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帝刘义隆发动的元嘉北伐,为何会失败?

庭州行者


元嘉北伐指的是在南朝宋元嘉时期,主动进攻北魏的战争,一共发动三次北伐,均已失败告终。这三次北伐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抢回失地。但是结果却是老鼠抓猫,被猫反咬一口。看完之后你都能笑死,反正我写的时候我自己都笑。


元嘉北伐的起因

当时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死了,他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继位。然后北魏就开始和夏国,柔然部落发起战争,打的热火朝天。

宋文帝看他们打的火热,琢磨着如果这时候去向北魏要回自己的失地,岂不是轻而易举,结果宋文帝就派人去北魏了。但是去了之后蹭了一鼻子灰,宋文帝气不过就开始威胁太武帝说:如果你不把地还给我,我就派兵攻打你,自己夺回来。宋文帝心想这回你总该怕了吧。结果太武帝拓跋焘人家连理都不理,根本不在乎。

于是宋文帝开始北伐。这三次北伐时间,分别是元嘉七年、元嘉二十七年、元嘉二十九年。

失败的原因

第一次北伐:

元嘉七年,彦之率军,初始的时候魏军主动让出四镇(金墉、虎牢、滑台、碻磝),目的是为了等到冬天河面结冰。因为宋军主要是步兵,而魏军是骑兵,冰面上骑兵优势很大。

彦之使用一字长蛇阵在河边布防,一字长蛇阵有一个弱点,每个地方只有几千人,防守很薄弱。

果然,到了冬天,魏军开始进攻,轻而易举地拿下洛阳、虎牢。

彦之看打不过,就开始撤退。魏军大胜。

元嘉八年,魏军断宋军草粮,夺回滑台。

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北伐:

起因:王玄谟多次和宋文帝纸上谈兵,宋文帝觉得王玄谟这家伙讲的挺不错的,北伐肯定能胜利,心里开始做美梦了。还有人拍马屁说要写一篇《封禅书》来恭喜夺回失地。

宋文帝于是下定决心北伐了。

失败原因一:宋文帝让蠢才将领王玄谟带兵,但是指挥权还是宋文帝本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宋文帝害怕军权被别人拿着。军权只有在自己手里才踏实,所以将领根本没有自己的施展的地方。

失败原因二:当时南朝宋虽然是“盛世”,但是是和乱世比较,宋国的经济实力还没有到达能够主动发起战争的地步。而且军事实力也不够,大部分士兵都是庶民,没有战争经验,就连训练都很少,所以战斗力极低,就是人多罢了。

失败原因三:北魏军事强大,采用先防守,后进攻的战略,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北魏骑兵多,并且都是能征善战的骑兵。

第二次北伐南朝宋损失重大,因为北魏南下攻进了宋地,宋军毫无反击之力,如果不是太武帝撤退,恐怕宋就直接亡了。

第三次北伐:

起因:北魏政变,太武帝被杀,宋文帝又看准机会了,最后一次北伐。

失败原因:国力还没恢复,就又想着北伐。

这一次北伐,算得上小战役了,但是还是失败了。

宋文帝三次北伐,均是意气用事,北伐的起因总是让人有些怀疑他的智商。


理科男读历史


你是很倾城,我来回答。

宋文帝,名刘义隆,是南朝刘宋政权的皇帝。在位期间开创了“元嘉之治”,在位期间文学璀璨,社会稳定,民众安居乐业。但其在位期间的三次北伐之举,历来为后世所诟病。这三次北伐使刘宋王朝元气大伤。下面我来简单的说下北伐失败的原因,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一、对手的实力强悍

当时北朝的朝代是北魏,北魏当时皇帝是太武帝拓跋焘,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王。当时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已经陆续消灭了北燕,北凉,山胡,鄯善,吐谷浑,大夏国,草原强国柔然。是一代很有作为的一代群主,武功达到了巅峰。此时的北魏军团历次战火淬炼,士气高昂,政治也较为清明,刘宋在此时进行北伐,和军事实力明显占优额北魏进行硬碰硬,显然是十分不明智。

二、国力和北魏相比并不占优势

先说北魏方面,北魏太武帝在统一北方后,版图空前辽阔,而且人口众多,兵源充足,生产能力很强。另外北魏统治者变法图强,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拓跋焘在政治方面重用汉臣,和汉族大地主集团进行联姻,使得北魏的统治更加的巩固,国力空前强大。再来看当时的刘宋王朝,占据的只有扬州,荆州,益州等地域。在地盘上已经比北魏差了不少,当时的经济中心也在北方。所以说刘宋当时进行北伐就像是赌博一样。实力完全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战略资源,如战马等)北魏有着绝对的优势。

三、军事人才匮乏

从刘宋三次北伐就可以看出,除了当初的到彦之勉强算是一位将才,其余的大多不堪重用,如江堪、张永等,一将无能累死千军。而同时期的北魏,长时间经历大战,可以说是将星云集。从这方面看刘宋依靠这样的将领去完成这样的任务,失败肯定是必然的事情。

四、军事行动手段固定,单一,思想落后

因刘宋地处南方,所以并没有能力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刘宋的主要武装力量就是水军和步兵,这完全就不是北魏强大骑兵队伍的对手。另外宋文帝有一个毛病(喜欢遥控指挥军队)他不放心武将独立指挥军队作战,每次在军事行动前,他都要事先制定行军路线,主战场在哪里,攻击时间都要用旨意传达给军队。这完全就是不对的,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将领不可以随时应变,情报如果被对方截获,很快会陷入被动局面。

我是很倾城,欢迎大家关注我和我交流,我会给大家带来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


很倾城


宋文帝刘义隆的元嘉北伐为什么会失败?这个问题我们从主客观原因来分别考虑。那么,先从当时背景说起吧。

  • 前言

在介绍之前欣赏一下与此相关的一首诗,是南宋诗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可见当时大部分爱过人士对宋文帝北伐态度非常不满。那么具体这三次北伐是如何开展的?我们来具体说一下。

  • 北伐开始时前后的背景环境

早在晋宋之际,当时的南北双方战争就一直不断,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知道东晋末年,刘裕几次主张北伐山东与关中,消灭了南燕和后秦,超强的锋芒令北魏退避三舍。此时刘裕已取得了东晋以来前无古人的业绩,控制了黄河以南以及山东青齐地区,是东晋南朝南方诸多政权里疆土最多的。刘裕去世之后,也就是到了南宋宋文帝元嘉时期,北魏统一了北方残余十六国势力,南北朝呈现对峙局面成立,外加北魏不断向南施加压力,宋文帝为了收复河南等中原失地,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北伐战争,但是都以失败告终。其中最为严重的第二次北伐(元嘉二十七年)失利,使得南宋江淮地区尽失,北魏军队直通建康北岸之瓜步。那么现在我们就可以提出问题了,这三次被罚为什么全都会失败了?


  • 三次北伐战争

宋文帝元嘉时期分别于元嘉七年、二十七年、二十九年发动过三次北伐,其目的就是为了收复河南失地,恢复刘裕时期北伐的成就。

  1. 第一次北伐

元嘉七年开始第一次北伐战争,彦之率主导的这一次北伐,演黄河西进,一开始魏听闻消息,主动撤离兵少的虎牢等四地,后因为宋军高兴的太早,几万人排成一字长蛇阵,暴露给魏的崔浩这些弱点。果不其然,到了冬季河上结冰时,崔浩率军反攻,攻下了洛阳虎牢,后宋文帝又派檀道济加兵伐魏。被北魏用骑兵小部队偷袭了运输补给,后备北魏军队击败,滑台失手,檀道济狼狈而归,至此第一次北伐失败。

2.第二次北伐

在第一北伐失败后,刘宋当下无力再次出战,需要先恢复国力,元嘉二十三年(446年),北魏拓跋那等人率大军攻入刘宋边境,掳走了百姓和牲畜,随机宋文帝将北伐再次提上日程,当时的御史中丞何承天上奏《实边论》陈述自己的见解,主张安边固守,他的意见比较切合刘宋对魏战争的实况。宋文帝志在北伐拓境,没有采纳何承天的安边之策。彭城太守王玄谟为了迎合宋文帝,屡次上疏主张北伐,被大为宋文帝宠信。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10万大军南下,沿路的陈顿、南顿、汝阳、颍川四郡太守隐弃城而逃。拓跋焘围攻悬瓤(今河南汝南),守将陈宪率不足千 人的守军奋力抵抗。魏军围攻40余日不能破城。刘宋救兵将至, 拓跋焘遂撤围北还。 北魏撤军之后,宋文帝决定立即大举北伐。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七月,刘宋东路军向魏军发起进攻,东路军前锋王玄谟部以精锐之师,由于王玄谟一再拒绝部队将领的正确意见,多次失去战机,屯兵滑台近3个月而无所获。而此时北魏太武帝派人切断了东路军的退路,然后亲临前线与东路军王玄谟正面对抗,王玄谟见北魏大军逼近,惊慌失措,弃军逃跑。宋军失去主将,阵势大乱。魏军乘势进攻,斩首万余级,缴获军资器械无数。东路军主帅萧斌大怒,见前锋已败,准备亲率主力固守矿礅。正在这时,宋文帝诏书至, 不许萧斌后退。这时东路军的失败,已成定局。 此后,总统北伐军事的太尉刘义恭以镐礅孤城,必不可守,召令王玄谟退军,碡礅落入魏军手中。刘宋东路军的败退,实际上影响了整个北伐战局,此后北魏发起全面进攻,刘宋则由全面进攻转为全面防守。魏军反击胜利后,兵分五路大举南下,从黄河北岸一直打到长江北岸,连过刘宋青、冀、兖、徐、豫、南 兖6州,沿途烧杀抢劫,遭到江淮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们纷纷以坚壁淸野对抗魏军。而且沿路征战,士马损失过半,因而魏军此时已是强弩之末,退兵乃是大势所趋.魏军路过彭城时,宋文帝诏令刘义恭全力追击魏军,义恭遣将追击。魏军已得知此讯,将万余口百姓全部杀掉,平安撤回魏境。这场持续半年多的宋魏战争,以刘宋失败而告结束。

3.第三次北伐

规模亦不大,对宋魏两国影响及不上两次北伐,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宋文帝得知北魏发生政变,魏太武帝被杀,遂仓卒图谋再次北伐,青州刺史刘兴祖得知北伐,进言先占据河北要地,并取当地农作物补充军粮,然而宋文帝一心只想收复河南,不肯听从。鲁爽率领的西军进攻时,鲁爽在大索击败拓跋仆兰,进而攻虎牢,然而因为知道东军已退,于是和柳元景都退兵。萧道成等军亦见魏援将至,退还仇池。北伐再次无功而还。


  • 三次北伐战争失败的原因影响

魏宋战争几遍没有这三次北伐,也是无法避免的。刘宋北伐本身是一件正确是事情,但是面对这种局面,你自己自身就跟应该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战略方针,而不是靠自己的决定,不听从他人多方面的言论,失败原因从他自身出发去找是完全可以分析的通的。下面我具体从三点分开谈一下为什么三次北伐会失败吧。

其一,这三次战争里,每一次的北伐失利都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军事装备和人员的损失,每次北伐在军备物资上都有非常大的投入,物资大部分需要依靠水路运抵,这导致北伐军运行非常缓慢,主要因为运输道路不通畅。而第二次北伐巨大的物资随着王玄谟的失败,被损失殆尽。每一次溃败,南宋直接的人员死伤更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北伐的失利和魏军的南侵,使得淮南地区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刘宋国势急转直下,北魏对江淮地区进行了残忍的屠杀破坏。造成了刘宋境内的不稳定性因素的爆发,社会安定的局面被破坏,而反观北魏的局面:

政治上虽不甚稳定,但毕竟完成了北方统一大业, 表面上有一个安定的局面,而且北魏中央王权强大,对军队征调指挥自若。在经济上,北魏在农业畜牧业方面都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北方地大物博,又新破柔然,补充了大批人力物力。在军事上,北魏有数十万久经战阵的强悍骑兵,其战斗力很强。亲 临前线指挥的太武帝富有军事天才,知己知彼,正确地采用后发 制人的战略,选择有利于己方的秋季反攻,善于利用骑兵优势,敢 于绕过坚城,迂回纵深穿插南下,此种战略战术大获成功。这些 决定了这次战争以北魏胜利而告结束。

刘宋前期,南北政权在军事上基本处于均势状态,由于宋文帝的一再北伐,而没有有限考虑如何安定边际,防患于未然。倾力而出,使得北魏看清了南宋弱点,大举进攻,并且变本加厉。

最后,宋文帝的北伐的失利,加剧了刘宋内部社会心理危机和政治斗争,导致人心惶惶,由于北伐失败,军事危机有进一步加剧了刘宋的政治危机。在第二次北伐之前,宋文帝在位期间政绩方面颇有业绩,第二次北伐失败后,北魏南侵,人民开始抱怨,个人声望急转直下,政治内部斗争开始由此加剧。直接导致了刘宋的不稳定性。


其二,至于多次北伐未果,均已失败告终,除了外在因素外,内在因素十分的严重,首先宋文帝在北伐决策方面一意孤行,固执己见,十分的突然又没有准备好,不慎重,这直接导致了战略性的错误的出现。由宋文帝一人主导,凭借一时冲动,非常急于夺取失地,一次失败后,不思考反思,而是为了颜面和威望,并不听取何承天等安边固守的建议,而是转身开始北伐,并且毫无策划,没有一个完整的流程。外加当时尽是一些谄媚的文臣看穿了宋文帝心思,力书北伐,当时萧思话、刘康祖、沈庆之等武将则纷纷表示反对,沈庆之更是直说,这仗不应该打,兵种不同,步兵本处于劣势,外加上第一次战争檀道济和到彦之两位北伐都失败了,让王玄谟这些人,如此贸然北伐岂不是自取其辱。可想而知,宋文帝并没有听进去这些话,而是坚决北伐。

其三,从一些具体上在分析,当时的一些具体的不合理军事制度束缚了前线将领的收脚,宋文帝对于军队的掌控太强大,在作战期间遥控指挥前线将领,让其依据战前的作战计划进行实施,但是战场的上的战情瞬息万变,不能什么都不考虑就直接要结果。外加上拥有的一些缺少本领的将领,像到彦之、王玄谟、刘义恭等人,没有随机应变的本领,出证时进取,人为每场战争都会侥幸夺取,不分析局势,不听从一些建议,孤军深入,而一有意外情况发生,就临阵脱逃,丢盔弃甲,此类人为的主观因素,也是北伐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而宋文帝对于无人可用的情形自己也说过一句话“若道济在,岂至此!”。道济就是檀道济,然而道济之所以不在,也是由于文帝自己的残害,由于自己致力强化军事权利,而将檀道济与其心腹全部杀害,而后在后悔说出道济还在的话,可不是让自己很是尴尬?


至此,以上。

喜欢的朋友请点赞交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有任何问题请在下边提出哦。


论刘宋文帝元嘉时期北伐失败之影响与原因——王永平

元嘉北伐的再认识——时国强

《读通鉴论》

沈起炜.细说两晋南北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03

陈金凤,杨炳祥. 元嘉北伐新论.

《宋书.沈庆之传》

《资治通鉴》

《南史·王懿传》

罗琨,张永山.中国军事通史第八卷两晋南北朝军事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