最好的做法永远在中间地带,一方面我们知道古音怎么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根据现代人的审美和发音习惯进行变化。

和题主的看法不同,将项读作hang的肯定是专家,而大部分人是将项读作Xiang的。读Xiang比较响亮上口,也符号大多数的人的习惯,干嘛不读作Xiang呢?

在古诗中,"被专家批判的更多",至于能不能被百姓接受也要看百姓的习惯。

比如这首诗:

远上寒山石径斜(xia4)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ju1)坐爱枫林晚

双叶红于二月花

括号中标的是专家的建议读音,现实中,第一处建议,群众接受了,读起来更押韵上口,而第二处群众却无法接触,读出来不上口,意思表达上莫名其妙,不便于交流。

所以,你说大英雄项Xiang羽,人人都能知道是谁,如果说成hang羽,谁知道哪朝哪代的?


爱上Camtasia


关于姓氏读音,我说一说我的一个小经历。

我小学时有一个老师,姓“乐”,第一天跟我们介绍自己时,他就很明确告诉我们,他姓“yue”,第四声,也就是音乐的乐。我们也一直这样叫了好多年。

然后他跟我们本地的姑娘结婚了,也一直在我们乡里的几个小学执教。

到我大学毕业,也就是十几年后回家,在大街上猛然听到大家叫他“小乐(le4)”,也就是快乐的乐,我就很奇怪,之后有经过的学生,也是叫他“le”老师。

然后我就有个机会跟他一起喝茶,就问了他这个问题,我说到底是le还是yue?他告诉我说,查了字典说yue和le都可作为姓氏的读音,没有绝对。我再问他,那你们家里的地方话叫法是跟快乐的乐一个发音还是跟音乐的乐一个发音,他说一开始本家人是不叫姓的,都是外姓的人才有叫姓,一开始是yue,后来不知怎么就成le了。

所以,他以前姓yue,现在姓le,写起来还是一个乐字。

除了有考究姓氏出错,或是不同音有不同祖宗考究溯源追宗,个人认为,叫惯了那个音就是正音。当然,学者研究学问除外。


破锅小生


“西楚霸王”项羽在中国几乎无人不晓,按照《新华字典》的记载,“项”不是多音字,只有一个读音就是“xiàng”,而百度百科则明确说明“项”在用作姓氏的时候读

“hàng”,比如如项羽读音hàng。

据统计全国有65万人以“项”作为姓氏,很遗憾我身边并没有“项”姓的朋友,也不知道他们自我介绍的时候怎么说,至于这个字出现两种读音我觉得可能是以下两种情况。

首先是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专门询问了一下周边同事,“项”的读音,还真有一个老家是湖北的同事读“hàng”,他的解释是这个字在老家那边用作姓氏的时候都读“hàng”。

其实在全国尤其是南方很多地区,项用于姓氏时的读音都是“hàng”,而普通话和北方方言更为接近,所以普通话中都读成“xiàng”,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慢慢的“hàng”这个读音已经很少有人在用了。

其次是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汉语经过数千年的演变,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区别,但是诸如客家话和粤语还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读音,因为这些地区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迁徙活动,所以语言表现得也相对隔绝,所以古时的发音延续了下来才会有“hàng”这个读音。

现在基本上都使用普通话交流,所以绝大多数人说到项羽的时候都会读“xiàng”,反之如果你说hàng羽,很多人都会不知所云,久而久之即便是”hàng“的读音是正确的,那么慢慢也就变成了”国白字“。


一点点历史


鲁迅先生说过: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项的本音xiàng,这是毋庸置疑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个字的读音都是xiàng。

但惟有一个例外,就是做姓氏时,有两个发音,一个是xiàng,一个是hàng。

在南方广大地区,如四川、重庆、江苏、浙江、湖北、安徽、江西等地方言中,项字的方言发音是hàng,项羽是泗水下相人(今江苏宿迁),当地人称他姓hàng是合理的。

那么在广大的北方地区呢?也有项姓存在,读音是xiàng而非hàng。

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很多字在特殊语境下都有特殊发音,最典型的是姓氏。

“盖”字,大多数情况下正常发音是gài,做姓氏时发音是gě(音同葛),但在山东垦利有一个高盖村,村民大多姓盖,这个村子的老百姓用当地方言发“盖”音却是guō(音同郭),不过很多外人称呼他们的姓氏却是gài,久而久之,他们也懒得纠正。

“仇”字,大多数情况下正常发音是chóu,做姓氏时发音是qiú(音同求),这个知道的人还稍多些,但在甘肃宕昌县境内,当地百姓用做姓氏时,方言却发qí(音同齐)。

“朴”字,大多数情况下正常发音是pǔ,但做姓氏时发音是piáo,多见于朝鲜族。

“单”字,大多数情况下正常发音是dān,但做姓氏时发音是shàn,如单雄信。

“查”字,大多数情况下正常发音是chá,但做姓氏时发音是zhā,如查良镛(金庸)。

“覃”字,大多数情况下正常发音是tán(音同谭),但做姓氏时却有三个读音,一个读音是tán(音同谭),见于大多数地区;一个读音是qín(音同秦),见于广西地区;一个读音是xún(音同荀),见于四川地区,其实这三个读音的共同先祖都源自谭姓。

作者举出上述例子,是为了说明有些字做姓氏时的特别发音,属于全国范围内的;但有些字做姓氏时的特别发音,不属于全国范围内,而限于部分地区。

项羽的“项”读hàng音主要见于南方,而在北方都读xiàng音,现代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因此无论专家学者还是普通百姓,把项羽的“项”读作hàng不算错,因为它做姓氏时本来就有两个发音,这是地方方言之间的差别。

这就好比上面讲到的“覃”字,做姓氏时在不同地方本就有tán(音同谭)、qín(音同秦)、xún(音同荀)三个不同发音,怎么能说其中一个是对的,其他都是错误呢?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在古诗中很多“斜”字为了平仄韵律需要都发xiá,但近来为了所谓规范汉字读音的需要,中小学教科书都统一标注为xié,有的孩子读作xiá,会被老师强制纠错,必须规范读音为xié,比如: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2,李白《桃源》“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湲二水斜。”

3,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一个xié音,韵律全无,已经全无,着实令人莫名其妙。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我才不管读什么呢?我只知道,xiangyu人人皆知,hangyu让人听了反而是一头雾水。所有的文字和发音无非都是服务于沟通交流的,如果有容易沟通的发音不如用,而去倚老卖老咬文嚼字,那便失去了文字存在的意义!退一万步来讲,即使那个字真的读作hang,而现实中却有99%的人读作xiang,我想专家学者也该与时俱进了,毕竟文字的历史悠久,从象形文字到现在每个时代都在不停的改进和变化,以适应社会文明的进步。千万不能死心眼,一味地原地踏步,如果这样的话,或许我们现在都还在是象形文字!


追梦导师


有很多姓氏的读音与普通话的读音都不一样,我所知道的就有好几个:

①是题中提到的“项”字,我们也读hang羽,而非Xⅰang羽。


②是“解”字,作姓氏读haⅰ,我们读haⅰ晓东而非Xⅰe晓东。

③是“卜”字作为姓氏我们读Pu而不是读Bu。


④是“裴”字作为姓氏我们读Pⅰ,而不是读Peⅰ。

字典上查不到这些注音,真得请教专家!


寻桂子


其实,项羽的“项”即使在作为姓氏的时候,现代新华字典中也只有一个读音,那就是念xiang,在正常的普通话发音中,我们依然把项羽的项读作xiang。既然如此,又可为何会有人提出此字念hang呢?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其实我们的现代汉语与古时的发音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说到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来科普一下古代的注音方法。

众所周知,古人没有汉语拼音这个概念,但没有什么是能难住古人的智慧的。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之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利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反切法。

这种方法很好理解,取前一字的声母,用后一字的韵母和声调,举个简单的例子,羽字用反切法的标注就应该叫元(Y)午(U)切;刘,来牛切;邦,不当切。

因此,从《康熙字典》中我们不难发现,它给“项”的注音就是“胡讲切”,所以在古代项羽读作hang yu才是正确的读法。

为何现在没有了这种读法?

其实在很多地方,“项”字依然读作hang,这和各地的方言有很大关系,包括现在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四川等地,在当地的方言中依然和现代汉语的发音有很大出入。

不难发现,这些读作hang的省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大多数属于原来的楚地。

虽然当年秦始皇消灭六国后对文字进行了统一的规范,但是发音却没有得到统一,许多地方仍然说着楚语,这些方言虽然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如今依然保留在了部分人群的交流之中。

在xiang的发音之中,读作hang的有一个字被保留在了新华字典,它就是“巷”字。他和“项”在古代属于同一个发音,即胡讲切,不过现在发展成了多音字,街头巷尾读作xiang,巷道读作hang,很可惜“项”字hang的读音没有被收录在新华字典之中。

还有哪些和“项”有共同命运的字?

1、“宿”字,在新华字典中,这个字只有两个读音,一个su,另一个是xiu,但在部分方言当中,这个字则念xu,宿州会念做xu县,住宿会读作住xu。

2、“德”字,这个字现代只有一种发音,就是de,但在今天的山东、安徽、河南等地依然读作dei。例如德dei国。

3、“解”字,该字正常的读音读作jie,作为姓氏时读作xie,然而在许多地方,当作为姓氏时会读作hai,就像解缙读作hai缙。

4、“斜”字,远上寒山石径斜(xia),小的时候我们都倒背如流,不过近些年,这个字在小学课本中有了新的标注,就是念“xie”,没有其他的读音。

其实通过这些字我们可以看出,当地的方言与我们现在普通话的发音有很多地方产生误差,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这是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差别。

许多方言都是根据古汉语遗留下来的读音而代代相传。尤其在南方,这种例子更是很常见,这也是为何北方人难以听懂南方语言的原因。 近些年随着普通话的逐步推广,许多地方一些老年人还会讲方言之外,许多年轻人已经忘记甚至不会说方言了。

当然,这对全国各地的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对当地的方言却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过,近年来相继成立了许多“方言保护协会”,这也对保护当地的文化习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小小嬴政


不要拿你的当地发音来作为汉字的规范,全国绝大部分『项羽』的发音都读作『xiangyu』,读作『hangyu』的只是方言而已。

同样,『解晓东』读作『haixiaodong』的也就是南方的几个省份,其余绝大部分地区都是读作『xiexiaodong』。

当然,有些读音是延续的古语读音,甚至很多地方还在使用,这些和所处地区相对经济比较落后,与外界的交流较少也有一定关系。比如说『做甚』就是『干什么』的意思,『俄』就是『我』的意思,『大街』读作『dagai』等等。


微言戏语


我觉得你有点孔乙己了。

古汉语绝对是读han的,这没毛病,古汉语发音保存的最完善的客家话里,现在都读han,但是现代汉语普通话里,不仅仅就是han和xiang的区别了,大部分发音已经和古汉语发音不一样,我相信定都河南的北宋和定都长安的汉唐,汉语官话发音也会有所不同。

所以说随着时代发展,语言的发音不仅有其历史成因,也有一个时代的语言习惯以及审美,假如现在你硬要把xiang羽纠正成han羽,除了大家感觉没那么好听,还会觉得名字少了几分英雄气。但是在讲客家话地域,在客家话语境里,han羽这个名字,听起来绝对是霸气的存在……

希望你明白这个意思,不要再钻牛角尖,不要学孔乙己。


-洛林


因为“喜大普奔”“不明觉厉”“蓝瘦香菇”都可以冠冕堂皇地用了,许多官方媒体也用,而且是觉得特时尚的文风。在这种情况下,谁还会在乎hangyu or xiangyu呢,也就是提问老师这种迂腐的人才会在乎。

如果你很迂腐,你就努力奋斗啊,奋斗到能够出台规定让全中国人都必须念hangyu的高位啊,念成xiangyu就问责就灭绝他的信用记录啊!偏偏是出题老师你不努力,跑头条来弄了个“热门问题”,好好的文化深思,变成哗众取宠咧……

文字这个事,管多了不行,容易变成文字狱,清风不识字那种。不管也不行,不管就“蓝瘦香菇”。问题是现在偏偏没人管,蓝瘦香菇就是大行其道了。这也好理解,有多少文化大事需要管啊,在没管好大事之前,每天纠结hangyu的主管部门,一定有渎职嫌疑。

项羽,你知道这个人是啥就得了!还有人叫他霸王呢,霸权主义现在是纯种贬义词了,也没见项羽的几十代孙跳出来说一个不字啊!

这问题我都回答了,我知道我堕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