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九華山風景區”概況

九華山風景區位於中國安徽省,西北隔長江與天柱山相望,東南越太平湖與黃山同輝。是安徽省“兩山一湖”(九華山、太平湖、黃山)旅遊開發戰略的主景區,由11大景區組成。

九華山風景區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國家首批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其山峰九華山與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境內,是以佛教文化和自然與人文勝景為特色的山嶽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國家首批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安徽省“兩山一湖”(九華山、太平湖、黃山)旅遊開發戰略的主景區。景區規劃面積120平方公里,保護面積174平方公里,由11大景區組成。

九華山天開神奇,清麗脫俗,是大自然造化的精品,有“蓮花佛國”之稱。境內群峰競秀,怪石林立,九大主峰如九朵蓮花,千姿百態,各具神韻。連綿山峰形成的天然睡佛,成為自然景觀與佛教文化有機融合的典範。景區內處處清溪幽潭、飛瀑流泉,構成了一幅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畫卷。還有云海、日出、霧淞、佛光等自然奇觀,氣象萬千,美不勝收,素有“秀甲江南”之譽。

中國“九華山風景區”概況

柯村景區

九華山氣候溫和,土地溼潤,生態環境佳美,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有1460多種植物和216種珍稀野生動物。基於生態的多樣性和完整性,九華山季節分明,四時之景不同。春天,滿山吐芳,百鳥和鳴;夏天,佳木繁陰,穀風清涼;秋天,層林盡染,別富情趣;冬天,瓊樓玉宇,超然空靈。四時美景不同,讓人歎為觀止。

九華山以地藏菩薩道場馳名天下,享譽海內外。公元719年,新羅國(韓國)王子金喬覺渡海來唐,卓錫九華,苦心修行75載,99歲圓寂,因其生前逝後各種瑞相酷似佛經中記載的地藏菩薩,僧眾尊他為地藏菩薩應世,九華山遂闢為地藏菩薩道場。受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宏願感召,自唐以來,寺院日增,僧眾雲集,香火之盛甲於天下。九華山現存寺廟99座,僧尼近千人,佛像萬餘樽。長期以來,各大寺廟佛事頻繁,晨鐘暮鼓,梵音嫋嫋,朝山禮佛的教徒信眾絡繹不絕。九華山歷代高僧輩出,從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5樽肉身,現有5樽可供觀瞻,其中明代無瑕和尚肉身被崇禎皇帝敕封為“應身菩薩”,1999年1月發現的仁義師太肉身是世界上唯一的比丘尼肉身。在氣候常年溼潤的自然條件下,肉身不腐已成為生命科學之謎,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更為九華山增添了一分莊嚴神秘的色彩。

九華山文化底蘊深厚。晉唐以來,陶淵明、李白、費冠卿、杜牧、蘇東坡、王安石等文壇大儒遊歷於此,吟誦出一首首千古絕唱,黃賓虹、張大千、劉海粟、李可染等丹青巨匠揮毫潑墨,留下了一幅幅傳世佳作。唐代大詩人李白三上九華,寫下了數十首讚美九華山的不朽詩篇,尤其是“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的詩句,成了九華山的“定名篇”。九華山現存文物2000多件,歷代名人雅士的詩詞歌賦500多篇,書院、書堂遺址20多處,其中唐代貝葉經、明代大藏經、血經,明萬曆皇帝聖旨和清康熙、乾隆墨跡等堪稱稀世珍寶。

九華山“吃、住、行、遊、購、娛”服務體系日臻完善。現有4星級賓館1家,3星級賓館4家,2星級賓館3家及各類飯店、旅館,床位12000餘張。景區內還有一流的架空索道、地面纜車、環保大巴和琳琅滿目的旅遊特色商品,從不同角度滿足著遊客的需求。

中國“九華山風景區”概況

景區入口

九華山處在南京、上海、杭州、武漢、合肥、黃山之間,隨著合肥~九華山~黃山高速、沿江高速、北京~福州高速、沿江鐵路等交通大動脈相繼在九華山腳下交匯和九華山飛機場的緊張籌建,九華山的外部交通條件充分改善,到九華山旅遊觀光將變得更加舒適和便捷。

為進一步提升旅遊景區品位,努力打造世界級旅遊勝地和國際性佛教道場的目標,近幾年來,九華山加快了九華街區的拆遷整治和柯村新區的開發進程,旅遊設施得到了充分改善,旅遊環境進一步優化。九華山上,寬敞的步行街道,整治一新的休閒廣場,拆建還綠的生態停車場,人性化的交通設施,星級化的旅遊公廁,讓你感受到方便、舒適、快捷的旅遊服務;九華山下,99米高的地藏菩薩銅像,明亮的遊客服務中心大樓,一排排整裝待發的旅遊車輛,鱗次櫛比的沿街商鋪,構成了一卷卷充滿生機、極具活力的旅遊畫面,旅遊的個性化、人格化、主題化得到充分體現。

九華山風景區位於中國安徽省青陽縣境內,距青陽縣城20公里,距長江南岸貴池區約60公里,南望黃山,北瞰長江,東監太平湖,方圓120公里,保護範圍174平方公里,中心位置(九華街)地理座標為東經一百一十七度八分,北緯三十度五分。

地形地貌

九華山體位於皖南斷塊隆起的中心部位,主體由花崗岩構成,受構造、巖性等影響,形成了以峰為主,盆地峽谷、溪澗泉流交織其中的獨特地貌景觀。由於其隆起幅度自核心部位向周圍逐漸減小,外圍山地由硬度較花崗岩小的花崗閃長巖和沉積岩組成,易被沖刷蝕低,故整個九華山體由眾多千姿百態、高低參差的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間盆地等組成。九華山區的褶皺和斷裂構造都十分發育,岩漿活動也很頻繁。

氣候特點

九華山屬於北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類型,其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雨集中,梅雨顯著。九華山山區氣候,既有北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的總體特徵,又有受山區海拔高度、地形地勢影響而形成的陰、涼、溼的山區氣候特點。

真身寶殿

真身寶殿,俗稱“肉身殿”,又稱“肉身塔”,坐落在九華山神光嶺(老爺頂)上,為佛教徒朝謁九華聖地的主要場院所,這裡因主供地藏菩薩,故與一般佛寺不同。九華山肉身殿是典型的宮殿建築,殿高15米,門朝西南。入殿須登八十一級臺階,站在臺階之下,舉目仰望,可見南門廳上兩塊匾額:上額書“肉身寶殿”,下額書“東南第一山”。大殿四周迴廊上方雕樑畫棟,仙鶴、麋鹿等珍禽異獸,牡丹、靈芝諸鮮花奇草。

十王峰

十王峰位於九華山天台峰南側,兩峰有一山脊相連,海拔1342米,為九華山第一高峰。十王峰山水雄奇靈秀,群峰爭峙,山中奇峰疊起,怪石嶙峋,湧泉飛瀑,溪水潺潺。峰頂東西兩側,危崖層疊,西南有“缽盂峰”,海拔1143米,極似僧人缽盂;西北有“羅漢峰”,海拔1280米;“宴仙台”位於十王峰西。

大悲寶殿

大悲寶殿是旃檀林於1988年重建山門後擴建的新殿。此殿由旃檀林主持慧深和尚發宏願而建,整個工程設計仿古典雅,雄偉壯麗,主樓高達六丈三尺,殿堂正中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整個工程佔地3000多平方米,是一座供奉觀世音菩薩的道場。九華山佛教協會設在此寺,是大型佛事活動的場所之一。

甘露寺

中國“九華山風景區”概況

甘露寺

甘露寺是九華山寺廟之一,位於化城山腰定心石下。原名甘露庵,又名甘露禪林,甘露寺外景寺院主要的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韋馱殿、祖師殿、玉佛樓、禪堂、法堂、客堂及方丈寮等。寺內還設有“九華山佛學院”。寺的正門造得獨出心裁,進門後即見後牆,不與院落相通,到大殿須從兩旁山牆小門進去。整座寺廟依山佈局,共有五層,殿宇完整,樓閣整齊。寺旁有定心石,即是玉琳和尚當年歇息之處。 1983年,甘露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2]

百歲宮

百歲宮,始建於明代。百歲宮初名“摘星庵”,又名“萬年禪寺”。與祗園寺、東崖寺、甘露寺同為九華山“四大叢林”。百歲宮也是九華山第二座肉身殿,百歲宮的建築依山勢而建,上下相連,左右貫通,形成一個整體。主要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齋堂和寮房等,大殿內供有無瑕肉身像。 1983年,該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地質公園地質遺蹟

九華山國家地質公園內主要地質遺蹟有:九華山大斷裂帶遺蹟、花崗岩地質遺蹟、第四紀冰川地質遺蹟、石灰岩岩溶地質遺蹟、水文地質遺蹟。地質公園外(旁)主要地質遺蹟有:江南深斷裂帶、高坦大斷裂、長江兩岸地層小區與江南地層小區的巖相過渡帶、石臺縣溶洞群。

地質公園內主要地質遺蹟

①九華山大斷裂

該斷裂位於九華山園區中部,走向北東7°,區內長33Km,且南北兩端均伸出區外。主要發育於九華複式巖體第三次鉀長花崗岩中。斷面傾向東,傾角60°-80°,破碎帶寬10-100餘米。斷裂平移距離約150米。構造巖由破碎帶中心向兩側為糜稜巖-角礫岩-破裂巖的橫向分帶性,最外側為劈理化帶,沿斷裂帶在上閔園充填有安山玄武玢岩脈,在南部充填有寬約10米,長1000餘米的石英脈。東盤南陽林場一帶中上寒武統被斷層左行牽引發生褶皺。斷裂帶在遙感影像圖上呈明顯的線狀影像特徵,地貌上從南面進天門至北部下閔園形成一長達8 Km的溝谷,局部形成峽谷。南部充填石英脈而形成南北向的山脊,該斷裂帶在航、衛片上可見。

根據巖體剝蝕程度及充填的安山玄武玢岩脈,說明該斷裂帶切割很深。從區域特徵分析,該斷裂帶至少表現為兩期活動性質,早期活動控制了九華山複式巖體第三、四期岩漿的侵入及一系列脈岩的分佈,晚期則為左旋剪切,並破壞了早期侵入的巖體及脈岩。

斷層東盤相對下降,向北平移,屬正平移斷層,力學性質為壓扭性。

②花崗岩峰叢

地質公園內以峰為主,花崗岩奇峰遍佈整個園區。花崗岩峰一般是指花崗岩巖體由節理、劈理、斷裂、流水、冰凍及風化地質作用形成的地質地貌景觀,多以錐狀、柱狀、脊狀、穹狀、箱狀等地貌形態出現,通稱為峰叢。九華山以峰為體,花崗岩奇峰遍佈整個園區,多形成於九華巖體第三次鉀長花崗岩中。共有大小山峰71座。

按形態分5種類型:

●錐狀峰:如中鋒等

●柱狀峰:如蠟燭峰(南)等

●脊狀峰:如天台峰等

●穹狀峰:如天華峰等

●箱狀峰:如蓮臺峰等

③花崗岩怪石

九華山園區內,怪石廣佈,千姿百態,怪石是一種特殊的象形地質體,它是花崗岩由水平節理、垂直節理、斜節理,經風化、崩塌和流水等地質作用形成的特殊地質景觀。在九華山園區的峰林中,經怪石點綴,可謂“峰峰無石不迷人”,有的纖巧秀麗,如雕如刻;有的似人似物,類禽類獸;有的獨立成景;有的與松、石為伴,巧妙組合成了各種造型,維妙維肖,栩栩如生,正是這些形態別緻、意趣無窮的怪石,構成了九華山地質公園主要的地貌景觀。九華山怪石數量眾多,選入《九華山大辭典》(2001年)園區內怪石44處。怪石按其成因可分為5種類型,主要形成於九華巖體第三次鉀長花崗岩中。

●石柱型:如定海神針等。

●風化剝蝕型:如大鵬聽經、觀音觀世界等。

●崩塌型:如仙人曬靴石等。

●崩塌堆積型:如馬頭石等。

●滾石型:如大象出林石等。

④花崗岩洞室

九華山的洞室,其成因類型、規模大小、分佈地域各不相同。或為沿花崗岩節理、裂隙風化侵蝕而成,或為水流侵蝕、潛蝕而成,或為巨石崩塌巧堆妙砌而成。根據入選《九華山大辭典》(2001年)九華山園區內洞室16處。洞穴主要分佈於第三次鉀長花崗岩中。所形成的洞室,如洞如室,深邃清幽,按成因分成3類。

●構造洞室:如地藏古洞等。

●崩塌洞室:如古佛洞等

●崩塌堆積洞室:如財子洞等

⑤山間盆地

由於受構造作用和巖性等因素的影響,在河流(溪)的源頭,常發育成四周較高中間相對較平且低的盆狀地形。九華山盆地規模較小,在數平方公里以下,海拔高度多在800米以下,除九華街盆地發育於青陽第一次花崗閃長巖體外,其餘均發育於九華山第三、第四次花崗岩中,山間盆地共有10處。按成因分為:

●侵蝕盆地:如翠峰盆地。

●構造侵蝕盆地。如下閔園盆地。

⑥峽谷

分佈在花崗岩區的較高海拔地帶的深切割區,其谷坡陡峭,長度遠遠大於深度,它通常發育在構造破碎帶或抗風化能力不同的兩種岩石交接部位,呈“V”型或“U” 型,規模較大的峽谷有5條。按成因分為3種類型:

●構造侵蝕型峽谷:如南一天門峽谷等。

●差異風化型峽谷:如百丈潭峽谷等。

●侵蝕型峽谷:如龍池峽谷等。

⑦石灰岩岩溶

中國“九華山風景區”概況

睡佛

石灰岩岩溶地貌見於魚龍洞園區的魚龍洞及神仙洞景區,它是石灰岩因構造裂隙發育,富含二氧化碳的地表水沿斷裂、裂隙、岩層層理面經化學溶蝕、搬運作用,使碳酸鹽岩溶解發育而成,當溶洞內有流水時稱地下暗河。

富含重碳酸鈣成份的水溶液沿洞穴(裂隙)不斷滲透,因壓力、溫度等變化,二氧化碳逸出,發生化學沉積作用形成岩溶堆積物的地質地貌景觀,多以鍾狀、乳狀、筍狀、柱狀、幔狀、瀑布狀等形態出現。按其成因分3種類型:滴水沉積型,滲水沉積型,流水沉積型(重力堆積型僅一處);按形態主要有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石瀑布等以及它們組合類型。

●鐘乳石:如石鐘乳蓮花寶燈等、石柱如玉林險關等、石筍如仙人對弈等;

●石幔:如定海神珠等;

●石瀑布:如石瀑布等;

⑧冰川遺蹟

在第四紀更新世時期,九華山曾先後二次出現冰期和冰川活動,冰川的刨蝕、侵蝕和搬運作用,留下了許多冰川遺蹟,造就了多種冰蝕地貌。冰川遺蹟,主要分佈在園區的西部,即橋庵-九華街-下閔園一帶。主要冰川遺蹟類型:

●終磧堤:大小混雜的堆積物組成壟崗狀冰川末端堆積。如橋庵冰磧堤。

●漂礫:大小混雜,排列無序的礫石。如下閔園漂礫。

●冰斗:冰川在運移過程中鏟削基岩形成的椅狀地形。如九華冰斗。

●U型谷:是冰川順山谷運移過程中,切削兩側基岩形成的地貌。見於甘露寺至旃檀林。

⑨水文地質遺蹟

地質公園內水資源豐富,溪流、瀑布、潭、泉、池等景觀遍佈各園區,給地質公園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

●瀑布:如碧桃瀑布等。

●潭:如百丈潭等。

●泉:如金沙泉等。

●池:如放生池等。

公園外(旁)地質遺蹟

①深(大)斷裂

九華山地質公園南北各有一條形成於加里東旋迴早期的深斷裂通過。南部為江南(七都—廣陽)深斷裂,北部為東至—青陽(高坦)深斷裂,兩斷裂均呈北東向往兩端延伸,橫貫省境,長度300公里以上。其中北部的東至—青陽(高坦)深斷裂被九華山岩體所佔據,地表直接地質遺蹟不甚明顯。

江南深斷裂:大致沿公園外圍東南角的水磨裡通過(距魚龍洞約5公里)。斜貫於我省皖南山區,顯露於涇縣—石臺七都一線,往東與東西向周王斷裂交會後,延至江蘇溧陽,往西與江西修水—德安深斷裂相接,省內長約265公里。該深斷裂呈現為海盆隆坳分界的同沉積斷裂特徵。重磁異常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據記載於1729年及1774年在該斷裂的廣陽先後發生了震級5級以上烈度7度的地震,說明近代該斷裂仍有活動的跡象。

②巖相過渡帶

在魚龍洞園區東側,揚子地層區下揚子地層分區存在長江兩岸地層小區與江南地層小區的過渡帶。該巖相過渡帶基本上與江南深斷裂相對應,在該深斷裂帶南北兩側寒武系—志留系巖性、巖相、厚度差異顯著,尤以奧陶系特別劇烈,在石臺七都一帶,寬數公里範圍內兩側沉積相,生物群迥然有別,北側為臺地相碳酸鹽巖沉積,三葉蟲,頭足類屬揚子型動物群;南東側以陸棚相砂頁岩為主,發育有復理石建造,三葉蟲,筆石屬東南型動物群。

③石臺溶洞群

石臺縣溶洞群在我省乃至華東地區有著獨特的景觀和優勢,在總面積約1500Km2範圍內分佈大小溶洞109個,是名副其實的“溶洞之鄉”,溶洞所在層位以奧陶系為主,次為寒武系,較著名的有蓬萊仙洞、慈雲洞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