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中,哪一场战役让你觉得深刻?

文氓浩阳


解放战争时期的孟良崮战役,绝对是在历史长河中,让人记忆深刻的一场大战役。

这一次主战双方的将领,也都是鼎鼎大名的存在,一个就是华东野战军的粟裕将军,另一个就是被蒋介石视为王牌中的王牌军队,七十四师的师长张灵甫。

这一场战争,绝对是强者和强者之间的对决。

当时中原大部分地区,都是被国民党反动派所占领着。粟裕带领着华东野战军,周旋在国民党反动派之间,主要是打游击战。

虽然国民党在当时的势力很大,但是,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并不和他们的主力发动直接冲突。

当时粟裕采用的战术,一般都是集中我军主要力量,打敌军的弱势部队。

本来粟裕看好了一支国民党军队,想集中我军优势兵力,向敌军开火的。

但是,就在行军路线都制定好的同时,粟裕得到了一个情报,张灵甫所带领的七十四师,正孤军前进,想要一举吃掉我军在中原的指挥部呢。而这个地点距离孟良崮不远。

粟裕明白了张灵甫的用心,他立刻停止了之前的军事计划。

并且提出一个更大胆作战方式,他要一改以往作战的方式,不打国民党最弱的军队了。他要打的正是国民党的王牌军队七十四师。

张灵甫为什么敢孤军前进,说白了就是他太狂傲了。他压根就没有想到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来打他。

不过,在他看来,即使华东野战军来打他,他也不怕,因为中原地区,国民党的军队比较多,万一他的七十四师被围困,周边的部队就可以立刻过来增援。

正好这样可以牵制住粟裕的华东野战军的主力,一举把华东野战军给歼灭。

当然了张灵甫想的仅仅是他想的,粟裕却不这么认为。

粟裕在得知张灵甫就要到达孟良崮的时候,他就下了命令,集中我军所有的兵力,对孟良崮进行合围。这一战必须速战速决,全身而退,否则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张灵甫正好被华东野战军围困在孟良崮,不过这时候的张灵甫也没有担心,因为他觉得肯定会有援军来救他的,其中黄百韬军队距离他就不远。

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张灵甫才发现,自己估计的似乎太乐观了,根本没有军队来火速应援他。

直到整个七十四师,被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给歼灭。张灵甫也没有看到一个盟军的影子。不过他再也看不到了,因为他在战役之中,被乱枪给打死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就不得不说是国民党的派系太多导致的了,因为蒋介石最倚重的部队正是七十四师,这次七十四师落难了,正是其他派系看好戏的时候,在他们这些杂牌军队里,你们不是很牛叉吗?怎么也要被人帮助,也要让人救援呢?

索性很多人压根就不来救他,当然了也有来的,因为老将的命令,他们不敢不听。也就是说,若是张灵甫在多坚持三个小时,他就能看到大部分盟军的到来。

但是,当三个小时之后,粟裕早已打了胜仗,带着华东野战军离开了。

不过后来想想,这一战也是不寒而栗的。毕竟若是张灵甫再多坚持三个小时,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就会被国民党反包围。那时候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也许,粟裕早就料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要求速战速决,全身而退的。

就这样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取得孟良崮战役的完全胜利。被蒋介石视为嫡系中的嫡系,王牌中的王牌,七十四师,就这样被消灭了。


史学达人


在历史上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战役,是桂林保卫战。以2万兵力对抗15万日军,打的日军胆寒,堪称抗战史上的奇迹。

1944年,日军为打通东南亚战场的陆路补给线,发动了“豫湘桂战役”。日军在攻陷长沙、衡阳后,集结近7个师团,15万兵力,在横山勇中将带领下气势汹汹的直扑桂林。


而桂林守军131师加上自发参战的民团不过20000多人,武器方面跟日军比更是相差甚远,民团8000多人手中基本还是清朝时期的土枪土炮。但这种差距并没有妨碍桂林子弟誓死保卫家乡的决心。


桂林守军在131师师长阚维雍的带领下修碉堡、挖战壕,埋地雷,做好巷战的准备,誓让桂林城变成鬼子的坟墓。

1944年10月28日,日军的飞机、大炮先对桂林城一阵狂轰乱炸,随即发起冲锋,守军依靠修建的坚固工事顽强抵抗,在8天打退日军27次进攻,鬼子伤亡惨重。久攻不下的日军改变了策略,改由水、陆两路同时进攻。


兵力一分散,桂林守军压力顿时剧增,特别是水路,防线过长,随时都有被突破的危险。为对付鬼子的登陆艇,民团组织敢死队,数千民团乡亲身绑手榴弹,对鬼子实行自杀性攻击。敢死队不要命的打法,让鬼子伤亡七千人,日军水路登陆的计划破产。

而城区的巷战也遭到了桂林人的誓死抵抗,城中的百姓也拿着菜刀、铁锹跟鬼子进行肉搏战,人群中甚至还有70多岁的白发老人。


11月7日,丧心病狂的日军开始使用毒气弹攻击,战斗打的异常惨烈,在这种情况下,桂林人仍然血拼到昏迷死亡的那一刻。11月10日,桂林城最终陷落,桂军131师师长阚维雍师长自杀殉国。


桂林保卫战9000多将士壮烈牺牲,而日军被击毙6000多人,这一战桂林人的顽强的战斗精神给日军极大的震撼。

战后日军第58师团师团长在战报中称:“我师团在桂林遭到了广西当地土著武装的顽强阻击,这些土著武装的装备虽差,但是极为凶悍,至死决心甚浓,其勇猛为我军远远不及,我军士气低落到极点……”


花木童说史


全国人民热血沸腾的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


一、之所以印象深刻,在于中华民族衰败太久,憋屈的时间太长了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开始一步步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盘中的肥肉,谁都想要吃一口,想要分一杯羹。

清政府腐败无能,签订了大大小小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跪着屈辱地活着太久了,百万雄师过大江意味着一个崭新地中国即将屹立在世界东方。

二、之所以印象深刻,在于这是一次划时代的战争

虽然之前有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三代战役使得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我人民解放军由此开始由守转攻,摧枯拉朽般的摧毁一切反动力量。

新中国站立起来,中国人民站立起来。

百万雄师,跨江作战,无畏牺牲,无惧炮火,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随着五星红旗飘扬在南京令人心潮澎湃地到来了!

此战之后,再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我们新中国的建立,旧的王朝呼啦啦倾倒在地,新势力以雷霆万钧之势扫荡全国,中国再也不是七零八落的散沙。

三、之所以印象深刻,在于我们的伟大领袖为此高歌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也许,我们的国家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他是我们自己的国度。我们敬他爱他,爱之深,才责之切。人无完人,何况一个国家。


雪堂说史


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这是1948年粟裕指挥的济南战役发出的战斗口号,也揭开了大决战的序幕。济南战役这场战役让人印象深刻,也许不仅仅是因为华野的这句战斗口号,也是因为一代抗日名将王耀武最终落下了阶下囚的厄运,难免让人唏嘘不已。

提起国民党74军这支部队,难免会想到1947年在孟良崮战役被粟裕围歼的张灵甫,虽然74军是由黄埔一期的俞济时在淞沪会战组建,但把这支部队打造成国民党首屈一指的王牌主力却是王耀武。抗战时期王耀武率领74军驰骋抗日疆场,打了不少硬仗、恶仗,如万家岭战役、上高会战及长沙会战等,赢得了“抗日铁军”的美誉,并且荣获国民党最高团体奖励——飞虎旗,王耀武的带兵能力毋庸置疑。除此之外,王耀武精通为人处世之道而且品质端正,完全没有多数国民党将领私吞军饷、鱼肉士兵及腐败糜烂的诟病,可以说是国民党当中非常难得的将领。

王耀武和粟裕算是老对手了,两人可谓惺惺相惜,1934年的谭家桥之战,红十军团谭家桥兵败的导火索就是王耀武的补充一旅,也成为了粟裕的一生伤心之地,而这一战役也成为了王耀武的发家之地。十二年之后莱芜战役,粟裕指挥的华野一战吞掉了王耀武五万余人大军,令王耀武悲愤不已;同年五月的孟良崮战役,王耀武一手拉起的王牌部队整编74师被粟裕活生生围歼,亦师亦友的张灵甫也成了殉葬品,令鞭长莫及的王耀武痛心疾首,而决定王耀武命运的便是一年之后的济南战役了。

粟裕指挥的豫东战役结束后,为了彻底地切断国民党徐州和山东间的联系,使得我军整个山东解放区能连成一片,攻打济南被提上了议程,驻守济南的正是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虽然是黄埔三期生,但凭借着卓越的战功后来者居上,成为了黄埔学员中第一个当上方面军司令官和省主席的人。自许世友、谭振林拿下兖州后,国民党山东据点就剩济南、烟台及青岛等地了,济南其实已经成为了一座孤城。


虽说国民党有十万重兵把守,还有着坚固的防御工事,外围还有杜聿明指挥的三个机动兵团二十万大军作为策应,但久经沙场的王耀武并不乐观,只因王耀武很清楚国军保存实力的诟病,一旦杜聿明的三个机动兵团增援不力,王耀武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张灵甫,所以曾建议蒋介石放弃济南。但已经决心将战争进行到底的蒋介石不可能放弃济南,为缓解徐州方向的压力打算以济南城作为诱饵牢牢牵制住华野主力,使得在即将到来的大决战中,让粟裕有后顾之忧,而不敢对徐州轻举妄动。因此,蒋介石要求王耀武固守待援,并采取添油战术不断地给王耀武增加兵力。

粟裕指挥济南战役采取的是“围点打援”战术,以许世友的山东兵团为主攻打济南城,调动位于徐州附近的邱清泉、李弥及黄百韬三个兵团北上援济,粟裕亲自指挥十八万大军负责打援,从而扩大战果。但在攻城战打响后,杜聿明指挥的三个兵团一直徘徊不前,生怕中了我军的围点打援战术,驻守在济南的王耀武心已经发凉了,再加上战后的第三天西线的吴化文整编96师的突然起义,王耀武精心打造的防御圈已经被华野打乱,唯一的逃生路线西郊机场也已经被华野占领。

而蒋介石说好的援军迟迟不见踪影,一直龟缩在徐州附近,此时的王耀武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在华野突入济南城内后,王耀武深知全军覆没已经不可避免了,华野部队在打到司令部指挥所外围前,王耀武不得已才化装成了一个小商贩混在市民之中逃出了济南,向济南方向逃去。但没逃出几天后就被华野抓获了,送进了战俘营,也应验了华野战前发出的战斗口号——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一代抗日名将的辉煌生涯就此落幕了。


赛门军略


上山容易,下山难

含着热泪告别老山,

添一把烈士坟前的土,

再献上一朵老山兰……

这是一首著名的军旅歌曲,又把大家带回烽火连天的老山前线。

1984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已过去了整整5年,不甘心失败的越军,入侵强占了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的老山地区。

老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的特点是南缓北陡,如果解放军控制了老山一线,越南人就需要把自己的防线向后收缩7、8公里。更重要的是老山面对越南一方是一个盆地,越南人丢了老山,再想从这个方向威胁解放军,就要先派部队进入盆地,再仰攻老山,解放军居高临下,越南人一进入盆地解放军就了如指掌了,让越南人的作战难度大大增加。

4月28日收复老山的战役正式打响。解放军仅用了一个小时就攻占了老山主峰。接着又攻取了老山和者阴山。


越南此时背后有人撑腰,自我感觉良好,不甘心失败,不惜倾全国、全军之力,在地形不利的老山跟解放军展开大规模的争夺。

越南这样的小国打正规阵地战本来就非常吃亏,再加上中国军队经过彻底改革战斗力已今非昔比,而越南军队则完全丧失1979年本土作战的实力,所以越南人在老山承受了比1979年还要悲惨的打击。

1984年7月12日,越南在老山的大规模反击遭到失败,一天当中扔下3700多具尸体,而解放军只牺牲70多人。


1985年5月31日~6月11日,越南人成功地夺回A6b高地(中国人称211高地),并打退中国人的反击,越南人根据自己巨大人员伤亡(仅战死就2700人)以及弹药消耗量,判断消灭解放军至少1个师,而实际上解放军只牺牲了122人。 攻克并坚守住了211高地,被越南人视为空前胜利。

数日后211高地被解放军成功收复。越军后来又持续对211高地实施了反扑,在44天内先后进行了 98次进攻和120次偷袭。但在解放军坚守部队及炮兵的有力打击下,越南人寸土未得,被击毙1300多人,轻重伤员不计其数,最后只得放弃了夺取211高地的企图。

211高地战斗也因其血腥惨烈,赢得老山绞肉机之名。


到1986年7月,老山地区的战线已经推进到越南一侧十几公里,越南方面完全丧失了排以上规模的反击能力,士气低落,几乎每支部队都出现了逃兵。

当年自称第三世界强国的越南彻底被打回原形。


花近高楼1


淮海战役对解放战争的进程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说举足轻重。如果不是淮海战役歼灭了以黄埔嫡系为主的五个兵团,常公设想的划江而治的局面极有可能形成。

东北战场在辽沈战役发起之前,国军已经退缩到沈阳、长春和锦州三个据点。常公认为,东北战局已经完全无法挽回,所以应当争取解救长春的郑洞国兵团,如果不行,那么最差的结果也应当是保证在沈阳的三十多万国军能够安全退入关内,与傅作义集团会和。

在辽沈战役结束之后,东北战场的国军除了五十二军逃出来了之外,其余部队被关门打狗,全军覆没,无一生还,高级将领范汉杰、廖耀湘、郑洞国等人尽数被俘,卫立煌只身逃走,不见踪影。加上济南战役后,山东全省已经解放,华北的傅作义集团也已经完全孤立了。

这时候全国还剩下的国军规模比较大一些的集团主要包括西北的胡宗南集团、华北的傅作义集团、华中的白崇禧集团,以及在徐州附近的李弥、邱清泉、黄百韬、孙元良、李延年几个兵团,以及在白崇禧控制之下但后来被抽调东援的黄维兵团。

和其它战场的情况不同的地方在于,淮海战场剩下的国军基本上都是黄埔嫡系掌握,对常公的忠诚度高于其它派系,即便这时候各个兵团司令官、军长、师长都已经离心离德、人心瓦解,但至少常公还是能够只会得动的,不会出现像廖耀湘那样拥兵自重常公却无可奈何的局面。

在淮海战役开始前,国军统帅部曾在守淮还是守徐州的问题上有过争议,但最终的结论一开始还是要以徐州为中心集中兵力,和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目的是集中消灭一部分解放军,稳住淮海局势,这样才有可能形成划江而治的局面。

这一点,不仅常公很清楚,杜聿明、白崇禧也是很清楚的。所以,杜聿明做的方案就是先求依托徐州集中兵力,而在黄百韬兵团被歼灭之后,杜聿明则认为应该撤退到蚌埠一带,依托淮河再展开反击,进行决战。黄百韬兵团就是在撤退的时候,被解放军包围在运河两岸。

白崇禧的打算则是,坐等解放军在淮海战场完全消灭黄埔嫡系之后,常公赖以纵横民国政治舞台的资本全部消失,他们就可以逼蒋下台,再进行和谈,准备划江而治。在杜聿明集团被包围后,常公要抽调华中部队东援,白崇禧坚决拒绝,即使打定了这个主意。

但就在这个千钧一发之际,国军才刚开始撤退,意图向徐州集中的时候,华野在粟裕指挥下,乘黄百韬正在渡过运河但尚未完全渡完,而本来掩护侧翼的李弥兵团已经向徐州撤退的机会,在侧翼渡过运河,突然包围了黄百韬兵团。这样,就打破了国军统帅部的原定计划。

如果粟裕和华野没有抓住这个转瞬即逝的机会,稍微晚两天行动,等到黄百韬兵团渡过运河,集中到徐州附近。以当时黄百韬、邱清泉、李弥、孙元良、李延年五个兵团约五十万人的兵力,华野要歼灭就是很困难的了,只能等着四野在解决傅作义集团之后再南下,才能进行战略决战了。

更重要的地方则在于,如果出现这种局面,那么傅作义和胡宗南两个集团在发现划江而治的局面有形成的可能性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将其军队如常公希望的那样,尽可能向南运送,来巩固江淮战场。如果是这样,即便四野南下,与华野、中野汇合,一时半会儿恐怕也很难完全消灭。

而粟裕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抓住了这个转瞬即逝的战机,先包围消灭了黄百韬兵团,抓住了战场主动权,迫使已经撤退到徐州的李弥、邱清泉兵团不得不回师去救援黄百韬兵团,并迫使国军统帅部抽调黄维兵团向徐州运动,离开了华中白崇禧集团的掩护,为中野包围黄维兵团提供了机会。


萧武


宣传很突出的战役均真实,孟良崮战役确实精典且意义重大,但辽沈的黑山阻击战也很具特色,一,战力装备人数在东野中较弱的十纵,加一独立师,迎击的是国军12万精锐,二,蒋七十四师是王牌,寥兵团中新一新六军也是重炮坦克配齐全的整编军,三,黑山阻击战中,我军各山头各阵地多次被敌炮轰平失守,但梁兴初毅志和决心令敌振憾,每次敌立足未稳,梁就又组织炮火和突击队快速奇回,反复绞杀,这点比孟良之战更惨,四,在敌非常强大情况下,梁的战术准备的好,先插旗战壕内显人多,敌炮大轰击时,承烟雾人员快速后撒,停炮后我军快速复归阵地,蒋军误为鸟也没了,待冲到距40米突遭我军狂扫,进退不得,整个阻击战结速时,黑山我军总兵力3万2千人,才傷,亡4300人,这是梁跟林彪18年中学到不少精妙战法。有人在林总跟前说,十纵恐怕熬不住,人们吵吵半天,林就说5个不听走了:十纵打不垮!


用户4502031166467


当数林彪指挥的辽沈战役和粟裕指挥的淮海战役。


大山1315


倘若张灵甫占据汤恩伯(或顾祝同或王耀武)的位置,权力和资源和粟裕处于同一层级,则后果不堪设想。偿若胡琏占据(黄维或杜津明或刘峙)的位置,则后果不堪设想。偿若孙立人或陈明仁占据陈诚(或卫立煌或廖耀湘)的位置,则后果不堪设想。逝者如斯夫,历史无假设。


WQ19721014


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振林、饶漱石、林彪、曾山、邓子恢等领导的渡江战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