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办喜事时,客人随礼200元全家都去吃,为何主家还很高兴?

棒奔霸



农村办喜事,图的是红火热闹,因为人多,主家才有面子,才被人看的起。

农村坐席,大部分是在家里,自己炒菜,自己做饭所以成本很低。如果上二百块钱,去四个人,恐怕也很难吃回去一百元的。

我们这里的农村礼金不高,大部分是五十到一百元不等。也是去坐席时,全家都上。两三个人是常事,也有去四五个人的。


我村曾经有一户打发闺女到市里。上礼的很多。主家也是和村里一样,召呼其家里人都过去。

谁知人家待客是在饭店,结果定的桌子不够用。又找了一家饭店,还是不够用。急得总管抓耳挠腮,问:你们董家沟到底有多少人呢?

女方大管事的说:全村两千多口人,今天来了多少就不知道了。

事后,男方总管说:好气派呀,就是弄得我有点手忙脚乱了。


石韮花开放的季节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在农村,办酒席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儿子结婚了,要办酒席;女儿出嫁了,要办酒席。盖了房子,要办酒席;房子装修了,要办酒席。儿子考上大学了,要办酒席。可以说,在农村,有各种各样的酒席,酒席无处不在。

那么,在农村办酒席,客人随礼200元全家都去吃,为何主人还很高兴呢?

对于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来说,这个问题似乎不可理解,但是对于从小就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这个问题却很好回答。

城里人会说,客人包了红包后,带上全家去主人家吃饭的话,不是会吃得很多吗?那这样一算的话,主人家岂不是太吃亏了。这就太不理解农村人的真实想法了。

没错,农村人办喜事,要大摆宴席,请客吃饭,往往收到的红包还不足以支持办酒席花的钱。但是农村人办酒席,图的并不是赚多少钱,而是一个热闹。客人开开心心地吃,快快乐乐地走,对主人来说,就是一件最幸福的事情,

再一个,农村请客吃饭,主人会下请柬,之后会估计一下会有多少人参加酒席,最后再确定办酒席的桌数,买菜的分量啥的。而绝大多数情况下,主人准备的酒席桌数和菜的分量,要远远满足实际来的客人人数。

原因则很好理解,主人下请柬,有的人家里因为有事,并不一定会来,而有的人却会不请自来。主人准备的酒席桌数和菜的分量要是不够的话,到时候会多么尴尬呀。农村人可是很好面子的,他们才不愿意看到尴尬的一幕。

所以呀,客人带着全家去吃的话,主人会很高兴,这意味着他们准备的菜不会浪费,也意味着自己足够受欢迎和重视。在农村的话,要是两人关系不怎么好的话,客人是不会带全家都去吃饭的,一来会不好意思,二来怕人说闲话。

就拿我那边来说,主人准备的菜,一定是会有剩余的。那么,剩余的菜怎么办呢?倒掉吗?这是不可能的,农村人那么省,压根不舍得浪费。那到底应该怎么处理呢?我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会信,那就是分给亲朋好友以及客人。

呵呵,在农村办酒席的话,主人不怕你吃得多,就怕你吃得太少,不怕你带的人少,就怕你不带人。

那么,这样的回答,大家还满意吗?

农村生活故事大全


我是大坊,为你分享生活点滴。

这个应该是老一辈的风俗问题,像我老爸那一辈,亲戚请我们全家去吃饭,我爸就是封100块钱让我们全家都去吃的,我们家有喜事,他们也是封100块的,不用封多,就是一个意头,一般是101或者108,然后全家人去吃,还特别开心。

但是到了我这一辈,我同学或者朋友,前几年还是100多的,现在都升到200了,还不是特别熟的,我妈就说,哪里用封这么多,但是好像不封200,拿不出手的感觉。都是心理在作怪啊!

其实像老一辈的,我觉得挺好的,不用多,大家都是固定金额,也不会说不好意思,有个意头就好了,你们觉得呢?


大坊聊生活


农村办喜事时,客人随礼200元全家都去吃,为何主家还很高兴?现在距离春节越来越近了,村里各种酒席也渐渐多了起来,过个三天两头不是这家办酒就是那家办酒席。在农村人们都喜欢趁年底办酒,这样可以图个热闹,二来年底了农民大都回家了,办酒席可以多一个帮手。



在我们广西农村,在村里办酒席也是像主人家说的随礼两百,而且关系一般的随礼一百都行。办酒席前一天,人们就会提前预算要购买的酒菜以及准备的桌子、凳子、锅头等等,最后由主人家或者主人家亲戚到街上购买,最后村里的男女老少就会前来帮忙,妇女洗菜、切配,男人准备柴火、炒菜等等。



农村人大都比较热情,现在能在村里办酒席的家庭其实条件都是不错的,按照我们这边的风俗,如果在村里办酒席都要吃个两三天,而且也像题主说的人们随礼200元,一家老小都来吃。这个是没有什么的,既然主人家能主动邀请别人前来,那么主人家就不会在乎这点钱,而随礼也只是礼尚往来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在乎钱多少。



如果一些农村主人家人缘不好的,即使办酒席也不会有多少人前来,这会让主人家很尴尬,这样的事在我们那里也发生过。记得我们隔壁村就是有一家人红白喜事从来不参与,后来到了自己家亲人去世,很多人都没有去他们家帮忙,看着主人家可怜的样子,即心疼又愤恨。所以人生在世,做好自己,不要斤斤计较,要乐于助人。

关于上面这个话题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下方留言,一起探讨。


乡村波比


农村办喜事时,客人随礼200全家都去吃,为何主人还很高兴?

记得我太爷爷前年过九十大寿的那天早晨,家里来了很多很多的客人,甚至有一些人连我都不认识。当时我父亲早早的就在学校旁边的农家乐里预订了八桌的酒席,本来以为八桌就已经差不多足够了。结果那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才发现八桌酒席还是远远的不够,后来没有办法只好又增加了三桌酒席。


后来爷爷说这就是我们那边的一种习俗,每逢家里办喜事的时候总是希望两边的亲戚朋友来的越多越好,最好是一家几口人全部都来。其实这是对主人家的一种尊重与肯定,让主人家感觉到特别的有面子。如果你家办喜事的时候来的客人非常的多,那就说明你家在当地混的还不错,算是个有头有脸人物显得非常的有面子。

说到份子钱我们那边可能和大家有所不同。一般家里办喜事亲戚朋友最低都是五百、六百甚至上千上万的都有。同村的那些隔壁邻居可能包的份子钱会少一点,但至少也在两百或两百以上。如果少于这个数目的话大家都感觉拿不出手,感觉一点面子都没有。



职业农民小强的故事


农村办喜事时,客人随礼200元全家都去吃,为何主家还很高兴?

各地办喜事的习俗不一样,这随礼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像咱们老家和湖南交界,我姐就嫁去了湖南,这两地相隔不到百里,这办喜事随份子钱差别就特别大,我姐那办喜事,对主家来说,只有亏没有赚,客人随礼大多200,也不算少,但回礼重,一般头天晚上吃一餐,第二天中午还有一餐,每次都要给客人回礼,少说要60,这样一算,等于客人只来了80,要再算上拖家带口的,只有亏没得赚。

随礼回礼这是一点,还有一点,我姐那一带,酒席的菜十分的丰富,不管什么菜,都是用盆来算的,并不是当地人吃的多,而都是打包的,菜一桌就人手发袋子了,打包用,吃完倒是省了捡菜的事。

主家本就没打算办个酒席还得靠接份子钱发家致富,在当地的习俗,办酒席就是给大家热闹的,街坊邻居都一样,习俗也一样,所以,像来200全家都去吃的,是很正常的事,毕竟回礼重啊,主家也不会因为这个不高兴,因为大家摆酒都一样的。

似乎是这么个理,我姐那的人,特别喜欢多生,家里的孩子越多越好,似乎不用钱养一样,我姐就生了三个。

可百里之外,咱们村这一带那就完全不一样了,主家办酒席就很精打细算,菜上的很丰富,但量不一定够,你筷子稍微慢点,可能都不够分一块,当地更没有打包的习惯,吃完也就走了,剩下的菜,主家会捡菜分类,给家里的亲人们一人分一点。

精打细算体现在哪里呢?主家发出去邀请函后,会粗略的计算一下人数,预计好桌数,接份子钱的时候,心里也会很在意,似乎感情的深厚此时都在红包里了,你要是来200全家人来吃,你要不是帮主家干活的,多半事后遭人口舌,被认为贪小便宜,不懂事。

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很少有人随礼200,就全家去吃饭的,全家去吃饭的,都是帮着做事的,又随礼又帮着干活,主家哪有不开心的呢?


农人解说


在我们广东,主家办喜事,客人随礼,都是很随意的。你只要给个小红包,然后人过来吃饭就好,而且来的人越多,主人家会觉得越有面子。有喜事,办酒席,本来图的就是热闹喜庆,而不是客人的份子钱。

像广东佛山顺德,那里吃酒席,主人家更是一分钱都不收。把红包接过来,然后又还回去。如果客人,硬是把红包塞给主人家,东家还会不高兴的。

在东家看来,我请你来是为了热闹,吃酒席的。你能来吃我酒席,这已经是给我东家面子了。而且多几个人来,更热闹,我更加有面子。那我还怎么好意思拿你红包呢?

如果你硬塞东家红包,那就是你看不上东家的意思了。以后,咋们的感情就要生分了啊。

在亲朋好友中,除了近亲和自家兄弟外,那些远亲和朋友的,都不太会一家人来吃酒席的。大多都是派一个代表过来凑个数的。

现在大家的生活变好了,对于大鱼大肉在自己家都已经吃腻,不会像过去那样为了吃一顿好的而全家去吃酒席了。

在农村,去吃酒席,路程比较远,农村路又不好走。而且去吃酒席要的时间又长。不像城市,只是吃一顿饭,一两个小时就走人。

一般农村的酒席都是一去,就要去一整天的。年轻人们,都是不太愿意去的。平时家里有肉吃有酒喝,不太会为了一顿吃的,而浪费自己一天时间的。

我发现,在农村里,去吃酒席的,都是老一辈的多,他们是不得不去。不去会伤面子和感情,所以老一辈的,才派个代表去参加酒席的。

像近亲和自家兄弟,他们就是因为和你家熟,和你家亲,有血脉关系,才会一家人很欢喜地来吃酒席的。

而且,像那些近亲,如舅舅家,姑姑家的,他们一家人来吃酒席时,给的红包一般是到场的亲朋好友中,比较多的。

以现在的物价,除非一些真得家庭情况不好的,才会给一两百块。这种情况下,作为东家的,都会体谅的。

别说他们已经尽力给红包了。要是给一块钱红包,东家也不会介意的。毕竟这是自己的血脉至亲。

就像,你舅舅来你家吃饭,需要给钱吗?道理都是差不多的。

所以说,东家看到那些只给一点份子钱,而全家来吃酒席的客人,不会不高兴,还会很欢喜。


村哥小凡


今天我结婚,邀请你呀,不用随礼

农村举办婚宴,各个地方的习俗都不一样,有的地方会跟据亲疏远近的关系随礼,近亲多随,远亲少随,也有的地方会规定随多少。也有的地方是不论关系如何,随不随礼都无所谓,只要人能来,就是给了主家面子,全家都来,那是最大的面子,主家嘴巴都能笑到裂到耳朵后面。

我的家乡是广西梧州那边的,十里不同村,百里不同俗的,习惯都不一样,但是好客是一样的。

二十年前,农村婚宴是三天,分为:齐人、大宴、散宴。因为当初交通不发达,有的亲戚来一趟非常的不容易,会在大宴前的一天来到主人家家里,菜简简单单的,吃顿便饭,是等人齐聚一堂的意思,所以叫:齐人。

第二天是大宴,宾朋齐聚,热闹非凡,这一天就上硬菜了,白切鸡1只、香芋扣肉1大碗、凤梨炒鸭肉2碟、酸甜炸鱼1条、木耳炒瘦肉2大碗、莲藕炖猪脚2大碗、荷兰豆炒鱿鱼2碟、淡菜虾米粉丝2碗、鸡杂腐竹黄花菜汤2碗,哪种吃完了,再添。



这一天,乡邻都是一家人都来的,若是不来的话,主人家会一家一家的去再三请,特别是老一辈的人,那到场了是对这场婚姻最好的肯定,最高的祝福。

第三天吃完中午饭就开始慢慢的有人散席了,路远的先回去,近邻会在散完之后帮忙收拾东西,打扫卫生,也带一些剩余的饭菜回家。


礼金?我们不在乎的,多的50元,少的10元,20元,钱包有红纸里就喜庆,图的是个吉利,热闹,也让老人可以见一见亲戚家的后生。

现在不同了,交通方便,人也没有当初那么缺乏肉食,所以来的都是一个,两个,但是也是会问怎么其他人不来?红包也是不计较多少的。

我觉得吧,婚宴还是人多热闹喜庆比较好,随礼并不那么重要,你们那边的婚宴是什么样子的呢?


西怜宫


您好,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马上就要到农历新年了,每年到这个时候村里面办喜事的都特别多,去年这个时候本人老家的亲戚中有两个兄弟要结婚,还有舅舅家一位表妹结婚,想想去年的腊月真的是非常忙。

现在农村办喜事一般都会放在腊月里,虽然天气很冷,但是人多,特别的热闹,办喜事都是提前两三天开始准备,我们这边都是先要请自己家的邻里们吃上一顿,因为结婚这几天全要靠邻里们帮忙。结婚头一天还要请朋友,结婚当天自然是最忙的。在农村一家办事真的是邻里都来帮忙,特别热闹。如果不放在腊月办喜事,村里的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孩子们都在上学,帮忙的人少,来的客人也少,办喜事也就是图个热闹喜庆,这样一来反而显得冷清了。自然大家也都喜欢将喜事选在腊月里办。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都提高了,农村的礼金现在也比以前高了不少,像本人老家这边一般关系比较远的礼金都是在50、100元,关系比较好的一般都是200靠上。这一般还都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亲戚之间的礼金,而一些年轻人之间的走礼金额就要更大一些,普遍都在500左右。不过办喜事主家并不是说贪图多少的礼金,最关键的还是情谊,能来的说明都是有情谊的,再说了“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次我办事你封多少礼金,下次你办事我也会同样的给你封多少,所以说钱的多少并不能够代表什么。

其次就是去的人的多少,上面已经提到了现在很多农村在办喜事的时候大多都会选择在春节前这段时间办,为的就是人多热闹,所以说来得人越多,越热闹,主家才会越高兴,也显得主家比较会办事,朋友多,场面大,这样在村里面也比较有面子。

其实话说回来,大家现在的生活条件都好了,200块钱并不算多,很多人外出吃一顿饭就要花上不少钱。而且现在大家都比较爱面子,如果明明知道关系比较一般,很少会有带着全家人全部都来的,一般都是带个孩子去。

而全家都去的这种一般都是和主家关系特别亲近的亲戚,有时候亲戚之间关系非常亲近,但是常年因为工作等原因无法聚齐,很多都是凑着大的事情才能够聚齐,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全家都去,主家自然是十分高兴的。(三)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科学兴农


这个要看是那里了,广东是包两百来一家人,但酒席很普通,没烟,没白酒,就是两瓶可乐和啤酒,菜,肉菜少,蔬菜多,所以收礼也少办的很普通,四川广元我老家就不一样,请你是全家,那就是全家去,要不是也就去一个人,礼金结婚都是两百起步,当亲叔的和舅的,那就是几千到万,酒席每桌是玉溪烟一条,两大瓶饮料,十罐加多宝,一瓶好白酒,啤酒随便喝每个人两个水果,青菜没有肉类为主,最后一个菜结束就是豆芽菜…回礼两个大馒头。吃两餐,晚上是主席第二天早上还有一席,红白喜事都是这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